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源,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但長期以來該論斷主要基於「8年抗戰」體系而非「14年抗戰」體系。實際上,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貫穿「14年抗戰」始終。
在國民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九一八」抗戰的首倡者、組織者和主導者。正如1945年3月18日日本東京《同盟世界周刊》所寫:「根據我們的見解,真正的抗日勢力,始終一貫的是中國共產黨。」
(1)抗日戰爭中流砥柱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早可追溯到中共滿洲省委「九一八」事變當夜起草並經第二天緊急會議討論後發表的《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簡稱《9·19宣言》)。
《9·19宣言》指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為實現其『大陸政策』『滿蒙政策』所必然採取的行動」,「是國民黨軍閥投降帝國主義的結果」,「只有工農兵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將帝國主義驅出中國」,等等。
《9·19宣言》是中國14年抗戰開始的「法理依據」,表明中國共產黨正以卓有戰略、政略的遠見引領抗戰方向。
⑵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理論講來,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應自該是正面戰場,因為一般而言正面戰場相當於MT,乾的是藍領的活,流的是最多的血。
但為什麼會說我黨是中流砥柱呢?
很簡單的道理,MT的作用沒體現出來,表現出的價值還不如在一旁打游擊打輔助的。這個應該是感到羞恥才對,如果當時的表現從上到下能出色點,沒人會昧著良心說他們的犧牲對不上中流砥柱國之棟梁這些的,而不是現在這樣除了心疼和佩服那些一線流血和做出實實在在貢獻的群體後,其它的給人這么大的負面印象。
同樣的流血犧牲,同樣的敵後作戰,對德的蘇聯可沒聽說敵後作戰和正面流血相比是中流砥柱的說法呀。
⑶ 認識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當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通過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共改編軍隊後,版大權部分力量在敵後戰場與當地的農民群眾一起打游擊,反日軍掃盪,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有力地牽制了日軍,拉長了敵人的戰線,使得資源匱乏的日本軍力空虛被迫改變對華政策。而國民黨的軍隊則主要在正面戰場組織會戰,但由於戰略戰術原因,後來又由於日軍的政治誘降政策出了汪精衛之類的漢奸,一直處於劣勢,節節敗退,全國大片土地相繼淪陷。在這個時候,中共獨當一面,打退了日軍多次圍剿,戰略進入相持階段後,又積極發展軍需生產,開展整風運動,統一全國人民抗戰的思想和中國人民最終會勝利的決心。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戰勝利。所以說中共在抗戰中起到強有力的中流砥柱作用。
⑷ 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積極倡導建立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的軍隊和民眾,成為全民抗戰最有效的組織形式,是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實踐中,不僅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並且是堅定的維護者。
首先,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共產黨提出一系列抗日主張,與國民黨對日不抵抗並堅持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將全國各黨各界各派各軍,以及廣大民眾緊緊地團結在抗日的旗幟下,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其次,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力推動者。適時採取的兩個重要政治步驟,對兩黨重新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個重要政治步驟是從民族大義出發,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第二個重要政治步驟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中央以通電的形式致電1937年2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以必要的讓步,爭取了國民黨抗日。通電發出後,得到全國民眾的熱烈支持,並且推動了國民黨內部抗日派反對親日派的斗爭。
第三,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模範實踐者。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在抗戰中與國民黨真誠合作,帶動了各方面的進步,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如在對日作戰中,紅軍改編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英勇奮戰,不僅取得了平型關大捷,而且在太原、徐州等會戰中,很好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實現了兩黨軍事上的友好合作等,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和發展。
第四,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維護者。從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明確提出要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並且依靠這一原則,妥善處理了國共之間的關系,維護了合作抗日的局面。對國民黨頑固派,採取「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這些重要的策略原則,對全黨在復雜的斗爭中正確處理民族矛盾與階級斗爭的關系,鞏固與發展統一戰線,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堅持和發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把敵後戰場變成抗擊日軍的堅強堡壘
游擊戰爭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是促成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到來的一個重要因素。八年抗戰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不僅在敵後戰場表現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國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努力發揮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共產黨已經過16年艱苦卓絕斗爭的考驗,使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形勢下,能夠以無產階級特有的堅定性,忠實地代表全國各階層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不僅可以制定出堅持全面抗戰的一系列正確政策,而且能夠組織起廣大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來貫徹實施,從而使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擔當起挽救民族危機的歷史重任。
為了更好地團結全黨完成抗日戰爭的神聖使命,進入抗戰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產黨在黨內進行了「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全黨范圍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經過這次整風學習,中國共產黨科學地總結了歷史經驗,從思想根源上糾正了黨在歷史上所犯的「左」右傾錯誤,實現了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為此,中國共產黨要求自己的黨員成為英勇作戰的模範,執行命令的模範,遵守紀律的模範,政治工作的模範與內部團結統一的模範,以及統一戰線中各黨相互關系的模範
中國共產黨以自身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和團結了全體人民有力地抗擊日軍,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⑸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可從五個方面得到證實:
一、是最早抗戰,成為全民抗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參與者。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立即發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的宣言》。
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連續多次發表決議、宣言、告全國人民書等,提出組織東北人民群眾,建立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聯合各抗日組織和軍隊共同抗日。
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到1933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地游擊隊已經成為東北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
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11個軍共3萬多人,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與日偽軍進行數千次戰斗,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涌現了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一批民族英雄和先烈。而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是在1941年12月9日,即美國對日宣戰之後。
二、是組織抗戰,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全面抗戰的傑出的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的政治核心。「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不斷加快侵華步伐,並於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適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3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全國人民集中國力為抗日而奮斗。同年12月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得到全國各界的廣泛響應。之後又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等實現西北聯合抗日。
特別是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以大局為重,促成其和平解決,打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七七」事變後,經過共產黨的不懈努力,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形勢多麼險惡、戰爭多麼殘酷,但是中共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共同維護大局,實際上成了政治領導核心。
三、是領導抗戰,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持久戰的總方針、一整套的戰略戰術,成為正確抗戰的指導者、引領者。全國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進行全民總動員,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民參戰、全面抗戰的路線,提出了游擊戰的一系列戰略戰術。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中國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後勝利屬於中國。這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增強人民信心,正確地實施抗戰發揮了指導作用。
四、是艱苦抗戰,以實際行動,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使人民武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成為抗戰有生力量,最後成為中堅力量。在戰略防禦階段,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也參加了一些正面戰場作戰,同時主要在敵人後方開展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秋,敵後戰場逐步轉入局部反攻,從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收復縣以上城市150座。
五、是在人民群眾支持下盡了最大努力,做了最大犧牲,發揮了關鍵作用。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共計發動對日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多支。
在此過程中,共產黨的力量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和壯大,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解放區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共產黨與人民流血在一起,也和人民勝利在一起,造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是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歷史雄辯地證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擔當大任,依靠人民扭轉危局,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在全民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抗日戰爭中流砥柱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說,首先,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並始終堅持。其次,中國共產黨掌握了適合中國國情、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戰略與戰術——游擊戰,並堅持持久戰戰略。再次,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不怕犧牲、英勇奮斗,在對日作戰中取得了輝煌戰果。
「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全民族共御外侮的力量,就沒有抗戰的勝利。」羅平漢表示,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領導了整個東北地區的抗戰。
華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團結各黨派、各政治力量共同抗戰這一重要決策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形成了全民抗戰所必需的國內團結形勢,特別是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合作,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敵的嶄新局面。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開辟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後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並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策應。特別是在戰爭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了超過60%的日軍力量及絕大多數偽軍,極大地牽制了日軍在正面戰場的戰鬥力。
中國共產黨還指揮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地區,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在敵後戰場,克敵制勝的法寶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實施游擊戰法,開創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李蓉說,游擊戰的有效性,對國民黨政府軍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他們一方面向共產黨請教游擊戰戰法,一方面將相當數量的正規部隊置留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⑹ 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認識: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
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採取什麼態度,這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能得到民眾擁護、是否能領導和影響民眾的一個重要標尺。而能否廣泛地組織和發動民眾,這是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前提和條件。
二、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傑出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的政治領導核心。
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是根本保證。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是誰領導和主導的呢?按理說應該由當時處在全國執政地位的中國國民黨及其政府領導和主導。
三、中國共產黨制定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
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十分落後的國家,軍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戰、怎樣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就至關重要。
從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實行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廣大敵後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為整個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堅力量和主力。
領導和主導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抗戰的特殊領導和組織形式。而中國的抗日戰場由於國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同、抗戰路線和戰略戰術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敵後兩大戰場,這又造成了中國抗戰的特殊戰略布局。
(6)抗日戰爭中流砥柱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表現如下:
一、中共形成了統一、系統的持久抗戰思想認識,從而揭示並掌握了取得抗戰勝利的基本規律。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作為執政的國民黨及其領導人蔣介石,雖也曾強調持久抗戰是抗戰的精神、戰略、方針、目標等,但其關於持久抗戰的核心觀點在於:中國依靠自己的實力是無法取得抗戰勝利的,只有堅持持久抗戰,才能贏得時間以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從而避免亡國的命運。
二、中共提出並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最大程度地動員和團結了全民族的抗戰力量。
面對強敵入侵,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之一就是依靠什麼力量取得持久抗戰的勝利。對此,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認識和實踐有著本質區別。
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中共開始提出並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科學地解決了最大限度地動員和團結抗戰力量的問題。
三、中共提出並實踐了人民戰爭思想,制定了取得抗戰勝利的具體戰略戰術堅持全民族持久抗戰,必須制定和實施。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西洛川召開擴大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綱領和政策。圖為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定》。
⑺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 。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 :
一、最早抗戰: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最早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最早發起全民族抗戰號召。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9月20日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9月30日發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這些宣言和決議,揭露日本侵略罪行。
號召全國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爭得民族的解放與獨立。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2年4月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
二、組織抗戰: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誠心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日本製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殺、圍追堵截的階級仇恨,呼籲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而奮斗。12月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調整了各項具體政策,得到全國各界的熱烈響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規模抗日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喚起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三、領導抗戰: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
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全國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1937年7月,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指出,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必須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
洛川會議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把實行全民族抗戰與爭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把反對外敵入侵與推進社會進步統一起來,正確處理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成為引領全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指南。
四、艱苦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後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在戰略防禦階段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後戰場。當時,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八路軍、新四軍分屬全國抗戰的第二、第三、第五戰區戰斗序列,分別參加了各戰區防禦作戰。同時,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
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餘次,斃傷俘敵5.4萬餘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餘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東北人民抗日斗爭出現新局面,各族青年踴躍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
五、勝利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寫下了壯麗的歷史篇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取得輝煌戰果,力量空前壯大。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平型關戰斗、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戰斗,取得重大抗戰成果,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華中建立了遼闊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東北、華南,一直到海南島,建立了廣闊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領導抗日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先進青年踴躍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奔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各抗日根據地,「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愈打愈多,愈戰愈強,空前發展。
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
⑻ 抗日戰爭中,始終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是
主要測試的選舉一個
這道題目下轄的各個時期的革命軍隊,共產黨的名稱更改發內揮了重要作用。方法可用於容排除
B.東北抗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勢力的英雄,但其主要作戰區域將在東北
C.紅軍土地皮革中國戰爭(即國民黨中共十年對峙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D.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統稱
A.國民革命軍,八路軍,簡稱作為八路軍,在中國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前西北的中國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的八路軍國民革命軍「
八路軍主力紅軍,抗日戰爭參加太原戰役的游擊戰爭,在戰爭中,日軍佔領的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並在1940年推出了百團大戰,抗戰的主戰場對日本的敵人的大後方基地
⑼ 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
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採取什麼態度,這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能得到民眾擁護、是否能領導和影響民眾的一個重要標尺。而能否廣泛地組織和發動民眾,這是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前提和條件。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的。這個時間比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早8年,比1941年6月德國進攻莫斯科和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早10年。盡管這時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是局部的,但是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地立即發起了抗戰號召和組織開展了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即9月19日、20日,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就先後分別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和《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成立還不到半年時間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就發布了《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這比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早9年。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和武裝當時雖然力量還很弱小,而且沒有所謂的合法地位,還不被國民黨政府所承認,但是,卻表現出了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大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二、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傑出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的政治領導核心
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是根本保證。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東北。爾後,1935年又製造了華北事變。在民族危機加深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順應人民的願望和時代的要求,適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華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又適時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
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
1936年間,中國共產黨逐步實現了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政策轉變。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發生和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的結束,兩黨合作抗日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為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創造了基本條件。
三、中國共產黨制定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
從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實行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強調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必須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並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中國共產黨還提出了游擊戰的戰略理論及一系列與之相配合的戰略戰術。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略戰術是由中國的國情和中日雙方各自的特點所決定的,它也是持久戰戰略總方針下正確戰略戰術的展開和具體實施。
1937年8月1日,張聞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等,指出紅軍作戰的原則,是「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紅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和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中,強調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
由於敵強我弱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主要不是在內線、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戰,而是在外線即在敵之深遠後方獨立作戰,擔負配合友軍作戰、開辟敵後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它是長期貫穿於抗日戰爭的戰爭形式,是敵強我弱形勢下人民戰爭的最佳方式,是不斷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積小勝為大勝,從游擊軍和游擊戰逐步向正規軍和正規戰發展,最終徹底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獨特有效戰法。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廣大敵後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為整個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堅力量和主力
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領導的武裝力量,採取先山區、後平原,波浪式向前推進的方式,先後開辟了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戰場,創建了19塊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開辟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抗戰的骨乾和主力。在戰略防禦階段,隨著日軍進攻的深入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敗退,八路軍、新四軍果斷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創建抗日根據地,成為遏止日軍持續進攻的生力軍。
五、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弘揚和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野蠻兇狠,慘無人道,其鐵蹄踐踏之下,中國大地到處是人間地獄,城市遭到轟炸,村莊遭到焚毀,無辜平民遭到殺戮,婦女遭到姦淫,大好河山遭到蹂躪。面對侵略者的殘暴與橫逆,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斗爭、不怕犧牲,以高昂的抗日熱情和旺盛的革命鬥志感染和激勵著中國人民。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不怕困難,不畏強暴,英勇殺敵。因此,在消滅了大量敵人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犧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指戰員傷亡60餘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人民群眾傷亡600餘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