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戰和抗日有什麼區別
抗戰專指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
抗日指所有的抗日戰爭。
包括中國歷史回上的四次抗答日戰爭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抗日戰爭
中國和日本,兩個相鄰而居的國家,兩千餘年來共有過四次戰爭。這四次戰爭的結果,也從側面反映了中日兩國的興衰。將櫻花獻給大唐,把戰刀指向大清。
第一次 唐初援新羅抗倭戰爭
唐高宗年間,第一次中日戰爭爆發,結果是「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日本熒火之光,安抵大唐浩月之輝。其勢力徹底退出朝鮮半島。
第二次 明萬曆援朝戰爭(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明朝中葉,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便將戰刀指向了朝鮮。明庭派兵援朝,侵朝日寇全軍覆滅,豐臣秀吉一病而終。此後三百餘年日本未敢染指朝鮮。
第三次 清末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經過上千年的前仆後繼,第一次實現了吞並朝鮮的戰略部署,在亞洲大陸上取得了夢寐以求的立足點;同時割佔台灣,對中國形成海上包圍;勒索二億兩白銀,取得巨大經濟收益和軍費補充。
第四次 民國抗日戰爭
一九四五年八月,隨著蘑菇雲在廣島和長崎升起,日本謀求霸業的不義之戰以一敗塗地而告終。中國雖然贏得了這次抗日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
2.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3. 中國的抗日戰爭什麼時候開始
1931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拓展資料:
戰爭啟示:
1.走人民國防的道路是鞏固一國之防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最根本的,就是擯棄了那種「皇家國防」、「政府國防」的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國防路線,而是走了一條「人民國防」的光明大道。全國人民把抵抗日本侵略者看成是自己的事,看成是與每一個中國人的最高利益息息相關的大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萬眾一心,紛紛參戰,用人民戰爭戰勝了一時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僅僅靠政府和軍隊去抗戰,為了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去抗戰,那麼抗日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2.只有在「三個代表」的政黨的有力領導下,人民的國防之路才能走通
在人民之中的國防能量只是潛在的,億萬民眾很難自發地投入國防。而抗日戰爭中之所以人民能成為現實的主人,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軍事的手段一次次粉碎了統治階級頑固派的陰謀,粉碎了日寇分化中華民族的企圖,堅持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抗日統一戰線,才使抗日戰爭成為了一場人民戰爭,一場全民衛國戰爭。
3.統一戰線是人民國防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形式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一個前提條件,便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在張學良、楊虎城及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人民群眾把日本侵略者作為最大的敵人,把保衛國家作為共同的目標,攜手共進,從而使億萬中華人民的力量得到了匯集。
4.正確的戰略指導對戰爭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一個關鍵的原因是戰略指導的正確性。戰爭是持久還是速決,是打陣地戰還是游擊戰,何時防禦何時反攻,這些戰略對戰爭的發展趨勢,對戰爭力量的運用,起著關鍵的作用。
而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深入、發展地分析了戰略形勢後,確定了持久戰、山地游擊戰、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等戰爭指導原則,使用了許多相應的戰法,從而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優勢、中國人民的優勢,擴大了敵人的弱點,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使戰場的力量對比逐步向有利於的方向發展,從而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軍。
5.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
人民軍隊是人民國防力量的骨幹,是人民抗戰力量的標志。是人民武裝力量組織的最高形式和重要環節。它不僅具有戰勝敵人的強大戰鬥力,而且忠誠於人民;它不僅能擔負作戰任務,還能幫助人民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壯大,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6.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是人民戰爭的重要途徑
在根據地宣傳群眾,減租減息,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發展生產,建立人民武裝;這一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過程,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有效的途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建立了100萬平方千米的根據地,動員了1.2億群眾,組織了上百萬的軍隊和數百萬民兵,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抗日大軍。
抗日根據地是人民國防力量的聚集器,是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敵作戰的戰場。眾多根據地將日軍的據點、交通線包圍起來,割裂開來,犬牙交錯,出現了一種人民戰爭的戰場奇觀,成為敵人的肉磨子和「滑鐵盧」。
7.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會有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抗日戰爭格外艱險,犧牲和流血時時威脅著人們。日本侵略者為了懾服中國人民,僅在南京一地,就殺害了中國三十萬人民。但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並沒有俯首甘當亡國奴,而是竭力奮戰。蔣介石令幾十萬東北軍絕對不抵抗,而東北軍將士卻求戰心切,直至以兵變逼蔣抗日。許多烈士為了保衛祖國,赴湯蹈火,血戰沙場。
在半型關戰斗中對頑抗的日軍白刃格鬥;在陽明堡戰斗中,懷抱一捆手榴彈抓住敵飛機一起在空中爆炸;八女投江決不屈服。這一切來源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民族傳統。雖然也有少數人由於各種原因充當了偽軍和漢奸,但這個比例是非常小的,而且偽軍中的不少人,在抗戰力量的政治攻勢下很快就覺醒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偉大的,這是外國侵略者幾千年來都不能滅亡中國的根本原因,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8.國防活動的實踐不僅需要人民,而且將錘煉人民
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喚醒了人民、教育了人民、鍛煉了人民。人民的武裝力量與戰爭同步發展。通過八年抗戰,在趕走侵略者的同時,人民軍隊壯大了,從戰爭初期的不到5萬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120萬軍隊,260萬民兵。人民國防力量的壯大是中國國防鞏固發展的標志和前提,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此,中國的國防走出低谷,翻開新頁。
9.國防必須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與國際社會相協調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一部分,主動與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國家協調,互相支持,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如爭取蘇聯、美國、英國等國的支持,抓住國際上出現的對抗日戰爭有利時機等等。同時又必須堅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戰場把百多萬日本軍牽制住,並給它以重大殺傷和損耗,這是對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人民作出的重大貢獻。以上兩者相互促進,是抗日戰爭的重要特色。
4. 抗日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啊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
(3)、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軍隊得到巨大發展,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5)、結束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備受屈辱的歷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6)、這一勝利,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典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
(7)、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8)、中國革命經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進來,提出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和政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9)、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10)、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5. 抗日戰爭有哪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含國共兩黨)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3]。
戰役中日雙方部隊及主要將領結果
黑龍江戰役(江橋抗戰 哈爾濱保衛戰)中:馬佔山 日:張海鵬及關東軍日本獲勝
第一次淞滬會戰
1932年1月-1932年3月中: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第五軍張治中簽署停戰協定;上海非軍事化
長城戰役
1933年1月-1933年5月中:張學良、何應欽、徐庭瑤、宋哲元塘沽協定
熱河抗戰
1933年2月-1933年2月中:張學良、湯玉麟日軍勝利,熱河省並入滿洲國
綏遠抗戰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中:傅作義、湯恩伯、趙承綬、王靖國中國獲勝
盧溝橋事變/平津作戰
1937年7月中:宋哲元日軍勝利,平津淪陷
太原會戰(南口戰役 平型關戰役 忻口戰役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1937年9月12日-1937年11月8日中: 閻錫山(總司令)、衛立煌、朱德、傅作義,六個集團軍,約580,000人
日:筱原純一郎、板垣征四郎(總司令),五個師,約140,000人中方傷亡逾100,000人
日方傷亡近30,000人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937年11月總司令長官:蔣中正、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下轄第八、第十集團軍;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下轄第九、第二十一集團軍;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下轄第十九、第十五集團軍,
總計中國戰斗序列五十餘師,戰斗兵員總數700,000上下中方傷亡:270,000人.
日方傷亡:50,000人。
南京戰役
1937年12月唐生智、劉湘、顧祝同,約100,000人:松井石根,八個師中方傷亡軍人約50,000餘人(包括平民估計超過300,000人喪生)
日方傷、亡人數不詳
徐州會戰
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兒庄大戰
1938年3月-1938年4月
中: 李宗仁(總司令)、湯恩伯,600,000人,六十個部隊
日:磯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兩個師(板垣第五師團、磯谷第十師團)240,000人,八個部隊中方傷亡約20,000人:日方傷亡超過16,000人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1938年6月中:薛岳
日:土肥原賢二日軍勝利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萬家嶺戰役
小界嶺戰役
中: 蔣介石、薛岳、李宗仁,一百二十個師總兵力約1,100,000人,飛機100餘架,軍艦40餘艘
日:岡村寧次,官兵350,000,飛機500餘架,軍艦120餘艘中方傷亡約400,000人:日方傷亡140,000人
廣州戰役
1938年10月日本勝利,廣州及佛山增城等地淪陷,粵漢鐵路失守。
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4]日軍傷亡1923名[5]
南昌會戰
1939年3月-1939年4月中:薛岳
日:岡村寧次日本獲勝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李宗仁、李品仙、張自忠
日:岡村寧次中國獲勝
中方傷亡20,000人;日方傷亡13,000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39年10月薛岳,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0,000多人:100,000中國獲勝
桂南會戰
昆侖關戰役
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日軍獲勝,佔領南寧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940年6月中: 李宗仁、陳誠、張自忠日軍大勝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1940年12月中: 彭德懷,120師、129師105個團及民兵約40萬人(正規軍逾20萬人)
日:多田駿-華北方面軍、獨立師、航空兵力與滿洲國軍隊約350,000人中共戰報約17,000人:日方2萬余日本軍人,約5千偽軍
日方:日軍與皇協軍傷亡失蹤總數約3千人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1941年2月中國獲勝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941年4月中國勝利
晉南戰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日本勝利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941年10月中: 薛岳
日:阿南惟幾雙方均聲稱勝利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6日中: 薛岳、李玉堂,兵力超過300,000
日:阿南惟幾,兵力約120,000中方傷亡28,116人
日方傷亡約57000人(中方戰報)或約6000(日方戰報)
滇湎路戰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日軍佔領緬甸
浙贛戰役
1942年5月-1942年8月中方傷亡70,000餘人;日方傷亡36,000人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1943年6月中國勝利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1943年12月中國勝利
豫湘桂會戰
1944年4月-1944年12月中:蔣鼎文, 薛岳, 張發奎, 100萬
日: 岡村寧次, 橫山勇, 畑俊六 51萬中方:損失兵力五六十萬, 傷亡~300,000
日方傷亡: 約70,000.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1944年8月中:薛岳日軍勝利
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1944年6月中:薛岳、方先覺、楊森長沙失守
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1944年8月中方17,000餘人(其中5,000餘人陣亡)
(中國官方數字:6,000餘人)
日方19,380餘人(含瘟疫傷亡總計30,000餘人)
(日軍陸軍部官方數字:傷亡12,186人)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944年12月日軍勝利
滇西緬北戰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勝利,建立中印公路補給線。
密支那戰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中:鄭洞國、孫立人盟軍勝利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中國第二十集團軍慘勝
湘粵贛戰役
1945年1月-1945年2月日軍攻陷贛州
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3月-1945年5月日本控制老河口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9日-1945年6月7日中: 何應欽(陸軍總司令),兩個方面軍及若干集團軍,美國空軍
日:板西一良(第二十軍司令官),七個師團約七至八萬官兵中國勝利,中方傷亡20,601:日方傷亡20,000人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中國勝利, 中方死傷不詳:日軍4,000人死亡,5,000人被擊傷
6. 抗日戰爭概括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結束,共14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6)抗戰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1、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2、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7.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8. 為什麼抗日戰爭既是十四年抗戰又是八年抗戰
抗日戰爭的十四來年自抗戰是指東北義勇軍從1931年918事變後到1945年這十四年的抗戰,而八年抗戰是指全中華民族從1937年77事變到1945年8月這八年的抗戰。統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8)抗戰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前期國際背景:
在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尤其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此時未向中國伸出援手。而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