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文:抗日戰爭的讀後感
67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在盧溝橋畔打響。1937年內7月7日夜,徑自在中國容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這、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本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又舉行挑畔性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這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由日本主義者發起,八年裡在中華故土遍地燃戰火,飽盡滄桑的中華民族再一次傷痕累累,這一場戰爭因而也成為中國億萬人民長期揮之不去的沉痛記憶。如今回顧這場戰爭,我們並不是為了懷念它,我們只是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緬懷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無數無辜生靈,緬懷那些為了正義和解放事業奉獻了熱血和生命的戰士。
『貳』 抗日戰爭的讀後感
抗日戰爭讀後感
現在的安逸生活來之不易,回想以前的種種,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憤恨的就是65年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就是抗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張: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從中就看得出日本人的野心。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小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向沈陽城內和長春、四平街、公主嶺等地發起進攻,不久中國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盧溝橋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經過八年的抗戰,最終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日本的侵略計劃徹底失敗。而他們曾叫囂:一個月佔領上海,三個月佔領中國。
在這八年裡,日本在佔領區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而早在1895《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就開始了在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他們掌握台灣人民的生殺予奪大權,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推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經濟模式,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開展「皇民化」運動。之後,日軍扶持拼湊偽「滿洲國」,策動、拼湊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權,製造慘絕人寰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實行「殺光其居民、燒光其房屋、搶光其糧食」的「三光」政策,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強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華民族意義重大。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在艱難的近代化過程中,被動挨打,屢屢戰敗;僅就中日之間而言,日本就多次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包括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力圖阻斷中國的近、現代化過程,而且試圖鯨吞中國。百年戰敗史,到1945年8月15日,終於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結束。中國人民也借第二次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機,從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掙脫出來,洗清了百年半殖民地的恥辱,一躍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人民的勝利是在世界正義力量支持下得到的,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
『叄』 作文《抗日戰爭讀後感》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在抗日戰爭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親臨前線指揮……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庄」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進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戰爭,而日本則進行的是一次國民戰。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在《抗日戰爭》中,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建設祖國,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肆』 《抗日戰爭》500字讀後感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用戰士們的鮮血,去讓祖國變的更強。
在抗日戰爭史文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從中,輕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一,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一個個19路 軍沉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移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
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0年之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唯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格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有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將來振興中華!
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伍』 有關「抗日戰爭」系列的書讀後感500字
鐵血丹心保家國——讀《抗戰狙擊手》有感
作為一名中國人,定不會忘記近代史中祖國所受到的屈辱,也不應忘記在抗戰中那一個個涌現的英雄的名字。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之所以有著大無畏的精神,是因為他們心中,永遠刻著一個名字,那便是「中國」。
本書中的主人公——蕭劍揚,抗日戰爭時期一名軍人,原本是東北獵人之後,自幼與獵槍為伴,練得一手精準的槍法。他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51師,殺了不少日寇,為了親人,更是為了祖國。在凇滬會戰中,為了給慘死的連長復仇,他一個人潛入敵後,憑借22發子彈,連續狙擊17名日本官兵,然後全身而退。他是一個英勇冷靜,心思縝密的人。
記憶最深刻的便是本書第一章《初戰凇滬》中的一個令我震撼的情節:飛機!一架飛機打他身後的半空中撲過來,猛地朝著日軍的炮兵陣地俯沖下來……在它身後的藍天中,拖出了一道長長的黑色煙帶……這架中國空軍的戰機,不知是在空戰中被敵機擊傷了,還是被日軍的地面防空火炮擊中了。它像一隻受傷的蒼鷹,知道自己無力飛回山岩上的鷹巢,於是決意在最後一次的撞擊中找到自己的歸宿。它竭力地控制著自己的身體,照準地面上的這個日軍炮兵陣地撞下來。空中沒有見到降落傘……它的身影在空中艱難地劃過,好像一名遍身硝煙的戰士,用盡所有的力氣,庄嚴地向大地行了最後一個軍禮。一股黑紅的火焰從地面騰空而起。機頭從容地扎進了炮兵陣地上的一堆彈葯箱中。山崩一樣的爆炸。硝煙和氣浪,轉瞬間吞沒了彈葯箱附近幾個沒來得及逃開的土黃色身影,然後迅猛地向四周擴散開去。大地在顫動……
在飛機俯沖入日軍的彈葯箱的時候,我心中有著的不僅僅是一種感動,更多的是被激發出的一種愛國之情。不屈的的民族氣節在本書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書中字里行間彷彿都在吶喊著咆哮著不變的情感。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了《中國兄弟連》,這是部我看了很多遍,卻總能使我落淚的電視劇。它敘述了國軍和中共游擊隊的相識,相斥,相知,混編,直至犧牲這並不漫長的抗日過程。
抗日愛國總是一個經典的話題,它經典是因為它總能觸動如今的我們心中最柔軟卻是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長期所不接觸的地方,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國」的強大的凝聚力,是因為它讓我們相信不論是什麼阻難,我們都能夠挺過去,是因為它讓一個名為「祖國」的東西,再一次占據了我們的心靈。
我想,因為這本書,因為這些人,我明白了祖國對一個人的意義。
鐵血丹心保家國——讀《抗戰狙擊手》有感 何心玥 1000字
『陸』 抗日戰爭讀後感
[抗日戰爭讀後感]抗日戰爭讀後感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抗日戰爭讀後感。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
在抗日戰爭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常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一、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一個個19路軍沉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臨前線指揮……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庄」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
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進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戰爭,而日本則進行的是一次國民戰。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同學們,
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抗日戰爭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柒』 抗日戰爭讀後感
2015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以及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一邊是承前的歷史,一邊是啟後的未來。作為中華兒女倍感振奮,同時深深領悟到國力強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持續8年之久。
紀念大會和閱兵式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據了解,抗戰勝利日閱兵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閱兵的意義主要是為了讓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以及前輩們的奮戰精神。作為中華兒女更不能忘記歷史,就拿圓明園來說吧,圓明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參觀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極深。人群中有憤怒,有痛心,憤怒當年英法聯軍禽獸般的暴行,痛心這被燒毀掠奪的絕世園林。然而,大多數人恐怕是一時的感情沖動,離開園林後便將一切拋之腦後,照樣我行我素。若是這樣,那圓明園只能又徒添一聲嘆息。如今我們要想在世界強國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學,廣納百川,以傷疤作為警鍾,不斷進取,開拓創新。雖然現今中國已有些成就,而要趕上發達國家,還必須得靠新時代的我們發奮圖強,繼續努力,確保國力強盛。
中國夢,是屬於我們的夢,我們的夢,一定是跌宕起伏卻又精彩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