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戰爭軍官

中國戰爭軍官

發布時間:2021-02-07 02:50:03

1. 中國四大戰役戰死的優秀軍官叫什麼名字中國四大戰役戰死的優秀軍官叫什麼名字

確實不知道你說的四大戰役是哪四個,就不好回答。中國從古至今發生了數不清的戰役,有很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戰役,定論不一,是否說一下是哪四個

2. 中國解放戰爭時起義的國民黨軍官

魏鳳樓 河南西華 新編第3路軍第56師師長 中將 1945/08/20 河南淮陽
程德耀 河南 豫南挺進軍第13縱隊司令 少將 1945/08/31 河南正陽
黃方剛 河北 先遣軍興隆防區副司令 少將 1945/09/02 河北興隆
杜新民 山東厲城 新編第3路軍第18師師長 少將 1945/09/20 河南永城
牛子龍 河南郟縣 冀察挺進第9縱隊參謀長 少將 1945/10/12 河南汲縣
曹又參 陝西 新編第11旅旅長 少將 1945/10/25 陝西安邊
高樹勛 河北鹽山 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 中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廖華匯 河南羅山 第39集團軍參謀長 中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蕭秉鈞 山東濟寧 第39集團軍參謀處處長 少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陳明韶 河南鄭州 新編第8軍參謀處處長 少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許凈凡 陝西寧陝 新編第8軍軍務處處長 少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范龍章 河南汝陽 新編第6師師長 中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商正夏 河北平山 河北民軍副總指揮 少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喬明禮 河北灤城 河北民軍第2軍區司令 少將 1945/10/30 河北邯鄲
趙雲祥 河南郾城 第2路軍第1軍軍長 中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張伴農 第2路軍第1軍參謀長 少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路耀林 第2路軍第1軍副官長 少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孔蔭庭 第2路軍第1軍參謀處處長 少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顧呈祥 第2路軍第1軍軍械處處長 少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戴心寬 河南郾城 第2路軍第1軍第40師師長 少將 1945/11/11 江蘇鹽城
何志斌 抗日挺進軍第12縱隊司令 少將 1945/12/16 山東臨城
王繼賢 河北圍場 新編第3路軍第55師副師長 少將 1946/01/06 河南夏邑
郝鵬舉 河南靈寶 新編第6路軍總司令 中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畢書文 新編第6路軍副總司令 中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乜庭賓 河北景縣 新編第6路軍第1軍軍長兼1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曾紀瑞 新編第6路軍第2軍軍長兼4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張 奇 河南宜陽 新編第6路軍第1軍第2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李澤洲 新編第6路軍第1軍第3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李克昌 新編第6路軍第2軍第5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趙建勛 新編第6路軍第2軍第6師師長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李鐵民 新編第6路軍特種兵指揮官 少將 1946/01/09 山東台兒庄
孔從周 陝西西安 整編第38師副師長 少將 1946/05/15 河南鞏縣
孫子坤 陝西蒲城 整編第55旅旅長 少將 1946/05/15 河南鞏縣
杜 淑 山東聊城 保安第17總隊司令 中將 1946/05/23 山東東明
潘朔瑞 雲南威信 第184師師長 少將 1946/05/30 遼寧海城
鄭祖志 雲南陸良 第184師副師長 少將 1946/05/30 遼寧海城
馬逸飛 雲南鹽京 第184師參謀長 少將 1946/05/30 遼寧海城
蔣嘉賓 安徽碭山 蘇魯豫皖邊區第18縱隊司令 少將 1946/08/15 河南虞城
胡景鐸 陝西富平 陝北保安副司令 少將 1946/10/13 陝西橫山
王啟明 河北威縣 第32軍參謀長 少將 1947/04/02 河南汲縣
韓梅村 湖南華容 東北保安第3支隊司令 少將 1947/05/01 遼寧凌源
王家善 黑龍江巴彥 暫編第58師師長 少將 1948/02/25 遼寧營口
唐仕林 暫編第58師副師長 上校 1948/02/25 遼寧營口
張 翩 暫編第58師參謀長 上校 1948/02/25 遼寧營口
吳化文 山東掖縣 整編第96軍軍長兼整編第84師師長中將 1948/09/19 山東濟南
徐孟儒 山東諸城 整編第84師參謀長 少將 1948/09/19 山東濟南
楊友柏 安徽渦陽 整編第155旅旅長 少將 1948/09/19 山東濟南
趙廣興 河南濮陽 整編第161旅旅長 上校 1948/09/19 山東濟南
何志斌 陝西長安 整編第84師獨立旅旅長 少將 1948/09/19 山東濟南
乜庭賓 河北景縣 暫編第23師46旅旅長 少將 1948/09/28 江蘇靖江

曾澤生 雲南永善 第60軍軍長 中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徐樹民 第60軍參謀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李樹民 雲南橙江 第60軍代理參謀長 上校 1948/10/17 吉林長春
姜弼武 第60軍政工處處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白肇學 雲南宜威 第182師師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李 佐 雲南大理 第182師副師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楊正隆 第182師參謀長 上校 1948/10/17 吉林長春
隴 耀 四川涼山 暫編第21師師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任孝忠 雲南文山 暫編第21師副師長 上校 1948/10/17 吉林長春
楊肇驤 暫編第21師參謀長 上校 1948/10/17 吉林長春
李 嵩 暫編第52師師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歐陽午 湖南安仁 暫編第52師副師長 少將 1948/10/17 吉林長春
湯啟望 暫編第52師參謀長 上校 1948/10/17 吉林長春
李佩膺 山西 「雪恥奮斗團」第108團團長 少將 1948/10/19 山西太原
許賡揚 吉林四平 暫編第53師師長 少將 1948/10/31 遼寧沈陽
徐繼章 遼寧遼陽 暫編第53師副師長 少將 1948/10/31 遼寧沈陽
謝樹輝 四川內江 暫編第53師副師長 少將 1948/10/31 遼寧沈陽
何基灃 河北藁城 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 中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張克俠 河北獻縣 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 中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劉自珍 第3綏靖區干訓團教育長 中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薛紹仁 第3綏靖區副官處處長 上校 1948/11/08 江蘇汪賈
彭秉信 第3綏靖區高參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孟紹濂 河北阜平 第59軍副軍長 中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劉景岳 第59軍參謀長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李致遠 第59軍參議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時雲朗 第59軍炮兵指揮官 上校 1948/11/08 江蘇汪賈
楊干三 江蘇豐縣 第38師師長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於麟章 第38師副師長 上校 1948/11/08 江蘇汪賈
崔振倫 山東淄川 第180師師長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邢炳南 第180師副師長 上校 1948/11/08 江蘇汪賈
過家芳 安徽蒙城 第132師師長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孫長坡 第132師副師長 少將 1948/11/08 江蘇汪賈
陳乃昌 第132師參謀長 上校 1948/11/08 江蘇汪賈
朱興汶 山東滕縣 滕縣自衛總隊總隊長 少將 1948/11/08 山東滕縣
趙 瑞 山西沁縣 山西綏靖公署第8總隊總隊長 少將 1948/11/12 山西淖馬
廖運周 安徽淮南 第110師師長 少將 1948/11/27 安徽宿縣
楊柳營 湖南湘陰 第110師副師長 上校 1948/11/27 安徽宿縣
洪爐青 湖北 第110師參謀長 上校 1948/11/27 安徽宿縣
顧正光 山東即墨 第11綏靖區膠東警備旅旅長 少將 1948/12/26 山東即墨
傅作義 山西榮河 華北剿匪總司令 上將 1949/01/26 北 平
鄧寶珊 甘肅天水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上官雲相山東商河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馮欽哉 山西萬泉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劉多荃 遼寧鳳城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宋肯堂 河北晉縣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郭宗汾 河北河間 華北剿匪副總司令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李世傑 甘肅蘭皋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梁述哉 山東武城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參謀長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杜文若 山西靈石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參謀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鄭長海 河北寧武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參謀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雷立法 山西猗氏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3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景 行 山西猗氏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4處副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郝世昌 山西霍縣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5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溫永棟 山西徐溝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務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閻又文 山西榮河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處副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齊卿士 山西定襄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點編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李騰九 河北任丘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聯絡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王明德 山西榮河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王贊臣 山西五台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周榮金 河北磁縣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通信指揮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張壽齡 河北良鄉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高參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高松元 河北滄縣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高參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王孝魚 山西榆次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議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劉 昶 安徽宣城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議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楊新銘 山西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議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譚子欽 湖南湘鄉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議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張聿飛 山西榆次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編譯專員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杜 逵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監察組組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賈振藩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監察組組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刁可成 山東益都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督察員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樊鵬翱 山西榮河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互助社主任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任兆? 遼寧法庫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軍官整訓大隊長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蘇開元 黑龍江青崗 華北剿總榮譽軍人管理處代理處長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李 才 山西臨縣 華北剿總榮譽軍人管理處督導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李世績 安徽鳳城 華北剿總榮譽軍人管理處督導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廉壯秋 河北寧河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育長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王錫符 華北幹部訓練團副教育長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楊凱南 華北幹部訓練團副教育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劉豐初 華北幹部訓練團總隊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王燮亞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劉德澤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呂 彬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何吉升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董敏修 華北幹部訓練團教官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邢 喆 北 平 北平警備司令部參謀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王化南 北平警備司令部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谷之明 山東臨清 北平警備司令部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宋文彬 北 平 北平警備司令部高參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袁德同 山東臨淄 北平警備司令部高參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蔣士亦 聯勤總部收支處處長 少將 1949/01/26 北 平
侯靜軒 聯勤總部督監 中將 1949/01/26 北 平
馬敦靖 甘肅臨夏 第81軍軍長 中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敦信 甘肅臨夏 第81軍副軍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楊遇春 山西 第81軍參謀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敦德 甘肅臨夏 第81軍副參謀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奠邦 甘肅 第35師師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卡得雲 甘肅 第35師副師長 上校 1949/09/19 寧夏中衛
劉仁昭 貴州 第35師參謀長 上校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紹翰 甘肅 第294師師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康占元 寧夏 第294師副師長 上校 1949/09/19 寧夏中衛
張顯聲 河北 第294師參謀長 上校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明德 青海循化 第358師師長 少將 1949/09/19 寧夏中衛
馬文炳 甘肅 第358師副師長 上校 1949/09/19 寧夏中衛
彭銘鼎 湖南長沙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彭月翔 江蘇如東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祖岳衡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辦公室主任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何其祥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1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孫馥庭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1處副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張煥琪 湖北漢陽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3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武文軒 陝西富平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3處副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蔣樹枬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4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張本華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總務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秦懷璽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政工處副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徐懋勤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軍法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湯祖壇 湖南大庸 河西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鄭壯懷 湖南長沙 第91軍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宋耀華 第120軍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李煥南 第173師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陳定行 湖南耒陽 第173師副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朱玉清 湖北沔陽 第191師參謀長 上校 1949/09/24 甘肅酒泉
田子梅 第231師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劉漫天 河南澠池 第245師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余 奇 第245師副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王應瑞 第245師副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王公弼 河南孟津 第245師參謀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沈芝生 湖南湘潭 第246師師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王新儒 第246師副師長 上校 1949/09/24 甘肅酒泉
曹展志 第246師參謀長 上校 1949/09/24 甘肅酒泉
曾震五 聯勤總部第8補給區司令 中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陳開疆 河北景縣 聯勤總部第8補給區副司令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毛際盛 聯勤總部第8補給區辦公室主任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賀義夫 聯勤總部第8補給區副官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王 斌 聯勤總部第8補給區軍械處處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粟 鼎 中央騎兵學校教育長 少將 1949/09/24 甘肅酒泉

3. 中越戰爭帶領中國軍隊投降的軍官的下場

戰後,楊勇副總長親自去該部去作戰況總結和處理問題。第50軍副軍長關豁明專被撤職,副屬軍長劉忠和被降職。副政委侯培聚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軍長張志禮、政委張立勛作了深刻的檢討。投降的馮增敏和李和平被遣返回國後,被判處無期徒刑。

4.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里的職位排行

抗戰時期日軍軍銜詳解---歷史知識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銜(精確中的精確)

1、二戰時的日本軍種只有陸軍、海軍,沒有空軍。航空兵分為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兩類,並分別設立「陸航軍銜」和「海航軍銜」。
2、當時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既是名義上的、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帥,很多、絕大多數的戰爭命令和罪惡指令都是在他首肯(有時是參與制定)、用璽後,以天皇詔書、天皇訓令的形式發往佔領區、前線,再由那幫不齒於人類的、喊著「天皇萬歲」的獸兵執行的! $+$S}i=
3、日本的陸軍元帥、海軍元帥是榮譽軍銜,是對「為大日本帝國建立了特殊功勛的陸海軍大將(上將,括弧內為現代軍語,下同)的嘉獎」。在服飾上,元帥在著常服時佩戴「元帥章」,著禮服時與一般大將在服飾上有明顯差異。
4、對於日本陸軍、海軍軍銜的細情,下面分別說明:
①、193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軍軍銜,大體可分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後兩個時期(以下簡稱「前期」和「後期」)。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4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士兵分准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 1、長官:(下文中的××為兵種或勤務名稱) 將官——陸軍大將(上將)、陸軍中將、陸軍少將;
上長官——陸軍××大佐(上校)、陸軍××中佐(中校)、陸軍××少佐(少校); 士官——陸軍××大尉(上尉)、陸軍××中尉、陸軍××少尉;
2、長官相當官:
將官相當官——陸軍××總監(中將)、陸軍××監(少將); 
上長官相當官——陸軍一等××正(上校)、陸軍二等××正(中校)、陸軍三等××正(少校);
士官相當官——陸軍一等××官(上尉)、陸軍二等××官(中尉)、陸軍三等××官(少尉);
3、普通士兵: 准士官——陸軍××特務曹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曹長(上士)、陸軍××軍曹(中士)、陸軍××伍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4、專業士兵: 
准士官——陸軍××上等工長(准尉);
下士官——陸軍××一等×工長(上士)、陸軍××二等×工長(中士)、陸軍××三等×工長(下士);
兵——陸軍××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同時,按照日本官位的分類,日本軍人(包括陸軍、海軍)還分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4類。對這4種稱謂分別介紹如下:敕任官——按日本天皇的敕書任命的官員,分為3等,大將為一等敕任官,中將為二等敕任官,少將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由陸軍大臣奏請天皇批准、再由陸軍大臣任命的官員,分為6等,大佐為一等奏任官,中佐為二等奏任官,少佐為三等奏任官,大尉為四等奏任官,中尉為五等奏任官,少尉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聯隊(團級)以上部隊長官判定任命的官員,分為4等,特務曹長為一等判任官,曹長為二等判任官,軍曹為三等判任官,伍長為四等判任官;卒——由大隊(營)、中隊(連)等分隊長官任命的兵卒,分為3等,上等兵為一等卒、一等兵為二等卒、二等兵為三等卒。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中,將官無兵種區分,上長官、士官區分憲兵、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輜重兵。長官相當官區分經理部主計(軍需)、衛生部軍醫、衛生部葯劑(司葯)、獸醫部獸醫、軍樂部樂長(只設士官相當官,分為陸軍一等樂長、陸軍二等樂長、陸軍三等樂長3級)。普通士兵區分憲兵(最低為陸軍憲兵上等兵)、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輜重兵。專業士兵區分炮兵鞍工、炮兵槍工、炮兵火工、炮兵鍛工、工兵木工、工兵機工、工兵電工、經理部計手(軍需部門士兵)、經理部縫工、經理部靴工、衛生部看護長和看護兵、衛生部磨工長和磨工兵(專門從事制葯、配葯的士兵)、獸醫部蹄鐵工,軍樂部樂手的稱謂更獨特:陸軍樂長補[准尉]、陸軍一等樂手[上士]、陸軍二等樂手[中士]、陸軍三等樂手[下士]、陸軍樂手補[上等兵]。
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陸軍軍銜制度在1943年進行了很大調整:將長官改稱士官;將大將改為親任官(由天皇親自任命,頒發任命書和大將軍銜標志);上長官改稱佐官;原士官改稱尉官;合並原來各種繁雜的軍銜區分為士官、士兵兩類;取消了監、正、官、工長等軍銜稱謂,統一了軍銜稱謂;單獨設立技術部軍銜;將法務人員改為士官;將特務曹長軍銜改稱准尉,仍為一等判任官;增設兵長軍銜,為一等卒,以下類推。具體設置如下:
士官: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
兵——××兵長、××上等兵、陸軍××一等兵、陸軍××二等兵;
兵種勤務設置:
兵科官兵:憲兵設憲兵大佐至憲兵上等兵,一般兵種設大將至二等兵,陸軍航空兵設陸航中將至陸航二等兵;
技術部官兵:兵技(一般兵種技術勤務)設兵技中將至兵技二等兵,航技(陸軍航空兵技術勤務)設航技中將至航技二等兵;
經理部官兵:主計人員(軍需財務)設主計中將至主計伍長,縫工設縫工准尉至縫工伍長,裝工設裝工准尉至裝工伍長;
衛生部官兵:軍醫士官設軍醫中將至軍醫少尉,葯劑士官設葯劑中將至葯劑少尉,齒科醫士官(牙醫)設齒科醫少將至齒科醫少尉,衛生官兵(醫務勤務人員)設衛生大尉至衛生二等兵,療工(護理人員)設療工准尉至療工伍長;獸醫部官兵:獸醫士官設獸醫中將至獸醫少尉,獸醫務官兵(獸醫勤務人員)獸醫務少佐至獸醫務伍長;
法務部(軍法)士官:法務中將至法務少尉;
軍樂部官兵:軍樂少佐至軍樂二等兵。當時日本陸軍的常服軍銜標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後使用領章,1943年後,士官(軍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領章、肩章的銜級表達方式一致:將官滿金底,大將(上將)三顆櫻星、中將二顆櫻星、少將一顆櫻星;佐官(校官)金邊(指肩章、領章的兩條長邊,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顆櫻星、中佐(中校)二顆櫻星、少佐(少校)一顆櫻星;尉官金邊一杠,大尉(上尉)三顆櫻星、中尉二顆櫻星、少尉一顆櫻星;士官生(軍校學員,不是軍銜)金邊;准士官(准尉)金邊一杠無星;下士官(軍士)一杠,曹長(上士)三顆櫻星、軍曹(中士)二顆櫻星、伍長(下士)一顆櫻星;兵以櫻星多寡區分銜級,兵長一杠無星、上等兵三顆、一等兵二顆、二等兵一顆,新兵(不是軍銜)無星。邊、杠用金屬絲或絲線刺綉,櫻星用銅制。
陸軍的兵種勤務以勤務色和專業符號區分,勤務色在1938年前體現在領章上、1938年以後體現在M形胸章上:憲兵黑色、步兵紅色、騎兵萌黃色、炮兵黃色、工兵青色、航空兵天藍、輜重兵藍色、衛生部深綠色、獸醫部紫色、經理部茶色、法務部白色、軍樂部紺青色。專業符號中,火工為燃燒的圓形炮彈、號兵軍號、靴工鞋拔子、築壘地域部隊炮台和炮筒、槍工槍管橫截面和來復線、鞍工馬鞍、鍛工鏨子、木工鋸條、磨工葯臼子、縫工剪子、機工齒輪、電工閃電。
當時日本陸軍的職務編制軍銜:
陸軍大臣——元帥、大將;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編成,相當於方面軍群)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大將, 方面軍參謀長——中將; #: EhGlq8
軍(集團軍)司令官——中將,
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司務長——准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②、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後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後兩個時期。
海軍士官軍銜: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代將(海軍大佐擔任少將職務,相當於海軍准將);
佐官——海軍××大佐(海軍上校)、海軍××中佐(海軍中校)、海軍××少佐(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大尉(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士官中區分兵科將校(兵種軍官)和××科將校相當官(勤務軍官)。1944年以前,兵科將校中分兵科(海軍大將至海軍少尉)、航空科(海軍航空大佐至海軍航空少尉)、機關科(行政勤務人員,海軍機關大佐至海軍機關少尉)3種,××科將校相當官中分軍醫科(海軍軍醫中將至海軍軍醫少尉)、葯劑科(海軍葯劑少將至海軍葯劑少尉)、主計科(海軍主計中將至海軍主計少尉)、造船科(海軍造船中將至海軍造船少尉)、造機科(航海機械監理人員,海軍造機中將至海軍造機少尉)、造兵科(海軍兵器監理人員,海軍造兵中將至海軍造兵少尉)、水路科(航海人員,海軍水路大佐至海軍水路少尉)7種。
1944年以後,兵科將校中分兵科(海軍大將至海軍少尉)、航空科(海航中將至海航少尉)2種,××科將校相當官中分軍醫科、葯劑科、主計科、技術科(海軍技術中將至海軍技術少尉)、齒醫科(海軍齒醫少將至海軍齒醫少尉)、法務科(海軍法務中將至海軍法務少尉)、軍樂科(海軍軍樂少佐至海軍軍樂少尉)、看護科(海軍衛生少佐至海軍衛生少尉)8種。
1944年以前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特務大尉、海軍××特務中尉、海軍××特務少尉,特務士官是為保留士兵中的技術骨幹而在海軍中專設的,有點類似我軍現代的高、中級技術士官;
准 士 官——海軍××兵曹長;
下 士 官——海軍一等××兵曹、海軍二等××兵曹、海軍三等××兵曹;兵——海軍一等××兵、海軍二等××兵、海軍三等××兵、海軍四等××兵。
海軍中的一、二、三等兵與陸軍的上、一、二等兵同級。科別(兵種勤務)區分為兵科、航空科、機關科、主計科、軍樂科、看護科,如海軍特務大尉、海軍航空特務少尉、海軍機關兵曹長、海軍二等主計兵曹、海軍一等軍樂兵、海軍三等看護兵等。
1944年以後的海軍士兵軍銜:
特務士官——海軍××大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准 士 官——××兵曹長; y N,grU(
下 士 官——上等××兵曹(原一等兵曹)、一等××兵曹(原二等兵曹)、二等××兵曹(原三等兵曹);
兵——××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這時的科別區分也簡化為兵科、主計科、技術科、軍樂科、看護科5種,在兵科中又細分為一般兵、飛行兵、整備兵、機關兵、工作兵5種(特務士官只設兵科1 種),如海軍大尉(軍銜標志與士官中的海軍大尉不同)、海航中尉、海軍主計少尉、技術兵曹長、上等軍樂兵曹、一等看護兵曹、二等飛行兵曹、整備兵長、上等水兵(一般兵)、二等機關兵、三等工作兵等。

5.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各犧牲了多少高級軍官

太多了,最高級別來的有左權將軍,自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葉挺將軍,新四軍首任軍長;項英,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羅忠毅,新四軍旅長;楊靖宇 將軍,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趙尚志 將軍,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馬玉堂 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
至1945年6月,國民黨軍中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共犧牲115人。其中上將8人,中將42人,少將65人。只不過很多都是犧牲後追認的。中國抗戰犧牲的第一位將軍佟麟閣 ;大刀將軍趙登禹 ;張自忠將軍;饒國華將軍;周復將軍;唐淮源;李家玉;陳安寶;許國章將軍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6.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死了多少軍官和士兵

有很多種說法。
中國大陸官方的說法是在中國有55萬日本軍人陣亡。
日本方面的說法是20萬日軍陣亡。
台灣方面的說法是大約有100萬日軍陣亡。
美國官方的調查,大約是70萬陣亡。
首先大陸 , 大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成熟,建國初期,文獻大量南移,日軍官方名冊也遞交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所以我認為大陸的說法只是一種估算。
日本官方 , 日本的說法就更可笑,日本向來是不願多說自己的傷亡數。在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將軍就嘲笑日軍說:「我現在命令已經全部被日軍擊沉的美國第七艦隊,在海底向東京全速撤退。」
再說這么點陣亡的數量和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都不成比例。按照日本向來的作風,此說法極端不可信。
台灣的說法,也有欠妥之處,台灣由於撤台太快,根本來不及調查,而且日軍為了掩蓋戰爭罪行,在名冊中將大量日軍人員平民化修改。所以台灣的名冊也不可信,最主要的是如果基本按照二戰1:3的戰損比例。那麼日軍全軍都已經覆沒掉了。
美國官方的說法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在整個時期美國都有介入國共日三方,獲取的情報和資料也是最全面的,並最有時間進行調查,而且按照美國的一貫情況,美國的資料都是比較真實可信嚴謹認真的。70萬陣亡的數量也基本符合傷亡比。
總之,我推薦樓主相信第三方調查的結果。
我也比較贊同,日軍在中國陣亡70萬的數據。

7. 戰爭爆發,中國可以調動多少軍人

現代戰爭,需要的兵源已經比較少了,不會再象二戰期間一樣。
如果是說,萬一情況回下,需要補充大量兵答源,我國能動員的兵源可以達到千萬以上。
抗日與解放戰爭期間,我國只有四億多人口,國軍、共軍、和偽軍的總數就在千萬左右。

現在我國有14億人口,人口基數巨大。
義務兵退役後,在35周歲前,屬於預備役軍人。我國的解放軍加上武警,總數在三百二十萬左右。
義務兵只有兩年服役期,每年徵兵和退伍的總人數估計有六十萬,以15年估算,就有九百萬人。還有經過基本軍訓的基層民兵。
那麼,現役的三百萬人,加上可動員的上千萬預備役和民兵,我國可以動員一千二百萬人以上。這里還沒有算上公安民警這支武裝力量。
這么大的可動員兵源基數,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做不到的(僅印度),誰也不敢輕易惹中國。

8. 二戰時中國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是誰

國民黨方面是張自忠, 第33集團軍總司令,中將銜,後追封為上將。
共產黨方面是左權 ,任八路軍副參謀長,相當於少將。

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他投筆從戎,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戰役(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1940年5月28日,重慶國民政府舉行隆重葬禮。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舉行張自忠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送了輓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1940年5月,氣勢洶洶的日軍在鄂北一帶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所在的第五戰區,負責正面迎敵。5月6日晚,襄河以西的快活鋪總部。兼右翼兵團總司令和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召集會議並宣布:「我明天過河去督戰。」此議遭與會將領一致反對,認為他還是應該坐鎮河西。盡管眾人再三勸阻,張自忠執意親征。

次日拂曉,張自忠不等手下74師主力趕到,便帶著一個特務營和一個團,悄悄渡河。這已是他這一年裡第四次東渡襄河了。14日前後,部隊轉移到湖北宜城的新街鄉南瓜店一帶。此時,張自忠身邊僅有一支以特務營為主的1500人左右的隊伍。

日軍截獲並破譯了司令部向南京發出的密電,得知33集團軍總司令部就設在南瓜店一個名叫溝里沿的小山村,於是調集6000餘優勢兵力,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發起總攻。16日,為拖住敵人,以讓外圍趕來增援的38師對敵軍形成反包圍,張自忠在送走相關文職人員後,堅持不下戰場。

遇難時唯一倖存的目擊者、衛士谷瑞雪回憶:當參議李致遠建議總司令趁敵包圍圈未合攏時,應趕緊向東南轉移,總司令火了,大聲說:「當兵的臨陣退縮要殺頭,總司令遇到危險就可以逃跑?難道我們的命是命,前方戰士的命是土坷拉?……今天一定要血戰到底!」

下午4點,在手下官兵幾乎全部戰死之後,張自忠及手下一名副官一個衛士退至十里長山。此時,張已身中數彈,血流不止,鞋襪盡濕。包圍圈越縮越小,當荷槍實彈的日本兵逼近張自忠時,張從大石旁的血泊中猛然站起,死死盯住面前的日本兵……

左權,原名左紀傳,字慈麟,號叔仁。1905年3月生於醴陵市新陽鄉蘆茅村一個農民家庭。192年入醴陵縣立中學,參加了中共領導的「社會問題研究社」。1924年3丹入孫中山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11月轉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斗。1925年底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左權回國後到中央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一分校教育長,新十二軍軍長,第十五軍軍長兼政委,第一軍團參謀長和代理軍團長。指揮了反「圍剿」作戰和東征福建漳州、黃陂戰斗。1936年11月參與指揮了山城堡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左權任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前總參謀長等職。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曾參與指揮晉東南及「九路圍攻」、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等戰役戰斗。他善於把握全局,運籌周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幹。1942年5月25日,在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時壯烈犧牲。
左權在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均有豐富的建樹。曾與劉伯承合譯《蘇聯工農紅軍新的步兵戰斗條令》,發表過《論堅持華北抗戰》、《埋伏戰術》《襲擊戰術》、《論軍事思想的原理》、《論我軍的後勤建設》等專著、論文40餘篇。
1989年,中央軍委確定左權為33個軍事家之一.
左權(1906-1942),湖南醴陵人。是我軍傑出的軍事家,抗戰中我黨犧牲的最高將領。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1924年,左權進入黃埔軍校一期學習,1925年 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 月到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 國後到中央蘇區。抗日戰爭期間,他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長期戰斗在太行山上,創建抗日根據地,先後參與指揮了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百團大戰和黃崖洞保衛戰等,為我軍戰勝敵人、取得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1938年4月,日寇糾集4萬多人,分九路圍攻八路軍主力,妄圖摧毀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左權按照總部統一部署,將我軍主力迅速調集武鄉,以急襲手段,打擊敵人之主要一路。16日拂曉,在長樂村的沙石灘上,八路軍以猛虎下山之勢,把敵人切為數段,血戰一天,全殲敵人。此戰共消滅敵軍4000多人,收復了遼縣、黎城等18座縣城,使上百萬群眾從敵人的殘暴統治下解放出來。

日寇在屢次遭受我軍打擊後,不甘失敗,於1942年5月,在晉東南周圍又調集了3萬多兵力,發動了空前殘酷的 「鐵壁合圍」大「掃盪」,並向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遼縣麻田進犯。25日,為了掩護後方機關的同志們跳出包圍圈,左權率部堅持指揮戰斗,自己直到最後才開始突圍。當隊伍沖向敵人最後一道封鎖線時,一顆炮彈在他身前爆炸,左權不幸英勇犧牲。

左權犧牲的消息傳開後,舉國同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野戰政治部頒發《關於追悼左權同志的決定》,號召全軍將士繼承左權遺志,堅持華北敵後更加艱苦的斗爭,直到抗戰最後勝利。太行人民把遼縣改名為左權縣,並譜寫了一曲膾炙人口的《左權將軍之歌》,以永遠懷念這位把熱血灑在這塊土地上的英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9. 抗日時期中國死的最大軍官

抗戰時期就國民黨有軍銜,是張自忠 死的時候是中將,死後加封上將,,共產黨最大的是左權

10. 國內戰爭期間,國軍起義將領有哪些人

陳明仁 ,湖南省醴陵縣人。陳明仁是原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蔣介石的得意門生。1949年8月4日,陳明仁與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在長沙通電起義。
程潛 ,湖南省醴陵縣人。辛亥革命爆發後,程潛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和孫中山領導的討袁護國、護法戰役。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抗日戰爭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9年8月4日下午,國民黨湖南軍政首腦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8月5日,湖南耆宿和各界著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鱗、仇鰲等100餘人通電響應起義。
陶峙岳,湖南省寧鄉縣人。1911年,陶峙岳參加了辛亥革命,因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1945年時任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時的陶峙岳,受到國民黨「和平將軍」張治中影響和開導,巧妙與蔣介石親信胡宗南周旋,安全地把關押在新疆的100多共產黨和愛國人士送到延安。新中國成立前一個星期,陶峙岳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府,歸入人民行列,和平解放新疆。
高樹勛 ,河北省鹽山縣人。抗戰勝利後,高樹勛任國民黨軍新八軍軍長。1945年10月,孫連仲率高樹勛、馬法五、魯崇志等三個軍沿平漢路北上。大軍走到邯鄲、磁縣一帶,被我軍圍阻,我軍發起了平漢戰役。我軍區參謀長李達冒險穿過火線親自到高樹勛軍營面談,這使高樹勛很感動,終於下定了決心起義。高樹勛率新八軍及河北民軍萬餘人,在馬頭鎮正式宣布火線起義,聲明脫離國民黨陣營。
潘朔端 ,雲南省威信縣人。抗戰勝利後,潘朔端調任60軍184師師長,從越南海防海運八晝夜到遼寧葫蘆島登陸,駐防海城、鞍山、營口等鐵路沿線。1946年5月27日,民主聯軍逼近海城一線,潘朔端抓住機會,在海城宣布起義。海城起義後,184師光榮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1軍」,潘朔端任軍長。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董其武 ,山西省河津人。董其武參加過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任傅作義部團參謀、團長。「九一八」事變後,董其武率部參加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七七事變後任中將師長,1940年起任中將軍長。1946年後,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中將副長官。天津、北平解放後,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於1949年9月率綏遠省國民黨軍政人員起義。
曾澤生 ,雲南永善人。早年入滇軍,曾就讀於雲南講武堂。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隊。1928年畢業於黃埔軍校高級班軍事科。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升任國民黨第60軍第184師師長和第60軍軍長。曾率部參加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和贛北對日作戰等。1945年8月,從雲南蒙自、屏邊地區率部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4月,率部從越南的海防港直接開拔來到東北,駐守長春。1948年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圍困長春。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在「突圍無望,固守待殲」之際,於10月17日毅然宣布起義,率部退出長春,待命改編,並引導解放軍進入其東城守備區。
吳化文 ,山東省掖縣人。1920年從軍,曾任馮玉祥部團長、韓復榘部手槍旅旅長兼濟南警備區司令。起義前夕,吳化文任整編第96軍軍長兼第84師師長。1948年,在濟南戰役的關鍵時刻,吳化文率兩萬多人起義,打亂了濟南守敵的防禦體系,動搖了敵人堅守濟南的信心,加快了勝利進程,減少了部隊傷亡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10月22日,毛澤東發電祝賀吳化文起義,朱德和華東野戰軍首長也致電吳化文祝賀。
廖運周 ,安徽省淮安人,黃埔軍校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後,接受中共的秘密指示,長期在國民黨軍隊中隱蔽。起義前,廖運周任110師師長。淮海戰役期間,廖運周率全師官兵舉行戰場起義,投入人民解放軍行列。
孔從洲 ,陝西西安灞橋人,楊虎城的部屬。西安事變時,孔從洲任警二旅旅長兼西安城防司令,參與了這一事變。在這次事變中,孔從洲是負責解決駐在西安的中央軍。事變的當天夜裡,孔從洲帶領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將國民黨嫡系部隊包圍,發起極為猛烈的攻擊。3小時後,孔從洲順利地將中央軍解決。1946年,孔從洲任國民黨38軍中將副軍長。同年率55師於河南鞏縣起義。
何基灃 ,河北省藁城縣人。何基灃曾驅逐紫禁城內的末代皇帝溥儀;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在淮海戰役中又率部起義。他身為國民黨軍中將副司令官,竟然早早就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最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1948年11月,解放戰爭進行到了淮海戰役階段。在淮海戰役打響兩天後,11月8日,何基灃和張克俠率2.3萬余名官兵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
張克俠 ,河北省獻縣人。1923年,張克俠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加入馮玉祥將軍部隊。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克俠被任命為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他在國民黨軍隊上層人物中積極開展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活動,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發動內戰的陰謀。1948年11月8日,張克俠與何基灃一起,率五十九軍兩個師、七十七軍一個半師共二萬三千餘官兵,在賈旺、台兒庄防地舉行起義。
傅作義 ,山西省臨猗人。北平實現和平的關鍵在於傅作義將軍。1947年底,傅作義出任華北「剿匪」總司令,坐鎮北平、掌控華北。他手握四個兵團、12個軍、60萬重兵,對華北五省二市實行黨政軍一統領導。讓傅作義交出軍隊、放下武器,無論對一個國民黨著名戰將,還是對一個掌握軍政實權的封疆大吏,這無疑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1949年1月底,傅作義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
盧漢 ,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起義前,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將軍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於1949年12月9日毅然率部起義。
鄧兆祥, 廣東省肇慶人。1914年起先後入黃埔、吳淞、煙台海軍學校和南京水魚雷槍炮學校學習,1927年後,任國民黨海軍「飛鷹」軍艦槍炮、航海正、副艦長;1930年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1934年回國,任國民黨海軍水魚雷營營長、第二艦隊司令部參謀、「長治」號軍艦艦長、「重慶」號軍艦艦長。1949年2月25日,在當時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重慶」號巡洋艦上,鄧兆祥與愛國官兵在吳淞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重慶」號起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戰爭軍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