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抗戰時期國軍軍銜沒有大校 上校之後直接就少將 求解釋
當時來打小鬼子時國民黨的穿軍裝的都源是從事軍事工作的,升將官難,所以上校後就是少將了。大校是解放軍獨有,世界唯一,解放軍文藝兵唱歌跳舞都能唱出個將軍,你看春晚演出的部隊里的大校的好多。其實這個軍銜就是避免將軍太多了而設的,否則,中國將軍數量會過五千,天哪,什麼概念,美國人打遍世界也就400個將軍都不到,中國將軍人數是美國的十倍還多,太不正常了,將軍真不值錢!
Ⅱ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將領是什麼軍銜
授予陸軍中將軍銜將領名單
朱德(八路軍總司令)、彭德懷(八路軍副總司令)、葉劍英(八路軍參謀長)、林彪(八路軍第115師師長,一說1938年1月掛少將軍銜)。
賀龍(八路軍120師師長)、肖克(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劉伯承(八路軍129師師長)、宣俠夫(八路軍總部總參議,一說少將軍銜)、周恩來(1937.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
授予陸軍少將軍銜將領名單:
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指揮部參謀長)、聶榮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徐向前(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周昆(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後攜款脫隊)、周士第(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倪志亮(八路軍129師參謀長)。
陳光(八路軍343旅旅長、後代理師長)、周建屏(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徐海東(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黃克誠(八路軍344旅副旅長)、盧冬生(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八路軍358旅副旅長,後旅長)。
陳伯鈞(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八路軍120師359旅副旅長,後旅長)、王宏坤(八路軍129師385旅旅長)、王維舟(八路軍385旅副旅長)、陳賡(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再道(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
授予陸軍上校軍銜將領名單:
120師參謀長周士第、358旅旅長盧冬生、副旅長張宗遜、359旅旅長陳伯均、副旅長王震、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為少將軍銜。
120師參謀處長彭紹輝、359旅參謀長郭鵬、385旅政治部主任謝扶民、715團團長王尚榮、716團團長賀炳炎、770團團長張才千、支隊長宋時輪。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改紅軍為八路軍的命令,原文如下:「南京已經開始對日抗戰,國共兩黨合作初步成功。
為著實現中共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推動這一抗戰成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戰爭,我們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著將:前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
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軍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
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該師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二方面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等部,合編為陸軍第一二〇師,以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
四方面軍二十九軍、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等部,改編為陸軍第一二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以上各部改編後,人員委任照前總命令行之。
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斗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保證紅軍在改編後成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斗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Ⅲ 抗日戰爭時,中國犧牲軍銜最高的首長是那位
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名單
在抗日戰爭中,從自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6月,國軍中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共犧牲115人。其中上將8人,中將42人,少將65人。個個都是積極抗戰拚死抵抗,如此慘烈!在八路軍中,犧牲的高級將領有左權將軍和彭雪楓將軍(左權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彭雪楓為新四軍的師長)。
國民黨軍的對日戰場為主戰場,抗擊著大部分的日軍。共殲滅日軍一百二十萬,八路軍與新四軍殲滅日軍和偽軍共計五十幾萬。國民黨軍在西北、東北、華南、華中、華東、東亞、東南亞地區抗擊日軍,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地區抗擊日軍。
向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軍高級將領致敬!
張自忠
上將
李家鈺
上將
郝夢齡
上將
唐淮源
上將
陳安寶
上將
佟磷閣
上將
王甲本
中將
趙登禹
上將
武士敏
上將
馮安邦
上將
吳克仁
上將
黃梅興
中將
蔡炳興
中將
張本禹
少將
梁鑒堂
少將
姜玉貞
中將
楊
傑
少將
劉家麒
中將
鄭廷珍
中將
龐漢木貞
中將
秦
霖
中將
官惠民
少將
劉眉生
少將
吳繼光
少將
夏國璋
中將
饒國華
上將
蕭山令
中將
朱
赤
少將
高致嵩
中將
姚中英
少將
李蘭池
少將
易安華
少將
司徒非
少將
劉震東
中將
王銘章
上將
范廷蘭
少將
楊
懷
少將
劉桂五
中將
陳鍾書
中將
扈先梅
少將
周
元
少將
李必蕃
中將
楊家騮
少將
范築先
少將
徐積璋
少將
李國良
中將
張胥行
中將
王禹九
少將
唐聚五
少將
馬玉仁
中將
鍾
毅
中將
燕鼎九
少將
張雅韻
少將
蔣志英
少將
謝晉元
少將
王竣
中將
梁希賢
少將
陳文木已
少將
寸性奇
中將
陳忠柱
少將
金崇印
少將
石作衡
中將
賴傳湘
中將
李翰卿
中將
朱世勤
中將
戴安瀾
中將
王風山
少將
胡義賓
少將
周
復
中將
彭士量
中將
許國璋
中將
孫明瑾
中將
盧廣偉
少將
王劍岳
少將
陳濟恆
中將
史蔚香復
少將
齊學啟
少將
高志航
少將
張數楨
少將
尉遲鳳崗
少將
吳國璋少將
龐泰峰
少將
趙錫章
中將
方叔洪
中將
薩師俊
上校
毛岱鈞
少將
胡文臣
少將
趙渭冰
少將
鄒慕陶
少將
黃啟東,少將
林英燦
少將
鄭做民
中將
張
敬
少將
劉世焱
少將
朱實夫
少將
呂旋蒙
少將
向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高級將領致敬!也向所有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戰士致敬!
左權將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
Ⅳ 抗戰時期國軍戰死了多少位少將以上的將軍
在抗日戰爭中,從自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6月,國軍中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共犧牲115人。其中上將8人,中將42人,少將65人。名單如下:張自忠上將李家鈺上將 郝夢齡 上將唐淮源上將 陳安寶上將佟磷閣 上將 王甲本中將 趙登禹 上將
武士敏上將馮安邦上將 吳克仁上將 黃梅興中將蔡炳興中將
張本禹少將梁鑒堂少將姜玉貞中將 楊傑少將劉家麒中將鄭廷珍中將
龐漢木貞中將秦霖中將官惠民少將劉眉生少將吳繼光少將夏國璋中將
饒國華上將蕭山令中將 朱赤少將高致嵩中將姚中英少將李蘭池少將
易安華少將 司徒非少將劉震東中將王銘章上將范廷蘭少將 楊懷少將
劉桂五中將陳鍾書中將 扈先梅少將周元少將 李必蕃中將 楊家騮少將
范築先少將徐積璋少將李國良中將 張胥行中將王禹九少將唐聚五少將
馬玉仁中將 鍾毅中將燕鼎九少將 張雅韻少將 蔣志英少將謝晉元少將
王竣中將 梁希賢少將陳文木已少將寸性奇中將 陳忠柱少將金崇印少將
石作衡中將 賴傳湘中將 李翰卿中將 朱世勤中將 戴安瀾中將 王風山少將
胡義賓少將 周復中將彭士量中將 許國璋中將 孫明瑾中將 盧廣偉少將
王劍岳少將 陳濟恆中將史蔚香復少將齊學啟少將高志航少將 張數楨少將
尉遲鳳崗少將吳國璋少將龐泰峰少將趙錫章中將 方叔洪中將薩師俊上校
毛岱鈞少將 胡文臣少將 趙渭冰少將 鄒慕陶少將黃啟東,少將林英燦少將
鄭做民中將 張敬少將 劉世焱少將 朱實夫少將 呂旋蒙少將
Ⅳ 抗戰時期的上校高參是什麼職位干什麼的貌似張靈甫將軍曾經做過。
上校是級別,高參就是高級參謀,說白了就是幫長官出出主意,像古代的版師爺,都不是編制權內的官,俸祿什麼的都是長官自己發,但這種人通常都是現階段沒合適的職位,比較得到上司欣賞,或者是上司的親朋故舊,鍍鍍金就可以陞官的。
Ⅵ 求有關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將軍劉金貴,軍銜履屬於上校(團長)或副師長級別。求關於此人詳細資料,拜謝。
看見你發了兩次,應該比較急切,這種問題來網路毫無作用,建議你到新浪版微博上找這幾權個人或所在地官方及個人微博尋求幫助,或有希望。這幾個人是專門研究抗戰史的,私信問問知不知道信息或認不認識當地的人,「方軍」、「余戈-松山戰役筆記 」、「孫春龍」、「戈叔亞」。
Ⅶ 民國時期上校以上的職位排名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軍銜制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沿用了剛剛實行不到一年的晚清軍銜制,但做了一些變動,主要是廢除清朝軍銜制的軍官銜稱,取消所有品級,仍按原來的三等九級,規定了新的軍銜名稱,軍士和兵均改為二級:
上等官佐: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
中等官佐:大領、中領、少領;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額外軍官;
軍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又對軍銜等級和稱謂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級增至六等十六級:
上等官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軍校、左軍校、右軍校;
額外軍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軍校升左軍校2年;左軍校升大軍校3年;大軍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將軍各3年;右將軍升左將軍4年;左將軍升大將軍無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仍為三等九級。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還有兩個特殊的規定,其中:
虛銜規定:將官銜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個虛銜,即陸軍上校可加少將銜,陸軍少將可加中將銜,陸軍中將可加上將銜。如護國名將蔡鍔,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追贈軍銜的規定:軍官作戰陣亡或病逝後,依其生前業績,可以追贈高一級的軍銜,如中將可以追贈上將。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中國的軍銜制從清末建立到民國的幾次改動,軍銜等級中都沒有「大元帥」這一級,那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的大元帥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孫中山等人的大元帥並不是軍銜,而是職務,是一種權力象徵。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後,孫中山即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有130多名議員出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規定軍政府設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均由國會選舉產生。大元帥是國家元首兼行政首長,元帥則協助其工作。9月1日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軍閥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大元帥職,但陸、唐二人不願和孫中山合作,分別通電拒受元帥職務。可見,孫中山的大元帥是一種職務,即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相當於實行「總統制」國家的總統,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而不是軍銜。
其實,在晚清實行軍銜制時,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兼;光緒病逝後,宣統皇帝即位,因他當時才3歲,大元帥之職由其父攝政王載灃兼。
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11月,孫中山督師北上,國民黨元老譚延 、胡漢民在廣州先後代理大元帥職。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大元帥也是一種實際職務名稱,其權力相當於實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
1934年3月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長春當上了「滿洲國」兒皇帝,並兼「滿洲國陸海軍大元帥」。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2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即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是舊中國最後一位大元帥。
以上這些大元帥都不是軍銜。如蔣介石就任大元帥時,軍銜仍為特級上將,直到1975年蔣在台灣去世時,其特級上將的軍銜都未曾改變過。
Ⅷ 誰知道抗戰時期國民黨軍官軍銜
1934年來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制定了陸、源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軍銜和職務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是絕對對應,不同的資歷和部隊等級有不同情況,比如精銳部隊的師長可能是中將,比某些雜牌軍的軍長軍銜還高。大致上士為班長,少尉為排長,中尉-上尉為連長、少校為營長,中校-上校為團長,師參謀長為上校,師長為少將,軍長為中將,集團軍司令為上將。一級上將大多為當年擁兵自重的老軍閥,特級上將僅蔣介石一人。
Ⅸ 求抗戰期間國民黨上校以上(不包括上校)陣亡軍官!
名將有張自忠 郝夢玲 佟麟閣 趙登禹 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