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史簡答題:評價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個戰場。
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正面戰場,主要由當時的政府軍——國民黨軍主持,與日寇正面作戰,主要是陣地戰為主,大的戰役有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南京會戰等等。
敵後戰場,主要由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地方民兵組織和少量的經國軍收編的土匪武裝組成,大的戰役有百團大戰等,主要作戰形式有游擊戰,破襲戰等。
正面戰場在國軍愛國主戰派的領導下嚴重的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日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成了泡影,極大的打擊和破壞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正面戰場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光武漢會戰國軍以犧牲40萬將士的代價消滅20萬日軍最精銳的最具戰鬥力的軍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敵後戰場嚴重打擊日軍的生命線和補給線,使日軍戰線被迫緊縮,給正面作戰的國軍以有利支援。共產黨軍隊的敵後作戰大量的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明陽堡機場作戰,八路軍僅以數人受傷的代價殲滅日軍上百人,徹底消滅明陽堡的日軍飛機,給國軍李宗仁將軍的台兒庄大捷創造可能。
幾場大會戰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軍日軍雙方經幾場會戰後都無力發動進攻,日軍侵華過深,戰線急劇拉長。此時後方戰場成了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八路,新四成了抗日的中流砥柱。
相互關系,兩個戰場都是由當時中國愛國人民共同支持的。正面戰場遲滯了日軍進攻給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可能(中國沒有在日本估計的短期滅亡,日軍在遠東能征善戰的軍隊消耗殆盡),敵後戰場配合和策應了正面戰場,嚴重擾亂了日軍後方和補給使日軍面臨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沒有穩固的後方基礎)。抗戰不能沒有正面不能沒有後方,兩者相輔相成。使戰爭勝利成為可能。
望採納
⑵ 抗日戰爭中形成了哪兩個戰場請分別評價這兩個戰場及其相互關系。
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正面戰場,主要由當時的政府軍——國民黨軍主持,與日寇正面作戰,主要是陣地戰為主,大的戰役有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南京會戰等等。
敵後戰場,主要由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地方民兵組織和少量的經國軍收編的土匪武裝組成,大的戰役有百團大戰等,主要作戰形式有游擊戰,破襲戰等。
正面戰場在國軍愛國主戰派的領導下嚴重的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日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成了泡影,極大的打擊和破壞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正面戰場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光武漢會戰國軍以犧牲40萬將士的代價消滅20萬日軍最精銳的最具戰鬥力的軍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敵後戰場嚴重打擊日軍的生命線和補給線,使日軍戰線被迫緊縮,給正面作戰的國軍以有利支援。共產黨軍隊的敵後作戰大量的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明陽堡機場作戰,八路軍僅以數人受傷的代價殲滅日軍上百人,徹底消滅明陽堡的日軍飛機,給國軍李宗仁將軍的台兒庄大捷創造可能。
幾場大會戰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軍日軍雙方經幾場會戰後都無力發動進攻,日軍侵華過深,戰線急劇拉長。此時後方戰場成了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八路,新四成了抗日的中流砥柱。
相互關系,兩個戰場都是由當時中國愛國人民共同支持的。正面戰場遲滯了日軍進攻給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可能(中國沒有在日本估計的短期滅亡,日軍在遠東能征善戰的軍隊消耗殆盡),敵後戰場配合和策應了正面戰場,嚴重擾亂了日軍後方和補給使日軍面臨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沒有穩固的後方基礎)。抗戰不能沒有正面不能沒有後方,兩者相輔相成。使戰爭勝利成為可能。
⑶ 對抗日戰爭中,兩個戰場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答案B
抗日來戰爭中存在兩個自戰場。這兩個戰場互為依存,構成了中國人民抗日的主要戰場。這兩個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領導,抗戰路線與作戰方式是不同的。在抗戰初期即抗日戰爭防禦階段,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是主要戰場,抗擊了主要的日本兵力;但到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則抗擊主要的日軍,因此,B項的說法不正確。
⑷ 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戰場的主要區別和相互關系
區別:
1、抗戰路線不同。
國民黨正面戰場推行了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實行了動員和依靠全民族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
2、作戰方式不同。
國民黨正面戰場主要是以陣地戰為主的防禦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主要是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3、戰略地位不同。
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戰略防禦階段是抗日主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逐漸上升為抗日主戰場。
相互聯系:
1、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上是國共在軍事上的共同抗日的合作表現。
2、在戰略防禦階段,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為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敵後戰場的開辟,又為正面戰場抗戰牽制了日軍。
3、在戰略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敵後戰場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抗戰到底。
(4)中國抗日戰爭的兩個戰場及其關系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
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背景:
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這顆釘子,於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
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3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11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
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
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⑸ 抗日戰爭兩大戰場的關系是什麼
正面戰場:敵人與敵人的直接沖突,敵人正在入侵我們,我們抵抗的戰場就是正專面戰場。
敵後戰場:敵人占屬領我們的地區後,敵人的部隊進入敵人的領土。
積極的戰場和後方的戰場是緊密相連的,積極的主戰場能夠抵禦敵人的進攻,壓力很大,通常在敵陣後方的游擊戰一般,破壞敵人,減少正面戰場的壓力。
⑹ 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戰場的區別和聯系
個戰場分別是復。
共產黨的制敵後戰場,組織了太原,正面戰場出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局面,1937年7月--1938年10月積極抗戰,聯合全中國人民抗日、徐州等大型會戰、淞滬,一直堅持人民戰爭路線;但在38年10月日本佔領廣州武漢以後: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⑺ 說明抗日戰爭時兩個戰場的形成原因互相關系和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亞洲戰區最大的陸地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戰和共產黨領導敵後戰場構成了我國抗擊日軍的基本作戰戰略;形成原因:國民黨軍隊是國家的主要武裝力量,人數,武器,補給方面都可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國民黨軍隊的作戰任務很明確,就是死守國土,這樣必然與日軍發生大規模會戰,逐步形成了正面戰場;共產黨軍隊當時並不是我國的主要武裝力量,內戰,長征,使得共產黨軍隊遭到很大的損失,到達陝北的紅軍加上留在南方的紅軍也就數萬人,和幾十萬侵華日軍硬拼硬顯然不明知,但把這數量不多的部隊滲透到敵後去卻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運動戰(游擊戰),而且能得到淪陷區老百姓的支持,不斷的壯大自己,逐漸形成了敵後戰場。作用和關系: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相輔相成,正面戰場在抗戰初期發揮主要作用,消耗了日軍大批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陰謀;敵後戰場在抗戰中後期起到了關鍵作用,牽制了大量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有利的配合了國民黨軍隊正面的作戰,不斷發展壯大,到後來,實力幾乎已經可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決戰;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關系是互相存在的,抗戰初期,沒有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在正面的頑強抵抗,敵後戰場的開辟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是正面戰場的激烈抵抗,使得日軍在中國兩頭不能相顧,後方空虛,敵後戰場才得以開辟;抗戰中後期,正是敵後戰場的巨大牽製作用,極大減輕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作戰的壓力,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⑻ 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內涵及其意義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形成原因: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國大部分領土淪回陷,中華民族危答亡。
抗戰路線:國民黨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上的進攻,進行陣地戰(代表:淞滬會戰,鬆口會戰)
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依靠廣大人民和軍隊抗戰。進行游擊戰。
互相關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對抗日本侵略者。
作用:結束中國多年內戰,中國軍隊槍口一致對外,開辟了抗日戰場的新局面,為日後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⑼ 說明抗日戰爭時兩個戰場的形成原因,抗戰路線,互相關系和作用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形成原因: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國大部分領土淪陷,中華民族危亡。
抗戰路線:國民黨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上的進攻,進行陣地戰(代表:淞滬會戰,鬆口會戰)
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依靠廣大人民和軍隊抗戰。進行游擊戰。
互相關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對抗日本侵略者。
作用:結束中國多年內戰,中國軍隊槍口一致對外,開辟了抗日戰場的新局面,為日後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