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共編了三個方面軍(一、二、四),10個軍團 (專1、2、3、5、6、7、8、9、10、15)。至於軍屬有些復雜,因為種種原因,紅軍的軍番號很不穩定。例如在同一時期內一個軍的番號同時有幾個軍在使用,一個軍損失過大編入另一軍,軍團縮編成軍,一個軍成立不久又遭到失敗等。但總共出現過35個軍的番號(1—35軍,34軍未能組建)66個軍。
2.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進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專地主、分田地、廢除屬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常識歷史篇。
3. 土地革命戰爭是什麼啊
土地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現代史上共有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內,第一次是北伐戰爭容,第三次就是解放戰爭,我們熟悉的三大戰役就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
土地革命戰爭是國共兩黨之間進行的第一次武裝戰爭。是從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開始到1935年的西安事變結束。土地革命戰爭主要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與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戰爭,由於共產黨在蘇區推行利於農民的土地政策,也就是推行土改,而且這次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根據地為中心進行的,故曰土地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使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雖然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的損失,但是在數年的磨練中,誕生了一大批我黨的優秀幹部,這些都成為今後黨的寶貴財富。在這期間所積累的經驗也成為日後革命建設的經驗。毛澤東思想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日趨成熟起來。
呵呵,樓主明白了嗎。
4. 土地革命戰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到什麼時候
1927-1937年,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在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支持下的版 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權偉大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 法西斯統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及革命群眾。
(4)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一般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主要事件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廣州起義
平江起義百色起義寧都起義
紅軍長征遵義會議會寧會師
5. 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政策
【政策內容】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分田的大體步驟是:
(一)調查土地和人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土地革命戰爭概述】
土地又稱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指中國在1927年-1937年間,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性政權發動的戰爭,此戰爭於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結束。中國國民黨稱之為剿共,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行為嚇倒,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6. 土地革命戰爭
十年內戰,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國共第一次內戰」或者「土地革命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為統一全國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
其中包括收服北洋軍閥殘余勢力的戰爭,討伐國民黨內部各派軍事集團,以及圍剿中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地的歷次戰爭。
因後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抗蔣介石統治的革命戰爭,所以又稱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土地革命戰爭。
國共第一次內戰自1927年國民黨清黨爆發,到1937年國共合作結束,總共十年。
簡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指中國在1927年-1937年間,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性政權發動的戰爭,此戰爭於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結束。中國國民黨稱之為剿共,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行為嚇倒,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7. 中國土地革命的發展過程
1、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保存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3、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 土改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
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7)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擴展閱讀
重要影響
自1927 年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建立農村根據地就成為這條道路的主要內容。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要在農村開展革命,就必須動員與組織廣大農民。
農民是最講實際的,他參加革命與否,不是靠幾句動人的口號、講一通革命的道理就能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是要維護其切身利益。農民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生活貧窮、社會地位低下的根源,正在於沒有解決土地問題。
因此,中國共產黨自建立農村根據地之後,就開始「打土豪、分田地」,以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解決了糾纏中國農民幾千年的土地問題,是符合農民意願的。
進入抗日戰爭之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了許多重大的政策調整,其中將土地革命時期執行的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變為減租減息。這是一個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
對於廣大農民而言,抗日固然是他們的強烈要求,但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給予其一定的物質利益,其抗日的積極性才更得以激發;對於地主富農而言,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作為中國人,多數人不願當亡國奴、賣身求榮去做漢奸,他們也有一定的抗日願望。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即使農民減輕了負擔,得到了物質利益,也使地主富農的根本利益沒有受損。這一政策的執行,使抗日根據地的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對於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8. 中國共進行了幾次土地革命內容什麼在什麼時期
中國共進行了6次土地革命。
1、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規定要沒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沒收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等土地,分給佃農及無地的農民。對於小田主則減租。強調貧農是農民運動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對於小地主的土地必須全部沒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原則。
2、第二次土地革命。1931年春 為了保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廣大貧農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證。
3、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 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抗日。
4、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 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需要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5、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國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
6、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集體經濟組織為發包方,以家庭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為紐帶而組成的有機整體。通過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戶應向國家上交的定購糧和集體經濟組織提留的糧款等義務同承包土地的權利聯系起來。
(8)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擴展閱讀:
土地政策:
1、大革命時期(1924-1927)
這一時期我們黨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2、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這一時期不要涉及兩個政策的不同。1928年12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這個政策對於沒有土地的農民是有利的,但是對於略有薄產的中農還是不公平的,因此這個政策也是遭到了中農的反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在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這一時期主要考點就是由《井岡山土地法》變為《興國土地法》,由沒收一切土地變為沒收沒收地主和公共的土地,主要照顧中農的利益。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這一時期停止了原來的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的做法,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的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變為了民族矛盾,所有中華兒女都為了民族的獨立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黨這一時期也是為了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共同抗日,這一時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地主最溫情的時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地主政策最不一樣的一個特殊時期。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開展,國內的主要矛盾也從民族矛盾變為了階級矛盾,我們黨的土地政策也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
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我們還沒有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土地只不過由地主的私有變為了農民的私有。
5、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3)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在總路線方面是一致的,在具體政策上又有一些調整。主要是在富農問題上,將解放戰爭時期徵收富農多餘土地和財產,改為保存富農經濟。
這也是一個不同的地方,建國初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富農最溫情的時期,主要是這一時期首先我們的首要目標是消滅地主,富農是我們拉攏的對象;其次發展富農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因此這一時期我們黨對於富農採取保存的方式。
9. 土地革命戰爭的內容和影響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
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
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
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
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