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

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

發布時間:2021-02-03 21:24:55

㈠ 日本侵華前有多少人囗,中國人口有多少

侵華前的日本人口為7193萬人,中國人口為4.5億。

從1931年開始至1945年終,是我國的抗日戰爭史,期間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降生還有多少人失蹤已經沒有一個准確的數字。

1912年到1949年,中國的人口是5.45億。三年的國共內戰又損失了1000萬。再減去1945年到1949年增長的人口。比較合理的數字是1945年我國有5億人。因此,我國人口應該為4-5億之間,不會超過5億。

1901年,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條約《辛丑條約》,中間有一條,賠銀4.5億兩,當時西方列強的想法是給每個中國人腦袋上安一兩,由此,也基本可以推知當時的人口大約在4.5億左右。

同年,清政府在北京的官方報紙上發表了全國4700萬人口的統計數字。不幸的是,這些數字都是估計出來的。

一九三一年爆發了抗日戰爭,緊接著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然而,根據上述三次不成功的人口普查,國民黨政府仍然公布了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1912年為4億,1928年為4.7億,1936年為4.7億(估計)。

1949年9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說,中國人口為4.75億。但當1953年5.4億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普查結果出來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最樂觀的估計是不到5億美元。

(1)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平民傷亡: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有大約900萬平民在抗日戰爭中死亡,另有800萬平民因其他原因死亡,9500萬人淪為難民。根據蔣的回憶錄,1400萬年輕人在被強奸後死於飢餓。此外,據估計,中國抗日戰爭的直接人口損失為2062萬人。

這是戰爭中直接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總數,軍民傷亡的最低限額為3480萬人。同時,據估計,包括戰時失蹤人員和被俘人員在內,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直接傷亡人數可能達到4100萬人。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人口損失應該在5000萬以上。

1946年4月,《中國解放區八年抗日戰爭人口損失的初步統計》,公布的統計數字如下: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冀熱遼、山東、蘇皖、中原7個解放區中部平原抗日戰爭期間被支持的傀儡或者虐待和傷害死亡3176123人,男性2760227人被捕,鰥寡孤獨及肢體傷殘者2963582人。

1947年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發表了《日本在抗日戰爭中的損失和賠償報告》,其中公布了全國平民和軍人傷亡統計數字:平民傷亡9134569人(死亡439704人,受傷4739065人)。平民和軍人傷亡總數達到12784 974人。這一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的軍民傷亡。

㈡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和中國總人口各多少

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抄總人口沒有精確的調查,如果除去台灣的話,據估計總數約4.78-4.92億之間,取中位數約為4.85億,除去東三省和華北的部分日佔區,關內的總人口大致是4.4-4.52億人之間,取中位數約4.46億人。
日本國本土(四大島、琉球、南庫頁島)大約是5750-5950萬。(不含日本僑民)
朝鮮、台灣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約3700-4000萬之間,取中位數3850萬。偽滿洲國3800-4100萬。取中位數3950萬。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計有人口7800-8000萬。其中日僑估計約350萬。
戰前日本籍人口大約6300萬。加上殖民地的7900萬。日本帝國的總人口是14200-14500萬人左右。
中國和日本人口的有效比重是大約3.2:1或者3.1:1.

㈢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口中得****軍人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是支那對不對、
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對中國的音譯。
「支那」原是「Cina」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

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日本辭書《廣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

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許再用 「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

但從19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㈣ 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和日本的國家人口各是多少

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總人口沒有精確的調查,據書籍記載,總數在4.78-4.92億之間,除去東三省和華北的部分日佔區,關內的總人口大致是4.4-4.52億人之間。

日本國本土(四大島、琉球、南庫頁島)大約是5750-5950萬。(不含日本僑民)

朝鮮、台灣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約3700-4000萬之間,取中位數3850萬。偽滿洲國3800-4100萬。取中位數3950萬。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計有人口7800-8000萬。其中日僑估計約350萬。

戰前日本籍人口大約6300萬,加上殖民地的7900萬,日本帝國的總人口是14200-14500萬人。

(4)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影響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㈤ 抗日戰爭時日本有多少人口

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當時日軍的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 關東軍73萬,中國派遣軍62萬
1945年投降時,關東軍68萬,中國派遣軍105萬,南方軍和守衛本土的國內軍550萬;

抗日戰爭是當時中日兩國幾乎傾盡舉國主力進行的一場大較量,戰爭在中國境內持續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波及范圍之廣、激烈程度之巨、傷害之重,可謂二十世紀中外戰爭史上之最。有數據顯示,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上,最多時投入兵力達到三百五十三萬餘人,而日方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三百八十**萬多人。在敵後戰場上,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部隊主力,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已達九十萬人以上;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戰,民兵抗戰最多時在二百萬人以上。所以,有人在論及中國人民八年抗戰規模時稱:「就作戰規模而言,中國的抗戰是在長達五千公里的正面戰場和幅員一百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國投入的兵力,最多時軍隊近五百萬人,民兵約二百萬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時日軍近二百萬人,偽軍一百餘萬人、雙方使用總兵力高達一千萬人。」就戰斗次數而言,抗戰期間國民黨陸軍正面戰場共對日進行過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次重要戰斗、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規模的戰斗。中共敵後戰場對日軍大小戰斗更達到十二點五萬次。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時國土淪喪與城市陷落以一九三九年七月、八月和一九四零年六月、七月最為嚴重。當時戰區各大城市如北平、天津、青島、濟南、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廣州、蕪湖、徐州、蚌埠、武漢等,幾乎全數陷敵。抗戰時期整個中國境內淪陷或曾經戰禍之市〔縣〕數至少達一千二百四十六個。若以省級行政區域論,當時中國二十八省及七個院轄市中,除西藏、新疆未直接遭受戰禍摧殘外,其餘二十六省及七個院轄市曾全境或部分淪陷,或局部遭日軍竄擾,或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禍所及,若按當時中國人口分布論,已佔當時人口區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高出《中國對日要求賠償的說帖》中估計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地區」。

㈥ 日本侵華前人口有多少,侵華後呢

是日軍人口還是本國人口?日軍: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
除了國民政府軍事力量外,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規軍事力量還損失了584267人。其中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的損失,但不包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共武裝力量的損失。具體損失構成如下:
陣亡160603人
失蹤87208人
被俘45989人
負傷290467人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㈦ 日本侵華日軍有多少人

有近200萬人。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會戰,到武漢會戰結束,基本穩定了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又先後與日軍進行了十多次會戰,並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速戰亡華的迷夢。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7)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擴展閱讀:

抗戰時期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

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

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

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

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

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當時民國空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只有200餘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產飛機是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以後,日本每年能生產飛機一萬到兩萬架。

當中日進入全面交戰以後,日本的海陸軍航空兵總共有飛機2700架。它還有艦載飛機,大量的艦載飛機。

陸軍戰鬥力差距就更大了。從人口上看,當時我國是四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各國實行的都是平時少養兵,節省經費,多儲備預備役的兵力。當時中國正好相反。

平時養兵,民國的時候養兵170萬,四億多人的一個國家,養兵170萬。當時國民黨的現役的步兵是182個師,還有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加上還有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等等。

當時中國的預備役,只有150萬人。以當時中國人口數量這么大,可是只有這么少的預備役的部隊,說明動員能力非常差。

那我們再看日本,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日本的人口為九千萬,日本把它統計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萬人左右,日本當時養的常備軍38萬人,變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還有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還有一些守備部隊等等。

日本有一個規定,就是凡是17歲到40歲之間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戰爭一旦發生,它可以動員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一千萬人。

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最後達到將近450萬。它前面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迅速補充了幾百萬人。

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系,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員運到中國,運到朝鮮,很快就能輸送到中國的腹地。

當時有一個統計,就是它從朝鮮每星期可以運兩到三個師,從朝鮮運到滿洲,每星期運兩個師。在華北戰場,日軍可在開戰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運來兩到三個師團。

在沿海戰場,日軍第一梯隊用兩到三個師的投入,就要一個星期。而後呢,再續加同樣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個中國將領曾對日本有這樣一個判斷,事實上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動員能力甚至還超出了中國政府的預見。

再就是在兵員的訓練上,同樣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黃仁宇寫過《萬曆十五年》,他在抗戰的時候,當排長,據他的記錄,他就發現了基層的軍官,連點名的花名冊都點不了,不認識字。

平時就更談不上研究戰術了,打仗全憑血氣之勇,憑冷兵器時代那種動員,那種激勵士氣的方法。進攻的時候呢,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像螞蟻、像蜜蜂一樣。可是一旦失敗,就各自逃散,完全沒有戰術。

單就射擊訓練來看,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7斤半大米,或者是35個雞蛋。所以平時,由於這個東西如此昂貴,軍隊在訓練當中,捨不得打子彈,一發子彈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沒有了,只能是空槍射擊,這就導致後來軍事訓練素質非常低下,槍法不準,在戰場上就體現出來了。

由於中國連續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以至於抗日戰爭,乃至 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只能是以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而不得不承受戰場上人員慘重的損失。當然,這場戰爭中國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主要是精神的勝利、信仰的勝利、民族團結的勝利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憑借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上的軍事實力。

因為歷史的欠賬,一再錯失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銀和山河破碎的代價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教訓。

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軍事訓練基礎差,經濟力量弱小,好多年輕的戰士連飯都吃不飽,就要上戰場,凇滬會戰中,國軍經常是上去一個師,基本被打光,然後再補一個師,可以說是人肉盾牌。

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優勢是人多,幅員廣闊,地大物博。能夠經得起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部署,縱深比較長,日本拖得越久越對他不利。

再就是中國人用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機槍大炮,前仆後繼,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㈧ 中日戰爭的時候,中國多少人口日本多少人口

1940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人。1945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九萬八千人。
二戰中國軍民傷亡數據歷史上,中國的抗日戰爭被稱為民族解放戰爭,它開始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在今天,這一階段的時間劃分,也可以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一場歷時14年之久的戰爭,給神州大地留下了滿目創痍,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延緩達半個世紀之久。一場針對中華民族的、亘古未有的、殘殺手段達250種之多的大殺戮,在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海岸,西到重慶的廣大地域,幾乎14年不曾間斷。日寇鐵蹄所至,姦淫擄掠,生靈塗炭;強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除西藏、新疆之外,全國其他省份大多橫遭戰禍,無一不受殃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遭受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為了這場戰爭,付出過像中國這樣慘重的犧牲與代價。然而,14年抗戰中中國損失多大?中國人民傷亡幾何?卻始終是個難以破解之迷。戰爭已於61年前結束,然而,我們至今卻仍未得出一個全面的、准確的、權威的、令人信服的傷亡數據,實在是難以交代。自1995年以來最權威的數字表明,直接財產損失為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億美元,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中國歷年來公布的幾個數字:1946年底,國民政府提出,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共計1173萬人;1947年5月20日,國民政府對1946的抗戰傷亡人員總數進行了修訂,增加為1278.4974萬人;新中國成立後,就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作了初步估計——1000萬人犧牲和500億美元以上的財產損失;1985年,公布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為2100萬以上;1995年,公布戰爭中我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由於人們對傷亡3500萬的來歷不甚了了,加之數字確乎龐大,十年來質疑之聲從未停止。概括起來,與此相關而又各不相同的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有:中國軍民犧牲與死難500萬、600—700萬、2000萬、2062.1萬、2200萬;中國軍民傷亡1173萬、1278.4974萬、2000萬、2100萬、2168.5萬、2180萬、2500萬、2800萬、3000萬、3480.5896萬、3800萬、4100萬,及人口損失50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萬、1140萬。以上1140萬是指——中國軍隊犧牲207.8萬,兵役壯丁犧牲355.5萬,共計563.3萬;中國軍隊負傷227.8萬,兵役壯丁負傷347.7萬,共計575.5萬。中國戰場擊斃日軍20萬、40萬、43.56萬、45萬;中國戰場斃傷日軍133萬、138萬、155.9萬、250萬(包括俘)。另外,中國戰場接受投降日軍有105萬和128.3萬。由此可見,最小數字與3500萬的數字差額甚大,除統計的地域、時段有別,對原始資料的取捨不同外,採用的方法不盡科學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2600454_1.html/ ]

人們對3500萬傷亡的質疑,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統計時段含混不清,是自「七.七事變」起,還是「九.一八事變」始,有欠明晰;二是較之1947年國民政府公布的數字增加了近兩倍;三是比人民政府於1985年公布的、得到國際史學界認可的數字增加了1400萬,幅度相當可觀;四是沒有採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死亡人數統計法」,而是使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就採用何種方法更為准確可靠的問題,有專家以當年的一支國民黨部隊為例,用兩種統計方法進行了計算與比較,得出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由於人的死亡只能是一次,而負傷則不然,採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竟比採用「死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擴大近12倍!與日本軍國主義算賬,要算個清楚、明白賬,而不能是一本糊塗賬。「中國做為一個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國家,一個堅持日本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世界大國,自己卻對中國八年抗戰歷史的一個基本問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准確的結論。」是的,這的確是一個須要解答或亟待解答的問題——在14年(不僅僅是8年)的抗戰中,中國死難者的人數究竟有多少?再者,為中國軍民所擊斃的日軍又究竟有多少?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判斷己方戰果與貢獻,主要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多寡為指標。在二戰結束6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提供了一份經過數年廣泛考證、內容可謂詳實的、與1995年官方公布的數據基本吻合的統計報告。它按死亡和受傷分別予以計算,得出中國軍民傷亡3480萬人為最低限度的結果:死亡2062.1萬人,受傷1418.5萬人。其中:中國軍隊犧牲563.3萬人(包括屬於軍隊編制、具有軍人身份的兵役壯丁355.5萬人);中國軍隊負傷575.5萬人(包括兵役壯丁347.7萬人)。然而,這份報告所反映的也僅是八年抗戰時期,所以,仍不是一個全面的數字。但是,據估算,由日本侵華給中國帶來的人口總體損失,可達5000萬人以上!中國人民經歷的苦難太多太多,遭受的殺戮太慘太慘,以至於我們對這動輒上千萬,包含了祖輩、父輩甚至曾祖輩性命的數字,充滿血腥氣味的數字不堪回首。每一個傷亡的數字,無不飽含著中華民族的血和淚,無不是中國人民的頭顱和屍骨所構築!日本帝國主義於中國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曠世罕見,足令江河嗚咽,日月更色。
羅斯福應該最清楚,在中國土地上的被法西斯德國駐南京的外交官稱之為「野獸集團」的200多萬日本軍隊,對美洲大陸,對美國人民意味著什麼;斯大林也不會不清楚,駐扎滿州多年的85萬養精蓄銳且滅絕人性的日本關東軍,還有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對社會主義的蘇聯又意味著什麼;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長達14年之久的頑強抵抗,消滅、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使美洲大陸免於戰火;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遲滯、拖住了日軍的主力,方使蘇聯免遭德、日法西斯軍隊自東、西方向的兩面夾擊之苦,也使蘇聯人民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就數字而言,多一分不會增加日本軍國主義之惡,少一分也更不能減其罪!中國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不能將人員傷亡、戰爭損失作為主要評價標准。美國在二戰中的死難者不到30萬,卻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而猶太人為德國法西斯所屠殺達600萬人,可對戰爭的貢獻卻幾乎沒有。
中國的真正貢獻,無疑是體現在戰略總體上的抵抗價值,而非消滅日軍的量化指標。在於對超過半數的日軍——占日本的戰場總兵力——的牽制和消耗,在於東方主戰場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於中華民族對取得戰爭勝利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民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歷史功績;憑的是今天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憑的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足以制止戰爭、消滅戰爭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抗戰中的松山戰役,國民黨軍隊曾以10萬大軍圍攻1200名日寇,給我們留下的是極為悲壯慘烈的一幕。據戰報統計,日軍僅一人突圍,而我軍卻陣亡達10000餘人!我們絕不會允許60餘年前發生的悲劇在中國重演!!!不妨記下幾個數字(社科院數字),它們不啻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每傷亡28.5人,擊斃日軍1人;中國軍隊和人民,每付出87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日軍1人。如果按照日軍在中國戰場僅死亡20萬人計算,則中國軍民的傷亡比增加一倍。一個不曉得仇恨為何物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將永遠無法避免流血的命運!!!1940年日本人口為7193萬人。1945年日本人口為7199萬人。據統計 1937-1945累計動員900萬(扣除重復動員數字),終戰時現役788萬,如不計倉促組建的關東軍為720萬,其中國內軍(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450萬,南方軍130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支那派遣軍116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台灣軍12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北部朝鮮部隊12萬,關東軍68萬

㈨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人口是多少投入到中國戰場的兵力是多少

1937年,日本總人口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當時日軍的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 關東軍73萬,中國派遣軍62萬
1945年投降時,關東軍68萬,中國派遣軍105萬,南方軍和守衛本土的國內軍550萬;

抗日戰爭是當時中日兩國幾乎傾盡舉國主力進行的一場大較量,戰爭在中國境內持續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波及范圍之廣、激烈程度之巨、傷害之重,可謂二十世紀中外戰爭史上之最。有數據顯示,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上,最多時投入兵力達到三百五十三萬餘人,而日方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三百八十**萬多人。在敵後戰場上,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部隊主力,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已達九十萬人以上;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戰,民兵抗戰最多時在二百萬人以上。所以,有人在論及中國人民八年抗戰規模時稱:「就作戰規模而言,中國的抗戰是在長達五千公里的正面戰場和幅員一百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國投入的兵力,最多時軍隊近五百萬人,民兵約二百萬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時日軍近二百萬人,偽軍一百餘萬人、雙方使用總兵力高達一千萬人。」就戰斗次數而言,抗戰期間國民黨陸軍正面戰場共對日進行過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次重要戰斗、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規模的戰斗。中共敵後戰場對日軍大小戰斗更達到十二點五萬次。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時國土淪喪與城市陷落以一九三九年七月、八月和一九四零年六月、七月最為嚴重。當時戰區各大城市如北平、天津、青島、濟南、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廣州、蕪湖、徐州、蚌埠、武漢等,幾乎全數陷敵。抗戰時期整個中國境內淪陷或曾經戰禍之市〔縣〕數至少達一千二百四十六個。若以省級行政區域論,當時中國二十八省及七個院轄市中,除西藏、新疆未直接遭受戰禍摧殘外,其餘二十六省及七個院轄市曾全境或部分淪陷,或局部遭日軍竄擾,或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禍所及,若按當時中國人口分布論,已佔當時人口區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高出《中國對日要求賠償的說帖》中估計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地區」。

㈩ 抗日時期 當時的日本全國有多少人

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當時日軍的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 關東軍73萬,中國派遣軍62萬
1945年投降時,關東軍68萬,中國派遣軍105萬,南方軍和守衛本土的國內軍550萬;
抗日戰爭是當時中日兩國幾乎傾盡舉國主力進行的一場大較量,戰爭在中國境內持續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波及范圍之廣、激烈程度之巨、傷害之重,可謂二十世紀中外戰爭史上之最。有數據顯示,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上,最多時投入兵力達到三百五十三萬餘人,而日方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三百八十**萬多人。在敵後戰場上,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部隊主力,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已達九十萬人以上;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戰,民兵抗戰最多時在二百萬人以上。所以,有人在論及中國人民八年抗戰規模時稱:「就作戰規模而言,中國的抗戰是在長達五千公里的正面戰場和幅員一百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國投入的兵力,最多時軍隊近五百萬人,民兵約二百萬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時日軍近二百萬人,偽軍一百餘萬人、雙方使用總兵力高達一千萬人。」就戰斗次數而言,抗戰期間國民黨陸軍正面戰場共對日進行過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次重要戰斗、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規模的戰斗。中共敵後戰場對日軍大小戰斗更達到十二點五萬次。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時國土淪喪與城市陷落以一九三九年七月、八月和一九四零年六月、七月最為嚴重。當時戰區各大城市如北平、天津、青島、濟南、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廣州、蕪湖、徐州、蚌埠、武漢等,幾乎全數陷敵。抗戰時期整個中國境內淪陷或曾經戰禍之市〔縣〕數至少達一千二百四十六個。若以省級行政區域論,當時中國二十八省及七個院轄市中,除西藏、新疆未直接遭受戰禍摧殘外,其餘二十六省及七個院轄市曾全境或部分淪陷,或局部遭日軍竄擾,或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禍所及,若按當時中國人口分布論,已佔當時人口區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高出《中國對日要求賠償的說帖》中估計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地區」。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時日本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