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的精神

抗日戰爭的精神

發布時間:2021-02-03 10:36:22

⑴ 「」什麼是「抗戰精神」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乃至在處理戰時、戰後諸多問題時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抗戰精神的內涵特徵」即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其本質特徵。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這種精神,來自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戰場。

「中國有強大的實力抗擊日本嗎?」當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詢問楊虎城將軍時,楊虎城這樣回答:「誰能從理論上解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力量不在飛機和坦克,日本擁有更多的飛機和坦克。我們的力量就在於我們懂得我們必須抗日。

這不是單純的物質力量問題,它需要我們面對現實,有堅定的意志,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意志,我們就有力量抗戰。」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戰場上表現出了這種「堅定的意志」,用熱血和生命澆鑄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輝的抗戰精神。

(1)抗日戰爭的精神擴展閱讀:

抗戰精神的意義價值: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奠定了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礎。抗日戰爭所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其勝利的精神支柱。在新時期,弘揚抗戰精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不但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

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貫穿抗日戰爭始終的抗戰精神是引導勝利最重要的保證。

正是「那種不分黨派、不分老幼、不分南北,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抗爭的全民族認識上的高度統一,有著那種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追求民族解放的不怕死的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昂首挺胸,拿起武器奔赴戰場,抗日戰爭才能取得勝利。如果沒有這種精神, 抗戰就不可能堅持八年,更談不上取勝。」可以說,抗戰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更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勝利。

⑵ 什麼是「抗日的精神」

一、抗日戰爭過程中凝聚和形成的抗日戰爭精神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最終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載入史冊。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獨立,而且還產生、凝聚、形成了以中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抗日戰爭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抗日戰爭的始終。

1、高度凝聚和升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輝煌悠久的歷史上,愛國主義是歷經幾千年滄桑變化、王朝更迭而一直保持蓬勃生機的內在推動力,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長期斗爭中,中華民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上,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致、抵禦外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奪取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力量。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所進行的一次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取得徹底的性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原因來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形成了中華民族頑強戰斗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召喚下,形成了一股熾烈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愛國主義潮流。在這股愛國潮流面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制定了全面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日斗爭的路線、方針、政策,調動和組織了中華民族一切抗日積極因素和力量,成為抗日斗爭中中華民族利益的最根本的代表和核心,從而也就得到了中華民族的信賴和支持,促成了革命的迅速發展和壯大,保障了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中國民主革命的最終勝利。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軍侵佔我國東三省,侵略矛頭直指全中國,妄圖滅亡我中華民族到日本的武裝進攻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形勢;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抗日民主救亡運動。處在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首先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抗日號召,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了廣泛的抗日游擊戰爭。而國民黨統治區的(上海、南京、武漢、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民眾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抗日反蔣的救國斗爭。所有的勞苦民眾、知識分子、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把反對外敵入侵、救中國於水深火熱之中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全國各地的工人紛紛舉行反日大罷工,拒絕為日本船隻裝卸貨物。組織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抗日義勇軍;各地的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民族資產階級也積極行動起來,一些工商業者與學生、工人一起開展了抵制日貨和對日經濟絕交運動。中國政治形勢的巨大變化,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抗異族入侵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領導下,在愛國主義精神下激勵下,偉大的中華民族以豪邁悲壯姿態積極投身於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中。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不僅促使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從睡夢中驚醒,更重要的是使愛國主義在全體中國人民中間凝聚和產生。愛國主義就象一根紅線,連接著你、我、他,共同構成抗日戰爭的堅不可摧的堅強防線。愛國主義激發沒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以飽滿的斗爭熱情投入到抗日戰爭前線,成為抗戰勝利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2、高度團結和統一的民族精神

外敵的入侵導致了民族的覺醒,民族的覺醒促進了民族的團結與統一,而民族的團結與統一,則是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的的具體體現。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實現了巨大的升華,因而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成為全國四萬萬同胞堅持抗戰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團結和統一的民族,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團結統一的時間佔了1300多年.可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瓜分,封建主義的長期統治,使中國長時間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之中。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政權很快被北洋軍閥所篡奪。各派軍閥擁兵自重,各自為政,連年混戰,使國家四分五裂。雖然蔣介石新軍閥代替了舊軍閥,但各地方實力派與之貌合神離。此外,國共兩黨之間,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戰爭也一直未斷,持續了十年之久。為此,日本帝國主義想趁此之機,滅亡中國,先後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直到盧溝橋事變,企圖全面侵佔中國。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國民黨蔣介石無視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使日本侵略者膽子越來越大,竟製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妄圖全面侵華。在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國共兩黨又重新攜起手來,團結御辱。歷史證明,正是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民族奪取了抗戰的勝利。

抗戰前,自從蔣介石背叛國民革命破壞國共合作後,國共兩黨雖打了十年內戰,但在民族危亡關頭,國共兩黨從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捐棄前嫌,實現了新的合作.當然,這次合作是由共產黨首先倡導,然後也得到了蔣介石的響應才最終實現的。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年底蔣介石就通過各種渠道與共產黨聯系、談判,其中經歷西安事變和七八次談判的曲折過程。國共合作終於在盧溝橋事變後正式形成。9月22日擴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實際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告正式建立。於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在華夏大地上迅猛開展起來。全國各族、各界人民及海外僑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一致,同仇敵汽,奮起抗戰,中華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築起了一道攻不破、摧不垮的鋼鐵長城,中華民族達到空前團結和統一。

歷史證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它的勝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是全民族空前團結、共御外辱的偉大勝利,它顯示出處在進步時代的中如果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全民族同心協力地團結抗戰,就不能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也就不會在抗戰勝利後短短的幾年裡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最終建立起民主、統一、強盛的新中國。

3、義無反顧、舍家為國的奉獻精神。

在整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中華民族表現出了高度的奉獻精神。所有愛國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學生及各階層人士,他們都把維護祖國的獨立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無私無畏地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戰爭之中。

他們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都對抗日戰爭以強有力的支持。在人力方面,地無分南北,人無分民族,只要是愛國的中華兒女紛紛是「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全國有40個民族的數百萬青年奔向抗日戰場。廣大工農兵、知識分子、愛國華僑匯集在抗戰的前線.這種來源於強烈的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情感而爆發的愛國熱潮,成為中國持久戰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在財力方面,各族人民更是奮勇爭先。從西部邊陲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各族人民到內地的各民族人民都踴躍地為抗日而捐贈大量的錢物,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海外華僑更是毀家紓難,抗戰期間,共捐款達12.3億元,為抗戰作出重大貢獻。在物力方面,全國廣泛開展了捐獻飛機、車輛、葯品、衣物等活動,僅新疆地區1943年即捐飛機144架。而拉卜楞藏區所捐財物可購飛機30架。美國舊金山華僑一次捐機40架,美洲華僑還捐救護車200輛,而非律賓華僑捐凡士林500萬磅,連巴達維亞的華僑也捐奎寧丸多達一億粒。

這種偉大的奉獻精神,是建立在各民族的強烈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基礎之上的。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國人民才能相互團結、相互配合,一致對外,共同反對和抗爭自己的敵人;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國人民才凝聚、形成了偉大的抗戰動力,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

中國人民的八年的抗日戰爭,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但卻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不怕犧牲的頑強斗爭精神。無論是國民黨的正面戰場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都表現得非常充分。正面戰場牽制了日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廣大國民黨愛國官兵,從抗戰一開始便表現了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頑強戰斗精神。當日軍對盧溝橋發動進攻時,中國守軍立即予以堅決還擊。在級將領。在忻口會戰中,雙方激戰21天,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騏、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犧牲,士兵傷亡達10萬之多。淞滬會戰,我軍與日軍血戰三個月,戰斗之慘烈,「犧牲之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在台兒庄戰役中,滕縣守軍122師師長王銘章以下全師將士壯烈殉國。這一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傷亡人數達80萬之多,消滅敵人44萬多,使日軍損失飛機780多架,艦船百餘艘,消耗軍費92億多日元,徹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企圖在三個月內打敗中國的侵略計劃。

在敵後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縱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的廣大指戰員,以落後的裝備,奮不顧身地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在山林、平原、湖泊浴血奮戰,以耿耿愛國之心,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戰爭第一階段,主要是配合正面戰場,深入敵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大大牽制和削弱了敵人的兵力。正面戰場的幾次勝利,都與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的配合與支持分不開。戰爭第二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抗擊著60%的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為國家和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趙一曼在日寇面前,堅強不屈,英勇就義;八位女戰士抗擊敵人到最後,為了民族的尊嚴,投江而死;狼牙山五壯士戰斗到最後,高呼「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縱身跳下懸崖;楊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彈盡糧絕,戰斗到最後一個人……他們,高風亮節,表現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民族氣節。

在全民族奮起抗擊侵略者的斗爭中,少數民族也同漢族一樣,不管是下層還是上層,都紛紛拿起武器,積極投入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斗爭之中,在我黨領導下,先後成立了多支抗日游擊隊和抗日愛國組織。抗日游擊隊中的各民族戰士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在白山黑水之間、林海雪原之中、黃土高原之上、南國的密林深處,同日寇拚死搏鬥,牽制日軍兵力,擾亂敵人後方,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內地的抗日斗爭

身在異國他鄉的廣大愛國華僑,也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以各種形式積極參加抗戰,為捍衛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生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充分表現了炎黃子孫熾熱的愛國情懷。他們不僅建立各種抗日救亡組織,積極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日宣傳和進行各種形式的對日斗爭,積極配合祖國的抗戰,而且在財力、物力與人力等方面,給予祖國抗戰以巨大的支持。他們紛紛回國參軍參戰,這些熱血兒女為保衛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在中國的驅逐機飛行員中,華僑佔四分之三;爪畦歸國女青年李林,在晉綏邊區的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為全國同胞所敬仰。他們的英雄業績,將永遠銘記在中華民族光榮史冊上。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堅決支持和廣泛參加的一場空前的民族戰爭,中國各民族及其上層人物,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各階級和各個階層,海內外華僑及華人後裔都投入了反對中華民族的敵人的斗爭中,都對這場民族戰爭做出了積極而偉大的貢獻,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愛國赤子之心。抗日戰爭真可堪稱為全國人民總動員的一場決戰。

二、抗日戰爭精神所具有的基本特徵

1、永恆性是抗日戰爭精神所體現出的最基本特徵

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抗日戰爭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揚的兩面旗幟。盡管隨著朝代的更迭,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愛國主義的形式和內容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其維護中華民族的領土完整、主權和獨立的精神以及抗擊外國入侵的斗爭精神卻是一以貫通的。

抗日戰爭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中華兒女所體現的這種精神,無不是對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做出的最好和最准確的詮釋。這種精神貫穿於抗戰的始終,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並取得偉大勝利的巨大精神支柱。這種精神不僅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中華民族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化,抗日戰爭精神會被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但其本質和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

2、民族性是抗日戰爭精神所體現出的最顯著特徵

民族性是抗日戰爭精神的又一個主要特徵,這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其他民族精神根本區別之一。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善良和熱愛和平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勇敢和不屈不撓的民族,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這種民族特性就有著不同的體現和反應。尤其是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這種獨到的特性體現的淋漓盡致。抗日戰爭精神所蘊含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頑強的斗爭精神等,都與我們的民族特性緊密相連,這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勤勞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正是有了勤勞和善良,中國人民才具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因而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才產生了巨大的熱情,把自己的一切,甚至寶貴的生命都奉獻給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上。中華民族又是勇敢、不屈不撓的民族,從不懼怕外來的侵略和干涉,為保衛自己祖國的主權、領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獨立,與兇殘的敵人展開了頑強的斗爭,他們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自己的基本道德准則和義務,把抗日救國看作自己的神聖天職,各階層人民紛紛行動起來,保家衛國,表現出了空前的愛國主義熱情。從日軍踏上我國領土的那一天起,中華兒女就憑借其頑強的斗爭精神開始了一場趕走侵略者,保衛祖國的偉大戰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抗日戰爭精神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凝聚依託於抗日戰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環境,也是產生抗日戰爭精神的必然原因。但追溯起根本的形成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正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勇敢、堅強而熱愛和平的民族特性與抗日戰爭的結合,最終形成了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

3、時代性是抗日戰爭精神所體現出的最鮮明特徵

抗日戰爭精神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與是俱進的。盡管時代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抗戰精神的實質和精髓則是永存的。

當今世界已不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冷戰結束了,冷戰時期的顯矛盾,隨之煙消雲散了,但冷戰時期的潛矛盾卻越來越顯現,並相互摩擦和碰撞。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組合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應該怎樣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作用,國內的發展該如何進行和定位,需要一種什麼精神來支撐,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抗日戰爭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其時代價值就充分顯示出來了,抗日戰爭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煥發出了另外的表現形式。不再是戰場上的廝殺搏鬥,也不是大街上的遊行示威,更不是民眾支援前線那種壯觀的場面。而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的共同意志,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同努力,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不斷奮斗的堅定步伐。

時代性是一種先進事物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和表現,是緊跟時代節拍的。抗日戰爭精神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特性,將在今後的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熠熠閃光,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凝煉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揚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新的世紀,中國正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更應該發揚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1、弘揚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銘記歷史經驗教訓,為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精神動力

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發展到近代,尤其是清代的「康乾盛世」掩蓋了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停滯落後狀態,蒸氣機的發明在西方引發了一場工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迅速拉大了。

從1750年後的200年間,中國和西方的差距幾乎拉大了100倍。落後就要挨打。資本主義憑借著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中國反停略戰爭的第一次全面勝利。它改變了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這段屈辱歷史的一頁雖然揭了過去,但落後要挨打的歷史教訓不能忘記。盡管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仍然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

和平建設年代與殘酷戰爭年代一樣,最可寶貴的是不能丟棄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要在全體人民中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不斷灌輸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讓這種精神在他們的頭腦中生根開花。要把這種精神,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動力。

2、弘揚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正確處理開放過程中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中國早已不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不能關起門來,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成為必然。尤其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探索中,終於確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使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程度大大加深。更加廣泛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保持並弘揚中國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仍是首要基本的問題。

與世界各國的廣泛交往,包括外交、貿易和思想、文化、學術交流,我們都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在當今紛繁復雜的世界交往中,這種精神更須堅持。這就是,在面對霸權主義威脅、干涉,有可能喪失民族尊嚴,國家權益的時候;在外來勢力的政治蠱感、物質引誘下,可能自辱於炎黃子孫的時候;在其他情況下,發生人格國格問題的時候;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堅持這種精神,保持民族特性。屈辱的教訓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更不能重??已經普遍進入了中國家庭,仇恨可以消解,但?揚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正視西方某些大國的反華傾向和日本軍國主義潛在勢力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眾所周知,美國在全球推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在中美關繫上,它把所謂遏制中國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到處插手,美國某些言論媒體,經常製造反華輿論。諸如中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的叫囂,等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遏制,常常以「民主」、「人權」等為借口乾涉我國內政。

而日本盡管在「二戰」以後,和平發展成為日本的主流,但仍然有一些軍國主義分子和極右翼分子,他們不滿足於日本的經濟大國地位,要求重新成為軍事大國,恢復軍國主義的統治。他們不僅試圖抹殺在中國製造的「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實,而且竭力為日本的侵略行徑翻案,他們以前的翻案還只是在歷史教種書上把「侵略」改為「進入」之類,現在則揚言日本侵略中國,侵略亞洲鄰國不但無罪,而且有功,而且是大功。這個大功,一是把亞洲國家從英美統治下「解放出來」,二是亞洲各國的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應該「歸功於戰爭」即歸功於日本的侵略、統治,這真是荒唐之極。不僅如此,日本的政要們不僅接連不斷地參拜靖國神社,而且還要求外國入訪者也要參拜。更有甚者,個別右翼分子還公然登上我國領土釣魚島,踐踏了我國領土,無視我國的主權……這一切都充分說明,日本政治右傾化問題非常嚴重。這不能不引起中國人民的高度關注和警惕。

對美國存在的一些反華傾向和日本一小撮使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企圖,我們切不可置之不理,我們要重溫歷史,時刻牢記和發揚偉大的抗日精神。既要堅持愛國主義、又要維護民族的獨立,要以中國民族精神來予以回擊,還歷史本來面目,以正視聽。更重要的是要把滿腔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化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實際行動。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和諧,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復興才能最終實現。

⑶ 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歷史意義

中國戰場是來亞太地區反對日本法西自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中國抗日戰爭不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也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開拓了道路,進行了必要的准備.我們應該牢記歷史,萬分珍視、大力弘揚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⑷ 抗日戰爭時期的名族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精神,就是團結一致,一心對抗,外來入侵發揚中華民族的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

⑸ 什麼是抗戰精神

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是願意為祖國奮斗獻身的價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被充分激發出來,舉國上下用血肉築起一座抵禦侵略者的鋼鐵長城。

二、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前赴後繼,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

三、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英雄氣概是為了祖國利益不惜流血犧牲的崇高精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表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四、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必勝信念是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心和頑強信念。中國人民在持久抗戰中頑強抗擊敵人,最終打敗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離不開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抗戰環境中培育的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抗聯精神等,都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抗日戰爭中涌現出的抗日將領和英雄群體,都是發揚抗戰精神的傑出代表。


(5)抗日戰爭的精神擴展閱讀:

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抗戰精神推動了中國人民迅猛覺醒,促進了中國人民空前團結,強化了中國人民不屈意志,堅定了中國人民必勝信念,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持續時間長達14年,如果沒有強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撐,艱苦卓絕的抗戰不可能堅持這么久。正如我們國歌所唱「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所謂「新」,主要是說這是一道民族精神長城。

它是無形的,卻堅不可摧、不可逾越。這種強大的、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抗戰中凝聚起來之後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她成為指引中華民族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一個又一個輝煌的鮮艷旗幟。直到今天,她也無時無刻不在鼓舞著、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為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而奮進、前行、拼搏。

⑹ 抗日戰爭時代精神的內容是什麼

其實抗日戰爭時代精神包含了民族戰爭和精神力量,所以說更加出現這些生活支援的發展

⑺ 抗日戰爭中的精神有哪些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
2、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
3、百折不版撓權、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
4、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以此為內涵的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偉大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結晶。時代在變遷發展,抗戰精神卻並未失去生機和活力,反而如激流奔涌不息,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力量之源,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值得永遠繼承和弘揚。

⑻ 什麼是抗日精神(回答的詳細點)

一、抗日戰爭過程中凝聚和形成的抗日戰爭精神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最終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載入史冊。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獨立,而且還產生、凝聚、形成了以中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抗日戰爭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抗日戰爭的始終。

1、高度凝聚和升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輝煌悠久的歷史上,愛國主義是歷經幾千年滄桑變化、王朝更迭而一直保持蓬勃生機的內在推動力,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長期斗爭中,中華民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上,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致、抵禦外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奪取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力量。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所進行的一次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取得徹底的性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原因來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形成了中華民族頑強戰斗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召喚下,形成了一股熾烈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愛國主義潮流。在這股愛國潮流面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制定了全面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日斗爭的路線、方針、政策,調動和組織了中華民族一切抗日積極因素和力量,成為抗日斗爭中中華民族利益的最根本的代表和核心,從而也就得到了中華民族的信賴和支持,促成了革命的迅速發展和壯大,保障了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中國民主革命的最終勝利。

⑼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展示了哪些抗戰精神

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的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