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反攻時間是怎樣的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沖、龍陵,搶通中印公路。至1945年3月30日,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中國遠征軍的作戰任務至此勝利結束。遠征軍的大反攻為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反攻拉開了序幕,也是日軍戰敗的關鍵轉折點。
密支那戰役
1943年10月下旬,遠征軍以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師、以及美國的麥瑞爾突擊隊為主力,投入總兵力約3萬餘人,為爭奪密支那與掩護修築雷多公路與日本守軍展開激戰。1944年8月2日,中美聯軍攻佔密支那,日軍56步兵旅團長水上源藏少將於突圍後自殺,該戰役以中國攻下密支那作結束,此役共擊斃日軍3400人。中美聯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總傷亡6551人。
騰沖之戰
在駐印軍反攻初具成果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於雨季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沖附近。攻擊騰沖城的遠征軍部隊為霍揆彰率領的第二十集團軍。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為空中支援部隊。
在攻克了日軍高黎貢山灰坡、唐習山、大塘子等處據點後,遠征軍用絕對優勢兵力進攻日軍據守的來鳳山。來鳳山日軍兵力只有400人左右,但遠征軍屢攻不下,只能呼叫美軍57架戰機對山上日軍火力碉堡進行轟炸後,再動用火焰噴射器進行掃滅。日軍無力招架,殘部退入騰沖城中,准備與遠征軍決死一戰。
7月27日,遠征軍發動攻城戰。美軍戰機在炸彈上綁上尖銳的鋼條,以便炸彈能固定在城牆上爆炸。騰沖城牆被炸塌十幾處,8月9日,遠征軍以城牆裂口為突破點,攻入城中,與日軍展開慘烈白刃戰,但傷亡慘重,只能暫時放棄城牆陣地,退回城外。此後幾天遠征軍均在美軍空中火力掩護下突襲城中,與日軍巷戰,雙方各有傷亡。戰至9月11日,日軍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幾乎全部戰死。遠征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收復騰沖,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國軍收復的第一個有日軍駐守的縣城。
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外援物資進入中國的輸送線重新被打通,全面的戰略反攻即將到來。
②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是怎樣堅持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
關鍵因素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關鍵,在於形成並基本堅持了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結這個時期的統一戰線經驗,主要是堅持了四個原則:
求同存異
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要以弱小的綜合國力戰勝處於帝國主義階段的日本,就必須實行全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建立起以國共兩大軍事、政治勢力為主的統一戰線。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是階級基礎和性質完全不同的黨,特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以後,國民黨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反革命屠殺政策的指導下,無數共產黨人遭到殺害。兩黨處於不共戴天的仇視狀態,但在困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以博大胸懷、捐棄前嫌,從國家和民族大局出發,提出與國民黨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為爭取蔣介石政府抗日,求抗日之大同,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在許多非原則性問題上作了讓步。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戰線必須堅持求大同存小異;國共兩黨只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管過去積怨多深,是能夠在大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會議)
目標下統一起來的。
既統一又獨立
為了抗日,中國共產黨必須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血的教訓、共產黨人的革命綱領,要求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國民黨是執政的黨,它對共產黨的既定方針是限制以達到消滅。如果事事都要同國民黨統一,徵得它的同意,那隻能是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向國民黨全面投降。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制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確的路線、方針,而且適時地提出了許多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的政策、策略,使統一戰線能夠得以維持,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先進性得以保持,「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又聯合又斗爭
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派大資產階級,是國民黨政府中的當權派、勢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頑固派。要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必須與他們聯合;要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必須與他們的頑固反共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並在斗爭中不忘記聯合抗日的大目標。為此,中國共產黨對頑固派的斗爭採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由於中國共產黨對頑固派採取了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盡管蔣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沒有發動全面內戰,沒有退出抗日統一戰線。
堅持依靠自己力量和爭取外援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從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起,就一再明確指出,在中國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主要靠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靠全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但也爭取國際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的援助,特別是蘇聯的援助。這是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不可缺少的條件。
原則確立的影響
中國人民的抗戰,正是因為首先立足於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下,堅持抗戰八年整,中國沒有亡國,這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當然在這之中,也獲得了國際方面的援助。中日戰爭爆發不久,共產國際就發表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號召用一切方法援助中國人民抗戰。蘇聯政府給予中國大批軍火貸款,支援中國飛機1000多架,航空人員2000 多人。日本共產黨一再向日本人民號召,「不送一兵一卒到中國去!」日共領導人岡野進親自來中國,同中國共產黨一起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反戰宣傳。像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隸華大夫以及美國史沫特萊作家等人,自願來中國參加抗戰。即使英、美、法等國,因反對日本獨佔中國,也希望國共合作抗日。當中國抗戰到反攻階段,由於蘇聯以百萬大軍出兵東北,從而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進程,使中國獲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這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爭取外援相結合原則的偉大勝利。
③ 抗日戰爭時中國軍人是怎樣抗日的
武器不如人,用血肉抵抗,十分悲壯。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專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屬大規模的會戰22次 ,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73] )、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④ 簡述國共兩黨是如何共同抗日的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積極抗戰拚死抵抗,作出巨大犧牲,成為抗戰的主力軍。據統計,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隊中陸軍陣亡將士三百萬人以上,當中將級軍官已超過二百名,中下級軍官更大幅傷亡。國民黨軍陣亡將領有: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9軍軍長郝夢齡,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等等。其中張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犧牲級別最高的將領。而在共產黨人中,犧牲的高級將領僅有左權將軍和彭雪楓將軍(左權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彭雪楓為新四軍的師長)。 此外,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亦首次離開中國,組成遠征軍, 到緬甸與英印軍共同作戰,且亦屢有勝果。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死於跟八路軍的戰斗中,包括阿部規秀中將。)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從抗擊日軍的數量和地域來看,國民黨軍的貢獻則遠遠要大於八路軍和新四軍。國民黨軍的對日戰場是主戰場,抗擊著大部分的日軍。僅從殲滅日軍的數量來看就超過一百萬,而八路軍新四軍殲滅日軍和偽軍共計52.7萬人。國民黨軍在除西北以外的廣大地區抗擊日軍,而八路軍、新四軍只是占據華北和華中等地區,只是局部戰場。國民黨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滅日軍的數量可以達到上萬人(不少為日軍精銳部隊),如台兒庄大捷、萬家嶺大捷,而共產黨的軍隊聊以自慰的平型關大捷只不過是殲滅一千多人的輜重部隊。當然,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而國民黨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往者雖已逝,來者猶可追。中國的抗戰史應該重新為國民黨書寫,那些國軍的抗日老戰士應該得到尊重,哪怕是遲到的尊重。否則我們對不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魂。歷史將永遠記住那些為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為了保衛民族和人民而捐軀的烈士們,不管他們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他們將永垂不朽!
⑤ 抗戰時期各戰區是怎麼劃分的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⑥ 抗日戰爭時期軍隊是怎樣建制的
事實上,在很長時期內我國的軍隊的編制是沒有規范的,主要原因就是軍閥派系林立,各個軍內閥的軍容隊都有自己的編制安排方法,一般來說,在較大的單位里(如團旅師)都還有額外的警衛營,連之類,而且在抗戰中前線軍隊在長時間作戰後往往建制被打亂,更是難以估計,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一下各個單位的大約人數:連100人左右
營400—500人左右
團3000—4000人左右
師10000—15000人左右(整編師獨立師無法估計,因為那些並非正常編制,常常相當於軍,像74師,一共3.2萬人
⑦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是怎麼淪陷的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是因為淞滬會戰而淪陷的,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斗,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到了11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7)抗日戰爭期間是如何抗日的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既是國民政府的經濟、文化中心和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強利益交匯之所在,更因此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上海抗日斗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特殊環境和有利因素,使這座城市的優勢條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央機關長期堅守和戰斗的地方,也是黨領導文化工作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上海黨組織以文化工作為重點和突破口,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使上海成為全國抗戰文化的策源地。
孤島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用上海的特殊環境和列強之間的復雜矛盾,依託租界堅持開展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一步壯大了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利用洋商招牌進行抗日宣傳、團結國際人士推進救亡運動、藉助復雜環境開展情報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共分成幾個戰區分別是如何劃分的
抗日戰爭時期各戰區中國部隊概況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共分為九大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 潛 作戰地區 平漢路方面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西山 作戰地區 山西方面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 蘇浙方面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 作戰地區 兩廣方面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 津浦路方面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朱紹良 作戰地區 甘寧青方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作戰地區 兩湖方面
另一說法如下:
一戰區
1937.8.20戰區成立,作戰區域:平漢、津浦線
將介石自任總司令
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 原為29軍軍長 副佟麟閣。)
59軍:張自忠
68軍:劉汝明
77軍:馮治安
騎3軍:鄭大章
集團軍直轄:181師:石友三
(宋哲元原為29軍軍長 副:佟麟閣 )
( 一集團軍於1937.9上旬參加津浦鐵路北段沿線作戰,遞屬 6戰區馮玉祥指揮。參見後 6戰區)
時間:1937.10 – 1938.2作戰區域:平漢線
司令長官:程 潛(代)
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哲元
59軍:張自忠
68軍:劉汝明
77軍:馮治安
騎3軍:鄭大章
集團軍直轄:181師:石友三
20集團軍 總司令:商 震
32軍:商 震
軍直轄:獨立46旅:鮑 鋼 騎14旅:張占魁
20軍團 總司令:湯恩伯(於1937.12月從 2戰區調入,很快又調屬 5戰區)
52軍:關麟徵
13軍:湯恩伯
戰區直轄
53軍:萬福麟
1938.2後 作戰區域:豫東北
司令長官:程 潛
豫東兵團 總司令:薛 岳
29軍團(64軍) 司令:李漢魁
兵團直轄:
74軍:俞濟時
8軍:黃 傑
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哲元
77軍:馮治安 69軍:石友三 53軍:萬福麟
17軍團 司令:胡宗南 1軍:李鐵軍
3集團軍 司令:孫桐萱 12軍:孫桐萱 55軍:曹福林
20集團軍 司令:商 震32軍:商 震
戰區直轄:
27軍:桂永清 71軍:宋希濂 39軍:劉和鼎 91軍:郜子舉 90軍:彭進之 騎3軍:鄭大章
1939年1月,作戰區域:豫和皖北之一部 司令長官:衛立煌
2集團軍:孫連仲 30軍 田鎮南
3集團軍:孫桐萱 12軍孫桐萱(兼)
戰區直轄:40軍龐炳勛 76軍孫鐵軍
時間:1944.4(豫中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蔣鼎文 副:湯恩伯
4集團軍:孫蔚如 38軍:張耀明 96軍:李興中
14集團軍:劉茂恩 15軍:武庭麟
劉戡兵團:劉 戡 暫4軍:謝輔三 9 軍:韓錫候
36集團軍:李家鈺 47軍:李宗昉
39集團軍:高樹勛 新8軍:胡伯翰
副司令長官(湯恩伯)轄:
15集團軍:何柱國 騎軍2:廖澤運
19集團軍:陳大慶 暫9軍:霍守義
28集團軍:李仙洲 85軍:吳紹周 89軍:顧錫九 暫15軍:劉昌義
31集團軍:王仲廉 12軍:賀粹之 13軍:石 覺 29軍:馬勵武
副司令長官直轄:78軍 賴汝雄
戰區直轄: 14軍:陳 鐵
二戰區
1937.8.20戰區建立 作戰轄區:晉、察、綏
司令長官:閻錫山
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 副:孫 楚 33軍:孫 楚 34軍:楊澄源
7集團軍(臨時集成)總司令:傅作義 72軍:陳長捷 騎1軍(臨時配屬):趙承綬
前敵總指揮:湯恩伯 13軍:湯恩伯 17軍:高桂滋
總指揮直轄:94師:朱懷冰
時間:1937.9.11(太原會戰期間)作戰區域:山西
司令長官:閻錫山 副:黃紹竑
2集團軍 總司令:孫連仲 1軍團(26路軍):孫連仲 30軍:田鎮南 14軍團(27路軍):馮欽哉 42軍:馮安邦 3軍:曾萬鍾
6集團軍 總司令:楊愛源 副:孫 楚 33軍:孫 楚 34軍:楊澄源
7集團軍 總司令:傅作義 17軍:高桂滋 35軍:傅作義 61軍:陳長捷
14集團軍 總司令:衛立煌 9軍:郝夢麟 14軍:李默庵
18集團軍 總司令:朱 德
22集團軍 總司令:鄧侯錫 41軍:孫 震 45軍:鄧侯錫
13軍團 司令:劉茂恩 15軍:劉茂恩
戰區直轄 19軍:王靖國 13軍:湯恩伯 騎1軍:趙承綬 騎2軍:何柱國
時間:1937.10(忻口作戰期間)作戰區域:山西
司令長官:閻錫山 副:黃紹竑
中央集團軍(14集團軍) 總司令:衛立煌 9軍:郝夢麟(郝夢麟中將於忻口作戰時殉國)14軍:李默庵 15軍:劉茂恩 17軍:高貴滋 19軍:王靖國
左集團軍( 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
右集團軍(18集團軍)總司令:朱 德
預備集團軍( 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 騎軍1:趙承綬 騎軍2:何柱國 34軍:楊澄 35軍:傅作義 61軍:陳長捷 66軍:杜春沂
時間:1937.11.18 作戰區域:山西
司令長官:閻錫山 副:衛立煌 前敵總司令 衛立煌
2集團軍 司令:孫連仲
1軍團:孫連仲 3軍:曾萬鍾 15軍:劉茂恩 34軍:楊澄源
19集團軍 司令:王靖國 19軍:王靖國 61軍:陳長捷
前敵總司令直轄 14軍:李默庵 17軍:高桂滋
戰區直轄:9軍:郭寄嶠 27路軍(14軍團):馮欽哉 35軍:傅作義 47軍:李家鈺
18集團軍:朱 德
騎軍6:門炳岳
1939。1。作戰區域:晉及隴西一部
司令長官 閻錫山
14集團軍:衛立煌 14軍陳 鐵 93軍劉 戡 98軍武士敏
4集團軍:孫蔚如 38軍趙壽山 96軍李興中 47軍李家鈺
5集團軍:曾萬鍾 3軍曾萬鍾(兼) 15軍劉茂恩 17軍高桂滋 9軍郭寄嶠
6集團軍:楊愛源 61軍陳長捷 19軍王靖國 1騎兵軍趙承綏
7集團軍:傅作義 新編1軍鄧寶珊 22軍高雙成 35軍傅作義(兼)
東北挺進軍 馬佔山
18集團軍:朱 德
3戰區
1937年8月20日戰區成立 作戰區域:淞滬地區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顧祝同
淞滬圍攻軍指揮官:張治中
淞滬警備部隊(上海市保安總團、保衛團、警察總隊)
太湖聯防部隊
長江南岸守備區指揮官:霍揆彰
長江北岸守備區指揮官:常恩多(111師師長)
杭州灣北岸守備區指揮官:張發奎
浙東守備區指揮官:劉建緒
時間:1937.9.11 (淞滬會戰-2 守勢期)
8集團軍:張發奎 28軍:陶 廣
9集團軍:張治中 右翼軍72軍孫元良
左翼軍:王敬久(副:宋希濂)71軍:王敬久 78軍:宋希濂
15集團軍:陳 誠
右翼軍:胡宗南(副:王東原) 1軍:胡宗南
中央軍:羅卓英(副:霍揆彰) 18軍:羅卓英 54軍:霍揆彰
4 軍:吳奇偉
左翼軍:劉和鼎(副:俞濟時) 39軍:劉和鼎 74軍:俞濟時
時間:1937.9.21
右翼作戰軍:張發奎 8集團軍:張發奎 28軍:陶 廣
10集團軍:劉建緒 70軍:(19師):李 覺
中央作戰軍:朱紹良 9集團軍:朱紹良
右翼軍:孫元良 72軍:孫元良
左翼軍:王敬久 副:宋希濂 78軍:宋希濂 71軍:王敬久
左翼作戰軍:陳 誠
19集團軍:薛 岳 69軍:阮肇昌 66軍:葉 肇
75軍:周 喦(後為一怪字,上面是一個品字,下面是一個石字;詞庫中無此字,便胡亂拼一相近的怪字) 4軍:吳奇偉
15集團軍:羅卓英 18軍:羅卓英 13師:萬耀煌(欠一部) 74軍:俞濟時 39軍:劉和鼎
時間:1937.9.10.15-10.26 (淞滬會戰-3 守勢期)
右翼作戰軍總司令:張發奎
8集團軍:張發奎 28軍:陶 廣
10集團軍:劉建緒
中央作戰軍總司令:朱紹良
9集團軍:朱紹良 72軍:孫元良 78軍:宋希濂 71軍:王敬久 8軍:黃 傑
21集團軍:廖磊 1軍:胡宗南 48軍:韋雲淞
左翼作戰軍總司令:陳 誠
19集團軍:薛岳 69軍:阮肇昌 25軍:萬耀煌 2 軍:李延年 66軍:葉 肇 20軍:楊 森
15集團軍:羅卓英 74軍:俞濟時 39軍:劉和鼎 18軍:羅卓英
11軍團:上官雲相
1939。1,作戰區域 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
司令長官:顧祝同
25集團軍:陳 儀 100軍陳 琪
10集團軍:劉建緒 28軍陶廣 91軍宣鐵吾
32集團軍:上官雲相 25軍王敬久 29軍陳安寶
23集團軍:唐式遵 21軍陳萬仞 50軍郭勛祺 新編4軍葉 挺
時間:1941.9( 2次長沙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顧祝同 副:劉建緒 唐式遵
25集團軍:劉建緒 70軍:陳孔達 福建保安處:黃珍吾
10集團軍:王敬久
暫9軍:馮聖法(兼)
49軍:劉多荃
88軍(錢塘江北岸指揮部):范紹增
1游擊指揮部:陶 廣 28軍:陶 廣
32集團軍:上官雲相
2游擊區總指揮:冷 欣
25軍:張文清
23集團軍:唐式遵 50軍:范子英
戰區直轄:86軍:莫與碩 100軍:劉廣濟
時間:1942.3(浙贛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顧祝同
25集團軍:李 覺 暫編9軍:馮聖法 88軍:何紹周
10集團軍:王敬久 49軍:王鐵漢
32集團軍:上官雲相 25軍:張文清 28軍:陶 廣
23集團軍:唐式遵 21軍:劉雨卿 50軍:范子英
戰區直轄:26軍:丁治磐 86軍:莫興碩 74軍:王耀武 100軍:施中誠
4戰區
1937,8。20 作戰地區:兩廣福建
司令長官:何應欽
12集團軍 余漢謀 62軍 張 逵 63軍 張瑞貴 64軍 李漢魂 65軍 李振球 8軍團 夏 威
1939 。1
司令長官:張發奎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
9集團軍:吳奇偉 65軍李鎮球
12集團軍:余漢謀 62軍張 達 66軍葉 肇 83軍莫希德
16集團軍:夏 威 46軍夏 威(兼,後為何 宣) 64軍鄧龍光
時間:1944.9(桂柳作戰期間)
司令長官:張發奎 副:夏 威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漢域 26軍:丁治盤 37軍:羅 奇
16集團軍:夏 威 31軍:賀維珍 46軍:黎行恕 93軍:甘麗初
35集團軍:鄧龍光 62軍:黃 濤 64軍:張 弛
27集團軍:李玉堂 79軍:方 靖
其他參加桂柳作戰的單位:
黔桂湘邊區總司令:湯恩伯 97軍:陳素農 98軍:劉希程 29軍:孫元良
中美空軍單位: 中國空軍:空4大隊 空11大隊 中美混合團:1、2、3大隊
5戰區
1937.8.20戰區建立範 轄區:山東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韓復渠
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渠 副:於學忠
5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 副:上官雲相
時間:1938.1.17 轄區:津浦線
司令長官:李宗仁
3集團軍總司令:於學忠 12軍:孫桐萱 51軍:於學忠 55軍:曹福林 56軍:谷良民
12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 31軍:韋雲淞 新4軍 4支隊
21集團軍總司令:廖 磊 7軍:周祖晃 48軍:廖 磊
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候 41軍:孫 震 45軍:鄧侯錫
24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 57軍:繆澄流
27集團軍總司令:楊 森 20軍:楊 森
戰區直轄:59軍:張自忠
3軍團:龐炳勛 40軍:龐炳勛
時間:1938.2(徐州會戰初期)轄區:魯、蘇、皖、豫(以徐州為中心)
司令長官:李宗仁 副:李品仙
3集團軍:孫桐萱 12軍:孫桐萱 55軍:曹福林
11集團軍:李品仙 31軍:劉士敏
21集團軍:廖 磊 7軍:周祖晃 48軍:韋雲松
22集團軍:鄧侯錫(孫 震代) 41軍:孫 震 45軍:陳鼎勛
24集團軍:韓德勤 57軍:繆澄流 89軍:韓德勤
3軍團:龐炳勛 40軍:龐炳勛
27軍團:張自忠 59軍:張自忠
6軍團:楊 森 20軍:楊 森
戰區直轄:51軍:於學忠 游擊隊 保安隊 海軍陸戰隊
20軍團:湯恩伯 52軍:關麟徴 85軍:王仲廉 75軍:周 喦
2集團軍:孫連仲 30軍:田鎮南 42軍:馮安邦
時間:1938.6(武漢會戰 期)轄 區:皖西、鄂北、豫南
司令長官:李宗仁
3兵團:孫連仲
2集團軍:孫連仲 30軍:田鎮南 42軍:馮安邦
兵團直轄:26軍:蕭之楚 55軍:曹福林 87軍:劉膺古
4兵團:李品仙
29集團軍:王纘緒 44軍:彰誠孚 67軍:許紹宗
11集團軍:李品仙 48軍:韋雲松 84軍:覃連芳 48軍:張義純
28軍團:劉汝明 68軍:劉汝明 兵團直轄:86軍:何知重
26集團軍:徐源泉 10軍:徐源泉
21集團軍:廖 磊 31軍:韋雲淞 7軍:周祖晃
19集團軍:馮治安 77軍:馮治安
5集團軍:於學忠 51軍:於學忠
33集團軍:張自忠 59軍:張自忠
24集團軍:韓德勤 57軍:繆澄流 89軍:韓德勤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 森
17軍團:胡宗南 1軍:胡宗南(後為陶峙岳)
1939。1 作戰區域 皖西、鄂北、豫南
司令長官:李宗仁
7軍張 淦
48軍張義純
33集團軍:張自忠 55軍曹福林 59軍張自忠(兼) 77軍馮治安
11集團軍:李品仙 84軍覃連芳 39軍劉和鼎
22集團軍:孫 震 41軍孫 震(兼) 45軍陳鼎勛
29集團軍:王纘緒 44軍廖 震 67軍許紹棠
長江上游防守司令部:郭懺 94軍郭 懺(兼) 75軍周 喦 85軍王仲廉
時間:1939.5(隨棗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李宗仁 副:李品仙 (後為孫 震)
參謀長:徐祖貽
右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
33集團軍:張自忠 77軍:馮治安 59軍:張自忠 55軍:曹福林 45軍(原屬22集團軍):陳鼎勛
29集團軍:王纘緒(欠44軍) 67軍:許紹宗
右集團軍直轄: 5戰區 6游擊縱隊:柏啟元;
左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
11集團軍:李品仙 39軍:劉和鼎 84軍:覃連芳
31集團軍:湯恩伯 13軍:張 軫 85軍:王仲廉
集團軍直轄: 5戰區 1游擊縱隊:石毓靈; 5游擊縱隊:傅光咸
2線兵團:孫 震
22集團軍:孫 震 41軍:孫 震
豫鄂皖邊區游擊總部:廖 磊
21集團軍:廖磊 48軍:區壽年 7軍:張 淦 豫鄂皖邊區西進軍:王贊斌(7軍副軍長)
21集團軍之一部; 5戰區 2游擊縱隊:沈光武; 戰區 3游擊縱隊:黃瑞華 江防軍:郭懺 26軍:蕭之楚 75軍:周 喦(暫歸 9戰區指揮) 94軍:郭 懺
時間: 1941.9( 2次長沙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李宗仁 副:孫連仲 李品仙
33集團軍(河西集團軍):馮治安 副:李文田 劉和鼎 59軍:黃維綱 77軍:馮治安
29集團軍(右集團軍):王纘緒 副:廖 震 44軍:王澤浚(代) 67軍:佘念慈
2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孫連仲 副:劉汝明 田鎮南 68軍:劉汝明 55軍:曹福林
31集團軍(左集團軍):湯恩伯 副:許紹宗 王仲廉 85軍:李楚瀛
15集團軍:何柱國 92軍:李仙洲 騎兵軍2:徐 梁 29軍:陳大慶
21集團軍(大別山兵團):李品仙 副:張義純 84軍:莫樹傑 48軍:蘇祖馨 7軍:張淦
22集團軍:孫 震 副:董宋珩 陳鼎勛 41軍:孫震
戰區直轄:30軍:池峰城
時間:1945.4(豫西鄂北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劉 峙 副:郭寄嶠 孫 震
2集團軍:劉汝明 5軍:曹福林 6軍:劉汝珍 豫鄂邊區挺進軍:杜大中(代)
22集團軍:孫 震 41軍:曾蘇元 45軍:陳鼎勛 69軍:米文合
33集團軍:馮治安 59軍:劉振三 77軍:何基澧
冀察戰區總司令:高樹勛 新8軍:胡伯翰 河北民軍:喬明禮
6戰區
時間:1941.9.7-10.12( 2次長沙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陳 誠 副:吳奇偉 黃琪翔
20集團軍:霍揆彰(代) 53軍:周福成 73軍:彭位仁 87軍:周祥初
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吳奇偉 8軍:鄭洞國 94軍:李及蘭26集團軍:周 磊 32軍:宋肯堂 75軍:施伯衡
33集團軍:馮治安 39軍:劉和鼎 59軍:黃維綱 77軍:馮治安
18軍:方天覺
時間:1943.4(鄂西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陳 誠 孫連仲(代)
33集團軍:馮治安 副:李文田 30軍:池峰城 79軍:王甲本 74軍:王耀武 77軍:馮治安 59軍:黃維鋼
29集團軍:王纘緒 副:廖 震 73軍:汪之斌 44軍:王澤浚 26集團軍:周 喦 副:歐壽年 66軍:方靖 75軍:柳際明
10集團軍:王敬久 87軍:高卓東 94軍:牟庭芳
長江上游江防軍司令:吳奇偉 副:曾以鼎 李及蘭 32軍:宋肯堂 18軍:方 天 86軍:朱鼎卿 海軍 2艦隊:曾以鼎
時間:1943.10(常德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陳 誠 孫連仲(代)
10集團軍:王敬久 66軍:方 靖 79軍:王甲本
26集團軍:周 喦 75軍:柳際明 32軍:宋肯堂
29集團軍:王纘緒 73軍:汪之斌 44軍:王澤浚
33集團軍:馮治安 59軍:劉振三 77軍:何基澧
長江上游江防軍:吳奇偉 18軍:羅廣文 30軍:池峰城
86軍:朱鼎卿 海軍 2艦隊:曾以鼎
時間:1943.10(常德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陳 誠 孫連仲(代)
10集團軍:王敬久 66軍:方 靖 79軍:王甲本
26集團軍:周 喦 75軍:柳際明 32軍:宋肯堂
29集團軍:王纘緒 73軍:汪之斌 44軍:王澤浚
33集團軍:馮治安 59軍:劉振三 77軍:何基澧
長江上游江防軍:吳奇偉 18軍:羅廣文 30軍:池峰城 86軍:朱鼎卿 海軍 2艦隊:曾以鼎
七戰區
1937年,作戰區域為四川
司令長官 劉湘
1938年1 月劉湘病死後, 七戰區被撤銷,所轄川軍 二十二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先後撥歸二戰區、三戰區和五戰區節制
1939年司令長官余漢謀
目前所知只這么多,以後找到相關資料再補上,也希望抗盟的同志提供資料。
8戰區
1939。1。 作戰區域 甘、寧、青及綏遠
司令長官:朱紹良 17集團軍:馬鴻賓 81軍馬鴻賓(兼)
戰區直轄: 80軍孔令恂 83軍馬步芳 5騎兵軍馬步青 新2軍魯達昌
9戰區
時間:1938.6 贛西北、鄂南(江南)、湘
司令長官:陳 誠
1兵團 總司令:薛 岳
20集團軍:商 震 32軍:商 震 18軍:黃 維
9集團軍:吳奇偉 4軍:歐 震 8軍:李玉堂 66軍:葉 肇 29軍團:李漢魂 64軍:李漢魂 70軍:李 覺
37軍團:王敬久 25軍:王敬久 74軍:俞濟時 29軍:陳安寶 鄱陽湖警備部隊
2兵團 總司令:張發奎
32集團軍:王陵基 72軍:王陵基 78軍:張 再
3集團軍:孫桐萱 12軍:孫桐萱
31集團軍:湯恩伯 13軍:張 軫 98軍:張 剛 32軍團:關麟徴 52軍:關麟徴 92軍:李仙洲
11軍團:李延年(兼田北要塞指揮官) 2軍:李延年 田南要塞指揮官:霍揆彰 54軍:霍揆彰
江南指揮官:周 喦 75軍:周 喦 武漢警備司令:郭 懺 94軍:郭 懺
江北指揮官:萬耀煌 6軍:甘麗初 16軍:董 釗 兵團直轄:37軍:黃國梁
戰區直轄30軍團:盧漢 60軍:盧 漢 26軍團:萬福麟 53軍:萬福麟
1939。1贛西北、鄂南(江南)、湘
司令長官:陳 誠 薛 岳(代) 19集團軍:羅卓英 79軍夏楚中 49軍劉多荃 70軍李 覺 78軍夏守勛 32軍宋肯堂
31集團軍:湯恩伯 13軍軍張軫 18軍黃維 92軍李仙洲 37軍黃國梁 52軍張耀明
1集團軍:龍 雲、盧漢 58軍軍孫 渡 新3軍 張 沖 60軍安恩溥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漢域
30集團軍:王陵基 72軍韓全朴 78軍夏守勛
20集團軍:商 震 54軍霍揆彰
時間:1939.9.14-10.14( 1次長沙會戰時期)作戰區域:湘、贛西北、鄂南
司令長官:陳 誠(薛岳代)
1集團軍:盧漢 58軍:孫 渡 60軍:安恩溥
15集團軍:關麟徵 37軍:陳 沛 52軍:張耀明 79軍:夏楚中
19集團軍:羅卓英 32軍:宋肯堂 49軍:劉多荃
20集團軍:商 震(副:霍揆彰)53軍:周福成 54軍:陳烈 87軍:周祥初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漢域
30集團軍:王陵基 72軍:韓全朴 78軍:夏守勛 8軍:李玉堂
時間:1941.9
司令長官:薛 岳 副:羅卓英 楊 森 王陵基
19集團軍:羅卓英
1集團軍:盧 漢 新3軍:楊宏光 74軍:王耀武
30集團軍:王陵基 72軍:韓全朴 78軍:夏首勛
27集團軍:楊 森 4軍:歐 震 20軍:楊漢域 58軍:孫 渡
時間:1941.12( 3次長沙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薛 岳 副:楊 森 王陵基
1集團軍:盧 漢 新3軍:楊宏光
19集團軍:羅卓英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漢域 58軍:孫 渡
30集團軍:王陵基 78軍:夏守勛 72軍:韓全朴
時間:1944.5(長衡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薛 岳 副:王陵基 王瓚緒 楊 森
1集團軍:孫 渡 58軍:魯道源 新3軍:楊宏光
30集團軍:王陵基 72軍:傅 翼
27集團軍:楊 森 20軍:楊漢成
10戰區
時間:1945.4(豫西鄂北會戰期間)
司令長官:李品仙
副:何柱國 李明揚 牟中珩 王懋功
2集團軍:李品仙 7軍:劉 舫 84軍:張光瑋 12軍:霍守義 暫9軍:傅立平 51軍:周毓英
滇緬公路時間:1942.3-1942.9
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中正
參謀長:Joseph W. Stilwell(兼負責中英聯軍聯絡)
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林 蔚(指導中國遠征軍,並負責與英緬軍總司令協調事宜)
英緬軍總司令:Thomas J. Hutton(前) ?Alaxander(後)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杜聿明 代 (前)
羅卓英 副:杜聿明 (後) 5軍:杜聿明 6軍:甘麗初 66軍:張 軫
英緬軍 1軍團總司令:?Denis
空軍:
美自願空軍隊(驅逐機 8架)
英駐緬空軍(戰斗機14架;轟炸機14架)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時間:1944.5
⑨ 川軍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表現是怎樣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戰的呼聲甚高,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即向專中央和全國屬通電請纓抗戰,甚為激憤。8月,各路川軍將領集議抗戰事宜,決心放棄前嫌,統兵14個師,組成二個集團軍。鄧錫侯率領第二十二集團軍,劉湘率領第二十三集團軍開赴抗日前線。還有兩批川軍出川抗戰,分別是:第29集團軍王攢緒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0集團軍王陵基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6集團軍李家鈺總司令轄兩個軍和李宗鑒旅長的獨立第35旅。抗戰八年,出川抗戰的川軍在40萬人以上(不包括以後各部隊自行補充數)。川軍三期出兵抗戰,參加了正面戰場上幾乎全部大的會戰。川軍是被常凱申玩兒殘的。
⑩ 抗戰時期的國軍,到底是如何抗日的,最後一張讓人心酸
抗戰時期大會戰基本是國軍打的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內戰、容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晉南(中條山)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其實那時候抗日主力是國軍,像飛機啊,坦克啊都是宋美齡從美國借來的,咱們最多是個百團大戰,人也不算太多。但是後期主力就是我們共產黨了,國軍死的人是相當多的,當然我們也沒少死,也是兩黨所有人的犧牲,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