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有兩大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1)中國抗日戰爭主戰場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
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
1941—1942年,侵華的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
② 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是哪裡
山西,國民黨復第二戰區與日軍制對攻
浙江,顧祝同的第三戰區與日軍對峙與金衢一線
湖南,薛岳第九戰區與日軍對峙與長沙一線
廣東,余漢謀的第七戰區
安徽,李品仙的第十戰區對峙大別山一帶
湖北,孫連仲第六戰區對峙與石牌一帶
河南,蔣鼎文第一戰區與日寇對峙與河南
這些是相持階段開始後的主要互相對攻區域,日寇剛進攻中國時候,是四大會戰區域。
③ 2戰中國是抗日主戰場嗎
二戰期間,亞洲地區不算是主戰場…………二戰的挑起方是德國,主場其實在歐洲大陸上……
如果單純說抗日的話,中國是,而且是最大的主場……
④ 中國抗日主戰場有哪幾個地區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內3個月的戰役中容,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⑤ 抗日戰爭的三個主戰場是哪三個
國民黨戰場和共產黨戰場(解放區戰場)、中緬印戰場中國抗日戰場的劃分及中國戰場與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關系問題 中國抗日戰場從敵我戰線的角度,一般劃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過去也有從戰場的領導者和政治軍事力量不同的角度,劃分為國民黨戰場和共產黨戰場(解放區戰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出現的滇緬戰場,在戰場劃分上屬於哪個戰場,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抗日戰場由兩個發展為三個,新出現的"中緬印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三個戰場",它"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中國抗日戰爭(場)的一部分,又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場)的一部分","中緬印戰場是國民黨戰場的派生……它應從屬國民黨戰場;從指揮系統和英美軍的直接配合作戰來說,它又不屬國民黨戰場,而是一個獨立戰場。"有的學者將滇緬戰場定位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西線戰場",理由是:中日戰爭爆發後,戰爭的方向大致從東向西,以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為基準,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均在東面,中國西部是安全可靠的後方。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攻緬甸和滇西。使中國抗戰處於東西兩面被夾擊的態勢。中國被迫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用於西線滇緬戰場,迎擊和抵禦入侵之日軍,以絕對保障西南後方的安全,這成了中國存亡攸關的問題。將滇緬戰場稱為西線戰場,有利於加深對中國抗日戰爭後期戰局的認識,也有助於加深中國堅持抗戰艱苦性的認識。 有的學者述及:中國抗日戰場的持久抗戰打亂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戰略,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歐洲戰場、亞太戰場和北非戰場。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後方、軍事和情報基地,為盟軍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重要基地和軍事情報。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則在經濟上和交通口岸方面援助、維持了中國抗戰經濟,打破了日本的封鎖禁運,改善了中國武器落後匱乏的狀況,提高了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各國派遣的陸海軍和其它人員補充了中國正面戰場專業技術人員和參謀人員的不足。
⑥ 為什麼說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
第一,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主力,遏制了日軍「北上」「南下」計劃,打破了德意日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圖謀。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軍力量,牢牢捆住了日軍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
第二,中國人民在1931年就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後,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擊,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4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大半個中國,4億中國人捲入戰爭,成為第一個大規模世界反法西斯戰場。
第三,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的重要戰略支點和後方基地,是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有力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還有效的支持了緬甸、印度的抗日戰爭,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
總之,在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軍的主要兵力,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⑦ 中國是抗日主戰場嗎
中國戰場是抗日的主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中國戰場拖住日本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②中國人民共殲滅日軍150多萬,占其死傷人數的70% .
⑧ 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是哪裡
中國抗日戰場從敵我戰線的角度,一般劃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過去也有從戰場的領導者和政治軍事力量不同的角度,劃分為國民黨戰場和共產黨戰場(解放區戰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出現的滇緬戰場,在戰場劃分上屬於哪個戰場,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抗日戰場由兩個發展為三個,新出現的"中緬印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三個戰場",它"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中國抗日戰爭(場)的一部分,又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場)的一部分","中緬印戰場是國民黨戰場的派生……它應從屬國民黨戰場;從指揮系統和英美軍的直接配合作戰來說,它又不屬國民黨戰場,而是一個獨立戰場。"有的學者將滇緬戰場定位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西線戰場",理由是:中日戰爭爆發後,戰爭的方向大致從東向西,以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為基準,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均在東面,中國西部是安全可靠的後方。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攻緬甸和滇西。使中國抗戰處於東西兩面被夾擊的態勢。中國被迫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用於西線滇緬戰場,迎擊和抵禦入侵之日軍,以絕對保障西南後方的安全,這成了中國存亡攸關的問題。將滇緬戰場稱為西線戰場,有利於加深對中國抗日戰爭後期戰局的認識,也有助於加深中國堅持抗戰艱苦性的認識。
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