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歷史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在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並積極促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英勇奮戰,最終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偉大的歷史性貢獻。在這場為人類文明、進步而戰、為中華民族生存、自強而戰的殘酷較量中,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強脊樑和核心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的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主動履行抗日救國承諾,迅即擔負起號召和領導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歷史責任
二、中國共產黨全力倡導並積極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力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使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五、中國共產黨的清明政治實踐和英勇抗日行動為全國人民樹立了光輝榜樣,提供了全新的政治選擇,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熱情,喚醒了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戰斗精神
http://..com/question/214787367.html
②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和全民族的代表者,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和堅強意志,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最早號召全民族抗戰,始終奮戰在抗戰最前線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最早發出全民族抗戰號召。1931年9月20日就開始通過系列宣言決議,號召全國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中共滿洲省委也於9月22日開始通過系列決議,也提出組織游擊戰爭,與東北各抗日組織和武裝一起抗日。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宣布對日戰爭,領導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爭得民族解放與獨立。而國民政府直到九一八事變發生10年之後的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組織的抗日游擊武裝到1933年底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秋發展到11個軍,共3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殖民統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參與其他地區抗日活動。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積極支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5月開始與馮玉祥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合作抗日。1933年10月與李濟深的福建人民政府聯合抗日,簽訂《
③ 中國共產黨對抗戰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國民黨整體抗戰的積極性有下降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則始終不渝地引導全民族堅持抗戰到底,堅持在敵後抗戰第一線。
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收復國土100餘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1億。
(3)中國黨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9年1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中說:「沒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族抗戰。
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的正規作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的兩個戰場。
全國抗戰爆發後,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處於戰略防禦,正面戰場自然形成。中國共產黨實行戰略創新,領導人民軍隊大膽深入日軍佔領區,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開辟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後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策應,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奠定了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基礎。
④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所作出的努力有哪些
解答:
作出的努力如下:
①倡導和推動國共合作,建立、堅持和發展廣泛的抗專日民族統一戰線。屬
②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開辟廣大敵後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③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希望該條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⑤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哪些抗日的戰役
八路軍新四軍殲敵千人以上的戰役一覽表
殲敵千人以上規模戰事一覽表註:數據來自吉林人民出版社主編《中華民國實錄》第三卷《抗日烽火》[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平型關伏擊戰
2、七亘村戰斗
3、廣陽伏擊戰
4、晉察冀邊區1937年反圍攻作戰
5、晉西北反圍攻戰役(1938年2月22日--4月2日),。6、午城、井溝伏擊戰(1938年3月14日、18-19日)
7、易淶戰役(1938年3月15日--4月11日)
8、神頭嶺伏擊戰(1938年3月16日)
9、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1938年4月16日-29日)
10、寶清地區反討伐作戰(1938年3月--8月)
11、東邊道北區春季反討伐作戰(1938年春
12、漳南戰役(1938年8月--9月)
13、長崗戰斗
14、薛公嶺戰斗(1938年9月14--19日)
15、晉察冀1938年秋季反圍攻(1938年9月--11月
16、反二十五路圍攻戰役(1938年9月--11月)
17、冀中反「5次圍攻」(1938年11月12——1939年4月1日)
⑥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地位,從正面說,急!
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時間上,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開展十四年抗戰的唯一政黨。
從史實來看,九一八事變後,無論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還是其他黨派,都沒能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了這一歷史重任,其領導的東北紅色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貫穿了十四年抗戰的全過程。
2、空間上,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最艱苦的敵後戰場戰略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大膽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深入敵占區打擊敵人,開辟敵後戰場,承擔了最艱苦的戰略任務。
3、效果上,中國共產黨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是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內,通過積極的抗日形勢和政策教育,全黨上下精神振奮、士氣高昂。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提到「抗戰」93次、「抗日」91次,提到「勝利」89次,「抗戰」「抗日」與「勝利」的比例幾乎是1比1。
(6)中國黨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
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⑦ 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消滅多少日軍
西安抄事變之後,國共兩黨開始全面合作抗日,共產黨軍隊稱為新四軍和八路軍;但八年抗戰主戰場是國民革命軍在擔負的,這一點無論何時應予以承認!像張靈甫實乃抗日名將,應該客觀公平的評價於他,而不應因為內戰醜化於他,孟良固之戰戰死乃是一個軍人的榮光;張自忠將軍戰死沙場日本人都給予最大的尊重和敬意,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做到?不尊重歷史是對民族的犯罪!
⑧ 在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是中國共產黨的著名的戰役
1、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
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2、黃土嶺之戰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河北淶源黃土嶺伏擊日軍,擊斃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此役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3、昆侖關大捷
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昆侖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中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為國捐軀。
4、仁安羌大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 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斗,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
5、常德會戰
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斗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⑨ 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歷程
共抗日主要抄分三個階段和兩襲大內容。
三個階段是:
第一階段:被迫參與國民黨的抗日戰斗,如參與平型關戰役,殲滅了日軍的一隻後勤輜重部隊,有了「平型關大捷」。
第二階段:隨著主戰場離開了黃河流域,日軍基本對共不屑一顧,僅在華北留下少量兵力。共此時主要以擴充自己實力,避免與日軍戰斗,罵國民黨抗戰不力為主。其間由於彭德懷不了解中央政策意圖,擅自發動了百團大戰,導致日軍調集軍力加大了對共區的圍剿,使得共軍受到了一定的損失,部隊擴張收到一定限制,此成為彭德懷後來被批判時的一大罪狀。
第三階段,隨著日軍投降,共軍主要以搶占日佔領區域與日軍裝備為主,如搶占東北等等。
兩大內容:
一是趁國民黨受日軍打擊的良機,迅速補充發展自己的實力,贏得日後奪取全國政權的資本。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借國民黨節節敗退的時機,加大對國民黨負面宣傳的力度,爭取廣大人民對共產黨的支持。
北方的八路軍主要戰役就是以彭德懷的百團大戰為主,南方的游擊部隊以粟裕為例,較大的戰斗有17次,共殲滅日偽軍約2300餘人,殲滅國民黨軍隊約39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