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全面戰爭韃靼

全面戰爭韃靼

發布時間:2021-02-02 22:45:31

❶ 條頓戰爭的戰爭經過

1409年月,條頓騎士團控制的薩莫吉希亞爆發起義。立陶宛支持起義,而騎士團以入侵立陶宛作為威脅。波蘭宣稱支持立陶宛,並反過來威脅入侵普魯士。普魯士軍隊撤離薩莫吉希亞之時,條頓騎士團大團長烏爾里奇·馮·榮金根在1409年8月6日向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宣戰。騎士團希望將波蘭和立陶宛各個擊破,以對大波蘭和庫亞維亞的入侵作為計劃的開始,出其不意俘虜波蘭人。騎士團焚毀位於多布林(現維斯瓦河畔多布林)的城堡,在14天的圍城戰後攻下博布羅夫尼基,征服比得哥什 ,並接連劫掠數個城鎮。波蘭人組織反擊並重奪比得哥什。薩莫吉希亞人攻打梅梅爾(克萊佩達)。但是,雙方都沒有做好進行全面戰爭的准備。
文策爾一世同意調停此次沖突。1409年10月8日雙方達成休戰;此次休戰計劃在1410年6月24日結束。雙方利用這段時間准備作戰,在軍事上收集兵馬,在外交上縱橫捭闔。雙方都發送信件派遣使節,指責對方做了各種勾當並對基督教世界造成威脅。瓦茨瓦夫四世從騎士團那裡收受60000弗羅林的禮金,宣稱薩莫吉希亞應當歸騎士團所有,而應當歸還給波蘭的只有多布林地區。騎士團也贈予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以尋求其軍事援助,而西吉斯蒙德也意圖征服摩爾多瓦公國。西吉斯蒙德意圖給予維陶塔斯王位,以打破波蘭立陶宛聯盟;如維陶塔斯接受王位,他將違反奧斯特魯夫協議,並造成波蘭立陶宛之間的不和。同時維陶塔斯成功與利沃尼亞騎士團達成休戰。 到1409年12月時,約蓋拉和維陶塔斯在如下的共同戰略上達成一致:兩國軍隊會合形成單個大軍勢,一齊向條頓騎士團首都馬林堡進軍。處在守勢的條頓騎士團沒有預料到兩國會合並軍勢發起進攻,他們在為波蘭和立陶宛的分別入侵做准備,前者會沿著維斯瓦河向但澤(格但斯克)進軍,而後者會沿著尼曼河向拉格尼特(尼曼)進軍。烏爾里奇·馮·榮金根為了對他所察覺到的威脅做出反擊,集中兵力於施維茨(什維采),此地處在正中,不論敵軍從什麼方向發起進攻,駐扎在這里的騎士團都能較快地回擊。為隱藏其計劃,並迷惑騎士團,約蓋拉和維陶塔斯在邊界地區發動幾次突襲,使騎士團的軍士不得歇停。
格倫瓦德戰役的第一階段是將波蘭立陶宛聯軍都部署在距普魯士邊界約80公里的匯合點,切爾溫斯克,隨後聯軍將經由浮橋渡過維斯瓦河。這一步需要這個由諸多民族組成的聯軍軍令准確,步調高度一致,而這一階段從1410年6月24日開始,同月30日結束,花費不到一周。聯軍渡河後,馬佐夫舍公爵謝莫韋特一世和華沙公爵亞努什一世麾下的馬佐夫舍軍隊加入聯軍。大軍在7月3日開始向北進軍馬林堡。7月9日,聯軍穿過普魯士邊界。烏爾里希·馮·榮金根一了解波蘭立陶宛聯軍的意圖,便在施維茨留下3000人,交由海因里希·馮·普勞恩指揮,使大軍沿德萊溫茲河(德爾文察河)部署防線。7月11日,約蓋拉決定不在這個受到重重防衛的地方強渡德萊溫茲河,而是向東行進到其源頭,繞過這條河,而這里也沒有其他河流將他的軍隊和馬林堡相阻隔。條頓騎士團順德萊溫茲河向北行進,在勒鮑(盧巴瓦)渡河,隨後想東進軍,與波蘭立陶宛軍進軍線路平行。聯軍劫掠吉爾根堡村(丹布魯夫諾)。馮·榮金根被聯軍的暴行惹怒,他發誓在戰役中擊敗入侵者。 1410年7月15日,格倫瓦德之戰爆發,戰場在格倫瓦德、坦能堡(斯滕巴爾克)和路德維格斯多爾夫(沃德韋戈沃)村中間的地帶。現代史學界估計參戰的波蘭立陶宛聯軍人數在16500人至39000人之間,而條頓騎士團人數在11000人至27000人之間。波蘭立陶宛聯軍的軍士分別屬於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波蘭人和立陶宛人與信奉薩莫吉希亞人、信奉東正教的魯塞尼亞人和穆斯林韃靼人並肩作戰。而參戰的條頓軍隊由以日耳曼人為主的22個不同民族構成。
騎士團希望挑釁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使他們率先發起進攻,將兩把劍送給約蓋拉和維陶塔斯以「幫助他們作戰」,這兩把劍被稱為格倫瓦德之劍。立陶宛人率先進攻,但在超過1個小時的激戰後,立陶宛輕騎兵全面撤退。撤退的原因——這次撤退是敗退還是計策——仍然是學術辯論的話題。波軍和騎士團開始激戰,這場激戰甚至蔓延到約蓋拉的大本營。騎士團的一位部將騎士直接向國王約蓋拉發起沖鋒,但被王室秘書茲比格涅夫·奧萊希尼茨基擋下。波軍逐步取得優勢的同時,立陶宛人也回到了戰場。條頓騎士團大團長榮金根在試圖突破立陶宛戰線時被殺。條頓騎士團群龍無首,又遭到包圍,開始撤向他們的本營,希望組成防禦性的戰車陣。但是,防禦瞬間遭到突破,本營被毀,根據一位目擊者所說,在那裡被殺的騎士比戰死沙場的多。
條頓騎士團在戰役中一敗塗地。大約8000名條頓士兵戰死, 還有14000名士兵被俘。騎士團的大多數成員都戰死沙場,其中包括騎士團領導層大部。成功逃離戰場的騎士團最高級人士是埃爾賓(埃爾布隆格)統帥沃納·馮·泰廷格。被俘的大多數平民和雇傭兵在戰後不久被釋放,條件是他們得在1410年11月11日向克拉科夫報告。貴族仍然被俘,每個人都被要求交出高價贖金。 戰役後,波蘭立陶宛聯軍留在戰場達3天,隨後每天只行軍15公里,拖延了攻打條頓首都馬林堡(馬爾堡)的時間。主力軍隊直到7月26日才到達被重重防守的馬林堡。波蘭立陶宛方面的拖沓使海因里希·馮·普勞恩有足夠時間布防。約蓋拉也派其部下攻打其他條頓要塞,這些要塞通常不戰而降,包括但澤、索恩和埃爾賓等主要城市。只有8座城堡仍在條頓騎士團手中。圍攻馬林堡的聯軍期待條頓騎士團很快投降,沒有做長期作戰的准備,受到補給缺乏、士氣低下、痢疾蔓延這類問題的困擾。騎士團向他們的盟友尋求幫助,西吉斯蒙德、文策爾一世和利沃尼亞騎士團保證提供資金援助和軍事增援。9月19日,聯軍停止圍攻馬林堡。波蘭立陶宛聯軍將那些被俘或投降並歸鄉的衛兵留在要塞。但是,騎士團很快收復大多數城堡。到10月末,只有4座位於邊境附近的條頓城堡還由波蘭控制。約蓋拉召集兵馬組成一支新軍隊,在1410年10月10日的科羅諾沃戰役中再次擊敗騎士團。在另外幾次短暫的交戰後,雙方同意談判。

❷ 看哪個高手能耐大

商業主義原理
財富由貨幣或金銀構成這一通常流行的見解,是自然而然地因貨幣有兩重作用而產生的。貨幣是交易的媒介,又是價值的尺度。因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們用貨幣,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們所需的物品。我們總是覺得,獲取貨幣是一件要事。只要有貨幣,以後隨便購買什麼,都沒有困難。因為它是價值的尺度,我們便用各種商品所能換得的貨幣量,來估計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有很多貨幣的人,被稱為富人;只有極少一點貨幣的人,被稱為窮人。儉朴的或想發財的人,被說成是愛貨幣的人;不謹慎的、不吝嗇的或奢侈的人,被說成是漠視貨幣的人。發財等於是有了貨幣。總之,按照通俗的說法,財富與貨幣,無論從哪一點看來,都是同義語。
象富人一樣,富足的國家往往被認為擁有很多貨幣。在任何國家,貯積金銀被認為是致富的捷徑。美洲發現後,有一個時期,西班牙人每到一個生疏的海岸,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是近處有無金銀發現。他們就根據這種情報,判定那個地方有沒有殖民的價值,乃至有沒有徵服的價值。以前,法蘭西國王特遣僧人普拉諾·卡爾比諾去見有名的成吉思汗的一位王子。據這位大使說,韃靼人所常常問到的,只是法蘭西王國的牛羊多不多。他們的問題和西班牙人的問題有同樣的目的。他們想要知道那個國家是否十分富足,值得他們去征服。韃靼人和其他一切牧畜民族,大都不知道貨幣的用處;在他們中間,牲畜便是交易的媒介,便是價值的尺度。所以在他們看來,財富是由牲畜構成,正如在西班牙人看來,財富是由金銀構成一樣。在這兩種看法中,韃靼人的看法也許最接近於真理。
洛克先生曾指出貨幣與其他各種動產的區別。他說,其他各種動產是那麼容易消耗,以致由這等動產構成的財富不太可靠;今年富有這等動產的國家,即使毫無輸出,只要是奢侈浪費,明年就可能很缺少這等動產。反之,貨幣卻是一個可靠的朋友,它雖然會由這個人轉給那個人,但若能使它不流出國外,就很不容易浪費消耗。所以,在他看來,金銀乃是一國動產中最堅固最可靠的部分;他認為,由於這個緣故,增加此等金屬,應當是該國政治經濟的大目標。
另一些人卻以為,一國如能脫離全世界而存在,則國內流通的貨幣無論多少,都毫無關系。借這種貨幣而流通的可消費物品,只會換取或多或少的貨幣;他們認為,這樣的國家實際上是富是貧,完全取決於此等可消費物品的豐饒或稀少。但對於那些同外國發生聯系,而且有時不得不對外作戰,因而有必要在遠地維持海陸軍的國家,他們的看法卻又不同。他們說,除了送出貨幣來支付給養,否則就無法在遠地維持海陸軍,但要送出貨幣,又非先在國內有許多貨幣不可。所以,每個這樣的國家都必須盡力在和平時期累積金銀,一旦需要,才會有財力進行對外戰爭。
由於有這些通常流行的見解,歐洲各國都盡力研究在本國累積金銀的一切可能的方法,雖然沒有多大成效。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以此等金屬供給歐洲的主要礦山佔有者,它們曾以最嚴厲的刑罰或苛重的關稅禁止金銀輸出。往時,其他大多數歐洲國家似乎也都採用類似的禁止辦法作為它們政策的一部分。在某些古代蘇格蘭議會法案里,我們會出乎意料地發現,亦曾以重刑禁止金銀輸出國外。法蘭西和英格蘭古時候也曾採用同樣的政策。
當那些國家成為商業國時,商人們在許多場合總感到這種禁令非常不便。他們以金銀為媒介,向外國購買他們所需要的物品,輸入本國或運往別國,比用任何其他商品為媒介,往往都更為有利。因此他們反對這種禁令,認為它妨害貿易。
他們說,首先,為購買外國貨物而輸出金銀,未必會減少國內的金銀量。反之,還往往會增加那種數量;因為,如果外貨消費額並不因此而在國內增加,那些貨物就可再輸出國外,以高利潤在那裡售出,所以,帶回來的財寶也許會比原來為購買貨物而輸出的金銀多得多。托馬斯·孟把這種國外貿易的作用同農業的播種期和收獲期相比較。他說:「如果我們只看見農夫在播種時期把很多優良穀物撒播到地里去的行為,我們一定會把他看做一個狂人而不是農夫。但如果我們再考察他在收獲期間的勞動,我們就會發現,他的行為是既有價值又有很大的收獲的。收獲才是他努力的目的。」
第二,他們說,這種禁令並不能阻止金銀輸出,因為金銀價值大體積小,極容易向外走私。他們以為,只有適當地注意所謂貿易差額,才能防止這種輸出。當一國輸出的價值大於輸入的價值時,外國就欠它一個差額,那必然以金銀償還,從而增加國內的金銀量。當輸入的價值大於輸出的價值時,它就欠外國一個差額,這必然也以金銀償還,從而減少國內的金銀量。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禁止金銀輸出,就不但不能阻止金銀輸出,而且將使金銀輸出加多一層危險,從而使金銀輸出加多一層費用。所以,在這種禁令下,匯兌將更不利於有逆差的國家;購買外國匯票的人,對於售賣外國匯票的銀行,不僅要對運送貨幣的天然風險、周折與費用付出代價,而且要對由於禁止金銀輸出而產生的意外風險付出代價。匯兌愈是不利於一個國家,貿易差額亦必然愈是不利於這個國家。與貿易差額順差的國家比較,貿易差額逆差的國家的貨幣價值必定相應地低得多。譬如,英、荷兩國間的匯兌,若百分之五不利於英國,則在匯兌時便須以英銀一百零五盎斯購買荷銀一百盎斯的匯票。英銀一百零五盎斯既然與荷銀一百盎斯的價值相等,故亦只能購得相應數量的荷蘭貨物。反之,荷銀一百盎斯卻與英銀一百零五盎斯的價值相等,故亦可購得相應數量的英國貨物。總之,售給荷蘭的英國貨物將以低得那麼多的價格出售,而售給英國的荷蘭貨物又將以高得那麼多的價格出售,這都是由於匯兌的這種差額。英國貨物所換回的荷蘭貨幣少得那麼多,而荷蘭貨物所換回的英國貨幣卻多得那麼多。所以,貿易差額就必然在那麼大的程度上更不利於英國,必須把更大數量的金銀輸往荷蘭,以彌補差額。
以上的議論有一部分是有理由的,有一部分卻是強辭奪理的。認為貿易上的金銀輸出往往有利於國家的議論,是正確的。認為在私人覺得金銀輸出有利時,禁令不能防止金銀輸出的議論,也是正確的。但他們如下的議論卻是強辭奪理,即:要保持或增加本國的金銀量,比要保持或增加本國其他有用商品的數量,需要政府更大的關心;自由貿易能確保這些商品的適量供應,毋需政府給予那樣的關心。他們又說,匯兌的高價必然加劇他們所謂的貿易差額的不利程度,或導致更多的金銀輸出,這樣的說法也是強辭奪理。誠然,這種高價極不利於該欠外國債務的商人。在購買外國匯票時,他們要以高得那麼多的價格付給銀行。但是,雖然由禁令而產生的風險可能使銀行索取額外費用,卻未必會因此而輸出更多的貨幣。這種費用,一般是在走私時在國內支付的,它不會使人在所需匯出的數目以外,多輸出一文錢。匯兌的高價,也自然會使商人努力平衡他們的輸出和輸入,使他們盡量縮小他們的支付額。此外,匯兌的高價必定會產生類似課稅的作用,因為它增高外貨的價格,從而減少外貨的消費。所以,匯兌的高價不致於增加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而只會減少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因而也會減少金銀的輸出。
盡管這樣,那些議論卻使聽取它們的人深信不疑。它們是由商人們向國會、王公會議、貴族和鄉紳們陳述的;是由那些被認為了解貿易的人向那些自認為對這種問題一無所知的人陳述的。貴族及鄉紳和商人一樣,都從經驗中知道,國外貿易可以富國,但對國外貿易如何富國的問題,他們卻沒有一個懂得清楚。商人們完全知道,國外貿易如何使他們自己富裕。理解這個問題,原是他們的份內之事。但了解國外貿易如何富國的問題,卻不是他們的份內之事了。除了在他們要向國家請求改訂國外貿易法案的時候,他們從來不考慮到這個問題。只有在請求改訂法律的時候,他們才必須陳述國外貿易的有利結果,才必須陳述現行法律如何阻礙這種有利的結果。他們向那些要對這種事情作出決定的裁判官說,國外貿易可以帶貨幣回國,但國外貿易法卻使國外貿易所帶回來的貨幣比沒有這種法律的時候少。裁判官聽了這個說法,也覺得十分滿意。這種議論於是產生了預期的效果。法蘭西和英格蘭的金銀輸出禁令,僅以本國的鑄幣為限。外國鑄幣和金銀塊的輸出,聽其自由。在荷蘭和其他一些地方,這種自由甚至擴展到本國鑄幣。政府的注意力,從對金銀輸出的監視,轉到對貿易差額的監視,而把貿易差額看作能夠引起國內金銀量增減的唯一原因。他們放棄了一種毫無結果的監督,轉向另一個更為復雜、更為困難但卻是同樣毫無結果的監督。托馬斯·孟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一書,不僅成為英格蘭而且成為其他一切商業國家政治經濟的基本准則。內地或國內貿易,尤其重要的是,即那種以同量資本可提供最大收入而又能使本國人民獲得最大就業機會的貿易,卻被視為只是國外貿易的輔助。據說,國內貿易既不能從外國帶貨幣回來,也不能把貨幣帶出國外。所以,除非國內貿易的盛衰可以間接影響國外貿易的狀況,否則它就決不能使國家變得更加富裕或更加貧困。
沒有葡萄園的國家,須從外國取得葡萄酒;同樣,沒有礦山的國家也無疑地必須從外國取得金銀。然而,政府似乎不必更多注意某一物品而更少注意另一物品。一個有資力購買葡萄酒的國家,總會獲得它所需要的葡萄酒;一個有資力購買金銀的國家,決不會缺少那些金屬。金銀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樣,必須以一定的價格購買;而且,正因為它們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價格,所以其他一切商品也都是那些金屬的價格。我們完全有把握地相信,自由貿易無需政府注意,也總會給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葡萄酒;我們可以同樣有把握地相信,自由貿易總會按照我們所能購人或所能使用的程度,給我們提供用以流通商品或用於其他用途的全部金銀。
在各個國家,人類勤勞所能購入或生產的每一種商品量,自然會按照有效需求,即按照願意支付為生產這種商品和使它上市所需支付的全部地租、勞動與利潤的那些人的需求,自行調節。但按照有效需求而發生的這種調節作用,在金銀這種商品上最為容易,也最為准確;這是因為金銀體積小而價值大,最容易從一處地方運到另一處地方,從價廉的地方運到價昂的地方,從超過有效需求的地方運到不足以滿足有效需求的地方。譬如,如果英格蘭除自己所擁有的黃金外,其有效需求還需要一定數量的黃金,那末一艘兼載客貨的定期郵船就可從里斯本或從其他可以購買黃金的地方運來黃金五十噸,用以鑄成五百多萬幾尼。但如果有效需求需要同等價值的穀物,那末以五幾尼換一噸穀物計算,輸入這批穀物便需載重一百萬噸的船隻,或每艘載重一千噸的船隻一千艘。就是使用英格蘭的海軍船隻,也運載不完。
當一國所輸入的金銀量超過有效需求時,無論政府怎樣保持警惕也不能阻止其輸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嚴刑峻法,並沒能使金銀不外溢。從秘魯和巴西源源而來的輸入,超過了這兩個國家的有效需求,使金銀在這兩個國家的價格降低到鄰國之下。反之,某國的金銀量如不足供應其有效需求,那就會使金銀的價格抬高到鄰國之上,用不著政府操心去輸入金銀。即使政府盡力想禁止金銀輸入,亦決不能生效。萊克加斯所制定的法律設置障礙以阻止金銀輸入斯巴達,但斯巴達人的充沛的購買力卻沖破了這一切障礙。一切嚴峻的關稅法是不能阻止荷蘭和戈登堡東印度公司把茶葉輸入英國的,因為它們比英國東印度公司運來的茶葉便宜一些。一磅茶葉的價格通常以銀計算,最高是十六先令,因此一碗茶葉的體積約一百倍於十六先令的體積;如以金幣計算,則在二千倍以上。茶葉走私的困難,亦當照此倍數增加。
有許多貨物,因體積關系,不能隨意由在貨充足的市場轉移到存貨不足的市場,但金銀要由金銀豐足的市場運到金銀缺乏的市場,卻很容易。一部分由於這個緣故,金銀的價格才不家其他大部分貨物的價格那樣在存貨過多或不足時不斷發生變動。固然,金銀的價格也不是完全不變動的,但其變動大都是緩慢的、漸進的和齊一的。例如,有人也許沒有多大根據地認為,在本世紀和前一世紀的歐洲,金銀因不斷由西屬西印度輸入,其價值已經不斷地但逐漸地下落。要使金銀的價格突然改變,從而使其他一切貨物的貨幣價格立刻發生顯著的漲落,那就非有象美洲的發現所造成的那種商業上的革命不可。
盡管如此,一個有資力購買金銀的國家,如果在任何時候缺乏金銀,要想法補足,那就比補足其他任何商品的缺乏都更方便。如果製造業的原料不足,工業必陷於停頓。如果食糧不足,人民必然為飢餓所苦。但如果貨幣不足,則既可代之以物物交換,又可賒賬買賣而每月或每年清算一次,更可用調節得當的紙幣來加以彌補。第一種方法很不方便,第二種方法就比較方便了,至於第三種方法,則不但方便,而且有時還會帶來一些利益。所以,無論就哪一點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對於保持或增加國內貨幣量的關心,都是不必要的。
可是,人們對於貨幣稀少的抱怨是再普遍不過了。貨幣象葡萄酒一樣,只有那些既沒有購買它的資力,又沒有貸借信用的人,才一定會經常感到缺乏。而有資力又有信用的人,在需要貨幣或葡萄酒時很少會感到缺乏。然而抱怨貨幣稀少的人,未必都是無遠慮的浪子。有時,整個商業城市及其鄰近地方都會普遍感到貨幣稀少。營業過度是這一現象的普通原因。穩重的人要是不比照其資本訂定經營計劃,結果也會象沒有量入為出的浪費者一樣,既沒有購買貨幣的資力,又沒有借貸貨幣的信用。在計劃實現以前,他們的資財就已耗盡,接著他們的信用也完了。他們到處去向人借貸貨幣,但人家都說沒有貨幣出借。即使這種對貨幣稀少的普遍抱怨,也並不能經常證明國內流通的金銀已失常量,而僅能證明有許多人想望金銀但無力支付代價罷了。在貿易的利潤偶然較平常為大的時候,無論大小商人都容易犯營業過度的錯誤。他們輸出的貨幣並不總比平常多,但他們在國內國外都用賒賬的方式實進數量異常的貨物,運往遙遠的市場,希望在付款期前收回貨物的代價。如果付款期前不能收回代價,他們手上就沒有購買貨幣的資力,也沒有借貸貨幣的確實擔保品了。對貨幣稀少的普遍抱怨,不是起因於金銀的稀少,而是起因於那些求借者難以借貸,以及債權人害怕債款難以收回,不肯出借。
如果力求認真地證明,財富不由貨幣或金銀構成,而由貨幣所購各物構成,並且只在購買貨物時貨幣才有價值,那就未免過於滑稽。無疑,貨幣總是國民資本的一部分;但我們已經說過,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並總是最無利可圖的一部分。
商人所以普遍覺得以貨幣購買貨物較易,以貨物購買貨幣較難,並不是因為構成財富的更主要的成分是貨幣而不是貨物,而是因為貨幣是已知的和確立了的交易媒介物,易於和一切物品交換,但要取得貨幣來交換貨物,卻不見得那麼容易。此外,大部分貨物比貨幣更易於磨損,如果保存它們,可能往往要蒙受大得多的損失。商人有貨物存在手上,同有貨物價格存在金庫相比,更容易發生為他所不能應付的對貨幣的需求。而且,他的利潤直接出自賣貨的多,出自買貨的少,因此他一般更急於以貨物交換貨幣,而不那麼急於以貨幣交換貨物。不過,豐富的貨物堆在貨棧,不能及時售出,這有時可能成為個別商人破產的原因,但決不能使一國或一個地方遭受同樣的災難。商人的全部資本,往往由容易損壞的、須定用來購買貨幣的貨物構成。但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卻只有極小一部分可以預定用來從鄰國購買金銀。極大部分是在國內流通和消費的。就連運往外國的剩餘物品,也常有大部分用來購買他種外國貨物。所以,預定用以購買金銀的那部分貨物,即使不能賣出以換取金銀,亦不至使一個國家破產。誠然,它可能遭受某些損失和不方便,也可能不得不採用某種為替補貨幣所必需的辦法。但是,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卻照常一樣或幾乎照常一樣,因為它有同樣多的或幾乎同樣多的可消費資本來維持自己。以貨物交換貨幣,未必總象以貨幣交換貨物那麼容易,但從長遠看來,以貨物交換貨幣卻比以貨幣交換貨物更有必要。除了購買貨幣,貨物還有其他許多用處;但除了購買貨物,貨幣就一無所用。所以,貨幣必然追求貨物,而貨物卻並不總是或無需追求貨幣。購買貨物的人往往打算自己消費或使用,並不總想再把貨物出售,但售賣貨物的人卻總想再購買。前者購買貨物,往往完成了他的全部任務,而後者售賣貨物,頂多隻能完成他的任務的一半。人們所以需求貨幣,不是為了貨幣本身,而是為了他們用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
據說,可消費的物品不久會被破壞,而金銀則具有較大的耐久性,只要不繼續輸出,就可在長時期內累積起來,使國家的真實財富增加到使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所以,以這種耐久的商品交換那些容易損壞的商品,據說是最不利於國家的貿易。不過,我國的鐵器也是極耐久的商品,如不繼續輸出,也可能在長時期內累積起來,使國內鍋釜的數量增加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但如果我們以英國的鐵器交換法國的葡萄酒,卻又不被看作是不利的貿易。我們一看就知道,隨便在哪一個國家,這類用具的數目必然要受實際用途的限制;我們也容易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鍋釜都是用來烹調通常在那裡消費的食物的,不必要地增多鍋釜是荒謬的;如果食物的數量增加了,要連帶增加鍋釜的數目就很容易,只要用一部分增加的食物量來購買鍋釜,或增加以製造鍋釜為業的鐵工就行了。我們也同樣容易看出,任何一個國家的金銀量都受這類金屬的實際用途的限制,或是鑄成硬幣當通貨使用,或是製成器皿當傢具使用。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鑄幣量都受國內借鑄幣而流通的商品的價值的支配;商品的價值增加了,立刻就會有一部分商品被運到有金銀鑄幣的外國,去購買為流通商品所必須增加的鑄幣量。我們又知道,金銀器皿的數量都受國內豪華家族的數目與財富的支配,豪華家族的數目與財富增加了,就很可能會有一部分增加的財富被送到有金銀器皿的地方去購買所需要增加的金銀器皿。要豪華家族購置多於他們所需要的廚房用具,以增加其快樂,那是荒謬的;同樣,要一個國家輸入或保留多於它所需要的金銀,以增加國富,也是荒謬的。出資購買那些不必要的用具,不僅不能增進而且會減損家庭食品的數量和質量;同樣,出資購買不必要那麼多的金銀,也必然會減少用於衣食住和用於維持人民生計的財富。必須記住,金銀無論鑄成硬幣或製成器皿,同廚房用具一樣,都是器具。如果增加金銀的用途,增加可以用金銀來流通、支配和製造的可消費的物品,就一定會增加金銀的數量;但是,如果你想用非常的手段來增加它們的數量,那就一定會減少它們的用途,甚至會減少它們的數量,因為金銀的數量必須受其用途的限制。如果金銀累積得超過所需的數量,那末,由於金銀的運輸是那麼容易,而閑置不用的損失又是那麼大,任何法律也不能防止其立即輸出國外。
一國要對外進行戰爭,維持遠遣的海陸軍,並不一定要累積金銀。海陸軍所賴以維持的不是金銀,而是可消費的物品。國內產業的年產物,換言之,本國土地、勞動和可消費資本的年收入,就是在遙遠國家購買此等可消費的物品的手段。有了這種手段的國家就能維持對遙遠國家的戰爭。
一國可循三種不同的途徑購買遠遣軍隊的餉給與食糧。第一,把一部分累積的金銀運往外國;第二,把製造業的年產物的一部分運往外國;第三,把常年原生產物的一部分運往外國。
不妨稱為一國累積或貯存的金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流通的貨幣;第二,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第三,由干多年節儉而業已聚存於國庫的貨幣。
這樣的金銀很少能從一國的流通貨幣中節省下來,因為在這一方面不可能有多大的剩餘。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每年買賣的貨物的價值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來把貨物流通和分配給真正的消費者,但不能使用超過必要的數量。流通的渠道必然吸引充足的貨幣額,但一到飽和就不能再加容納。但在對外戰爭的情況下,通常從這個渠道里抽取若干。由於有大量的人遣往國外,國內所要維持生活的人數便大為減少了。國內流通的貨物既已減少,為流通貨物所必需的貨幣也必減少。在這樣的場合,通常發行大批紙幣,如英格蘭的財政部證券、海軍部證券和銀行證券。這些紙幣既然代替了流通的金銀,就使國家有機會把較大數量的金銀運往外國。不過,對外戰爭費用浩大,而且延續幾年,要靠上述辦法所提供的資源來維持,那就極不充分了。
熔解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更無濟於事。上次戰爭開始時,法蘭西曾使用這種辦法,但從這方面所得的利益還不足補償鑄造的損失。
往時,君王累積的財寶曾提供一個大得多而且耐久得多的資源。但在今日,除了普魯士國王,全歐洲似乎沒有一國君王以累積財寶為政策了。
本世紀的歷次對外戰爭,也許是歷史上費用最大的戰爭了,維持這種戰爭的基金似乎很少依靠流通貨幣、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或國庫財寶的輸出。前次對法戰爭使英國花費了九千萬鎊以上,其中不但有七千五百萬鎊新募的國債,而且還有每鎊土地稅附加二先令的附加稅,以及從還債基金中每年借用的款項。這項費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用在外國,即用在德意志、葡萄牙和美利堅,用在地中海各口岸,用在東印度和西印度群島。英格蘭國王沒有累積的財寶。我們從來沒有聽說有非常大量的金銀器皿被熔解。那時人們一向認為,國內流通的金銀不超過一千八百萬鎊。但自從最近金幣改鑄以來,大家相信那種估計未免過低。因此,我們不妨按照我記得曾經看到或聽到過的最誇大的統計,假定我國金銀合計達三千萬鎊。如果戰爭是用我國的貨幣來進行的,那末甚至根據這個統計,在六、七年期間內也一定曾經把這數目全部運出運回一共至少兩次。如果可以作這樣的假設,那就能提供最有決定性的論點來證明政府沒有必要注意貨幣的保存,因為根據這一假定,國內的全部貨幣一定曾在這么短的時期內在兩個不同的時間行著無事地有了往返。可是,在這期間內流通渠道並不顯得比平常更空虛,有資力換取貨幣的人,很少感到貨幣缺乏。在整個戰爭時期,尤其是在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對外貿易的利潤確較平常為大。這種情況在英國各口岸引起了往往會引起的一種普遍的營業過度現象。這種現象又引起了對貨幣稀少的不滿,而這種不滿常常是跟著營業過度現象出現的。許多人缺少貨幣,因為他們既無資力可以換取,又無信用可以借貸,而且因為債務人覺得難於借貸,債權人也就覺得難於收回。不過,擁有可以換取金銀的價值的人,一般都能以他們的價值換取金銀。
所以,上次戰爭的巨大費用的支付,一定主要不是靠金銀的輸出,而是靠英國某種商品的輸出。在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員同一個商人訂約匯款至外國時,這商人就向國外來往通匯處出一期票,他為了支付這張期票,自然會盡力把商品而不是金銀運出國外。如果那個國家不需要英國的商品,他就會設法把商品運往別國,購買一張期票,來付清所欠那個國家的款項。把商品運往宜於銷售的市場,總可取得相當的利潤,但運金銀出國,卻很難得到任何利潤。當這些金屬被運往外國以購買外國商品時,商人所獲得的利潤不是來自商品的購買,而是來自回程貨的售賣。但如果他只是為了還債而運出金銀,那他就不能換回商品,因而不能得到利潤。所以,他自然會絞盡腦汁,用輸出商品而不是用輸出金銀的辦法來償還外債。《英國現狀》的作者指出,在上次戰爭期間,英國輸出了大量貨物,但沒有運回任何回程貨來。
除上述三種金銀外,在一切大商業國中,還有大量金銀塊交替地輸入和輸出,以經營國外貿易。這種金銀塊象國幣在國內流通一樣地在各商業國之間流通,可以被看作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國幣的流動及其方向,受流通本國境內的商品的支配,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的流動及其方向,則受流通於各國間的商品的支配。二者都用來便利交換,一則用於同一國家的不同個人之間,一則用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個人之間。也許曾動用這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的一部分來進行上一次戰爭。在一場全面戰爭的時候,人們自然要認為,這種貨幣的流動與方向和承平時期不同,它在戰場周圍流通得更多,交戰國軍隊所需的餉結和食糧都要在交戰地點周圍及鄰近國家購買。但英國每年這樣使用的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無論多少,一定要年年購買,而用以購買的,或是英國商品,或是以英國商品換取的其他物品。所以歸根到底,仍是商品,仍是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才是使我們能夠進行戰爭的基本資源。人們認為,每年這樣大的費用一定從巨額的年產物中支付,那是很自然的。例如,1761年的費用便在一千九百萬鎊以上。任何金銀的累積都不會能夠維持每年這樣大的費用。即使是金銀,其年產額也無法維持這樣大的開支。根據最可靠的統計,每年輸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金銀一般不會大大超過六百萬鎊;就某幾年來說,還不夠支付上次戰爭四個月的費用。
軍隊派往遙遠的國家,其餉給和食糧要在遠地購買。購買這些東西或買進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以購買這些東西,要輸出若干商品。最宜於為這目的而輸出的商品,似乎是製造得比較精巧的工業品,即體積小價值大,因而能以不大的費用運到遙遠地方的製造品。一個國家,如果它的產業每年生產這種大量剩餘的製造品輸往外國,那末,即使它不輸出大量金銀,甚至沒有如此大量的金銀可供輸出,也能進行一場費用浩大的對外戰爭好多年。誠然,每年剩餘製造品的很大部分必須在這種情況下輸出,而它雖給商人帶回利潤,卻不給國家帶回任何利潤,因為政府向商人購買外國期票,以便在

❸ 世界有哪些有名的軍事奇才

毛澤東、拿破崙、蒙哥馬利、朱可夫、
二戰將帥名錄——同盟國將帥

阿諾德(1886.6.25~1950.1.15)

艾森豪威爾( 1890.10.14~1969.3.28)

巴頓(1885. 11.11~1945.12.21)

布雷德利(1893.2.12~1981.4.8 )

戴高樂(1890.11.22~1970.11.9 )

戈爾什科夫(1910.2.26~ 1988.5.13 )

哈爾西(1882.10.30~1959.8.16 )

華西列夫斯基(1895.9.30~ 1977.12.5)

金( 1878.11. 23~1956.6.25)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庫塔霍夫(1914.8.16~1984.12.3)

勒克萊爾(1902.11.28~1947.11.28)

李奇微(1895.3.3~1993.7.26)

羅科索夫斯基(1896.12.21~1968.8.3)

羅斯福(1882.1.30~ 1945.4.12)

馬利諾夫斯基(1898.11.23~1967.3.31)

馬歇爾( 1880.12.31~ 1959.10.16)

麥克阿瑟(1880.1.26~1964.4.5)

蒙巴頓(1900.6.25~1979.8.28)

蒙哥馬利(1887.11.17~1976.3.25)

米切爾(1879.12.29~1936.2.19)

尼米茲(1885.2.24~1966.2.20)

潘興(1860. 9.13~1948.7.15)

丘吉爾(1874.11.30~1965.1.24)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史汀生(1867.9.21 ~ 1950.10.20 )

泰勒(1901.8.26~1987.4.19)

鐵木辛哥(1895.2.18 ~ 1970.3.31)

瓦圖京(1901.12.16~1944.4.15)

沃羅諾夫(1899.5.5~1968.2.28)

葉戈羅夫(1883.10.25~1939.2.23)

朱可夫(1896.12.1~1974.6.18)

二戰將帥名錄——軸心國戰犯

松井石根(1878.7.27~ 1948.12.23)

寺內壽一( 1879.8.8 ~ 1946.6.12)

梅津美治郎(1882.1.4 ~1949.1.8)

山本五十六(1884.4.4~ 1943.4.18)

東條英機(1884.12.30~1948.12.22)

板垣征四郎(1885.1.21~1948.12.23)

永野修身( 1880.6.15~1947.1.5 )

山下奉文(1885. 11.8 ~1946.2.23)

帝國元帥戈林(1893-1946)

古德里安(1888-1954)

凱塞林(1885-1960)

凱特爾(1882.9.22~1946.10.16)

克盧格(1882-1944)

隆美爾(1891-1944)

莫德爾(1891-1945)

乃木希典(1849.12.25~1912.9.13)

希特勒(1889.4.20~1945.4.30)

約德爾(1890-1946)

鄧尼茨(1891.9.16~ 1980.12.24)

墨索里尼(1883.7.29~1945.4.28)

❹ 中世紀2全面戰爭國家強弱排行

都差不多,各有各的特色,沒法確定具體的排名,只能大致分為兩類,

超強的:

土耳其:步,騎,步弓,火器;

俄羅斯:步(德沃不是一般的強),步馬弓(上下馬德沃,哥薩克),火器,騎;

法國:步(大路貨都有,雙手),騎,馬步弓(蘇格蘭長弓外唯一破甲步弓,唯一破甲馬弓);

匈牙利:步(大路貨,高級劍盾),騎(最強天主教騎兵之一),馬弓;

摩爾:步(最頂級實用劍盾),火器(駱駝火槍),地理條件好;

最差的:

神羅:窮的要死,兵差,地理差,除了條頓,黑衫實在沒什麼玩的;

拜拜:從早到晚都靠弓騎兵混飯,鐵甲是沙衛的條件,帝國的水平;

小蘇:騎兵差,沒火器,弓箭兵差,野戰韃靼人那不是一般的郁悶。

(4)全面戰爭韃靼擴展閱讀

系統特色

1、Deus Lo Vult 因父之名

一個很有特色的MOD,加入了包括將軍職業系統、紋章系統、名劍系統、補給系統等趣味元素,突出了將軍在游戲中的作用,戰場AI的節奏加快。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幾大MOD之一。該MOD因為加入過多腳本,對機器配置要求較高。

2、Eagle of the Eble易北河之鷹

中國玩家(HappyTime)設計的MOD,自帶漢化包。擁有目前最精美的 兵種模型,約300個不同兵種。MOD內加入了諸如復國軍系統、名城系統、兵種抵禦系統等元素。名城擁有更豐富的兵種及更強的軍事擴充能力。也是最穩定的MOD之一。

3、Stainless Steel 鋼鐵咆哮

目前最受歡迎的幾大MOD之一。整合了多個小型MOD的特色。擁有更強大的AI系統,更多地區,真實的招募設置,有更多的兵種,約有500個兵種。更精美的圖形界面和兵種模型。就是經常跳出,容易死檔。

4、Broken Crescent破碎的新月

(1)簡稱BC,是一個側重於中東地區歷史的中世紀2 MOD。從1174年撒拉丁時代開始至1408年結束。擁有一個從安納托利亞到印度橫跨歐亞的全新大地圖,在《破碎的新月》中你可以控制包括9個新穆斯林國家和5個新基督國家在內的眾多派系。此外還有超過260種精心製作的新兵種。主要派系蒙古帝國。

(2)Third Ages 魔戒第三紀元以魔幻元素為主的MOD。場景為中土世界,主要體現邪惡陣營和正義陣營的殊死較量。這個MOD中有炎魔,奧羅格黑,樹人,索倫一類的強力兵種,適合喜歡魔幻元素的玩家體驗。

(3)各勢力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矮人的步兵十分強悍,但是卻只有僱傭騎兵;半獸人部隊相對比較低劣,但是數目龐大;人類的軍制比較健全,沒有突出的弱項,但除了騎兵也沒有一項是中土最強;精靈的弓箭手十分強大,騎兵和步兵的質量也很高,不過數量相對較少。

5、Kingdoms Grand Campaign 王國戰役

王國戰役是官方推出的四個資料片,包括美洲風雲,英倫霸主,天國王朝和條頓悲歌。 地圖的城市增加了一大半。AI的系統也有所改進。以及新增英雄系統;(英雄在戰斗中有特殊技能)新增兩個十字軍國家和單位等等。

❺ 帝國全面戰爭 各勢力獨有兵種

1、達荷美女戰士

裝備來復槍的部族女戰士,攻擊性很強,對被俘敵人一律斬首。

2、勝利號皇版家海軍戰列權艦

皇家海軍名將納爾遜爵士的旗艦,這艘裝備104門火炮的一級戰列艦是18世紀最大的重型戰艦之一。

3、羅傑斯突擊隊

羅伯特·羅傑斯少校手下的精銳輕步兵,擅長偵察和執行特殊任務,野外生存能力極強。

4、奧斯曼多管炮

擁有恐怖火力的野戰炮,奧斯曼帝國火器技術的最高體現。


(5)全面戰爭韃靼擴展閱讀:

游戲特色

1、首府城市

戰略界面下各國土地疆域劃分為多個州或省份,每個州各有一座首府城市,首府是一州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奪取首府即獲得全州的控制權。

2、州境建築

各州境內除首府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建築,這些建築可分為城鎮、港口、農庄、礦山、種植園、皮毛市場6大類,幾乎每一類建築都可以多元化升級,東西方國家對某些建築的命名可能不同,但作用完全一樣。

3、貿易爭霸

貿易是本作中較為復雜的部分,在政府界面的貿易頁最上層可看到國際市場上各種資源的當前行情及走勢,玩家在選擇修建何種種植園時不妨參考一下這里的信息。

❻ 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時候,韃靼在干什麼

在明太祖末年到明成祖時期,明廷對於漠北諸部的政策是分而治之、擊強扶弱,明成祖大張撻伐的數次北伐,也正是基於這個基礎。當時明朝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象,是比較強大的由本雅失里汗和權臣阿魯台控制的北元韃靼政權,而對於馬合木等瓦剌則採取了扶持態度,在明成祖的五次大規模北伐中,(如果加上失敗的丘褔十萬大軍,就是六次),只有一次是對借勢南侵的瓦剌的打擊,其餘的征伐都是對准韃靼的,而這種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韃靼諸部和依附其上的北元汗廷遭到了嚴重削弱,在明宣宗、明英宗早年,瓦剌勢力已經具有了壓倒韃靼的優勢。

而在宣宗及英宗繼位後的一段時期內,瓦剌內部的綽羅斯家族崛起,其首領脫歡、也先父子不但翦除了太平、巴突孛羅等瓦剌內部的競爭者,更在外部征戰中擊殺了韃靼可汗阿台及阿魯台勢力,在其擁立的傀儡脫脫不花汗的旗號下,幾乎統一了漠北。

而明朝政府卻顯然對此沒有重視,明太祖、成祖時期的對蒙政策,至此已經完全失去了繼續貫徹的時機。所以,當也先悍然以多路精騎南下伐明,土木之變的慘劇即將上演的時候,是不會出現韃靼諸部在後方牽制瓦剌的奇跡的,因為當時韃靼已經沒有政府機構的存在,各部首領不是跟隨也先行動,就是蟄伏待機的狀態。

❼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仗

可惜這不過是單相思。希特勒被自己的種族教義毒化,真的相信了那些「主子種族」的鬼話。他並不想解放蘇聯人民。相反,他非常害怕蘇聯境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因為這和他的偉大東方帝國藍圖格格不入。在他的設計中,斯拉夫人這種「亞人類」的唯一功能就是為德國移民 主子作奴隸,過剩的「亞洲人」(按: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是亞洲人,其實許多西方人都持這種觀點。以文化和種族背景來看,俄國人確實是介於歐亞兩洲的過渡民族。其文明不是從歐洲原生的,而是從歐洲進口來的薄薄的「奶油」之下覆蓋的亞洲原始文化)將被驅趕到烏拉爾山以東的「亞洲豬圈」里去。

就這樣,希特勒錯過了歷史給他的輕易取勝的機會。他本來只需向那搖搖欲墜的腐朽建築猛踢上一腳,剩下來的事自然有俄國人民去代勞。他只需用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歡迎他們的蘇聯人民,允諾廢除布爾什特暴政,恢復私有制,廢除集體農庄,則布爾什特政權立刻垮台。

可他為史無前例的成功沖昏頭腦,迷醉在那個種族帝國的春夢中,反過來無情鎮壓蘇聯西部蓬勃開展的民族解放運動。雖然德軍將領出於實用目的,把自願效力的前蘇軍將士當成炮灰利用,但希特勒實行的卻是無情掠奪資源和出產的鐵腕統治。他非但沒有應人民請求,解散人民痛恨的集體農庄,卻派納粹官員去接管之。於是,他便取代了斯大林的角色,把集體農庄變成了無情榨取人民血汗的利器,將掠奪來的穀物悉數運回德國,導致烏克蘭發生飢荒。斯大林這么做,畢竟還是蘇聯人民自己的領袖,輪得到他一個外國人來扮演斯大林的角色么?

這種種倒行逆施激怒了蘇聯人民,使得他們反過來認同另一暴君斯大林。再加上蘇軍收復了部分國土後,看到了德國佔領就意味著屠殺和焦土。其實那些破壞有一部分是NKVD當初在撤退時執行斯大林的「焦土政策」命令造成的。但紅軍怎麼分得清楚?從此,「為了斯大林,沖啊!」便成了蘇軍的自發戰鬥口號。

反過來,斯大林那機會主義者就要比希特勒那僵死的教條主義者高明得多。在生死攸關之際,他表現出了驚人的意識形態彈性。他在戰爭爆發後作的第一個演說里就一改故轍,絕口不提布爾什特那套意識形態,而是訴諸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此後他所有的演說都是唱愛國主義高調,從來不彈布爾什特黨那套陳詞濫調。不僅如此,他還靈活到批准俄國教堂重新活動,以上帝的名義為「偉大的愛國戰爭(通譯「衛國戰爭」,誤)」祝福,甚至壓下了他本人骨子裡的反猶情緒,把有聲望的蘇聯猶太人頭面人物從監牢里放出來,成立了個由布黨在幕後操控的組織,以此去勾引美國猶太人援助。

從這個角度來看,斯大林的政治才能遠遠超過希特勒,兩人雖然同是軍事外行,但斯大林不愧是個第一流的政治戰略家。

四、令人難以置信的極權政府的生存能力

1941年10月4日,蘇德戰爭爆發後三個多月,希特勒向德國人民庄嚴宣告,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役中」,蘇軍已被打敗,「而且永遠無法站起來了」,他接著給出了詳細的證據:兩百萬蘇軍被俘,18,000輛坦克被擊毀,14,500架飛機被擊落。 希特勒並沒有誇大其詞。作者在書中披露:「在(1941年)6月至12月間,紅軍有2,663,000人陣亡,3,350,000人被俘。蘇軍每打死一個德國兵,就得貼上20個士兵的性命。」

這就是說,在戰爭頭半年,蘇軍就有6百多萬將士被打死或被俘,按理說整個軍隊都不存在了,還打什麼仗?德軍將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確實是有根據的,那3百多萬戰俘排成的長龍,凡是見到的人都不會忘懷。沒有哪個國家經受得了這種可怕的損失。因此,全世界當時都認定蘇聯從此一蹶不振了。

然而斯大林那魔術師就是有本事從帽子里掏出兔子來,讓世界目瞪口呆。德軍統帥部一點都不知道,德軍逼近莫斯科城下時,蘇軍統帥部還保留了12個軍作戰略預備隊,准備用於莫斯科保衛戰。當蘇聯派駐日本的王牌間諜佐爾格匯報了日軍無意侵蘇,而是要南下去尋英美晦氣之後,斯大林又從遠東撤回了西伯利亞的生力軍,使得蘇軍戰略預備隊達到了58個師之多!極權政體使用恐怖手段無情動員全國人力物力資源的潛力,簡直就是無限的。而且,大獨裁者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不計傷亡,能毫不猶豫地把從未受過訓練的新兵投入戰場,這就是它的可怕的生命力。

五、真實的卓婭

卓婭是犧牲在莫斯科附近的。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第一次能發動有限反攻並收復了少量失地的戰役。當蘇軍收復了莫斯科附近的村莊時,他們發現了卓婭的英勇事跡。書上是這么介紹的:

「不管紅軍來到哪裡,他們都發現了屠殺(atrocity)的可怕證據,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18歲的卓婭·柯斯莫捷米揚斯卡。她是當地游擊隊隊員,受命破壞一切對德國人有用的東西,因放火燒毀德軍馬廄而被擒。根據後來的謠傳,是當地村民向德軍出賣了她。她被在脖子上掛上牌子,遊街穿過村莊(蘆按:原來毛的紅衛兵是從這兒學來的),被毒打刑訊,割除肢體(mutilated,中文中沒有對應詞,只好如此翻譯,其實不是肢體,讀者看下去便知),然後被弔死了。當紅軍到達時,她那左乳被割去的凍僵了的屍體還在吊著。她的苦難經歷首先被記錄在一首詩中,以後又在劇本《卓婭》中得到描繪。在那個劇本中,卓婭臨刑前夜,眼前出現了斯大林的形像(vision,此處乃是宗教術語,一般用於看到神靈或神跡),他向她保證,莫斯科一定會得救。

但在卓婭傳奇背後的真實卻沒有這么鼓舞人心。她的父親和祖父都在大清洗中被槍決了。彷彿是為了為他們贖罪,十多歲的卓婭變成了一個偏執(obsessive)的青年共產主義者。她母親也同樣具有洗清她父親名字的願望,為此鼓勵她參加共產黨的青年游擊隊,游擊隊員們被送到莫斯科前方地區去完成自殺性使命,直接進入前進的德軍的虎口中。」

原來卓婭死得這么慘。我記得當年看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上有她臨刑的照片,剪了個男孩的發型,衣襟上沒有血,面容也很平靜,根本就不像左乳被割去、痛得死去活來的人,難道那照片是偽造的?真實的故事太慘了,雖然能暴露德寇的兇殘,但披露這些細節似乎不利於英雄的正面形像,或許就是為此,蘇聯宣傳部門才隱瞞了那可怕的細節。

不過,書中似乎還是有點蛛絲馬跡的。記得那書上說,施刑的某德軍士兵受不了那場面,掩著臉踉踉蹌蹌地從屋子裡跑出來,或許那就是割去她的乳房之時吧。現在仔細回想那書,卓婭果然沒有爹,似乎她爹是病死了還是什麼的,反正書上含混過去了。如今得知真相,當真說不出是什麼滋味。這家人最後活下來的就只有卓婭的母親,老太太的公公和丈夫死在斯大林手裡,兩個孩子死在希特勒手下。俄國人民究竟是作了什麼孽,該當被這「陰陽磨」從左右兩面夾在中間,細細研磨?卓婭的母親鼓勵女兒獻身自殺使命,用這種方式去洗清丈夫的名字,是否也太可怕了些?如果卓婭的祖父和父親不是被NKVD鎮壓的人民公敵,卓婭還會那麼狂熱么?如果蘇聯「偉大的愛國戰爭」就此少了個英雄,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蘇聯游擊戰爭真相

蘆笛譯

【譯者按】此乃《俄國的戰爭》第五章的一部分。我自己覺得有意思,便摘譯出來。一切都說得很清楚,似乎沒有必要逐段評論,只在最後發兩句個人感慨。文章題目是我加的。這兒想提醒思雲,很不幸,在你作出關於「游擊隊乃是違反戰爭法的恐怖分子」的英明結論前幾十年,納粹就作出了類似結論,並據此制定了非常符合你的心願的鐵腕措施。我深信,這結論是你自己獨 立思考產物,因為和你的其他主張不同,我至今還沒見到你的日本右派師父這么說過,類似教導也無法從你的中學政治教材中找出。據我所知,這兩個地方乃是你的唯一靈感來源。所以,似乎可以有相當把握判定,這是你出自強烈的愛國激情、罕見地超越了一次你本國的右派導師和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進行了絕無僅有的獨 立思考的結果。

盡管如此,我仍然覺得,從學術道德的角度來看,你以後再提出這種說法時,最好講明自己的獨 立思考恰與當年的納粹先驅思想家暗合,以免剽竊之嫌。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建議,僅供參考而已。
--------------------

德國在蘇聯的統治並不是沒有受到反抗。有成千成千的人與德國人合作,也有成千成千的人起來抵抗。游擊武裝進行的游擊戰爭成了藐視法西斯主義的象徵,在蘇聯宣傳中,游擊隊員成了祖國的突擊隊員,抗擊希特勒主義邪惡威脅的革命斗爭英雄。歷史真實卻相當不同。游擊隊員們常常是勉強為其事業斗爭的戰士,其造成的軍事影響是有限的,他們的受害人中不但有德國佔領軍,而且也有普通的蘇聯人。這些人怕自己一方幾乎和怕敵人一樣。
俄國有著悠久的游擊戰爭的光榮歷史。在拿破崙1812年入侵俄國的災難性戰役中,多股農民武裝襲擊過他的大軍。在內戰中,游擊隊站在布黨一邊共同和反革命作戰。游擊戰是俄國軍事傳統的一部分。但在30年代,著名的內戰游擊隊指揮員被清洗了。斯大林將游擊戰看成是一種威脅,因為高度集權並充滿狐疑的國家機器無法控制之。30年代設立的為游擊隊幹部提供糧食和武裝的供應點被統統關閉了(蘆按:疑此處有誤。30年代怎麼還會搞這種名堂?大概是說內戰時期開設的供應點吧)。當德國1941年入侵蘇聯時,蘇方並無開展游擊戰的計劃。這運動是自發地不連貫地開展起來的,其實是環境而非革命精神的產物。

斯大林不久就拋開了他對游擊戰的不信任。1941年7月1日,他在對蘇聯人民作的首次戰時呼籲中,號召游擊隊員起來與入侵者斗爭:「必須使環境變得讓敵人及其合作者無法忍受。不管他們去哪兒,都要追擊並消滅他們……」當局給最初的非正規軍單位分發了列寧1906年寫的《游擊戰爭》,在該文中,列寧提出,恐怖主義乃是階級斗爭的合法手段。在加入游擊隊前,每個隊員都得宣誓,保證對蘇維埃事業的極度忠誠,並宣誓「向敵人進行可怕的、無情的、絕不寬容的復仇……以血還血!以命抵命!」游擊隊員們必須保證自己和全家寧死不降,新入伍的隊員被要求事先批准他的死刑判決,如果他「因為害怕、軟弱或個人腐敗」違反了誓言,則他的同志們就要親手執行該死刑判決。比其他蘇聯公民更甚,游擊隊員們發現自己給夾在了龍潭與虎穴之間。

第一批游擊隊員很難被看成是志願軍。當德軍以令人屏息的速度橫掃過西部蘇聯的城鄉時,大量士兵和共黨官員發現自己陷入敵後。被混亂的潰軍扔下的散兵游勇逃進了森林和沼澤。害怕德國人清算的黨員或猶太人跟隨其後,躲進了那些難以接近的地域。他們並沒有構成像樣的戰鬥力量,裝備很差,缺乏補充,通常得靠從德軍那兒搶軍火。最令他們絕望的問題還是缺乏糧食。早期許多「游擊活動」主要是從農民那兒搶糧食,而農民並無養活他們的慾望。這種搶劫無助於培養當地的軍民魚水情。1941年後期,約有3萬名黨員和共青團員從東部穿過戰線,滲入敵後或空投到當局認為有游擊隊活動的地區。因為烏克蘭人民並不熱愛共產黨前主子,這些人中有很多被當地居民出賣給德國當局。以紀律整頓紅軍的散兵游勇和平民的烏合之眾的努力造成了新的緊張。許多游擊單位不過是為了尋求生存而不是作戰。

不管早期的游擊隊活動是何等有限,德國當局仍然對人民革命戰爭的威脅作出了兇殘的反應。德國軍隊將抵抗的平民完全視為戰爭法規不適用的恐怖分子。游擊隊員及其同夥(這是一個彈性大到很方便的范疇)只配立即處死。最高當局批准了殘暴的懲罰活動。7月23日,希特勒下令,他的部隊「播下的那種恐怖」應該「使得居民從此失去一切不服從的念頭」。在整個夏季,陸軍和黨衛軍指揮官們爭相批准最野蠻的消除游擊戰威脅的方案。9月16日,希特勒的參謀長最終宣布了那臭名昭著的人質法令:對每個被殺死的德國人,將處死50到100個人。沒有寬大餘地,是大棒而不是胡蘿卜才是俄國人明白的東西。他接著說,人命在蘇聯一錢不值(譯按:這傢伙倒真是個蘇聯通),因此,為震懾恐怖主義,必須「以異乎尋常的嚴厲」進行懲罰。至此,戰爭舞台便已設好,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毫不留情,以無法形容的恐怖去還擊恐怖,所有的常規道德都廢棄了。游擊隊員知道將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他們因此也就沒有任何責任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敵人。

1941年,德軍在Bach-Zalewski(他同時指揮清洗分隊的活動)指揮下開展了反游擊戰攻勢,它具有兩種顯著的相反效應。在軍事意義上,軍事行動相當成功。三分之二以上的佔領區再也沒有明顯的游擊隊活動。在地形對游擊隊有利的西北部、密集的森林和無人居住的沼澤地帶,成千成千的游擊隊員被抓住後或被槍斃,或在脖子上掛上牌子後當眾絞死,作為對其他人的警告。更多的數以千計的人被謀殺,以報復游擊隊的襲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德軍到來時,村裡的青壯早就在紅軍撤退時逃走或是疏散到後方去了,村裡只留下老弱婦孺。(德軍)士兵們在當地民兵(local militia)或是樂於效勞的哥薩克經常提供的幫助下,冷血地謀殺整村整村的村民,其借口無比荒誕:某個村莊的雪地上發現了滑雪痕跡;在另一個村莊遭到某個狙擊手的槍擊,等等。駐白俄羅斯的第707步兵師在一個月內就槍決了10,431名「游擊隊員」,以報復他們損失了的兩個士兵。如此規模的暴行,使得當地居民迅速轉而反對德國人。盡管是游擊隊的活動引來了這些暴行,但當地人民害怕和痛恨當局的綏靖行動超過了對游擊隊的。到了1942年,德國人的所作所為對游擊戰的促進作用,遠遠超過了莫斯科能散發的任何數量的鼓動傳單。
1942年春季,斯大林最終提出遊擊隊的正式組織方式。5月30日,中央游擊戰參謀部在莫斯科成立,由白俄羅斯黨書記波諾瑪仁科領導,他本人成了全蘇游擊隊的總參謀長。游擊隊員們本來過著一種生死難卜、難以管理的日子,如今卻成了僵死的集中管理的犧牲品。各游擊隊由地區和前線的參謀人員組織,由當地紅軍軍官或黨官員指揮。每個游擊單位都有個NKVD小組,以確保他們不偏離黨的路線。在游擊隊中強行貫徹了類似軍紀的紀律,但許多游擊組織仍然表現出拒絕整頓的無政府作風。任何人只要被黨或NKVD認為對士氣構成了危險,或只不過是太懶惰,或不敢向敵人積極進攻,就會被立即處決。當局鼓勵游擊隊員爭作恐怖主義的積極分子(按,原文是terrorist Stahkanovites.斯達漢諾夫乃是30年代頓巴斯煤礦的勞模,當局以他為榜樣開展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們便稱為Stahkanovites,通譯「斯達漢諾夫工作者」。但此處無法照搬)。「雅爾塔營」的游擊隊員們的具體指標是:「每個游擊隊員必須殺死至少5個德寇或叛徒,每月必須至少參加3次行動。」莫斯科印刷了5萬份游擊指南,對共產主義自由戰士們的行動詳加指導,從炸毀鐵路直到如何在零下嚴寒中靠樹皮和苔蘚維持生存。

對一隻零星的飄忽的武裝力量實施紀律管束的嘗試,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招募數量確實增加了。因為德國當局的表現,許多新兵們出於真誠的愛國主義或是被親眼目擊的暴行激起的深仇大恨而投身游擊隊。但許多新兵不過是因為無路可走而給推進了游擊戰中。從屠夫那兒逃出來的猶太人提供了一個來源。在波蘭和白俄羅斯,他們從猶太人居留地(ghettoes)和小鎮中逃入白俄羅斯密林。在Nowogrodek 附近的樹林中,畢也爾斯基(Bielski)兄弟將逃亡者們集中在一起,把這些男女老少武裝起來。他們並不是蘇聯意義上的游擊隊,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乃是逃過德國人對當地猶太人的屠殺。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把自己的組織命名為「朱可夫」,後者當時已經成了傳奇人物。這個組織靠向當地農民乞討或搶劫他們為生,處於持續不斷的流動中,以躲過德軍的反游擊掃盪,在同樣活躍在森林中的俄國游擊隊和波蘭抵抗游擊隊的夾縫中掙扎求生,後兩者都對猶太人缺乏同情。這些不同的武裝幫派互相偷竊,或是謀殺對方的隊員。有時當地居民向德國當局出賣他們,出賣一次便能領取50馬克的獎賞。處決奸細和叛徒成了常規。「朱可夫隊」的年輕領袖圖夫亞·畢也爾斯基成功實現了拯救生命的目標。他的隊伍共有1200人,估計只有50人在戰爭中喪生。1945年後,畢也爾斯基本人先在巴勒斯坦當計程車司機,後來移居美國,於1981年逝世,享齡八十有一。

游擊隊主要從逃避強制勞動或從囚禁中逃出來的青年男女中招收兵員。成百成百的蘇聯戰俘從德軍戰線後方的戰俘營中逃出,那兒的條件是如此惡劣,以致戰爭頭6個月便死了2百萬戰俘。這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士兵們都知道等待著戰俘們的是什麼命運。被包圍的蘇軍戰士因此拒絕投降而是躲起來,指望以後能找到游擊隊。是年年底,估計已有30萬游擊戰士,但他們的戰斗意志和作戰技能很不一樣。他們缺乏裝備,只有1/10的游擊隊與戰線一方的蘇軍保持著經常的無線電聯系。游擊隊員們依靠森林、山嶺或沼澤地的掩護,這依靠是生死攸關的。在烏克蘭中部和南部的遼闊草原上根本就沒有藏身之地,被派到那兒去發動群眾的幾個游擊營很快就被德軍找到並殲滅了。

1942年8月,斯大林把游擊隊指揮官們召集到莫斯科去,向他們開課,傳授該職業的責任:活躍的進攻,不斷採取行動,以及反法西斯的警惕性(蘆按,斯大林倒確實有這資格開課,他是恐怖主義元老,十月革命前乃是臭名昭著的武裝搶劫犯)。很容易將游擊隊生涯浪漫化,蘇聯宣傳正是這么做的。就連好萊塢也加入進去。1943年拍攝的《北方的星》(The North Star)純屬捏造,充滿了與《真理報》如出一轍的英雄主義陳詞濫調。真的游擊隊員面臨的是無情的生存環境。他們生活在生怕敵人發現的持續恐懼中——德國當局用很少的金錢即能收買奸細和告密者。他們用簡陋的武器和強大的敵人作戰,後者在「慕尼黑行動」和「Cottbus行動」中動用坦克師和轟炸機群對游擊隊進行大掃盪。在白俄羅斯、斯摩棱斯克或Briansk附近的某些地區,游擊隊最終控制了大片地區,重建了某種原始形式的共黨統治,但他們並不想攻擊敵人,以免危及自己的統治,而是把槍桿子轉過來對准了當地的叛徒們,諸如被迫與德國人合作的領導人,輕易便將穀物交給敵人、或為敵人工作的農民,等等。
在某些地區,農民們歡迎游擊隊的統治,養活並掩蔽游擊隊員們。但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顯示蘇聯獲勝的希望增加之前,游擊隊和寄生宿主之間的關系一直很緊張。一位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活動的青年游擊隊員在1942年初寫的日記泄露了這緊張的根源:

「驅車前往Nekasterek去取糧食,沒有成功。我們槍決了一名叛徒。晚上,我前去處決他的老婆。她在身後留下了三個孩子,我們對此感到抱歉,但戰爭就是戰爭!!!」

5天前,他在一次遭遇戰中打死了三名德國人:
「俘獲了一個打火機,一個金戒指,一支自來水筆,兩個煙斗,煙草,一把梳子。」
一周後:「肥肥地搶了一票(a rich loot captured)」

游擊隊員的行為有時處於戰斗英雄與土匪之間。游擊隊的活動必然招來德軍報復。如果一些人是因為目擊德軍暴行而參加了游擊隊,那麼其他人則因為游擊隊的存在為他們招來危險而深懷怨恨。游擊隊開始使用暴力強迫當地男女入伍,這種實踐日盛一日。如果當地人拒絕參軍,就要被自己一方槍決,如果他們參加游擊隊,則可能在德國人手下遭受同樣命運。他們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主要由抓來的壯丁組成(到1943年,抓來的壯丁占絕大多數游擊營兵員的40-60%)的游擊隊的傷亡率高到異乎尋常的地步,顯著地表明這些游擊隊比由有經驗的游擊幹部組成的游擊隊更無戰鬥力。在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照片上,這些為蘇維埃制度而戰的羸弱陰郁的男人們呆望著鏡頭,衣著襤褸,幾乎沒有什麼裝備。十年前,正是那個制度以無情的意志強迫他們加入集體農庄,如今它又以同樣無情的意志,逼迫他們去從事不情願的恐怖活動。

沒有哪個地方比遍及烏克蘭的蘇維埃游擊隊和當地人民的緊張關系更明顯和更危險。該區的游擊隊絕大部分是民族主義者,為了爭取烏克蘭獨 立,同時與德國人和蘇聯人作戰。戰線呈純粹的無政府狀態。在指揮官(hetman,或許該譯為「酋長」)Bulba-Boravets指揮下的民族主義者們曾在1941年和德國人並肩作戰,1942年反水,成立了「烏克蘭起義軍」,對德國人作戰,此後又在1943年加入斯傑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領導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該組織估計共有30萬之眾,同時對德國人和蘇聯人作戰。臭名昭著的「班德拉的孩子們」懲罰敢於幫助其中任何一方的烏克蘭人。到1943年,這只民族主義的民兵組織(militia)已經強大到足以擊退蘇聯游擊隊向烏克蘭滲透的嘗試,並破壞了德國交通線。蘇聯游擊隊根本無法獲得對大飢荒和恐怖記憶猶新的烏克蘭村民的支持。1943年,德國當局計算出,烏克蘭西北部的60%地區已被民族主義游擊隊控制。德國人已經無法擊敗如此強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但他們在放棄森林和山區後,仍然設法守住了主要的交通線。1943年11月,信心滿滿的班德拉召開了「東歐和亞洲被奴役各民族大會」,韃靼人、喬治亞人、亞塞拜然人、波蘭人、斯洛伐克人、捷克人以及哥薩克人出席了大會,濟濟一堂,起草了反對德國和蘇聯的斗爭共同綱領。 直到戰後很久,這場反對繼德國人撤走而卷土重來的共產黨人的斗爭還在進行著。

(以下三段講述紅軍哥哥轉入戰略反攻後,游擊隊如何咸魚翻身,從略。有興趣的讀者請去聽板胡獨奏《紅軍哥哥回來了》)

從北方的波羅的海三國直到南方的黑海之濱,在遼闊的無人區(按,通常指兩軍戰線之間的無人區,此處指敵後真空地帶),發生了一場至今難以想像的人類悲劇。波羅的海諸國公民、白俄羅斯人民、烏克蘭人民和猶太人身不由己地陷在別人製造出來的戲劇中。為什麼一些人選擇合作而另一些人選擇抵抗?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答案。許多被夾在中間的人並沒有多少選擇,而是被恐懼、投機心理或偶然事件逼得站在這方或另一方。幾百萬人根本就沒有任何選擇自由,他們不過是一種歧視與毀滅的意識形態的受害人。某些合作者因為仇恨共產主義而主動站在德國一方。德國征服的區域有一部分只被蘇聯統治了十幾個月,那兒並沒有俄國愛國主義或共產主義獻身精神的基礎。毫無疑問,德國人本可以更好地利用這種反蘇情緒,但即使在德國人暴露了帝國主義本來面目之後,幾百萬民族主義者仍然向蘇方作戰。
抵抗運動異常危險,要理解它並不容易。游擊隊乃是構成蘇聯戰爭努力的神風特攻隊。一些人因為害怕蘇聯人重返後受到清算而加入,另一些人則出自真誠的信念而參加抵抗。扎哈羅夫市長(注,某游擊隊老戰士)用簡單的話語解釋了他的選擇:「為了報效祖國而工作。」當人們為那個將如此沉重的負擔強加在自己的人民頭上的制度戰斗時,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當然容易受到懷疑,但不能輕率否定之。許多游擊隊員的言行中明顯表露了樸素的愛國主義,對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
-------------
譯者的感慨:

真正的民族英雄,還是那救了一千多人的猶太人畢也爾司機(這傢伙後來果然作了司機),簡直比辛格勒還偉大。最英明的是他不去招惹德國人,因此不會為當地居民招來殘酷報復。從這個角度上,他搶點農民的糧食也是可以原諒的——人總要活下去,不可能像我黨革命教育培養出來的億萬白痴那樣,以為可以靠餐風飲露打游擊。

班德拉同志也很不錯。如今他的國家總算獨 立了,該先烈可以含笑九泉了吧?下次見到烏克蘭來的人,定要問問該國首都是否為他立起了銅像。連彼德留拉「匪幫」都平反了,何況是他?可笑的是我黨還抱殘守缺,幾年前弄了個什麼鳥劇本(《紅罌粟》還是什麼的)歌頌蘇聯十月革命,引起烏克蘭嚴重抗議,說是侮辱了人家的民族英雄。

靜靜的頓河,流淌著無盡的血淚

蘆笛譯

譯按:
昨晚看完了《俄國的戰爭》,對那些在戰後遭受布黨殘酷報復的哥薩克勇士們深感同情,因為盟國特別是無恥的英國人向斯大林出賣了他們而怒火萬丈。由此想起,讀者們大概還惦記著那些自由戰士的下落,應該把有關段落摘譯出來才是。段落標題是我自己加的。此外,為便於網上讀者閱讀,我自作主張地把長段落拆開了,為此特地向原作者Overy教授道歉,並請他不要追究我肆無忌憚的海盜行為:)

❽ 急求以中世紀歷史戰爭為背景的小說

建議你玩下中世紀全面戰爭`

❾ 帝國之全面戰爭兵種中英對照

炮兵類
12磅步兵炮 12-lber Foot Artillery
18磅步兵炮 18-lber Foot Artillery
24磅步兵炮 24-lber Foot Artillery
12磅要塞炮 12-lber Garrison Artillery
18磅要塞炮 18-lber Garrison Artillery
18磅近衛馬炮 18-lber Horse Guard Artillery
3 磅騎炮 3-lber Horse Artillery
6 磅騎炮 6-lber Horse Artillery
12磅步兵榴彈炮 12-lber Howitzer Foot Artillery
24磅步兵榴彈炮 24-lber Howitzer Foot Artillery
殖民地12磅榴彈炮連 Colonial 12-lber Howitzer Battery
海軍12磅獨立炮兵連 Marine 12-lber Artillery Independent Company
半加農炮 Demi-Cannons
加農炮 Cannons
大型加農炮 Great Cannon
臼炮 Mortars
轟炸臼炮 Bombardment Mortars
大型臼炮 Large Mortars
4 英寸臼炮連 4-inch Mortar Battery
8 英寸臼炮連 8-inch Mortar Battery
64磅要塞近距臼炮 64-lber Garrison Carronades
64磅重炮 64-lber Heavy Artillery
軍械庫9 磅炮連 Board of Ordnance 9-lber Battery
軍械庫24磅炮連 Board of Ordnance 24-lber Battery
9 磅炮 9-lber Artillery
土著炮 Native Artillery
散彈炮(隼炮) Sakers
小炮 Guns
管炮 Organ Gun
64磅大炮 64-lber Great Gun
轉輪炮(帕克爾炮) Puckle Guns
火箭隊 Rocket Band
火箭部隊 Rocket Troop
尖兵 Voltigeurs
騎兵類
騎兵團 Regiment of Horse
德里騎兵 Deli Horsemen
阿哈迪騎兵(紳士騎兵) Ahadis
平達里騎兵(印度強盜騎兵) Pindari Horsemen
希拉達騎兵(印度東部騎兵) Silladar Lancers
巴爾吉爾槍騎兵(印度槍騎兵) Bargir Lancers
西帕希騎兵(土爾其騎兵) Sipahis
薩法維部落騎兵 Qizilbashi Cavalry
印地安土著騎兵 Native Indian Cavalry
殖民地輕騎兵 Colonial Light Cavalry
哥薩克騎兵 Cossacks
草原騎兵 Steppe Cavalry
輕騎兵 Light Cavalry
獵騎兵 Chasseurs Cheval
輕戰騎兵 Chevaux-legers
輕型馬兵 P/H Light Horse
驃騎兵 Hussars
匈牙利驃騎兵 Hungarian Hussars
翼騎兵 Winged Hussars
骷髏驃騎兵 Death's Head Hussars
槍騎兵 Lancers
烏蘭騎兵 Uhlans
美洲土著槍騎兵 Native American Lancers
土著槍騎兵 Native Lancers
重騎兵 Heavy Cavalry
馬穆魯克騎兵(奴隸騎兵) Mamelukes
胸甲騎兵 Cuirassiers
騎憲兵(騎警) Gendarmerie
義勇騎兵(志願騎兵) Yeomanry
芬蘭刀騎兵 Hakkapeliita
卡爾梅克騎射手 Kalmuks
韃靼騎射手 Tatars
馬槍騎兵(卡賓槍騎兵)Carabineers
部落騎炮兵 Mounted Tribal Gunners
部落後備騎炮兵 Mounted Tribal Auxiliary
地方騎兵 Provincial Cavalry
印度地方騎兵 Zamindari Horsemen
公司騎兵 Company Cavalry
東印度公司騎兵 East India Company Cavalry
法屬東印度公司騎兵 French East India Co. Cavalry
荷屬東印度公司騎兵 V.O.C. Cavalry
東印度公司槍騎兵 East India Company Lancers
旋迴炮駱駝兵 Shaturnal Camel Gunners
游牧駱駝兵 Camel Nomads
將軍衛隊 General's Bodyguard
皇家騎兵 Household Cavalry
英國皇家輕騎兵 Life Guards
普魯士衛隊 Garde Corps
俄羅斯禁衛騎兵 Viborniye Streltsy
哥薩克阿達曼騎兵 Cossack Ataman Cavalry
酋長衛隊 Chief's Bodyguard
華盛頓將軍衛隊 General Washington's Staff
傑希考酋長 Chief Cheeseekau
馬槍騎兵 Carabineers
步兵類
農民 Peasants
農夫 Fellahin
詹姆斯敦移民 Jamestown Settlers
叢林獵人 Coureurs de Bois
邊遠居民 Frontiersmen
西伯利亞獵人 Siberian Hunters
無產暴民 Landless Rabble(很想加上階級兩個字)
黑奴叛兵 Maroon Rebel Insurgents
穆斯林 Musellims
美洲土著村民 Native American Tribesmen
土著後備村民 Native Tribesmen Auxiliary
熱血冒險者 Riskers of Souls
民兵部隊 Militia Infantry
民兵 Militia
愛爾蘭民兵 Rapparees
徵召民兵 Minutemen
地方民兵 Provincial Militia
武裝平民 Armed Populace
武裝村民 Armed Tribesmen
武裝市民 Armed Citizenry
武裝農民 Armed Peasantry
殖民地民兵 Colonial Militia
胡米亞徵召兵(印度徵召兵) Bhumiya Levy
革命志願兵 Volunteer Revolutionary Infantry
土爾其非正規軍 Bashi-Bazouks
弓兵 Bowmen
土著後備弓兵 Native Bowmen Auxiliary
胡米亞弓兵(印度弓兵) Bhumiya Bowmen
立陶宛弓兵 Semenys(這個詞是立陶宛語搬過來的,直譯居然是「jing液」)
波瓦坦弓兵 Powhatan Bowmen
非洲土著步兵 African Native Infantry
公司步兵 Company Infantry
西印度公司步兵 East India Company Infantry
法國東印度公司步兵 French East India Co. Infantry
荷屬東印度公司步兵 V.O.C. Infantry
印度教戰士 Hin Warriors
持劍戰士 Sword Warriors
錫克教戰士 Sikh Warriors
波瓦坦戰士 Powhatan Warriors
沙漠戰士 Desert Warriors
游牧戰士 Nomads
山地戰士 Hillmen
阿富汗山地戰士 Afghan Hillmen
庫爾德山地戰士 Kurdish Hillmen
氏族戰士 Clansmen
美洲土著戰士 Native American Warriors
土著後備戰士 Native Warrior Auxiliary
戰士團 Warrior Society
游擊隊 Guerillas
科索·特里斯切游擊隊'Corso Terrestre' Guerillas
山區部隊 Mountain Troops
劍士 Swordsmen
伊斯蘭劍士 Islamic Swordsmen
非洲長矛兵 African Spearmen
長槍民兵 Militia Pikemen
長槍兵 Pikemen
殖民地長槍兵 Colonial Pikemen
印度地方長槍兵 Zamindari Pikemen
平民燧槍手 Firelock Armed Populace
市民燧槍手 Firelock Armed Citizenry
農民燧槍手 Firelock Peasantry
村民燧槍手 Firelock Armed Tribesmen
殘弱邊防團 Invalid Garrison Regiment
次級老練步兵 Infanterie Petit-Vieux
老練步兵 Infanterie Vieux
新軍步兵 Nizam-I Cedit Infantry
新軍輕步兵 Nizam-I Cedit Light Infantry
應征步兵 Conscripts
輕步兵 Light Infantry
殖民地輕步兵 Colonial Light Infantry
戰列步兵 Line Infantry
黑森戰列步兵 Hessian Line Infantry
殖民地戰列步兵 Colonial Line Infantry
地方戰列步兵 Provincial Line Infantry
高等戰列步兵 Superior Line Infantry
哥薩克步兵 Cossack Infantry
巴爾吉爾步兵 Bargir Infantry
高地步兵(高地燧槍兵)Highland Infantry
外籍步兵 Expatriate Infantry
愛爾蘭旅 Irish Brigade
外國團 Regiments trangers
轄區禁衛兵 Beylik Janissaries
邊境禁衛兵 Cemaat Janissaries
塞克班禁衛兵 Sekban Janissaries
民兵火槍手 Militia Musketeers
農夫火槍手 Fellahin Musketeers
火槍兵 Musketmen
非洲火槍兵 African Musketeers
印度教火槍兵 Hin Musketeers
薩法維部落火槍兵 Qizilbashi Musketeers
錫克教火槍兵 Sikh Musketeers
土著火槍兵 Native Musketeers
美洲土著火槍兵 Native American Musketeers
土著後備火槍兵 Native Musketmen Auxiliary
轄區禁衛火槍兵 Beylik Janissary Musketeers
邊境禁衛火槍兵 Cemaat Janissary Musketeers
波斯部落獵兵 Tufangis
火繩槍兵 Arquebusiers
土爾其燧槍兵 Miquelets
普魯士獵兵 Prussian Jaegers
氣槍獵兵 Windbuchse Jaegers
葡萄牙獵兵 Cazadores
來復槍兵 Riflemen
新軍來復槍兵 Nizam-I Cedit Rifles
長來復槍兵 Long Rifle Men
費格森來復槍兵 Ferguson Riflemen
不列顛獵兵 Chasseurs Britanniques
獵兵 Chasseurs Pied
輕榴炮禁衛軍 Janissary Hand Mortar Boluk
手炮連 Hand Mortar Company
擲彈兵 Grenadiers
轄區擲彈兵 Beylik Janissary Grenadiers
海軍陸戰隊 Marines
邊防軍 Grenzers
尖兵 Voltigeurs
法蘭西獵兵 Tirailleurs
蘇格蘭兵 Scots
印度兵 Sepoys
以色列兵 Isarelys
巴貝特兵 Barbets
潘都爾兵 Pandours
廓爾喀兵 Ghoorkas
秘密部隊(哈扎步兵) Azzars
伊斯蘭苦修士 Dervishes
約翰·史密斯部隊 John Smith's Band
瓦汗森納卡克戰隊 Wahunsonacock's Warrior Band
別動隊 Rangers
羅傑斯別動隊 Rogers' Rangers
巴爾利克團 Bulkeley's Regiment
巫師 Medicine Men
海盜 Pirate Mob
巴巴裏海盜 Barbary Pirates
加勒比海盜 Buccaneers
勞倫斯傭兵 Laurence is a pest
塔利傭兵 Tully Must Die
達荷美女戰士 Dahomey Amazons
英國綠夾克 Green Jackets
皇家蘇格蘭團 Royal Ecossais
蘇格蘭高地警衛團 The Black Watch
科爾德斯特里姆衛隊 Coldstream Guards
衛隊 Guards
共和國衛隊 Republican Guard
革命衛隊 Revolutionary Guard
國王衛隊 Maison Roi
俄羅斯禁衛步兵 Gorodskiye Streltsy
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海盜團伙(暴民) armed_citizenry_pirates

話說也不賞點分,唉。。

❿ 靖難燕雲0.7全面戰爭mod怎麼用

【歷史背景】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斃,明太祖之孫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後開始實版行削藩,此權時遠在燕地的燕王朱棣由於兩次率師北征,大大的增強了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皇位之爭開始,中原諸王遂尊聽朝廷之命開始討伐,經過數年血戰,燕王率軍攻入南京結束了建文帝的統治,同年燕王稱帝,然北方草原諸部落不斷襲饒北方邊境,永樂大帝隨後遷都北平,稱以天子鎮守邊疆,隨後便北征草原,出現永樂盛世!

【靖難燕雲全面戰MOD介紹】開始時間1399年

勢力列表:
大明朝廷
燕王
晉王
秦王
楚王
蜀王
遼王
沐氏家族
朝鮮
女真部落
韃靼
陳朝
烏思藏
足利幕府
大城王國
勃固王朝
蘇丹王朝
東察合台汗國

更新內容:
1.關卡修復沒有歐洲城牆
2.增加大明新兵種府軍衛
3.北元略邊修改(不在很強了)
4.朱棣暴兵消弱(暴兵很少了)
5.寧王經濟調整
6.整合稱帝補丁
7.日本崛起後暴兵修復
8.修復功高蓋主事件

閱讀全文

與全面戰爭韃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