1. 東漢末年,屯田制是如何幫助曹操有實力逐鹿天下的
屯田制源自西漢,但將其利用並形成一種完善體制的是東漢末年的曹操。屯田制是國家強制農民或者是士兵來種植國家的土地,並收繳一部分的地租,相當於國家提供耕地,農民繳納地租。東漢末年的曹操,正是在對的時間實行了屯田制,為曹操的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糧草穀物,也讓戰爭中的無家可歸的農民和收復的黃巾起義軍的軍人能夠有地方可去,不至於繼續流浪和作亂,穩定了社會局勢,增加了財政收入,這為後期曹操逐鹿天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財政支持。
東漢末年的社會十分動盪,社會最缺的資源首先是壯丁,然後是糧食。曹操的屯田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兩個因素,曹操後來能夠攻克袁紹,打敗劉表,變得三國首屈一指的強大,屯田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特別是他的軍屯,士兵世世代代都是軍屯裡的人,只忠於曹操,其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調動,這就是聲名赫赫的“青州兵”。曹操讓他們不用再帶著黃巾起義餘孽的帽子過世,可以安安穩穩的種地,有著飯吃,他們肯定為曹操賣命,從側面也看出曹操作為梟雄真的有著梟雄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思想。
2.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為何沒能挽救漢室衰退的局面
我覺得你好像搞錯了一件事情。漢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和那些群雄並起有直接的聯系。可以說是群雄並起直接導致了漢王朝的滅亡。漢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朝堂之間的權力斗爭太嚴重,那些世家貴族的權力嚴重的壓軋到了皇權。這也是導致漢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和世家貴族之間的斗爭直接到了白熱化階段。
在他們討伐完董卓之後,突然意識到當時的漢王朝已經不像之前的漢王朝了,皇室的尊嚴已經沒了,所以他們就有了別樣的心思。慢慢地隨著他們勢力的發展壯大。他們就有了大逆不道的心思。漢皇失政,群雄逐鹿。本來在討伐完董卓之後,如果那些諸侯能夠乖乖的服從中央的統治,漢王朝也是還可以持續下去的。只不過由於那些人自身實力的壯大,身份地位發生的變化,所以他們也就不會再像以前的那麼忠誠。
3.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未年時群雄割據的混亂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斗爭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4. 東漢末年群雄亂戰,為什麼匈奴不進攻中原
首先,東漢時的匈奴就不強。
劉秀建立東漢後,匈奴也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就是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的單於,名字叫做「比」,是呼韓邪單於的孫子,他自立為單於後,也立即歸附漢朝,(他直接使用了他爺爺的單於號,也叫呼韓邪單於)。南匈奴從建立之初,就一直是作為漢朝的附庸而存在,東漢在多次戰爭中,都曾經征調匈奴軍隊進行作戰,
而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漢朝的雙重打擊下,日漸衰落,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率領漢軍,會同南匈奴軍隊,對北匈奴進行了最後一次打擊,北匈奴失敗遁逃,被迫西遷,從此在中國史書中消失。此時,在東亞的蒙古高原上,就只剩下了作為漢朝附庸的南匈奴存在。
到東漢末年,南匈奴內部又發生了內亂。公元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封建軍閥的混戰,沿黃河而下,東漢大學者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這一時期被擄掠去匈奴的。此時,南匈奴已經占據黃河流域諸多郡縣。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曹操。曹操為了北方的穩定,先後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同時,曹操還把並州的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這樣,南匈奴上下完全編入曹魏政權,中國北方完成了實際的統一。
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單於呼廚泉單於,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
5. 三國演義這部書講述東漢末期群雄並起、紛紛立國而最終成哪國、蜀與哪國三國鼎是而立的故事。
是三國演義,不是水滸傳,魏蜀吳三國鼎立
-- 紫霞游戲平台為您解答
6. 誰有三國全面戰爭1.9版的開頭詞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荒淫亂政,皇權衰落如殘陽墜沉。
宇內荒蕪,餓殍遍野。及至公元專184年,黃巾起義,雖千(屬聽不清大概是)亂世。
中原天地茫茫,群雄逐鹿。戰亂崇生,戰亂呼嘯北風烈。魏蜀吳鼎力爭霸,三分天下。
生死利慾,成王敗寇,一將功成萬古枯。戰火肆虐,血流成河,英魂空留三國殤。
家國猶在,怎奈英雄扼腕氣短。江山如畫,何俱義薄霧遮雲蔽。
敵萬軍壓境,且讓吾等執鎧披甲,臨危揭竿而起。
橫刀擎槍,縱血性男兒鋒翼膽氣。策馬長驅,八千里路雲和月。即狂瀾立挽之卧龍心力,創山河一同千秋之不世傳奇。
戰鼓隆隆,旌旗獵獵,大風起兮雲飛揚,沙場秋點兵。
三軍聽令,出征。
你敢不採納嗎?我可是邊看邊寫的啊……
7. 秦末群雄逐鹿,為何說最大的贏家是蕭何
公元前209年,莊稼漢陳勝在陽城當屯長,管理著其他人,他們一起替朝廷做事。在七月的一天,下起了大雨,他們感覺已經到了朝廷規定的期限,按照法律,他們全都要砍頭,為了活下來,陳勝和吳廣就掀起了一場農民的起義,把秦朝的統治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啟了歷史上的群雄逐鹿的場面。
反觀蕭何,本是無名小吏。但是在戰亂中跟隨劉邦建功立業,在劉邦成為帝皇後,蕭何也獲得了巨大的封賞。在排位列次時,蕭何也理所當然的成為皇帝之下第一任。在劉邦征戰時,蕭何在朝中就是權力最大的人,他只是缺一個皇帝的名分罷了。而他的後代也享盡了榮華富貴,所以說蕭何才是獲利最大的人。
8. 東漢末年,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袁紹,曹操,孫權,劉備,一時多少豪傑,叱吒風雲,誰與爭鋒
袁紹:憑借著祖宗四抄世三公的襲地位。登高一呼便處處響應。再加上,劉虞、公孫瓚斗爭。結果是劉虞滅。公孫瓚也是勢力大損。袁紹憑借自己的出身,召集的人才。能人異士。肯定比公孫瓚多。所以,逐鹿河北。
曹操:祖上曹騰。經歷了桓帝、靈帝。雖說曹操是閹黨之後,但他祖宗曹騰也吃香的喝辣的。再說曹操父親曹嵩。用錢買了個三公。可見他家經濟實力的雄厚。他任人唯賢,發布招賢令,更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政治上得優先權。最終一統北方。
孫權:號稱是戰國名將孫武之後。父親孫堅號稱江東猛虎。其兄長孫策,又玉璽借兵。鼎足江東。孫策也有小霸王之稱。孫策遇刺,26歲便英年早逝。孫權繼承江東大位。多年來休養生息,任用賢才。使江東合力抵擋外寇,不過防守有餘,進攻不足。例如:逍遙津被張遼大破。響應武侯北伐,卻被滿寵設計檔回等。
劉備: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自黃巾起義嶄露頭角。以仁義著稱。前期奔波流涕。最後在獲得大才諸葛亮後,三分天下。
9. 漢之殤全面戰爭劉備稱帝以後為什麼還顯示的是劉備軍但是旗幟是蜀漢。
因為劉備抄政權就是襲蜀漢政權,所以漢之殤全面戰爭劉備稱帝以後還顯示的是劉備軍但是旗幟是蜀漢。
蜀漢(221年—263年),又稱季漢,是三國之一,始於漢昭烈帝(先主劉備),終於漢懷帝(後主劉禪),共兩帝。東漢末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曹丕篡漢後,在益州重新建立漢朝,國號為「漢」,後世多稱「蜀漢」或「季漢」,也有不少人稱之為「蜀國」。公元263年冬,西晉大將鄧艾攻入成都,蜀漢滅亡。
10.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的發生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問,當初漢末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亂之時,胡人為何沒有趁虛內南下,那容么的好機會,怎麼就放棄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外族實力尚且不足。
在漢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族,基本是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形成統一的戰鬥力。
二:對外族一直強硬,以及打擊力度大
漢末三國雖然各自為政,之間也有大戰,但是對待外族卻是一直的強硬,曹操北抗匈奴,孫權滅百越,劉備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統一戰線,對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吳三國不遺餘力的打擊。
三:曹魏和西晉初期勢大,外族無人能敵
到了晉朝,哪怕是在西晉發生秦涼之變,鮮卑首領發起了的反抗晉王朝的戰爭,最終還是被晉將馬隆所敗,旋即為叛徒所殺。基本在整個亂世,外族的侵擾,實在無勝算。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可不是口號,而是打出來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