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美援朝中國犧牲了多少人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第1點就是我們之前的計算為志願軍戰士的犧牲,但是後來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之中所增加的有當年60萬民工進入朝鮮支援後勤建設所犧牲的人。
也就是說他們雖然不是志願軍戰士,但是在興建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時候,將他們作為了抗美援朝烈士,進入了抗美援朝的犧牲人員之中。
另外還有則是一些重傷員,雖然在戰爭結束之後,這些重傷員被送到了後方治療,但是在停戰不久之後就因病去世了,所以後來也將他們計算到了抗美援朝所犧牲的烈士之中。
⑵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什麼
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21-22]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22]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22][23]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24]
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25]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佔5.8%,炮兵佔4.8%,裝甲兵佔2.3%。[25]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有關照片(21張)
,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葯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葯的製造藍圖。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25-26][27-29]
部隊合同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人民解放軍先後赴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野戰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3個團和50多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以及大量擔負後勤保障任務的後勤分部、兵站、醫院、汽車團、輜重運輸擔架團、警衛團等部隊和擔負後方剿匪、警衛、押運、裝卸與防空任務的公安部隊。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30]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煉的部隊佔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25][31]
對台關系
根據華東軍區頒發的訓練大綱: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陸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朝鮮在加緊進攻南方的戰役准備,莫斯科減緩和壓縮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轉而支持朝鮮。
美國迅速作出反應。6月27日杜魯門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借機進駐台灣海峽。此舉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也徹底中斷了解放台灣的戰役。
歡迎追問
⑶ 抗美援朝中國和多少個國家對抗
17個。
一、聯合國軍:
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法國、希臘、盧森堡、荷蘭、紐西蘭、菲律賓、南非、泰國、土耳其、英國。
二、中、朝方面;
朝鮮、中國大陸、蘇聯。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3)中國朝鮮戰爭擴展閱讀: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
⑷ 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4)中國朝鮮戰爭擴展閱讀
戰爭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很多,可以說它是一個預料之外的勝利者。
⑸ 當年中國為什麼抗美援朝
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⑹ 中國抗美援朝結果是什麼
戰爭的實際結果是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開始與聯合國軍事代表進行休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朝鮮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朝鮮半島停戰停止。因此,中國政府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是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它只是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戰階段。朝鮮戰爭最初是朝韓在朝鮮半島的戰爭。支持韓朝的美國、蘇聯和中國都不同程度地捲入了這場戰爭。
經過長期的矛盾和沖突積累,1950年6月25日,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進攻韓國,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朝鮮戰爭。
直接介入朝鮮戰爭,並將戰事擴大到中國境內的鴨綠江。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開始與聯合國軍事代表進行休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朝鮮停戰協定》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
(6)中國朝鮮戰爭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及其勝利,充分向國際社會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可侮辱的尊嚴、不畏強暴的勇氣和不容侵犯的實力。
中國從此開始以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身份在東亞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東亞從此開始以中國為中心形成新的政治經濟格局,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從此獲得了相對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環境。抗美援朝及其勝利徹底改寫了戰後東亞的歷史。
抗美援朝及其勝利的重大歷史意義,首先在於它平息了戰火,使東亞恢復到和平狀態,提高和確定了新中國在東亞的大國地位。
⑺ 朝鮮戰爭:中國為什麼要參戰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⑻ 中國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中國要抗美援朝原因如下。 從1950年10月25日起,直到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五次主要戰役。這五次主要戰役,為志願軍最終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關鍵基礎,因此也被稱作「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以歷史和地緣眼光來審視,無論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是否跨過了鴨綠江,美國的干涉行動都決不會沒有更大的目標。在亞太地緣政治舞台上,朝鮮屬於一個戰略要沖,它位於俄、日、美、中幾個大國之間,構成太平洋列強登上中國大陸的一塊結實的跳板。在近、現代歷史上,無論日本、美國或者別的什麼國家,入侵朝鮮都不過是繼續擴張的序曲。而美國的動機決不限於解決朝鮮問題,而是屐針對中國和蘇聯的地緣攻勢。實際上,"朝鮮"現象啟蒙及全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歐洲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指出:"國家和民族的大大小小的利益毫無疑問都是極為復雜地和變化多端地交織在一起的。"試想假如其他某個強國入侵墨西哥,並聲明與美國無關,美國政府會無動於衷嗎?1962年蘇聯把導彈部署到小小的加勒比海島國古巴後,肯尼迪總統為什麼連續失眠,美國政府為什麼反應強烈,"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動員口號完全符合實際,概括得非常准確。"保家衛國"是主要考慮;"抗美援朝"仍然是首要考慮,一則出於國際主義的政治義務,二則兩利害與共,抗美援朝代表了保家衛國。 就抗美援朝對於國家利益的得失而言,有很多證據可以用來進行正面論證。能夠打敗或打平某個世界一流強國的新興國家,就被公認為新的強國。美國的軍事史專家赫爾姆斯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來源:新民周刊
⑼ 抗美援朝中國死亡多少萬人
美國在朝鮮戰爭紀念牆上所刻的數字為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103284人,總計172847人。美國國防部公布54246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142091人,其中當場陣亡33629人,戰區內死亡36574人,負傷103284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美國在戰爭中的戰費支出是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⑽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幾萬戰俘結局怎樣中國政府反應如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國立主演的電視劇《原鄉》,講述的就是一群老兵生活在寶島想回大陸的故事!
這群老兵在寶島活得並不如人意,做著普通的工作,賺著微薄的收入,生活過得很艱難。但是和生活的壓力相比,對家人,思念故鄉的思念則各家的折磨人。而更加折磨人的則是當時對於他們精神的壓迫和控制!
如今這些老兵很多都已經不在了,但是當年他們的付出是應該值得後人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