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是在什麼時候
是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之後。
武漢會戰,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雖然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中國軍隊英勇卓絕的武漢保衛戰是失敗了。
但是,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日本並沒有能實現其戰略企圖,取得預期的勝利。日本大本營原以為迅速攻佔武漢,就能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結束對中國的戰爭」。
但是,中國政府並未象日本所期望的那樣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投降。
武漢會戰對整個戰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軍在這次戰爭中死、傷、病近10萬人,更重要的是其全面進攻的銳氣大大受挫,經此一戰,日軍速戰速決,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國策實際已經宣告破產,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
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在歷時4個多月的血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換來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武漢會戰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到戰略相持階段的轉折點,同時,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938年的武漢會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使其無法抽調兵力和戰略資源支援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在張鼓峰的戰役,最終使日本不得不放棄武力進攻蘇聯的所謂「北進」計劃,這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武漢會戰,是中華民族對外抗敵史上輝煌的一頁,也是武漢城市史上輝煌的一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
❷ 抗日戰爭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最後勝利的關鍵,戰略反攻階段是什麼戰略防禦階段是什麼
戰略反攻階段是指: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此時,國共兩黨經過合作及壯大,都有了戰略反攻的能力,此時的戰略以主動發起對日進攻為主。
戰略防禦階段是指: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事發到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的階段,期間日軍攻勢猛烈,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雖有作為,但還是無法阻擋日軍侵華步伐,主要以戰略防禦為主。
抗日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期間中國人民遭受了日本鐵蹄的蹂躪,山河破碎,人民生活慘遭破壞,但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乃至對世界法西斯戰爭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2)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反法西斯作用
第一,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的第一把戰火。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第二,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抗戰,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第三,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軍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中國還是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四,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參與聯合國的創建,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❸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到來條件是什麼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時間、標志:1938年秋,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
(2)原內因
A.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容,兵力、財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據地威脅後方。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日軍佔領了中國的主要工業城市和富饒地區。從具體戰役上看,日本是勝利了,但從宏觀或整體戰略上看,日本並沒有勝利。日軍的全面進攻,沒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沒有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沒有實現「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隨著日軍在中國佔領區的擴大和戰爭的消耗,日本作為一個小國,其財力、物力和兵力不足等的弱點已暴露出來,它的困難正日益加劇,它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可結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兵少等弱點的分析)。
B.正面戰場連續失敗,人民抗日力量還需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才能打敗侵略者。
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嚴重地威脅著敵人的後方。但人民抗戰力量尚未達到能夠進行戰略反攻的程度,中國人民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這樣,正如毛澤東所預見的那樣,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❹ 抗日戰爭什麼時候進入相持階段
1938年8月的武漢會戰,來日軍投入30萬人自,國民政府投入110萬,會戰與1938年10月結束,日軍傷亡8萬人,因病減員8萬餘人,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抗日戰爭就此進入相持階段。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❺ 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內次戰役,中國容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❻ 抗日戰爭3個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分3個階段是:1、戰略防禦階段,2、戰略相持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❼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
抗日戰爭分以下5個階段:
1、局部抗戰興起階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2、局部抗戰發展階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3、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4、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5、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從1937年7月7日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了「戰爭結束」。事實上,中國戰場的最後停戰時間是1945年8月23日蘇聯軍佔領旅順港。
(7)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著名戰役——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
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這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人數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雙方都損失嚴重。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❽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時間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時間1938年11月——1943年12月。
抗日戰爭的三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自武漢會戰後,日軍再無力發起大規模地戰略進攻。與此同時,八路軍、新四軍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武裝力量。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❾ 抗日戰爭什麼時候進入相持階段標志是什麼
武漢會戰的結束標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年7月)
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鑒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1938年10月25日—12月8日,日軍集中2萬余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掃盪」。邊區軍民奮起反擊,共作戰108次,斃傷敵軍4000餘人,擊斃了日軍中將旅團長「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取得反「掃盪」的勝利。
1940年3月30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成立汪偽國民政府。
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尤其是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敵後戰場開始大多為國民黨的地方部隊所佔據。另外還有民間與共產黨等抗日團體,而敵後地區也成為各抗日武裝的勢力范圍。隨著日本對敵後大規模掃盪以及汪精衛「曲線救國」策略的影響,國民革命軍敵後控制區大大減少﹐日軍沒有足夠兵力長期守住這些地區。
而八路軍、新四軍利用其靈活的游擊戰技巧生存下來,成為插入敵後的一把尖刀,使敵軍不得安寧。共產黨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產黨已發展至近40餘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
1942年2月25日,應英國政府要求,中國抽調精銳部隊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使日軍遭到沉重打擊。中國軍隊曾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被日軍圍困的英軍7000人。
隨著日本戰略重點的轉移和誘降方針的實施,中國國民黨一方面堅持了繼續抗戰,其軍隊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並組建中國遠征軍協同盟軍作戰,但其抗戰在總體上逐漸趨向消極;
另一方面實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磨擦事件,先後三次掀起反共高潮。以閻錫山製造的「晉西事變」為標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以顧祝同製造的「皖南事變」為標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以胡宗南炮擊陝甘寧邊區,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9)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毛澤東《論持久戰》:
毛澤東認為,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其中,關於戰爭的第二個階段,即戰爭的相持階段,毛澤東預言,中國要忍受難以想像的艱難,要熬得過去這段較長的痛苦時期。然而,「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乘著敵後空虛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佔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
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我軍將大量地轉入敵後,比較地分散配置,依託一切敵人未占區域,配合民眾武裝,向敵人佔領地作廣泛的和猛烈的游擊戰爭,並盡可能地調動敵人於運動戰中消滅之」。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只能保守佔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
❿ 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開始和結束於什麼時候
1938年8月的武漢會戰,日軍投入30萬人,國民政府投入110萬,會戰與1938年10月結束,日版軍傷亡8萬人,因病減員權8萬餘人,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抗日戰爭就此進入相持階段。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