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戰爭的資料和數據
1、商周牧野之戰,傳說商軍有70萬(含奴隸軍),周軍約5萬,助周之諸侯聯軍不詳。
2、秦趙長平之戰,趙軍45萬,秦軍不詳。
3、秦楚蘄南之戰,秦軍60萬,楚軍則是傾國之兵,據說有40萬。
4、淝水之戰:前秦90萬,東晉8萬5千。
5.太平天國戰爭曾造成1.6億多中國人死亡
周武在《社會科學》第1期上撰文說,19世紀中期,太平天國點燃的內戰烽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悲劇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一個謎。中國現當代人口史學者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有的學者則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給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至少達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太平天國戰爭的其他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麼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文章說,必須指出的是,太平天國期間中國人口的過量死亡並非都是太平軍所致。許多史料顯示,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死於清軍之手的人口絕不亞於死於太平軍之手。
② 中國戰爭史
1.九一八事件:時間:1931年9月18日。.借口:柳條湖事件(根本原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c.結果:東北淪陷。d.東北抗日義勇軍和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開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了。
2、西安事變
a.時間:1936年12月12日b.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c.目的:為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d.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e.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歷史作用,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點。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七七事變
a.時間:1937年7月7日,又稱盧溝橋事變。
b.標志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
4、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後的六周內,屠殺中國居民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兒庄戰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隊在台兒庄殲敵1萬多人。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太原大戰,徐州大戰等正面戰場,但損失教慘重
6、百團大戰
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百團大戰」。其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它的輝煌戰績,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7、抗日戰爭的勝利
①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②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稱霸的野心,雪洗了百餘年來的民族恥辱,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尊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8、重慶談判
①原因:
a.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美國支持蔣介石陰謀發動內戰,但為贏得時間和欺騙人民,蔣介石假意和談
c.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②時間:1945年8月--10月。③中共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等。④結果:簽訂「雙十協定」
9、粉碎全面進攻:1946年6月,運動戰為主的作戰方針。
10、粉碎重點進攻:(西北野戰軍)蘑菇戰術,(陝甘寧)青化砭、蟠龍鎮、沙家店。
11、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鄧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10、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作戰部隊和指揮員
戰役時間
殲滅和改編敵人數
解放地區
遼沈戰役
東北解放軍
林彪? 羅榮桓
1948年9月—11月
47萬多人
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
劉伯承 陳毅 鄧小平 粟裕 譚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萬多人
長江以北?? 中下游地區
平津戰役
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林彪 羅榮桓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萬多人
華北全境
11、渡江戰役
①時間:1949年4月。②戰線:人民解放軍分三路渡江作戰。
③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了。
12、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①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違背民意,堅持獨裁,發動內戰,失去民心;而中國共產黨努力爭取和平與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持。
②人民解放戰爭中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③人民解放軍作戰英勇頑強,有正確的戰略戰術
③ 中國戰爭歷史順序
1,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2,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3,甲午中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5,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6,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7,解放戰爭: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8、對越自衛反擊戰,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
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3)中國戰爭吏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④ 中國史上八大戰爭
中國史上八大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亥革命 、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沖突升級等變化。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廣泛的、真正的實施,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既成功,又失敗了。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⑤ 中國歷史的重大戰爭
鴉片來戰爭:中國近代自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兩次鴉片戰爭使舊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抗日戰爭: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人民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⑥ 中國歷史的幾大戰爭
第一,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後日本制定了以佔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並做了長期的准備,終於發動了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系,並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今天關於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滿清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的差距上,似乎在開戰以前滿清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
中央電視台十年前拍攝的電視劇《北洋水師》,更將這一觀點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間,當我知曉了先於此戰300年前發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實情況後,我這一想法開始有了轉變,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後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結局發人深思,對比兩場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爭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滿清的失敗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滿清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我們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
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並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芝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
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鬥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於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禦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餘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製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沖擊力迅速。
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隻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隻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基督教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於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何況,明朝參戰前,日本已佔領了朝鮮北部大多數戰略要地,地利優勢明顯。明朝若要進攻日本,就必須要進行慘烈的攻堅戰,而這一點,恰恰是日本優勢火器的長處。日本侵朝戰爭開始前,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議和,其擔憂的正是日本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但與同時代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給天皇的報告看,甲午戰爭前日本可動用的軍力海陸相加不過八萬多人。
⑦ 中國古代戰爭史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 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 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 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中華軍事網,上邊有許多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資料與圖片 秦 朝 漢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⑧ 新中國戰爭史
一、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起因保家衛國,支援朝鮮,防止半島被美韓佔領,威內脅東北邊疆。
二、容1962年10月-11月對印自衛反擊戰。反對印度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軍事佔領。
三、1965年8月-1973年,抗美援越。支援越南抗美救國戰爭。
四、1969年3月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反對蘇聯企圖侵佔珍寶島。
五、1974年1月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打擊南越侵佔西沙的企圖。
六、對越自衛還擊戰一、1979年2月-3月,打擊越南,保衛南疆。
七、對越自衛還擊戰二、1981年5月-1988年 ,法卡山、扣林山、老山地區邊境作戰。
八、1988年與3月14日南沙赤瓜礁海戰。與越南爭奪南沙赤瓜礁。
⑨ 中國近代戰爭史的主要戰爭簡介
1,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5,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
6,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7,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9)中國戰爭吏擴展閱讀:
北伐戰爭的意義:
1,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3,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4,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斗,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