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美援朝參戰部隊有哪些
抗美援朝中國參戰的部隊包括:
陸軍27個軍另一個師,炮兵10個師共46個團,高射版炮兵5個野戰師又加權21個城防團和70餘個獨立營,裝甲兵坦克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又一個團,裝甲兵坦克9個團,公安部隊2個師共11個團,空軍部隊先後有殲擊機10個師共21個團,轟炸機2個師。
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軍累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總人數達到290萬餘人。同一時間在戰場上志願軍兵力最高峰,是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期間的135萬人。
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包括陸軍70%的兵力;鐵道兵、公安兵100%;空軍70%;炮兵73%;坦克部隊30%;防空部隊60%,工兵部隊57%,都得到了朝鮮戰爭的鍛煉。
(1)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作戰成果:
1953年8月1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出版了109萬戰俘死傷記錄。由國防部編制的朝鮮戰爭歷史記錄顯示,美國損失了17.98萬士兵(美國公布的是14.2萬),韓國損失了98.84萬士兵,總計113萬(不包括非戰斗傷亡)。
2. 抗美援朝中國去了幾批軍隊
抗美援朝中國去了19個軍隊。
《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衛生勤務》記錄 中,版中國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240萬另外權,還有東北軍區60萬支前軍工入朝出戰勤。
志願軍志願軍先後入朝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空軍12個師、炮兵15個師、鐵道兵10個師、坦克3個師、公安軍2個師、工兵14個團。
朝鮮戰爭是美國軍隊和中國軍隊的第一次較量。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將軍率中國軍隊開赴朝鮮,與所謂"聯合國軍"進行了近三年的艱苦戰斗。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隊損失了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103284人,失蹤及被俘5178人。
抗美援朝的收獲一是殲敵23萬餘人,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二是迫使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
3. 朝鮮戰爭參戰各國兵力數據
朝鮮人民軍: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超出1000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足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1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1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
南朝鮮軍: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為最多每個師約9600餘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餘的3、5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裝甲車:27輛;火炮:129門;火箭筒:1900具;飛機:30架(10架戰斗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總兵力:約9.8萬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約78萬人(輪戰人數近300萬)。
蘇聯方面:約26000人(主要是飛行員、空軍地勤保障、雷達兵等)。
「聯合國軍」方面(合計:614694人):
美國 480000人
英國 63000人
加拿大 26791人
澳大利亞 17000人
菲律賓 7000人
土耳其 5455人
荷蘭 3972人
法國 3421人
紐西蘭 1389人
泰國 1294人
衣索比亞 1271人
希臘 1263人
哥倫比亞 1068人
比利時 900人
南非 826人
盧森堡 44人
4. 抗美援朝中中國派的是什麼軍隊
抗美援來朝中中國派的是自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至1959年1月期間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彭德懷,鄧華為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為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
(4)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面對重重困難,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待命出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志願軍
5. 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名稱是什麼
中國人民志願來軍。
中國人民志願自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彭德懷,鄧華為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為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
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分批從朝鮮撤離。1959年1月,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建制均被撤銷。
(5)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231190名志願軍官兵榮獲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頒發的各種勛章和獎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獲得者12人:彭德懷、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許家朋、孫占元、邱少雲、李家發、楊連第、楊春增、楊育才、胡修道。
同時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的有9人,分別是: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楊連第、孫占元、胡修道、伍先華、楊春增、李家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志願軍
6. 抗美援朝中國參加了多少個軍
抗美援朝中國參戰的部隊包括:
陸軍27個軍另一個師,炮兵10個師共回46個團,高射炮兵5個野戰答師又加21個城防團和70餘個獨立營,裝甲兵坦克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又一個團,裝甲兵坦克9個團,公安部隊2個師共11個團,空軍部隊先後有殲擊機10個師共21個團,轟炸機2個師。
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軍累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總人數達到290萬餘人。同一時間在戰場上志願軍兵力最高峰,是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期間的135萬人。
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包括陸軍70%的兵力;鐵道兵、公安兵100%;空軍70%;炮兵73%;坦克部隊30%;防空部隊60%,工兵部隊57%,都得到了朝鮮戰爭的鍛煉。
(6)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作戰成果:
1953年8月1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戰績中記載:共計斃傷俘敵數為109萬。韓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記載:美軍損失17.98萬(美國公布14.2萬),南朝鮮損失98.84萬,總計為113萬(均不包括非戰斗減員)。
7. 抗美援朝共有哪些國家參戰
一、聯合國軍:
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法國、希臘、盧森堡、荷蘭、紐西蘭、菲律賓、南非、泰國、土耳其、英國。
二、中、朝方面;
朝鮮、中國大陸、蘇聯。
三、聯合國軍介紹: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84號決議,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義大利、挪威、瑞典、丹麥、印度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
值得指出的是,當時不屬於聯合國會員國的韓國(南朝鮮)部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當時,台灣蔣介石政權(中華民國)亦參與了部分聯合國軍戰俘營管理工作。
(7)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中國參戰原因(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准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 。
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8. 抗美援朝----是中國的哪支部隊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至1959年1月期間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專國方面部隊。中國人屬民志願軍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彭德懷,鄧華為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為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
(8)朝鮮戰爭中國參戰部隊擴展閱讀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組成,准備立即入朝參戰,美國侵略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逆轉,並日益嚴重。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與中國人民的意願,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支援朝鮮人民抵抗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
並且指出: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整個朝鮮被美國佔領,朝鮮革命力量遭到失敗,這不僅對朝鮮人民不利,對中國人民不利,對整個東方也都是不利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志願軍
參考資料來源:央視網-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大事記(1950年)
9. 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叫什麼名 為什麼
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
簡介: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部隊稱為「志願軍」是為了避免擴大戰爭范圍縮小戰爭規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總司令兼總政委是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為副總司令,解方任總參謀長。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3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詳細資料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
10. 抗美援朝戰爭我軍參戰的部隊是哪些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經過兩年九個月的艱苦卓絕的戰斗,共斃傷俘敵71.8萬餘人,其中美軍29.7萬餘人。迫使"聯合國軍"於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根據中央軍委輪番作戰方針,先後有27個軍另1個師入朝參戰。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參戰部隊有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66軍、第50軍、第20軍、第27軍、第26軍共計9個軍30個師(其中第20軍、第27軍、第26軍首番參戰轄4個師);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參戰部隊有第64軍、第63軍、第65軍、第60軍、第12軍、第15軍和第20軍、第26軍、第27軍、第39軍、第40軍共計11個軍33個師;1951年6月中旬以後,屬於第三番參戰部隊有第67軍、第68軍、第47軍和第12軍、第15軍、第60軍、第20軍、第26軍、第27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共計17個軍51個師,另有第36軍、第37軍兩個軍擔任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三個機場擔任搶修、維護警戒任務。1952年9月,第23軍、第24軍、第46軍入朝,輪換第20軍、第27軍、第42軍回國;同年11月,第33師入朝,擔任東海岸元山地區的防禦任務;為加強1953年春季反登陸作戰力量,第16軍、第1軍、第54軍、第21軍先後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朝鮮停戰前後,大部分部隊先後凱旋迴國。第1軍、第16軍、第21軍、第23軍、第54軍暫駐朝鮮執行維護停戰協定實施任務,並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個軍勝利完成任務後,分三批全部撤離朝鮮回國。
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人民志願軍27個軍參戰概況如下:
志願軍第38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8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梁興初、江擁輝(代),政治委員劉西元、吳岱(代)。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志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勝利完成任務後,於1953年7月10日回國。該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譽為"萬歲軍"。
志願軍第39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9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吳信泉、張竭誠(代),政治委員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轄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志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5月7日回國。
志願軍第4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0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昇平。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志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1953年7月回國。
志願軍第42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2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吳瑞林,政治委員周彪、郭成柱。轄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先後隸屬第13兵團、志願軍總部。該軍於1950年10月19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10月30日回國。
志願軍第66軍:1950年10月由華北軍區第66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轄第196師、第197師、第198師。隸屬志願軍總部。該軍於1950年10月2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0日回國。
志願軍第5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50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曾澤生,政治委員徐文烈。轄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先後隸屬志願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該軍於1950年10月26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和遼寧安東(今丹東)兩地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2日回國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擔任朝鮮西海岸防禦及搶修機場任務,11月參加西朝鮮灣渡海攻島作戰。1955年4月19日回國。
志願軍第20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0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張翼翔、政治委員張翼翔(兼)、譚佑銘。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及第89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7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防禦。1952年10月11日回國。該軍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27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7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彭德清,政治委員劉浩天、曾如清。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及第94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12日由吉林臨江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10月14日回國。
志願軍第26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6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張仁初,政治委員李耀文。轄第76師、第77師、第78師及第88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0年11月19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6月5日回國。
志願軍第64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4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員王昭、黃文明。轄第190師、第191師、第192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16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8月回國。
志願軍第63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3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傅崇碧,政治委員龍道權。轄第187師、第188師、第189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17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9月回國。
志願軍第65軍:1951年2月由第1野戰軍第65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肖應堂,政治委員王道邦,後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道邦。轄第193師、第194師、第195師。隸屬第19兵團。該軍於1951年2月22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10月回國。
志願軍第60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60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韋傑、張祖諒,政治委員袁子欽。轄第179師、第180師、第181師。先後隸屬第3兵團、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1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1953年9月回國。
志願軍第12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12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曾紹山,政治委員李震。轄第31師、第34師、第35師。隸屬第3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21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術、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1954年4月25日回國。該軍100團2連班長伍先華(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爆破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04團4連副排長楊春增(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91團5連戰士胡修道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殺敵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15軍:1951年3月由第2野戰軍第15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秦基偉、李成芳(代),政治委員谷景生。轄第29師、第44師、第45師。隸屬第3兵團。該軍於1951年3月2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1954年5月回國。該軍135團2營通信員黃繼光(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135團7連排長孫占元(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87團9連邱少雲(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47軍:1951年4月由第4野戰軍第47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曹里懷、張天雲,政治委員李人林、劉賢權、陳發洪(代)。轄第139師、第140師、第141師。先後隸屬志願軍總部、第9兵團。該軍於1951年4月11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3年春上浦
防東山作戰。1954年9月24日回國。該軍141師偵察連文書羅盛教(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愛民模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志願軍第67軍:1951年6月由華北軍區第67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李湘、邱蔚,政治委員曠伏兆。轄第199師。第200師、第201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6月21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1954年9月29日回國。該軍595團1連戰士李家發(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68軍:1951年6月由華北軍區第68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陳仿仁,政治委員李呈瑞。轄第202師、第203師、第204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1年6月24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4月9日回國。該軍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36軍:1951年9月由華北軍區第36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王建業(代),政治委員康健民。轄第106師、第107師。隸屬第23兵團。該軍於1951年9月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1951年11月30日回國。
志願軍第37軍:1951年9月由華北軍區第37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張世珍,政治委員帥榮。轄第109師、第110師。隸屬第23兵團。該軍於1951年9月7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入朝,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1951年11月30日回國。
志願軍第23軍:1952年9月由第3野戰軍第23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鍾國楚、吳瑞山,政治委員盧勝、謝福林。轄第67師、第69師、第73師。先後隸屬第9兵團、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3月回國。該軍200團9連戰士許家朋(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志願軍第24軍:1952年9月由第3野戰軍第24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兼政治委員皮定均、張震(代)。轄第70師、第72師、第74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12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10月回國。
志願軍第46軍:1952年9月由第4野戰軍第46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肖全夫,政治委員吳保山。轄第133師、第136師、第137師。先後隸屬志願軍總部、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9月1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5年10月回國。
志願軍第16軍:1952年12月由第2野戰軍第16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員陳雲開、戴潤生。轄第32師、第46師、第47師。先後隸屬第9兵團、第19兵團。該軍於1952年12月28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4月回國。
志願軍第1軍:1952年12月由第1野戰軍第1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黃新廷、唐金龍,政治委員梁仁芥、顏金生。轄第1師、第2師、第7師。先後隸屬第19兵團、志願軍總部。該軍於1953年1月22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10月回國。
志願軍第54軍:1952年12月由第4野戰軍第54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丁盛,政治委員謝明、謝家祥。轄第130師、第134師、第135師。先後隸屬朝鮮西海岸防禦指揮部、第20兵團。該軍於1953年2月2日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7月回國。
志願軍第21軍:1952年12月由第3野戰軍第21軍編為志願軍序列。軍長吳泳湘、謝振華,政治委員謝福林、吳融峰。轄第61師、第62師、第63師。隸屬第20兵團。該軍於1953年3月14日由遼寧長甸河口入朝,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停戰後,參加朝鮮經濟復和建設,維護停戰協定。1958年7月回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正義之師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出了國威、軍威。同時,我軍73%的野戰軍部隊(按入朝前隸屬關系,第1野戰軍4個軍、第2野戰軍4個軍另1個師、第3野戰軍6個軍、第4野戰軍3個軍、華北軍區5個軍、東北軍區5個軍)經受了現代條件同世界強敵作戰的考驗和鍛煉,培育了一大批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軍事指揮人才,提高了我軍綜合素質和作戰能力及軍事理論水平。
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榜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獲得者:
彭德懷 楊根思 黃繼光 伍先華 許家朋 孫占元
邱少雲 李家發 楊連第 楊春增 楊育才 胡修道
特級英雄:楊根思 黃繼光
一級英雄:卜廣德 於泮宮 於喜田 王 海 王兆才
王學鳳 王德明 毛張苗 孔慶三 劉慶亮
劉維漢 孫占元 孫生祿 孫振錄 伍先華
李鳳林 李家發 李延年 余新發 許家朋
沈樹根 邱少雲 張永富 張積慧 吳志洲
員寶山 周厚剛 陳忠德 楊寶山 楊育才
楊春增 楊連第 胡修道 趙寶桐 柴去振
徐長富 高成山 高景灝 倪祥明 秦家彬
曹慶功 曹玉海 郭忠田 郭恩志 曹家富
崔建國 雷寶森 魯 珉 魏玉德 譚煩雲
一級模範:王興紀 孫鳳鉅 羅盛教 張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