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的解放戰爭

中國的解放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7 16:47:22

㈠ 關於解放戰爭的資料

解放戰爭的資料: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

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1)中國的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

1、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解放天津和北京的戰役,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近現代最大的國內戰爭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

林彪、羅榮恆、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地區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三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

2、遼沈戰役

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次巨大的戰略決戰。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70萬人,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恆指揮下,遵照中共中央的決戰部署,發動遼沈戰役,當時,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集團總兵力為55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

自9月12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以主力南下奔襲北寧線,掃清了錦州外圍之敵並迅速包圍錦州,同時將由華北、山東及沈陽趕來增援的國民黨軍敵軍阻擊在塔山、黑山、大虎山等地區,10月15日解放軍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

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切斷了國民黨軍從陸上逃往關內的道路,17日,長春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2萬餘人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所部7萬餘人投降,長春即告解放。

3、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共殲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軍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主力喪失殆盡,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已處在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會戰,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

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5天,這場決戰,中國共產黨方面稱為淮海戰役,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稱為徐蚌會戰。

杜聿明、劉峙防守的中華民國國軍的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早人被共產黨劉伯承、鄧小平、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消滅及改編,人民解放軍則傷亡13.4萬人。

㈡ 中國解放戰爭...

目的: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結果:從1946年7月至回1949年9月,人民解放答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㈢ 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86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1] 。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雖武器配備不如國民黨軍,但作戰素質高於大部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性優勢。國民黨統治因為內部斗爭和政治腐敗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㈣ 解放戰爭中國死了多少人

准確死亡人數,我抄想誰也無法正確統計出來。我只能給你一個大概的傷亡人數:
遼沈戰役:我軍以6.9萬人的傷亡代價,共殲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連同各種特種兵部隊和地方保安團隊,合計47.2萬餘人,其中俘敵306200人,斃傷56800人,起義26000人,投誠83000人.
平津戰役: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 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13.4萬餘人。
淮海戰役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60萬人,國民黨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國民黨軍隊傷亡55.5萬餘人,中國人民解放傷亡13.4萬餘人。

㈤ 解放戰爭那幾個國家侵略中國

解放戰爭是國共雙方於1946年至1950年進行的內戰。當時沒有任何國家侵略我國。

㈥ 中國解放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1948年來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自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性戰役,預示了國民黨行將覆滅的結局。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勝利,不僅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宣告了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破產,並對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戰略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給全世界被壓迫被奴役的民族和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㈦ 中國解放戰爭是什麼時候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實現國內和平,並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的准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方針。人民解放軍在這些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前8個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後4個月努力打破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也逐步高漲,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蔣介石處於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1948年,朱德與陳毅部署豫東戰役

從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迅速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以及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
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批准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為了早日結束戰爭,4月1日, 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由於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
渡江部隊沖上長江南岸

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隨後,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 分別以戰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外,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㈧ 中國解放戰爭的故事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㈨ 解放戰爭真的解放了中國人嗎

解放戰爭將幾百年來飽受戰爭摧殘的中國人解放了出來。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解放戰爭的勝利也標志著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結束,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

(9)中國的解放戰爭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簡介: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㈩ 中國近代史的解放戰爭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創辦的上海《觀察》雜志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此後,國內外各界多方奔走,要求當局釋放《觀察》被捕人士。
次年,李宗仁代理總統,派張治中到上海請黃炎培出面進行和談。黃提出釋放被捕《觀察》人士。張治中回南京後李宗仁電囑上海警備司令部開釋。後由我國近代民主運動的先驅之一, 「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保釋了包括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的笪移今與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觀察》雲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義作者,聚集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星光燦爛」的一群人。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
《觀察》的被查封,標志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標志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解放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