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② 兩伊戰爭中美國支持誰
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為幫助伊拉克對付伊朗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爆發了全面的武裝沖突。兩伊之戰使原來並不安寧的國際局勢,更加緊張起來,引起舉世矚目和嚴重的關注。這里記敘的是兩伊之戰的來龍去脈,及其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伊之間的裂痕由來已久,邊界領土之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地處西南亞的伊拉克和伊朗是相互接壤的鄰國,兩國有1280公里長的共同邊界,在兩國邊界線南段,有一條阿拉伯河,河左岸有伊朗最大的海港、著名的石油工業基地阿巴丹和商港霍拉姆沙赫爾;河右岸有伊拉克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和重要的石油輸出港法奧。
兩伊之爭主要是在阿拉伯河。這條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形成的河流,向南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既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世界最大的煉油廠之一--伊朗阿巴丹煉油廠的出海口。河上游在伊拉克境內,下游約一百公里在兩伊的邊界地區。1847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克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同伊朗簽約,規定兩國間的界河按河東岸伊朗一側淺水線劃分,河的主權全部屬伊拉克。沿河兩岸地區有著富饒的油田,對兩國都有重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1937年,兩伊再度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港口地區劃歸伊朗,伊朗取得河上航行自由,界河以河道中心線劃分。作為交換條件,伊拉克通過徵收航行稅來管理航行和護理河道。伊拉克對邊界地區的劃分始終有異議,認為這是當時全盛時期的伊朗強加給伊拉克的。數十年來,兩國因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沖突事件連續不斷。
當英國撤走在海灣的駐軍後,伊朗於1971年11月出動海軍,駐扎在海灣入口處的三個小島,即大通布島、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這三個島地處霍爾木茲海峽,象三隻看門虎一樣扼守著海灣的咽喉。伊拉克對此一直憤恨不已。可是,伊拉克當時正忙於應付北部庫爾德族謀求「獨立」的戰亂,而庫爾德族又是得到伊朗軍火支持的,因此難以向伊朗抗爭。
經過調解,兩伊於1975年3月6日在阿爾及爾又簽署了邊界協議:伊拉克默認伊朗占駐三島,同意與伊朗分享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伊朗則保證停止對庫爾德族的軍火援助,使伊拉克得以平息了內亂。然而,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不公平的,堅持海灣三島應歸屬阿拉伯。
除了領土之爭,還有教派紛爭。兩伊雖然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卻分屬相互對立的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伊斯蘭國家中,遜尼派為多數,什葉派為少數。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穆斯林為什葉派;伊拉克的穆斯林雖然百分之六十是什葉派,但執政的卻是遜尼派。1963年,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領導反對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被流放到伊拉克。他流亡了十四年,在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中很有影響。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離開伊朗後,霍梅尼回到了德黑蘭,在伊朗推行「伊斯蘭革命」,並向鄰近的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理論」,提出要建立伊斯蘭的「神教統治」。
霍梅尼「一直號召伊拉克多數派什葉派穆斯林推翻海珊總統」,從而使伊拉克對伊朗的舊仇又添新恨。伊拉克在國內允許反霍梅尼的勢力從事活動,伊朗前首相赫蒂亞爾、前德黑蘭軍事執行官員拉姆-阿里-奧韋西將軍在巴格達設有廣播電台,直接向伊朗播送反對霍梅尼政權的節目。今年四、五月間,巴格達將四萬名伊拉克籍的伊朗人驅逐出境。隨後,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巴吉爾-薩德爾又在巴格達遭到暗殺。
領土紛爭與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了兩國兵戎相見。
美國之所以出師伊拉克,想像中的威脅成份似乎更大些。一是美國心懷鬼胎,兩伊戰爭時期美國為幫助伊拉克對付伊朗,曾秘密向伊拉克運送大批生化武器。美國《新聞周刊》曾披露這批生化武器包括在世界引起恐慌、美國仍未告破的「炭疽孢芽」案件。如今,這批武器成為美國的難言之隱,也是困擾美國的心腹之患;二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國離心傾向日漸表面化。尤其是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沙特對美國的中東政策越來越不滿意,美國瓦解伊拉克,不排除在中東地區重塑威權以「沙雞儆猴」的目的。
美國曾以書面保證不入侵伊朗和向伊朗支付80億美元的代價使伊朗釋放了被扣押的美國人質。美國為此感到恥辱,但由於不能違反協議就利用薩達姆來達到報復伊朗的目的。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一百多萬人喪生,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向伊拉克提供了衛星情報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979年,一個伊拉克空軍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在參觀各大飛機製造廠之後,他們下了一個大訂單,訂購包括當時最先進的制空戰斗機米格-25狐蝠在內的240架戰斗機和直升機。經過審慎的考慮,蘇聯人同意了這一要求,但是附加了一個條件:必須隨飛機一起在伊拉克部署1.8萬名蘇聯「顧問」,以便幫助伊拉克人駕駛和維護保養這個龐大蘇制機群。由於當時的伊拉克空軍總人數也不過只有2.4萬人,因此蘇聯人的這個附加條件實際上就等於將伊拉克空軍變成蘇聯空軍的一個分隊。但是為了增強實力,伊拉克人同意了這個要求,於是很快地,蘇聯人開始交貨,24架米格-25在一個中隊的米格-21MF和一個中隊的米格-23ML戰斗機的護航下飛抵伊拉克。
1980年春天,龐大的「蘇聯空軍代表團」攜帶著他們的裝備——包括各種型號的米格-25、米格-21和米格-23在內——全部抵達伊拉克,開始時他們的主基地設在新建的朔比亞空軍基地,該基地位於伊拉克南部,距離港都巴士拉很近,所有的米格-25被編成了一個中隊——第一戰斗偵察機中隊,這個中隊的A部分由伊拉克飛行員組成,B部分則由蘇聯和東德「顧問」飛行員組成,直到第二次海灣戰爭前,第一中隊都被認為是伊拉克空軍中最精英的中隊,參加這個中隊是每一位伊拉克年輕飛行學員所嚮往的目標。
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空軍對伊朗各個戰略及軍事目標發起空襲,兩伊戰爭爆發。蘇聯在伊拉克的「顧問團」只是在人數上作了象徵性的削減,而朔比亞空軍基地更是從一開始就捲入了戰爭。9月22日下午,伊朗空軍開始反擊,在第一次空襲中朔比亞空軍基地就受損嚴重,而在次日伊朗空軍的第二次空襲中,朔比亞空軍基地更是被完全摧毀,蘇聯顧問團不得不把他們的主基地遷到伊拉克西部的H-3/阿爾·瓦利德空軍基地。
③ 兩伊戰爭期間中國有沒有從這兩個國家獲得過國外武器
中國沒有從過武器
一開始,伊朗和中國的關系並不和睦,中國主要是和西方一起向伊拉克出口武器裝備。後來通過朝鮮轉口向伊朗出口一些蘇式裝備。
安德羅波夫上台後,伊朗和蘇聯的關系惡化,遭受西方和蘇聯聯合制裁和封鎖的伊朗為了擴大武器進口渠道而主動修復和中國的關系,中國除了繼續通過朝鮮倒賣蘇式武器外,經過談判伊朗把原來巴列維王朝時期遺留的美製武器裝備交給中國,先由中國提供仿製配件以維持運轉使用,後來乾脆發展到仿製整體裝備再出口給伊朗。
這是中國軍工界自越南戰爭後第二次大規模接觸和研究美製裝備。而越南戰爭是主要是繳獲的美製輕武器和擊毀擊傷的並不完整的大型武器裝備,1975年北越統一南越後繳獲的大量美製完整武器並沒有交給中國研究仿製(因為當時雙邊關系已經冷淡下來了)而是交給了蘇聯。
④ 兩伊戰爭美國支持誰
美國支持伊拉克,畢竟當時候和伊朗徹底鬧翻了,現在還沒有和好。
⑤ 兩伊戰爭中,蘇美兩國各是什麼立場
伊朗和伊拉克雖然都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是由什葉派控制政權,而回伊拉克則是以薩達姆為答首的遜尼派控制政權。。兩個國家都想在海灣地區取得領導權。。美國相對偏向伊拉克,而蘇聯保持中立。。美蘇兩國都不希望看到團結的統一的阿拉伯聯盟。。
⑥ 兩伊戰爭和當時的蘇聯美國有什麼關系呢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內沙烏地阿拉伯容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
簡單的來說,兩伊戰爭有著多重意味,這場戰爭是西亞——中東地區兩大軍事強國的爭霸,其中摻雜了領土爭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宗教爭端等多種因素;另一方面,在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下,兩國無可避免地成為了美蘇的代理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兩伊戰爭也是一場美蘇的代理人戰爭。
(6)兩伊戰爭中國支持誰擴展閱讀
兩伊戰爭的起因
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長期以來存在著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
1975年兩國曾為解決雙方之間的爭端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反政府力量;
伊拉克則同意將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線定為兩國水界。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日趨惡化,不斷發生邊界沖突。
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權。22日出兵伊朗,導致兩伊戰爭爆發。
⑦ 兩伊戰爭期間,中國有沒有從這兩個國家獲得過國外武器
中國沒有從過武器
一開始,伊朗和中國的關系並不和睦,中國主要是和西方一起向伊拉克出口武器裝備。後來通過朝鮮轉口向伊朗出口一些蘇式裝備。
安德羅波夫上台後,伊朗和蘇聯的關系惡化,遭受西方和蘇聯聯合制裁和封鎖的伊朗為了擴大武器進口渠道而主動修復和中國的關系,中國除了繼續通過朝鮮倒賣蘇式武器外,經過談判伊朗把原來巴列維王朝時期遺留的美製武器裝備交給中國,先由中國提供仿製配件以維持運轉使用,後來乾脆發展到仿製整體裝備再出口給伊朗。
這是中國軍工界自越南戰爭後第二次大規模接觸和研究美製裝備。而越南戰爭是主要是繳獲的美製輕武器和擊毀擊傷的並不完整的大型武器裝備,1975年北越統一南越後繳獲的大量美製完整武器並沒有交給中國研究仿製(因為當時雙邊關系已經冷淡下來了)而是交給了蘇聯。
⑧ 兩伊戰爭為什麼中國可以給兩伊同時賣軍火
因為中國已經從「偉大的友誼」中清醒了,蘇聯、越南、阿爾巴尼亞等等當年哪個不是掏出心窩子來相處,白眼狼反咬中國一口或者辜負中國得多了去了
在一個虛情假意得世界裡講純粹友誼是很傻的
⑨ 伊拉克被土欺負,求助中國:中方三大武器強勢支援
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都是從中國購買武器的,當時賺的中國很開心回啊。我們以前大學老師當答年在上海讀書,據他說上海港兩條船,滿載坦克大炮,一艘開往伊拉克一艘開往伊朗。
據說乘著兩伊戰爭,中國把國內所有的69式坦克全都打發干凈了,因為中國根本不願意用那玩意,所以全賣給兩伊了,反正他們仗都打急了也不在乎武器質量到底怎麼樣了,是個能開能打炮的都要。。。
⑩ 兩伊戰爭
呃……這個怎麼說呢?
總的來說最開始美還是支持伊拉克的
而蘇最開始支持伊朗
但是有意思的是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戰爭中均向雙方出售了武器。
蘇聯出於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目的,支持反美的伊朗;
同時伊拉克也是蘇聯武器的老主顧,蘇聯向雙方出售的武器包括坦克、飛機、輕兵器。
在戰爭後期,雙方在襲城戰中使用的地對地戰術導彈,都是由第三國轉運自蘇聯。蘇聯是兩國最大的武器供貨商。
除了直接出售武器外,蘇聯還幫助訓練伊拉克飛行員。
並派遣一批顧問團駐扎在伊拉克,
在戰爭初期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戰機基本全部由蘇聯顧問駕駛。
美國在初期表現出明顯支持伊拉克的姿態,
甚至可能縱容乃至援助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
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擔心伊拉克力量膨脹和其他諸多原因,
美國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並爆發了與之相關的伊朗門事件。
中國則同時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了包括坦克、反艦導彈、戰斗機在內的許多武器裝備。立場基本不明確,呵呵
法國為了保證能從伊拉克獲取石油和同海灣地區維持良好的關系,
向其出售了反艦導彈、戰機、武裝直升機。
英國也通過第三方國家如新加坡、南非等向戰爭雙方輸出了武器彈葯。
至於戰爭結果,應該算是兩敗俱傷吧
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
伊拉克和伊朗分別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
但直至1988年8月20日雙方才正式停止戰斗。
兩伊戰爭的地面戰爭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80年9月戰爭爆發後開始到81年9月伊朗展開阿巴丹反擊戰為止,這一階段伊拉克陸軍入侵伊朗,戰爭多在伊朗境內進行。
第二階段,從81年9月到84年3月伊朗數次攻擊結束為止,這一階段伊朗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完成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變,將戰役從伊朗境內轉移到伊拉克境內,一度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第三階段從84年4月直到戰爭結束,雙方互有攻守,地面戰場基本保持僵持,戰爭成為了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