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20]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❷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從那一年開始的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的。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日是中國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戰爭損失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兩個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逐漸形成,在戰略上相互配合。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行政院發布的《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公布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數字如下: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參考資料:網路-抗日戰爭
❸ 中國抗日戰爭進行了多久中國抗日戰爭進行了多長時間
「他堅持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這句人們熟悉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曲概括,來自於當年國人習慣所說的「抗戰八年」,即時限從1937年至1945年。不過隨之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1931年「九一八」後東北抗日聯軍等武裝同日本侵略進行的戰斗,不是也在抗戰嗎?1932年在上海進行的淞滬抗戰,1933年在華北進行的長城抗戰,不也同樣是浴血抗擊侵略者嗎?若是再往前追溯,1928年5月中國部分愛國官兵在濟南便同製造慘案的日軍進行過激烈戰斗……正如北京一句老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中國抗戰過去大都說八年,後來細論起來又應向前延伸,究竟怎樣界定才合理呢?
中日戰爭是交戰一方從未宣過戰的特殊大戰:
1、國家間的戰爭,按國際法應由兩國政府相互正式宣布開戰日期。不過細查中日近代歷史,日本天皇只是在1894年即甲午年正式同中國宣過戰,同時清政府也對日宣戰。此後直至日本投降,在半個世紀間日本雖不斷對華採取軍事行動,甚至蹂躪了大陸十幾個省,卻居然沒有對中國宣過戰,出兵行動只稱為什麼「滿洲事變」、「上海事變」、「支那事變」。
2、日本當局採用這種違反基本國際准則的稱呼和做法,其目的一是為防止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按戰時禁運規則停供某些重要原料物資,二是可以不遵守自己簽過字的某些國際條約(如非戰公約等),不必按戰爭法對待戰俘和平民。還有一項最險惡的用心,便是不正式宣戰有利於誘降,日軍可在「親善」旗號下與妥協派講和或者索性扶植起傀儡政權。
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重慶為陪都的國民政府認定了美國必勝,就此堅定了與美英聯盟抗日的決心,於1941年12月9日正式對日本宣戰。按照國際規范,開戰一類文件應有起始日期,國民政府對德、意的宣戰書倒是寫明「從即日起」,對日宣戰書卻未寫明起自何時。有如此咄咄怪事,是由於蔣介石此前對抗戰到底尚存動搖且有僥幸言和之心,此刻因美國對日作戰而最後下決心站到同盟國一邊,卻在宣戰時又有不好向國人解釋的難言之隱──若說「從即日」對日開戰,那麼此前多年抗戰難道不算戰爭?若說從「九一八」或盧溝橋便算開戰,那麼為何長時間不宣布?
4、至於日本政府,在1940年以後已聲稱「不以重慶政權為對手」,只承認汪精衛的南京偽「國民政府」為所謂「中國合法政府」,接到宣戰書後便以不理睬置之。此時希特勒德國和墨索里尼的義大利政府也追隨日本承認南京汪偽政府,接到國民政府的宣戰書後也同樣做出不屑一顧的姿態。這一特殊的環境,使中日戰爭出現了在國際法理上沒有明確的開戰日期,交戰的一方甚至都未宣過戰的奇怪現象!當然,正是由於舊中國積貧積弱,日本才敢於無視國際法對華進行不宣而戰的侵略,無宣戰日期對中國來說也是一種國恥!
5、人們認識世界上的事務,主要應看實質而不能只看概念和表象。盡管當年中日政府都沒有說明戰爭開始日期,兩國間長年殘酷浴血廝殺的史實卻舉世公認。中國共產黨和國內的進步士從1931年「九一八」起,就在國內大力疾呼抗戰,並組織了一系列英勇的抵抗。此刻的國民黨當局卻仍然心存苟安幻想,在「九一八」後下令不抵抗,形成只有民眾和少數軍隊的自發抵抗。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造成「一二八事變」後,南京政府遷都洛陽,勉強同意前線抵抗了一個多月,便求和簽訂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1933年的長城抗戰斷斷續續進行了五個月,又達成了屈辱的塘沽協定。1935年日軍在華北進逼,何應欽又以換文形式同梅津美治郎達成了「何梅協定」……然而這種退讓只能使敵患愈深。後來為國民黨當局粉飾的一些書籍將不抵抗和退讓說成是有益的抗戰准備,其實看看當時中日力量的消長對比便可知道,不抵抗而連續失地的結果只是造成敵勢日增,中國的態勢則更加不利。
6、日本當局不承認對華進行戰爭,在中國政府沒有進行有效抵抗的情況下得益極多,既避免了國內大量動員和國際制裁,也能掠奪到大片領土和諸多權益。輕易侵佔富庶的中國東北並炮製了偽「滿洲國」後,日本經濟危機馬上得到化解,工業產值在五年內增長了一倍。當中國進行堅決的抵抗後,日本從1937年秋季起便不得不在國內進行了規模空前的軍事動員,軍隊總量由30萬人逐步擴充到1941年秋的240萬人,其國民經濟也在1939年以後轉入了戰時軌道,國民生活水平則開始下降。在1941年末對美開戰前,日本居民的配給糧食供應定量已經降到每天350-550克(視年齡和工種有區別),這已是半飢半飽的標准。太平洋戰爭前夕的日本仍自稱未進入戰爭狀態,實際上卻已經在中國深陷於戰爭泥潭。
在盧溝橋開始戰爭,便說明侵華戰爭早於「七七」:
1、按國際上的慣例而論,兩國間戰爭應發生在國境線,盧溝橋卻在中國內陸。大戰之火不在邊境而在中國故都城邊燃起,這不正說明日軍早在1937年的「七七事變」前便已經進攻到腹地之內嗎?近些年來,隨著日本右翼勢力增長,其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史學家說到七七事變,便胡說什麼這是一個日方原想「不擴大」的「偶發事件」,還喋喋不休地要爭辯誰在盧溝橋上放了第一槍,甚至還提出要同中國人「討論」。對此,有理性的中國人都會堅決拒絕,而且會反問:盧溝橋在什麼地方?日軍闖到這里的本身難道不正說明肇事者是誰嗎?即便按當時日本的詭辯,開槍事件也是在日軍在中國軍隊陣地前進行「實彈演習」時發生。打一個比方:強盜已闖入你家橫行,你不肯屈服而打起來,還用得著討論誰先打第一拳嗎?若是這個強盜事後要同你辯論誰先打「第一拳」,這一提議本身便是強詞奪理,甚至是對你的侮辱。
2、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早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便打響的侵華第一槍,其軍隊還侵入了遼東半島、山東和台灣。此後,日軍侵華的槍聲斷斷續續半個世紀不停,參加八國聯軍、在日俄戰爭中攻入中國滿洲,建立關東軍、一次大戰爆發後入侵山東佔領青島、提出「二十一條」、兩次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九一八」、「一二八」、進攻長城沿線……入侵節節深入,中國政府被迫不斷簽訂屈辱條約,步步退讓。1935年發生「華北事變」時,根據1901年的辛丑條約獲得京津間鐵路間駐扎權的日本「北支駐屯軍」又得寸進尺,把駐地伸展到北平西南的通道永定河邊。當中國守軍退到盧溝橋頭的宛平城後,日軍又一再威脅要進占這座古堡,為此在1937年夏天不斷到橋頭「實彈演習」。7月7日夜間神秘的「槍擊」後,隨之便發生了日軍大規模的對華武力進攻。看看整個事件過程,便知其不可能是「偶發」。
3、雖然盧溝橋事變是日本侵華的一系列行動演進而成,不過它仍是一個重大戰爭行動的開端,那就是中國人從「七七」這天起不再退讓求和。從具體事件考證,盧溝橋事變前的抗戰軍事行動也不少,可惜大都未持續下去。「七七」之後中日政府之間也有過交涉,包括國民政府要人也進行過秘密談判,不過因中國人民抗戰意志堅定並未達成妥協的事實。從這一點年,「七七事變」打響的槍聲所具有的政治意義最為重要,它是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不再妥協的象徵。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民意,正如同作為華僑代表的陳嘉賡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的「十一字提案」所說──「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從「七七」開始,中國人堅持不妥協一口氣打了八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而最後取得全面勝利。
4、從中國抵抗日本入侵的歷史進程也可看出,以「七七」為標志的抗戰,可以說成是中華全民族全面抗戰的開端。此前的抗戰雖然在局部地區也很激烈,畢竟范圍有限,也沒有進行全國動員,且大都不被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國民黨政府認可。在1937年8月以前,日本的駐華使館和中國的駐日使館仍在對方首都正常活動,盡管中國有「抵制日貨」的呼聲,雙方經貿甚至是軍貿還在大量進行,中國海軍在1935年以前還主要從日本訂購軍艦,空軍也聘請日軍教官。只是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特別是「八一三」抗戰後,日本才從南京撤出大使館(中國駐日使館至1938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後才撤回),其陸軍進攻中國內地時又以海軍封鎖中國海岸,這種行為按照國際法早屬戰爭行動。此時中國全國軍民更是一致將抗戰當成第一要務,整個國家事實上進入了戰爭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從1937年夏天起的「抗戰八年」這一說法有其合理性,只是應該在這四個字前面再加上兩個字──「全面」。
局部抗戰與全面抗戰相加構成完整歷史:
1、人們承認八年「全面抗戰」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此前六年的「局部抗戰」。沒有「九一八」以前國人反抗日本侵略如反對「二十一條」、聲討「濟南慘案」等一系列斗爭,國內便不會在「九一八」後出現自發或官方有限同意的局部抗戰。沒有一系列局部抗戰,沒有東北義勇軍、十九路軍、喜峰口的大刀隊的英勇拼殺,沒有白山黑水間抗日聯軍的奮斗和呼喚,國內也不會形成後來那種同仇敵愾的氣氛,也就很難有後來為時八年不妥協的全面抗戰。
2、 將歷史連貫起來,人們便可看出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實際上從甲午戰爭起持續進行了五十年。在戰爭意義上的抗戰,則從1931年「九一八」起連續進行了十四年,而全面抗戰從1937年後進行了八年。這樣的表述,應該是一個概括比較全面的結論。
3、 對日抗戰要取得對中國有利的局面,又必須全面進行而不能只限於局部地區。大而弱的中國同小而強的日本較量,以兩方的優劣點對比,明眼人都可看出:我利持久敵利速決,我利全面敵利局部,充分發動人民進行全面的大規模抗戰,才能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盡管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蹂躪了大半個中國,卻因被佔領區的人民堅持抵抗,使其就地掠奪「以戰養戰」的企圖不可能實現,而被拖進持久消耗之中,在多面受敵的情況下必然陷於絕境。
4、日本最初採取侵華軍事行動時,將其視為可迅速解決的「事變」,甚至狂言「出動五個師團,三個月便可解決支那事變」,即讓中國屈膝求和,沒想到中華大地從此卻成為消耗自己最多人力的磨盤。據日方歷史資料統計,1937年以前其軍人作戰損失還很少,如侵佔全東北傷亡1.05萬人,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傷亡3000人,進攻長城一線傷亡2600人。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後,日軍人員損失便遠超過以往的戰爭,在1941年末之前的四年便在華死亡18萬人(陣亡14.6萬,其餘為傷病死),負傷53萬人,患病送回國43萬人,總計減員達115萬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三年八個月,日軍在中國戰場(滇緬方向的緬甸方面軍損失未列入統計)又死亡了22萬人,負傷57萬人。這樣,日軍在侵華八年的關內戰場(不含滇緬戰區)便死亡40.5萬人,死、傷總數相加則達150萬(另有一統計為133萬,估計系減去重復負傷者的統計),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戰場之最。當然,論起日軍死亡總數,在菲律賓戰場上為49萬人居各戰場第一位,這是因為當地的57萬日軍因供給斷絕和傷員無法後運,餓死、病死等非戰斗死亡佔了其中大半。
5、 至於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人員損失,因為當時國家不統一且沒有完整的戶籍,加上日本在佔領區的屠殺和殘害很大一部分是秘密進行,准確統計很困難。在50年代中期審判日本戰犯時,國內統計是總共死亡1200萬人,負傷900萬人。進入90年代後中國公布的白皮書在統計時又把受侵略軍折磨致死致傷的民眾數加上,得出的概略數字是死亡2100萬人,負傷1400萬人,合計死傷3500萬人。這一數字又包括了日本侵佔東北14年間的暴行,以此而論其侵華戰爭時間也應是十四年。
6、中日之間力量對比有強弱之別,戰爭期間中國的損失遠大於敵手,結果卻是中國愈戰愈強而日本愈戰愈弱。究其原因在於中國得道多助,又有巨大的戰爭潛力可以挖掘,日本則失道寡助,多方受敵,其國小民少資源貧乏又經不起長期消耗。曾留學日本獲得「士官三傑」之一稱號的近代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在抗戰之初曾講過中國對抗日本的訣竅,那就是「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它講和!」毛澤東也說過,中國對抗日本的辦法就是「持久戰」,採取「熬時間」的方式。全國人民發動起來持久抗戰,便能形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7、中國的全面抗戰一展開,其范圍也就超出了原先日本侵略者和南京政府的預想,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東海之濱、南島椰林一直延伸到滇西叢山,名符其實是「四萬萬同胞齊奮起」!盡管蔣介石在七七事變後的廬山講話中宣布「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都有守土抗戰之責」,然而戰端一開,抗日者就不能只限於消極防禦的「守土」,而是要收復失地,戰場也日益擴大。中國軍隊便進入過緬甸戰場,甚至被俘押往敵國作苦工的戰俘還發動過「花岡暴動」,被一位日本進步教授稱為「在日本國內的一次抗日斗爭。」中國的抗戰又溶入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中,這更決定了最後勝利的結局。
8、 總之,談起中國抗戰,人們要深深緬懷浴血八年奮戰的英雄,同時也要追念堅持十四年不懈斗爭的勇士,還應上溯至甲午戰爭以來五十年為反抗日本侵略而疾呼奮起的志士仁人,這才能全面地認識整個近代中日關系史。
❹ 日本最早和中國抗戰是什麼時候
你好,這個問題應該從三方面去理解。
一、日本最早侵犯中國發生在明朝內嘉靖年間。十四世紀,日容本在內戰中失敗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遊民組成的海盜隊伍(史稱「倭寇」),一再侵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在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1563)的20年中,興化府先後16次遭其侵掠,沿海群眾深受其害,興化軍民奮勇抗擊倭寇。
二、中國最早和日本交戰是唐朝初年的「白江口之戰」。
三、中國全民族對日本抗戰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的八年抗戰。
❺ 中國抗日戰爭中
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紀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全面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專。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日本又相繼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軍事事變,中國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了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隨即全面爆發。在戰爭的最初幾年,中國得到了蘇聯的援助。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加入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據估計,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日屬本投降,中國有3500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不久,中國再次陷入國共內戰。
❻ 中國的抗日戰爭什麼時候開始
1931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拓展資料:
戰爭啟示:
1.走人民國防的道路是鞏固一國之防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最根本的,就是擯棄了那種「皇家國防」、「政府國防」的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國防路線,而是走了一條「人民國防」的光明大道。全國人民把抵抗日本侵略者看成是自己的事,看成是與每一個中國人的最高利益息息相關的大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萬眾一心,紛紛參戰,用人民戰爭戰勝了一時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僅僅靠政府和軍隊去抗戰,為了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去抗戰,那麼抗日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2.只有在「三個代表」的政黨的有力領導下,人民的國防之路才能走通
在人民之中的國防能量只是潛在的,億萬民眾很難自發地投入國防。而抗日戰爭中之所以人民能成為現實的主人,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軍事的手段一次次粉碎了統治階級頑固派的陰謀,粉碎了日寇分化中華民族的企圖,堅持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抗日統一戰線,才使抗日戰爭成為了一場人民戰爭,一場全民衛國戰爭。
3.統一戰線是人民國防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形式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一個前提條件,便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在張學良、楊虎城及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人民群眾把日本侵略者作為最大的敵人,把保衛國家作為共同的目標,攜手共進,從而使億萬中華人民的力量得到了匯集。
4.正確的戰略指導對戰爭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
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一個關鍵的原因是戰略指導的正確性。戰爭是持久還是速決,是打陣地戰還是游擊戰,何時防禦何時反攻,這些戰略對戰爭的發展趨勢,對戰爭力量的運用,起著關鍵的作用。
而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深入、發展地分析了戰略形勢後,確定了持久戰、山地游擊戰、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等戰爭指導原則,使用了許多相應的戰法,從而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優勢、中國人民的優勢,擴大了敵人的弱點,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使戰場的力量對比逐步向有利於的方向發展,從而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軍。
5.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
人民軍隊是人民國防力量的骨幹,是人民抗戰力量的標志。是人民武裝力量組織的最高形式和重要環節。它不僅具有戰勝敵人的強大戰鬥力,而且忠誠於人民;它不僅能擔負作戰任務,還能幫助人民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壯大,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6.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是人民戰爭的重要途徑
在根據地宣傳群眾,減租減息,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發展生產,建立人民武裝;這一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過程,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有效的途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建立了100萬平方千米的根據地,動員了1.2億群眾,組織了上百萬的軍隊和數百萬民兵,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抗日大軍。
抗日根據地是人民國防力量的聚集器,是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敵作戰的戰場。眾多根據地將日軍的據點、交通線包圍起來,割裂開來,犬牙交錯,出現了一種人民戰爭的戰場奇觀,成為敵人的肉磨子和「滑鐵盧」。
7.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會有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抗日戰爭格外艱險,犧牲和流血時時威脅著人們。日本侵略者為了懾服中國人民,僅在南京一地,就殺害了中國三十萬人民。但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並沒有俯首甘當亡國奴,而是竭力奮戰。蔣介石令幾十萬東北軍絕對不抵抗,而東北軍將士卻求戰心切,直至以兵變逼蔣抗日。許多烈士為了保衛祖國,赴湯蹈火,血戰沙場。
在半型關戰斗中對頑抗的日軍白刃格鬥;在陽明堡戰斗中,懷抱一捆手榴彈抓住敵飛機一起在空中爆炸;八女投江決不屈服。這一切來源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民族傳統。雖然也有少數人由於各種原因充當了偽軍和漢奸,但這個比例是非常小的,而且偽軍中的不少人,在抗戰力量的政治攻勢下很快就覺醒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偉大的,這是外國侵略者幾千年來都不能滅亡中國的根本原因,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8.國防活動的實踐不僅需要人民,而且將錘煉人民
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喚醒了人民、教育了人民、鍛煉了人民。人民的武裝力量與戰爭同步發展。通過八年抗戰,在趕走侵略者的同時,人民軍隊壯大了,從戰爭初期的不到5萬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120萬軍隊,260萬民兵。人民國防力量的壯大是中國國防鞏固發展的標志和前提,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此,中國的國防走出低谷,翻開新頁。
9.國防必須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與國際社會相協調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一部分,主動與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國家協調,互相支持,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如爭取蘇聯、美國、英國等國的支持,抓住國際上出現的對抗日戰爭有利時機等等。同時又必須堅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戰場把百多萬日本軍牽制住,並給它以重大殺傷和損耗,這是對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人民作出的重大貢獻。以上兩者相互促進,是抗日戰爭的重要特色。
❼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日是哪天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9月回3日確定為中答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東京時間),同盟國聯合受降典禮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隆重舉行。日本政府全權代表和大本營全權代表分別在投降書上簽字,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和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全權代表(中國代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將軍)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接受日本投降,投降書即刻宣告生效。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宣告日本帝國主義徹底失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4]
1946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將慶祝勝利的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國定紀念日」)。
❽ 中國抗日戰爭
最艱難是三八年,國軍戰斗物資完全拼光了,飛機坦克炮彈幾乎就沒了,死傷高達專二三十萬屬。
最危險的是蔣先生退守重慶的時候,日軍差點突破重慶,如果重慶失守中國就徹底淪陷了,
日軍控制了中國的東北、華北、華南、華中的大部分。
國民黨起初全力抗戰,死傷上百萬,最後退守重慶,以守為攻。
八路軍建立敵後根據地,積極宣傳,大力建設農村根據地、
國民黨戰鬥力完全低於日軍,連戰連敗,最後退守雲貴等處死守。
❾ 抗日戰爭勝利日是哪天
抗日戰爭勝利日是9月3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於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版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權經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
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紀念日,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聲:表示歷史越來越遠,但記憶應該保鮮,中國人要擰成一股繩,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