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國全面戰爭各國什麼時候變法
楚國(楚悼王時期)
吳起變法:公元前400年,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使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由於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失去了堅強的靠山,被舊貴族殘酷殺害。由於變法時間不長,變法的成果並未完全鞏固下來。
秦國(秦孝公時期)
商鞅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商鞅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征調士卒營造新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
韓國(韓昭厘侯時期)
公元前351年,韓昭厘侯任命申不害為丞相。自從申不害任相的前後十五年間(前351年─前337年),內政進行改革,外交覓取和平,也讓韓國躍升為一等強國。
魏國(魏文侯時期)
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敗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趙國(趙武靈王時期)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變得強大起來。
燕國(燕昭王時期)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繼位初期,就大力招攬賢才並著手改革(如樂毅、鄒衍、劇辛等),使燕國強盛起來。
齊國(齊威王時期)
公元前370年,宰相鄒忌就告訴威王,勸齊王要納諫,齊王果然從善如流,一時大臣爭相提出意見,宮廷門前熙熙攘攘,一年後齊國大治。
2. 中山國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走向滅亡呢
中山國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雖然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卻以它獨特的文化和頑強的民族精神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但史書中對中山國的記載不多,近年來通過考古才逐步揭開這個遙遠古國的神秘面紗。
走向衰亡
中山恆公死後,中山國開始走向衰亡,國內經濟的發展,使國內貴族階層開始失去之前的進取精神和憂患意識。他們陶醉於擊敗魏、趙兩國的輝煌中,彷彿中山國真的已經可以和戰國七雄相提並論了。
而此時戰國七雄中開始出現多位英主,尤其是與中山國相鄰的燕、趙兩國相繼出現燕昭王和趙武靈王兩位英主。中山國在與這些人的較量中開始頻頻失策,原本實力更弱就需要多方結盟以求自保和發展。但是中山國卻頻頻在外交上失去盟友,最終日益孤立。
而此前被中山國打的沒脾氣的趙國卻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迅速強盛,胡服騎射又讓趙軍一躍成為天下強軍,而中山國嵌在趙國領土之內,趙國上下一直視中山國為心腹大患,趙國強盛之後立刻向中山國發動進攻,而此時的中山國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抵抗列國進攻的頑強和悍勇,民風的迅速轉變讓士兵在作戰中怯懦懶怠,農夫也不願意耕作,最終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攻滅徹底亡國。
3.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嗎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派遣吳起率領魏軍攻打中山國。對於魏文侯來說,原本派遣吳起來指揮消滅中山國的戰役。作為戰國初期的名將,吳起已經在和秦國的較量中證明了自己。在和秦國爭奪河西之地的過程中,吳起屢戰屢勝,成為魏文侯非常器重的武將。不過,在這個時候,魏國大臣翟璜的門客中有名叫樂羊,主動請纓攻打中山國。翟璜了解他知道是個將才,雖然他的兒子死於樂羊在中山國為將的兒子樂舒的手中,但是權衡再三下,也向魏文侯舉薦他。
4.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為哪國所滅
趙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臣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4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4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5. 戰國時期中山國簡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庭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6. 戰國時好象有個中山國范圍在哪一塊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活動在石家莊一帶的鮮虞人創立了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始建於顧(今石家莊晉州東),公元前381年遷都靈壽(今平山三汲),在8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5代君主,疆域「方五百里」,擁有百座城池,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
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中山國乘機出兵奪取燕國大片土地,名聲大振。趙國面對中山國的強勢,推出「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連年發兵進攻中山,公元前296年,中山國滅亡。
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鄉發現中山故城遺址,城垣南北長4.5千米、東西寬4千米。城垣呈不規則三角形,依地勢修築。城內文化內涵豐富,分為東西兩城。東城為宮殿建築區、手工業作坊區和居住區;西城為王陵區、商業區、居住區和農業區。王宮建築規模宏大, 手工業作坊按照制陶、銅、鐵、骨器、玉器、鑄幣劃分,反映出當時的繁榮景象。
在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珍貴的文物:鐵足銅鼎和夔龍銅方壺是目前發現銘文字數最多的戰國青銅器;錯金銀龍鳳銅方案、錯金銀雙冀神獸、虎噬鹿屏風架及巨型鑄鐵方盆等金屬器物都是中國罕見的文物精品;青銅「兆輿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兩壺古酒在地下塵封了2300多年仍然散發著香氣,是世界上發現保存年代最久的古酒實物。
在故城遺址附近發現了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遺址。石刻成於公元前378年,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碑碣實物;池囿則是石家莊一帶發現最早的古園林遺址。由於歷史久遠,中山國的許多情況並不為人們所知,它連同它的神秘給石家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7.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看中國古代「春秋戰國」這部大戲的時候,總會在地圖上看到一個國家的影子,它不大,而且被包夾在燕、趙兩大強國之間,可是它就那麼頑強的屹立在那裡,巋然不倒,直到戰國後期,才被趙國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山」。如圖: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台,抄襲必究。
8.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呢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在燕趙的歷史中書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
9. 戰國:全面戰爭
楚國(楚悼王時期)
吳起變法:公元前400年,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使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由於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失去了堅強的靠山,被舊貴族殘酷殺害。由於變法時間不長,變法的成果並未完全鞏固下來。
秦國(秦孝公時期)
商鞅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商鞅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征調士卒營造新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
韓國(韓昭厘侯時期)
公元前351年,韓昭厘侯任命申不害為丞相。自從申不害任相的前後十五年間(前351年─前337年),內政進行改革,外交覓取和平,也讓韓國躍升為一等強國。
魏國(魏文侯時期)
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敗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趙國(趙武靈王時期)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變得強大起來。
燕國(燕昭王時期)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繼位初期,就大力招攬賢才並著手改革(如樂毅、鄒衍、劇辛等),使燕國強盛起來。
齊國(齊威王時期)
公元前370年,宰相鄒忌就告訴威王,勸齊王要納諫,齊王果然從善如流,一時大臣爭相提出意見,宮廷門前熙熙攘攘,一年後齊國大治。
滿意請採納。
10. 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後來是被誰滅了的
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在夾縫中生存,被其他幾個國家視為眼中釘,但是這一個小國家生命力還挺頑強的,不斷滅國,不斷復國,可最後終於折在了趙國手中。中山國是有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剛開始的時候中山國只是一個小的諸侯國,一直受其他大國的壓制,可中山國不甘心受牽制於其他大國,所以暗中儲蓄力量,發展自己的勢力。
而這屆中山國王還是挺優秀的,比較有智慧,汲取了前幾次亡國的教訓,在治理國家這方面還挺有一套,勉強給中山國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但是此時的戰國局勢發生了變化,中山國夾在中間,一旦看錯形勢,選錯合作夥伴就會又把自己搭進去,果然站錯了隊伍,和趙國成為了敵人,最終亡於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