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

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

發布時間:2021-02-02 14:04:43

A. 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B.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C.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華民國而言緬甸此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D. 中國遠征軍作戰緬甸拾遺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E.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5)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F. 中國遠征軍出兵多少去緬甸

緬甸戰役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G.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死了多少人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來駐自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 ,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 ,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7)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擴展閱讀:

1、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2、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

H.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戰況如何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I.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兵力入緬甸作戰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閱讀全文

與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