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

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1-02-02 03:21:05

『壹』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其實沒有什麼太多的主要矛盾。就是一個政權奪勢。在中國歷史以來也是政權奪勢的一個地位所以在那個衙門戰爭之前也是一樣的的鴉片戰爭之後也是一樣的。

『貳』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是什麼狀態

清廷閉關政策
中國自古因自身歷史條件自居天朝上國,視其它國家為未開化之國,未對傳統的范圍外的國家民族有足夠的了解。明末清初以來,愈來愈多歐洲人東來中國發展貿易,但清朝自康熙以來一直收緊外貿政策,僅允准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重視對外貿易,採取閉關政策。
1757年,清廷關閉江、浙、閩三海關,只留廣州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進一步限制外人來華貿易,批准兩廣總督提出的《防範外夷規條》,嚴限制外人來華貿易外。更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不準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175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輝(James Flint)率領英國船北上天津,通過直隸總督向乾隆皇帝遞交訴狀,告廣州海關刁難勒索外商,希望清朝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閱後大怒,認為英國人越級上訪,有辱大清朝廷尊嚴。下令將洪任輝驅逐。
1760年,恢復公行,專辦對外貿易,對外商嚴加限制,不準外商與官員直接接觸,指定須由公行與外商聯系,使公行成為外商與中國官府聯系的中介。這種保守的閉關鎖國政策埋下了中英兩國沖突的遠因。

兩國貿易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造成出超(即是中國售出的貨品比進口的貨品多),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由於不能建立有效的銷售渠道而根本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同時由於海關官僚的腐敗,使得除稅率之外還產生大量不可預估的費用,英國對此大為不滿。

戰爭前的雙方軍隊
戰爭前中國名義上有22萬八旗以及66萬綠營軍隊。清朝上一次主要用兵是1804年結束的鎮壓手持原始武器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又已經35年不作戰,軍隊戰鬥力嚴重衰退。
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英軍參加的上一次重要戰爭是1815年截止的抗擊法國的拿破崙戰爭,英軍獲勝。

『叄』 鴉片戰爭之前其它國家處於什麼狀態,中國又處於什麼狀態

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到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美國,法國等歐美主要國家先後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制定符合本階級利益的各項政策,以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並利用國家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工業革命的發生上,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紡織業上,以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迅速遍及機器製造業,冶鐵業,採掘業等行業。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十分迅速。

隨著商品生產的無限增長,需要開辟新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追求新的殖民地。在資本原始累積時期,殖民主義者主要是通過海盜式的掠奪土地與財務,欺詐性的貿易與奴隸販賣等方式,從世界各地賺取巨額財富。

而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工業革命之後,殖民主義者加緊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淪為列強所壟斷的商品傾銷市場。廉價勞動力與廉價原料的供應地和自由投資市場。開辟新的市場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

促使西方列強發動新的侵略戰爭,他們把目標瞄向中國。1825年,英國經歷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些人主張用戰爭擺脫危機。1836年,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揚言要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與此同時,法國,美國,俄國等也有侵略中國的慾望。

(3)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肆』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歷史是什麼時期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抄歷史是封建地主制社會(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封建地主制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這一社會是以佔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與無地少地的農民結成的租佃關系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的,其社會經濟的基本特點是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中國的封建地主制社會開始於秦朝,止於清朝鴉片戰爭之前。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由於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而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伍』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情況有:

1、政治上

中國實行君主專制,是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西方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普遍確立,紛紛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經濟上

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

西方世界新航路開辟後對殖民地掠奪和商貿方面,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通過工業革命,使經濟迅速發展。

3、對外交流上

中國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政策,杜絕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西方世界廣泛對世界進行了殖民侵略,掠奪了落後國家大量的財富用於本國的經濟發展。

4、軍事上

中國由於生產力的落後,階級矛盾嚴重,導致國庫空虛,軍備廢弛,八旗、綠營的武器裝備仍以大刀、長矛之類作為常規武器,其中吃空餉的比比皆是,國力日漸衰退。

西方世界由於工業革命浪潮的推動,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國的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更多高級新式的裝備開始使用,征服世界。

5、科技水平上

中國早期發達,宋元之後科技水平開始逐漸衰落,且主要集中在文學研究領域,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不夠。

西方早期不發達,很多技術都從東方引進(比如說四大發明),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遠超過中國。

(5)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參考資料: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陸』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的情況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

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

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6)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中,最直觀呈現的是武器裝備的差距,清軍在這方面的劣勢一覽無遺。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裝備的主要是仿製的土槍土炮,輔之以刀矛弓箭,而英軍裝備的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

清軍使用的火炮在樣式上和英軍使用的火炮大體相同,但是由於質量上的巨大差異,其射程范圍、射擊速度、射擊精度和威力都遠不及英國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戰爭的全過程中,清軍未能擊沉英軍的一艘戰艦,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

兵器上處於劣勢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卻處於優勢。是時清朝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到80萬。英國的兵力卻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總共不過20萬人。與清軍相比,大約是1:4。

與數量相關的是質量。清軍一旦被募後,就成了終身職業,從青壯到老弱,士兵的年齡參差不齊,戰鬥力大受影響。當兵也是一種餓不死的職業。為了維持生計,清軍士兵還替人幫工、租種土地等等。

從清軍的現狀來看,根本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這樣的軍隊對付盜賊和民眾還能勉強應付,面對近代化的世界一流軍隊,則毫無還手之力。

查看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柒』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局面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泛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御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