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曾給予中國人很大的幫助請舉例說明
1917年,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一經建立,就迅即從根本上改變了沙俄對中國的政策,從而使中蘇關迎來了一個可能實現根本改善的重大轉機。1924年,中國國民黨政府與蘇聯建交。但是不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地區,中日關系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的主軸。而蘇聯同日本的矛盾也因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邊境安全的威脅增大而日益尖銳起來。這種形勢促使兩國於1932年12月12日恢復了1929年7 月中斷的邦交關系,而且還進一步走上了聯合對日的道路,建立了聯盟關系,並將這種關系大體上保持到抗戰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抗戰初期和中期,蘇聯在政治、道義、精神和外交上給中國抗戰以支持,鼓舞了中國抗日軍民的士氣,堅定了中華民族必勝的信念;給予中國貸款和軍事物資援助,改善了中國抗戰中武器裝備落後和匱乏的狀況,提高了中國軍隊的抗戰能力;派遣軍事顧問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援華,提高了中國軍隊指揮員的指揮和協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正面戰場各類參謀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派遣空軍志願人員來華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更是積極支持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而蘇聯在抗戰末期出兵中國東北,又加速了日本的敗降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此外,蘇聯強大兵力在遠東的存在,客觀上起到了有力牽制日軍、支援中國抗戰的作用。中國國民政府對蘇聯這種作用是承認的。1939年9月22日,蔣介石曾致電斯大林,表示希望蘇聯能繼續在遠東保持強大的兵力。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曾對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談到強大蘇軍在蘇聯遠東邊境長期存在對中國抗戰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他說,蘇聯至少牽制了30萬可以投放到中國戰場的日軍。
1931年9月,最先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日本,為了轉嫁空前的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精心策劃和製造了「 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法西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妄圖「 速戰速決」,在三個月內滅亡全中國,變中國為它的獨占殖民地,繼而以中國為基地,再「 北進」 侵略蘇聯,「 南進」 侵佔南洋群島,最終稱霸亞洲,稱雄世界。日本發動的這次侵華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發生的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重大行動,立即引起了國際上的密切關注。各國人民競相譴責日本的侵略戰爭,堅決支持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義斗爭。但是各國政府基於各自的利益,則對此作出了不同的反應。
與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侵華所採取的綏靖主義的態度和政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基於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和自身安全的考慮,自「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道義上始終是同情和支持中國的。9月23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致電中國政府說:「 日軍在東三省行為之擴大,實出蘇聯意料之外,蘇聯對於中國深表同情。」9月24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發表聲明,表示「 蘇聯在道義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國,並願作一切必要的幫助」。9月25日的《真理報》文章寫道:「蘇聯的勞動者極其認真地關注中國的斗爭,他們的同情心在中國人民一邊。」11月5日,《真理報》又進一步揭露,「 日本所以欲攫取滿洲者,無非欲在太平洋上爭得霸權」。在此期間,蘇聯人民還多次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抗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當日軍侵佔遼吉兩省許多重要城鎮,繼續沿中東鐵路北上擴大侵略時,蘇聯政府於9月23日向日本駐蘇大使廣田弘毅提出強烈抗議,表示:「日本侵犯中東鐵路權利時,蘇聯在正當范圍內不得不取防衛手段。」蘇聯的警告,迫使日軍暫時停止了沿中東鐵路北侵的計劃。東北部分抗日義勇軍人員於1932年冬被迫退入蘇聯境內後,受到了蘇聯政府的熱情接待。後來,蘇聯政府又嚴詞拒絕了日本方面「引渡」義勇軍將領的無理要求。兩國於1932年12月12日恢復了外交關系。這些舉動,無疑是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和鼓舞。特別是中蘇復交,不僅具有雙邊意義,而且具有國際意義,它標志著中蘇關系進入了正常化的新階段,為以後兩國合作應對日本侵略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尤其是,中蘇復交是在「九一八事變」 發生一年多的時候實現的,這無疑是對日本政府的一個沉重打擊,向日本發出了中蘇兩國有可能聯合對付其野蠻擴張以捍衛遠東和平的警告。中國外交部長羅文干在中蘇復交消息公布後立即發表的宣言中意味深長地指出:「中國與任何各國尤其比鄰之國,均願維持友好和平之關系,中俄邊境相連為世界最長之一,現在彼此正式恢復使領關系,自為深滿意之事。」蘇聯外交人民委員也即時發表宣言:「毫無疑問,此時遠東困難之發生,與沿太平洋各國之未有邦交,關系匪淺。蘇聯人民對中國人民及其保衛獨立主權與爭取國際平等地位之努力,極端同情。」中蘇復交得到了對此期盼已久的中國人民的一致歡迎,贊譽之聲響遍全國。相反,日本政府受到中蘇復交的打擊後異常惱怒,痛感中蘇復交有礙於日本實現既定的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所以,在中蘇復交消息正式宣布之後,日本乘機掀起了一場新的反蘇運動,煽動各國的仇蘇情緒。這也從反面證明了中蘇復交對抵制日本侵略,具有積極的、重要的、特殊的意義。
②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曾犯下什麼罪行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嗣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
11月,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
12月13日,日軍攻下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9月,日軍匯集5萬余兵力,分25路進攻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續燒殺淫掠兩個月。
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1月,日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村,焚燒該村全部房子,集中屠殺和燒殺1340多名村民,類似的屠殺在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比比皆是。6月,日機夜襲重慶,在校場口防空洞內躲避轟炸的3萬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5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
③ 抗日戰爭時期曾跟隨某個元帥的王永年
徐何前
④ 我國抗日戰爭此曾出過哪幾個有名漢奸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1883年-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武昌起義後獲釋。曾任《民報》主編。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抗戰爆發後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1938年12月29日,發「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組建國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4年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
最初動機:為當國民政府主席,爭權失利
最高偽職:任偽國民政府主席
最幸之事:三次遇刺,大難不死
最終下場:命喪江湖郎中之手,死後焚屍揚灰
曹汝霖 (1877—1966)上海人,字潤田。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務部副大臣。1913年8月任袁世凱政府外交次長。1915年和陸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1916年後任北洋軍閥政府交通總長、財政總長。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三人。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將曹等三人免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偽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咨詢委員。1949年逃往台灣,後至日本、死於美國。
周佛海
(1897-1948)湖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日本求學,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系。1924年脫離共產黨,加入國民黨。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民黨中央黨部民眾訓練部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1940年後,歷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汪偽政府警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上海市長等職。日本投降後曾被蔣介石任為上海行動總隊總隊長。後在輿論壓力下被捕。1948年死於南京獄中
陳璧君(1891--1959)廣東新會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喬治市(今檳城)。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檳城與汪精衛相識,遂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追隨汪去日本留學。二年,隨汪回北京執行暗殺攝政王的秘密使命。1912年5月,與汪精衛正式宣布結婚。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38年隨汪公開投降日本。汪偽政權期間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6年被國民黨當局以叛國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1949年5月,由蘇州監獄遣送上海提籃橋監獄繼續關押,1959年病死於上海監獄醫院。
鄭孝胥(1860~1938)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福建閩侯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由內閣中書改官同知。光緒十七年,東渡日本,任使館秘書。次年,升日築領事,調神戶大阪總領事。二十年歸國。歷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督辦廣西邊務。宣統三年(1911),為湖南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居,先有樓在上海,題海藏樓,寓居於此,常與遺老輩相唱和。最後叛國,追隨日本侵略者,並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舊時朋輩,如陳衍、昌廣生等,都和他絕交。
章宗祥 (1879—1962)浙江吳興人,字仲和。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在清政府民政部任職。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1914年任司法總長。1916年任駐日公使,與當時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前駐日公使陸宗輿勾結,在段祺瑞指使下,出賣國家主權,向日大量借款,激起全國人民憤怒。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下,北洋軍閥政府被迫將曹、章、陸等免職。1920年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經理。1925年任北京通商銀行總經理。1928年後,寓居青島。1942年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居上海。
陸宗輿(1876—1941)字潤生。浙江海寧人。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1902年歸國後,任進士館及警官學堂教習、巡警部主事。1906年冬隨載澤出國考察憲政。 1907年調任奉天洋務局總辦兼管東三省鹽務。次年升任候補四品京堂。1909年進京任憲政編查館館員。1910年10月,被選為資政院議員。次年秋任交通銀行協理、印鑄局局長。武昌起義後,任度支部右丞並代副大臣。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財政顧問。1913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同年12月被任為駐日公使。1915年初由袁世凱派遣,與陸徵祥、曹汝霖一起與日方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6月8日,由他在東京與日本換文批准該條約。1917年8月,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理,多次經手向日本借款。1919年4月19日,任察哈爾龍陽鐵礦(今屬河北)公司督辦。五四運動中,與曹汝霖、章宗祥同被群眾斥為賣國賊。6月,被罷免。1925年後一度出任臨時參政院參政。1940年,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被聘為行政院顧問。1941年6月1日病死於北平
褚民誼(1884-1946)著名業余崑曲家、國民黨元老、日偽漢奸。原名明遺,字重行,別署樂天居士。浙江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鎮人。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1906年隨同鄉張靜江赴法國,途徑新加坡時參加同盟會,抵巴黎後,與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創辦中國印書局,發行《新世紀月刊》和《世界畫報》等,宣傳反滿革命。1911年11月上海光復後返滬,與陳璧君母親的養女陳舜貞結婚。1912年5月任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總務長。9月再度赴歐。1915年春回滬倒袁,9月三度赴歐。1920年與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任副校長。1924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年底回國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兼任廣東醫學院院長。1926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嗣後遞升為執行委員,7月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軍醫處處長,留守廣州。1928年任上海中法工業專門學校校長。1932年1月汪精衛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褚任院秘書長。1937年上海淪陷前,任職中法國立工學院院長、中法技術學校醫學研究部主任,未西撤。1939年5月汪精衛赴上海,遂成為汪偽政府核心人物之一。1940年3月底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任行政院院長、褚任副院長兼偽外交部長,12月任駐日「大使」,1941年10月回南京復任外交部長。兼任偽中日文化協會理事長,在協會內設戲曲組,由溥侗指導拍曲和彩唱。1942年褚曾任訪日特使,日本天皇授予一等旭日大綬章。1945年10月14日在廣州被軍統局誘捕,1946年8月23日以漢奸罪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刑場被槍決。終年62歲。
江朝宗
(1861-1943年),行名世堯,原名雨丞,民國時改字澄,道號大中,齋名四勿軒。因排行第四,世稱"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鎮(今屬金寨縣)是北洋軍閥重要人物。江朝宗早年家貧棄學,入清末淮軍將領劉銘傳所設之麻埠繼勛典鋪習商。清光緒十年(1884年)赴台灣投劉(當時劉督辦台灣軍務)參與抗擊法軍。劉部克復基隆後,江被升任海軍管帶。次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後,江返內地辦理江南等地賑務。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時,隨袁世凱出關,負責前敵餉械及偵探敵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江負責處理直隸、山東沿海地區義和團和教民之間糾紛案件。光緒三十一年,江留辦京畿冬防,協同守衛皇宮禁地,經直隸總督袁世凱保奏,以知府留於直隸委用。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成立"登極大典籌備處",江朝宗為該處成員之一。1917年,黎元洪總統府與段祺瑞國務院發生府院之爭,黎召"辮帥"張勛入京調停。張率兵入京,逼黎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伍廷芳為內閣總理。於是江朝宗於1917年6月12日當上國務總理,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命令解散國會。時避難上海的國會議員們,以江非閣員不能任代總理為由,聯名通電反對。6月24日,江宣告卸任。後被段祺瑞作命為將軍府"迪威"將軍。1921年,江朝宗保薦許世英為安徽省省長,自己則以"太上省長"自居。此後,江雖失掌軍政大權,卻以前清遺老、民國偉人、社會名流自命。「七七」事變後,他投降日本侵略者當了漢奸。由於他是在日本投降前病死的,所以還舉行了一個較為「體面」的葬禮
齊燮元(1879年 一1946年),字撫萬,直隸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光緒年間秀才,後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民國年間,所率部隊屢戰屢敗,然而職務卻由旅長累升為副司令。1937年投靠日本侵略者,1940年被南京汪偽政府任命為 華北綏靖軍總司令。日本投降後,1946年被處決於南京雨花台。
滿意請按採納!!!!
⑤ 抗日戰爭時期哪個國家曾支援過我國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當時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47個,這47個國家在戰斗中互相支援,互相配合。美英曾對中國大力援助,中國也曾派
出部隊出國幫助美英對付德國日本部隊,比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諾曼底登陸時的盟軍部隊中就有不少中國士兵。當然,對幫助最大還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大巨頭國。
http://hi..com/007cn/blog/item/d3805aafd2507ffbfbed5085.html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曾佔領中國哪些地方以地圖標示.
綠色都是日佔區
這個東西也是有爭議的,不一定完全准確
勿忘國恥
⑦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漢奸都有誰
抗日戰爭時期十大漢奸排行榜: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1883年-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武昌起義後獲釋。曾任《民報》主編。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抗戰爆發後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1938年12月29日,發「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組建國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4年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
最初動機:為當國民政府主席,爭權失利
最高偽職:任偽國民政府主席
最幸之事:三次遇刺,大難不死
最終下場:命喪江湖郎中之手,死後焚屍揚灰
曹汝霖 (1877—1966)上海人,字潤田。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務部副大臣。1913年8月任袁世凱政府外交次長。1915年和陸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1916年後任北洋軍閥政府交通總長、財政總長。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三人。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將曹等三人免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偽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咨詢委員。1949年逃往台灣,後至日本、死於美國。
周佛海
(1897-1948)湖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日本求學,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系。1924年脫離共產黨,加入國民黨。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民黨中央黨部民眾訓練部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1940年後,歷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汪偽政府警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上海市長等職。日本投降後曾被蔣介石任為上海行動總隊總隊長。後在輿論壓力下被捕。1948年死於南京獄中
陳璧君(1891--1959)廣東新會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喬治市(今檳城)。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檳城與汪精衛相識,遂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追隨汪去日本留學。二年,隨汪回北京執行暗殺攝政王的秘密使命。1912年5月,與汪精衛正式宣布結婚。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38年隨汪公開投降日本。汪偽政權期間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6年被國民黨當局以叛國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1949年5月,由蘇州監獄遣送上海提籃橋監獄繼續關押,1959年病死於上海監獄醫院。
鄭孝胥(1860~1938)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福建閩侯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由內閣中書改官同知。光緒十七年,東渡日本,任使館秘書。次年,升日築領事,調神戶大阪總領事。二十年歸國。歷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督辦廣西邊務。宣統三年(1911),為湖南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居,先有樓在上海,題海藏樓,寓居於此,常與遺老輩相唱和。最後叛國,追隨日本侵略者,並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舊時朋輩,如陳衍、昌廣生等,都和他絕交。
章宗祥 (1879—1962)浙江吳興人,字仲和。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在清政府民政部任職。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1914年任司法總長。1916年任駐日公使,與當時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前駐日公使陸宗輿勾結,在段祺瑞指使下,出賣國家主權,向日大量借款,激起全國人民憤怒。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下,北洋軍閥政府被迫將曹、章、陸等免職。1920年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經理。1925年任北京通商銀行總經理。1928年後,寓居青島。1942年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詢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居上海。
陸宗輿(1876—1941)字潤生。浙江海寧人。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1902年歸國後,任進士館及警官學堂教習、巡警部主事。1906年冬隨載澤出國考察憲政。 1907年調任奉天洋務局總辦兼管東三省鹽務。次年升任候補四品京堂。1909年進京任憲政編查館館員。1910年10月,被選為資政院議員。次年秋任交通銀行協理、印鑄局局長。武昌起義後,任度支部右丞並代副大臣。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財政顧問。1913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同年12月被任為駐日公使。1915年初由袁世凱派遣,與陸徵祥、曹汝霖一起與日方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6月8日,由他在東京與日本換文批准該條約。1917年8月,任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總理,多次經手向日本借款。1919年4月19日,任察哈爾龍陽鐵礦(今屬河北)公司督辦。五四運動中,與曹汝霖、章宗祥同被群眾斥為賣國賊。6月,被罷免。1925年後一度出任臨時參政院參政。1940年,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被聘為行政院顧問。1941年6月1日病死於北平
褚民誼(1884-1946)著名業余崑曲家、國民黨元老、日偽漢奸。原名明遺,字重行,別署樂天居士。浙江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鎮人。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1906年隨同鄉張靜江赴法國,途徑新加坡時參加同盟會,抵巴黎後,與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創辦中國印書局,發行《新世紀月刊》和《世界畫報》等,宣傳反滿革命。1911年11月上海光復後返滬,與陳璧君母親的養女陳舜貞結婚。1912年5月任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總務長。9月再度赴歐。1915年春回滬倒袁,9月三度赴歐。1920年與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任副校長。1924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年底回國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兼任廣東醫學院院長。1926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嗣後遞升為執行委員,7月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軍醫處處長,留守廣州。1928年任上海中法工業專門學校校長。1932年1月汪精衛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褚任院秘書長。1937年上海淪陷前,任職中法國立工學院院長、中法技術學校醫學研究部主任,未西撤。1939年5月汪精衛赴上海,遂成為汪偽政府核心人物之一。1940年3月底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任行政院院長、褚任副院長兼偽外交部長,12月任駐日「大使」,1941年10月回南京復任外交部長。兼任偽中日文化協會理事長,在協會內設戲曲組,由溥侗指導拍曲和彩唱。1942年褚曾任訪日特使,日本天皇授予一等旭日大綬章。1945年10月14日在廣州被軍統局誘捕,1946年8月23日以漢奸罪在蘇州獅子口監獄刑場被槍決。終年62歲。
江朝宗
(1861-1943年),行名世堯,原名雨丞,民國時改字澄,道號大中,齋名四勿軒。因排行第四,世稱"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鎮(今屬金寨縣)是北洋軍閥重要人物。江朝宗早年家貧棄學,入清末淮軍將領劉銘傳所設之麻埠繼勛典鋪習商。清光緒十年(1884年)赴台灣投劉(當時劉督辦台灣軍務)參與抗擊法軍。劉部克復基隆後,江被升任海軍管帶。次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後,江返內地辦理江南等地賑務。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時,隨袁世凱出關,負責前敵餉械及偵探敵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江負責處理直隸、山東沿海地區義和團和教民之間糾紛案件。光緒三十一年,江留辦京畿冬防,協同守衛皇宮禁地,經直隸總督袁世凱保奏,以知府留於直隸委用。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成立"登極大典籌備處",江朝宗為該處成員之一。1917年,黎元洪總統府與段祺瑞國務院發生府院之爭,黎召"辮帥"張勛入京調停。張率兵入京,逼黎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伍廷芳為內閣總理。於是江朝宗於1917年6月12日當上國務總理,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命令解散國會。時避難上海的國會議員們,以江非閣員不能任代總理為由,聯名通電反對。6月24日,江宣告卸任。後被段祺瑞作命為將軍府"迪威"將軍。1921年,江朝宗保薦許世英為安徽省省長,自己則以"太上省長"自居。此後,江雖失掌軍政大權,卻以前清遺老、民國偉人、社會名流自命。「七七」事變後,他投降日本侵略者當了漢奸。由於他是在日本投降前病死的,所以還舉行了一個較為「體面」的葬禮
齊燮元(1879年 一1946年),字撫萬,直隸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光緒年間秀才,後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民國年間,所率部隊屢戰屢敗,然而職務卻由旅長累升為副司令。1937年投靠日本侵略者,1940年被南京汪偽政府任命為 華北綏靖軍總司令。日本投降後,1946年被處決於南京雨花台。
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曾經受過的恥辱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戰爭爆發,我率所部第三十六師(約一萬人)投入戰斗,在江灣天寶路及大場一帶與敵周旋了兩個多月,無日不戰,前後傷亡逾萬。十月二十八日,奉命撤到蘇州河南岸據守,戰至十一月九日,又奉命向崑山方面撤退。到達崑山時,陳誠總部(陳誠那時擔任前敵總指揮)已經撤走,那裡只有一些找不到自己單位的小部隊和失散的士兵。我得不到任何指示,便率部退往蘇州。大約是十七日黃昏時到達蘇州的。這個古城已是死一般的沉寂,街上店門緊閉,無一人。我走到電話局,和在無錫的顧祝同)顧那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負東戰場指揮之責)接通了電話,他叫我迅即開到無錫去。當晚繼續西行,於十九日正午到達無錫,即往見顧祝同。他告訴我,軍委會命令第三十六師立即開南京,運輸部隊的車輛已通知鐵路局准備,要我速往接洽。同時他對我說,這次撤退很倉促,許多部隊弄得十分零亂,致不能按照預定計劃佔領陣地阻擊日軍的前進,蘇州已於本日晨失陷,情況很緊迫雲雲。不久無錫、武進、宜興等地相繼陷敵,國民黨軍隊毫無抵抗,敵軍長驅直入,很快就進抵南京附近。
這次撤退的混亂,在戰史上是罕見的。以這樣大的兵團,即不能進行有組織的逐次抵抗以遲滯敵軍的行動,又無鮮明的撤退目標,造成各部隊各自為政,拚命地向西撤。戰場統帥部對許多部隊都不明白其位置,遂使敵軍如入無人之境。各級指揮人員沒有適當的撤退部署,不能切實地掌握部隊,當然要負喪師失地之責。但最主要的是蔣介石過分地希望依賴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簽字國對日本施加壓力。以這樣的主導思想來指導戰爭,所以弄得一敗塗地。
一 守不守南京的爭論
我率殘部三千餘人於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到達南京,下午四時往見蔣介石。他這時住在中山門外四方城的一棟小平方厘,為的是避免敵機轟炸。我見他時,看出他的臉色憔悴蒼白,情
⑨ 有哪些抗日將領
1 薛岳,四次長沙會戰擊斃日寇10萬
2 李宗仁,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首次斃敵2萬
3 衛立煌,忻口會戰斃敵2萬,打通滇緬公路,收復雲南失地,重創日寇
4 張自忠,抗戰犧牲中犧牲的最高指揮官,可見為家國之功勞!
5 李家鈺,抗戰犧牲的第二位國民革命軍上將
6 杜聿明,古北口會戰,昆侖關大捷,血戰緬甸
7 王耀武,抗日鐵軍47軍長
8 孫立人 9 戴安瀾 10鄭洞國
11 張靈甫 12 廖耀湘 13 宋哲元
14 孫連仲 15 黃百韜 16 傅作義
17 陳誠 18 於學忠 19 白崇禧
20 程潛 21 夏威 22 張發奎
23 范漢傑 24 陳長捷 25 盧漢
26 黃維 27 戴笠 28 馬佔山
29 胡璉 30 孫元良 31 郝夢齡
32 劉家琪 33 趙登禹 34 饒國華
35 王銘璋 36 廖磊 37 宋希濂
38 萬宅仁 39 李琳達 40 李仙洲
41 鄧錫侯 42 李玉堂 43 邱清泉
44 張治中 45 楊森 46 羅又倫
47 蔡庭鍇 48 孫震 49 李天霞
50 李彌 51 李延年 52 蔣光鼐
53 羅卓英 54 邱行湘 55 陳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