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區別於聯系
基於國情,敵後戰場對中國抗戰很重要,總的來看中共在敵後戰場中又居於主要領導地位,故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重要。
中共走的是武裝割據,建設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從國共對峙打到抗日戰爭,又打到了解放戰爭。一直都是這么打的,本來就是為了奪取政權,反過來就可以對付侵略者,充分利用國情。
中共在廣大農村、主要交通干線之間,建立政權和自衛武裝,正規軍既可集中也可分散,以戰養戰,削弱日軍,打擊偽軍,動員人民,防止地主鄉紳為日本所用。1943年,中共在華北、華中、華南三大戰略區的正規軍達50萬人。而敵後戰場重慶部隊難以紮根,生存能力低,戰績小,規模不斷縮小,沒有什麼重大戰略作用。
再簡單歸納以下幾點
1.穩固立足敵後,建立政權,對民眾進行政治訓練,反殖民化。
2.根據地分布廣闊,收復大片丟失國土。
3.軍隊規模日益發展,戰鬥力越來越強,消滅、牽制大量日軍。
㈡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關系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表示,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兩個戰場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這個肯定另一個。
抗戰初期,國民黨採取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以節節抗禦的方式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等大的戰役,殺傷、吸引和拖住了大量日軍,為打破日軍「速勝戰略」、推動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由於國民黨當權者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政策,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正面戰場的戰役是敗多勝少,盡管如此,它大量消耗了日軍的實力。但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漸變為主戰場。
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武裝在敵後戰場對日作戰,有力牽制、打擊日寇,正面戰場上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會更大,有些戰役可能會輸得更慘,所以兩個戰場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2)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作用:
在戰略防禦階段,抗日游擊戰爭迅猛發展,不僅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而且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迫使日軍不得不長期而不是暫時分散兵力兩面作戰,從而為推動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1943年以後,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敵後戰場逐步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收復了大量失地,成為全面反攻的戰略基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㈢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有哪些大型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大型戰役(詳細版)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將領:馬佔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大型會戰]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斗,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㈣ 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作用
1、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發揮了主要戰場的作用。從一般軍事學上說,在通常的情況下,正面戰場總是擔負著主要的作戰任務。
但由於國民黨實行的片面抗戰路線和日軍對華作戰重點的變化,使正面戰場在抗戰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區別。應當肯定,在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戰場確是起了主要戰場的作用。
2、在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比較積極認真地進行了正面戰場防禦作戰,並打了一些硬戰。
抗戰開始後,日軍處於戰略進攻態勢,中國軍隊處於戰略防禦態勢。南京國防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確定實行持久消耗戰略的國防方針,即以空間換取時間,以持久作戰消耗敵人。
3、廣大官兵對日作戰英勇,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
抗日戰爭發動後,國民黨軍隊廣大官兵中長期被壓制的抗日愛國精神被激發起來了。同樣一支部隊,由於戰爭的目的性不同,會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精神面貌。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場上,除少數畏敵潰逃外,廣大愛國官兵積極主動,浴血奮戰,涌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
(4)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擴展閱讀:
國民黨在抗戰中的階級局限性:
1、表現在政治上它執行一條不依靠不發動人民的片面抗戰路線。
抗戰初期毛澤東就指出:當時「參戰的地域雖然是全國性的,參戰的成分卻不是全國性的。廣大的人民群眾依然如過去一樣被政府限制著不許起來參戰,因此現在的戰爭還不是群眾性的戰爭。
2、在軍事上採取消極防禦並沿襲腐敗的軍事制度。
在敵強我弱的軍事形勢下,我們作戰的基本方針應採取「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以運動戰為主,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防禦,始終把陣地防禦放在主要地位,企圖以單純防禦阻止敵人的進攻。
3、在對日態度上表現為既抗日又妥協動搖。
8年抗戰,國民黨始終不敢依靠和發動人民抗戰,開始時它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託在英美蘇各國的干涉上,隨後又間接或直接地同日本秘密談判,進行所謂的「和平」運動。它是一面抗戰,一面又隨時准備妥協。
㈤ 中國抗戰兩種方式,正面戰場與反面戰場的形成
這樣來說吧,你的提問有不妥之處,自你說抗戰的正面戰場是國民黨,那麼我們共產黨就變成反面戰場了?是反面教材?所以我把通用的一種說法推薦給你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關於這兩個戰場我把具體的情況發給你,見下,請參考: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1937年7月--1938年10月積極抗戰,組織了太原、淞滬、徐州等大型會戰;但在38年10月日本佔領廣州武漢以後,正面戰場出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局面。
共產黨的敵後戰場,一直堅持人民戰爭路線,聯合全中國人民抗日。
區別:
軍隊組成的區別:正面戰場的主要軍隊是國民黨軍隊,敵後戰場的主要軍隊是八路軍,新四軍,也就是共產黨。
作戰方式的區別:呃,這條是個人認為的,不一定準確。正面戰場應該是軍隊的正面交鋒,而敵後戰場卻是採取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
㈥ 抗日戰爭時期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戰役分別有哪些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形成原因: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國大部分領土淪陷,中華民族危亡。抗戰路線:國民黨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上的進攻,進行陣地戰(代表:淞滬會戰,鬆口會戰)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依靠廣大人民和軍隊抗戰。進行游擊戰。互相關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對抗日本侵略者。作用:結束中國多年內戰,中國軍隊槍口一致對外,開辟了抗日戰場的新局面,為日後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㈦ 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分別進行了哪些軍事斗爭
正面戰場主要戰役: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回浙贛戰役、武漢會戰、隨答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包括一次長衡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桂林戰役、昆侖關戰役、棗宜會戰、中條山戰役,豫湘桂戰役。以上會戰(戰役)除上高會戰外中國軍隊均以失敗告終。
敵後戰場軍事行動:八路軍配合國民黨軍隊進行平型關戰役、忻州戰役、雁門關戰役、獨自創建晉察冀、晉綏等根據地、115師挺進山東、創建回民支隊、組建魯南鐵道隊(即鐵道游擊隊)和平原游擊隊等群眾武裝,百團大戰、反掃盪,進行大反攻等;新四軍挺進蘇南、蘇中、創建東江、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