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國民黨第十七軍的一些資料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很快淪陷,日本侵略者懷著狂妄的野心,開始猖狂進攻華北。
1933年元旦之夜,日軍以炮火轟擊華北地區的大門——山海關,開始了它擴大侵華戰爭、大舉進攻華北的新圖謀。1月1日上午,駐遼西綏中的日軍向山海關方向運動,下午,日軍在南關外尋釁並向中國哨兵射擊,迫其退入城內。翌日,日軍炮擊山海關並派步兵爬城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遂不顧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奮起反擊,打響了長城抗戰的第一槍。至3日拂曉,日軍第八師團鈴木旅團3000人,在飛機、坦克及海軍艦炮火力配合下向中國守城部隊輪番猛攻,於下午兩時從四門攻入城內。中國守城官兵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終因孤立無援,殘部被迫退至城外。並在撤退過程中全部陣亡,但無一人投降。最終,由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山海關失陷。中國軍民3000餘人遭到日軍野蠻屠殺。
接著熱河戰事開始,同樣也因為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僅僅十天,熱河全境淪陷。此後,日軍分路南犯長城各口。當時,參戰部隊的多數愛國官兵對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竭力抵抗。其中,強烈要求抗日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官兵,在其守衛的喜峰口至羅文峪一線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在3月9日至19日的十天時間里,愛國官兵手持步槍、手榴彈、大刀等武器,靠近戰、夜戰痛殲來犯日軍,迫其退至羅文峪以北五公里之外。第二十九軍的勝利,被譽為「長城抗戰唯一的勝利」,受到全國各界的熱烈贊揚與擁護。
古北口方面,國民黨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也對來犯的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同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張家口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開展察東戰役,先後收復了察哈爾省東部的康保、寶昌、沽源、多倫4縣,抗日同盟軍聲威大振。創造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從日本侵略者手中首次收復失地的勝績。
雖然廣大愛國官兵英勇抵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但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妥協投降方針,未戰先擬言「和」,做出了全線消極防禦的戰略部署。幾十萬軍隊全部部署在幾百公里的長城線上,都成了孤軍,長城抗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難以擺脫失敗的厄運。很快,日軍向長城以南地區發起全線進攻,至5月底,冀東22縣已經全部被佔領。
在大片國土喪失,民族危機加深的情況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一心「剿共」,急於同日本妥協。1933年5月至1935年夏,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先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使日本掠取了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
面臨民族危亡,燕趙兒女不甘受辱,團結起來,積極抗戰。自山海關保衛戰在正面戰場上打響了第一槍後。在後方,全國各社會團體和冀東人民群眾,對抗日部隊表示了極大的激勵和支援。他們或捐款捐物,或親赴前線慰問,或送水送飯,或火線參軍,給抗日部隊以極大的鼓舞。各地紛紛發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其中孫永勤領導的抗日救國軍是活動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支。1933年12月,孫永勤組織「民眾軍」(後改稱抗日救國軍),在冀熱邊地區抗戰,沉重打擊日軍,活動范圍在五鳳樓山地區。孫永勤率領民眾軍隱伏深入,尋機殲敵,民眾軍迅速發展到約5000人,後集結於五指山(在今興隆縣境內)一帶。當時,中共遵化縣委派遣軍事幹部徐英等來到民眾軍駐地,同孫永勤會晤,介紹抗戰形勢和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並將民眾軍改編為抗日救國軍,孫永勤任軍長,下設4個總隊。改編後的抗日救國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尋機痛擊日軍,因此所到之處,深受群眾歡迎,被譽為「仁義之師」。抗日救國軍的壯舉,引起了日偽軍的驚恐。因此糾集數千兵力,圍剿抗日救國軍。1935年4月初,孫永勤率救國軍一部東渡灤河,進入老梁山區,突遭數千名偽軍的圍攻,孫永勤率部英勇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除少數官兵突圍成功外,孫永勤、關元有、趙四川、王殿臣等抗日救國軍主要領導人和所余官兵壯烈殉國。
孫永勤領導的抗日救國軍在日本侵略者推行殖民統治的惡劣環境中,與日偽軍浴血奮戰一年半,襲擊、破壞日偽據點上百座次,斃、傷、俘日偽軍警5000餘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給各界抗日禦侮的群眾以極大激勵,在長城內外灑下了抗日的種子。中共中央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中,高度贊譽孫永勤是「為救國而捐軀的」的民族英雄。
在全國抗日斗爭高漲的形勢下,河北省的青年學生也紛紛投身抗日熱潮,他們組織抗日宣傳隊,深入工廠、農村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人階級也舉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如:正太鐵路工人成立的鐵路同人救國會,開灤五礦舉行的同盟罷工。工商界也進行了示威遊行,反對日本的侵略行徑。文藝界,各地陸續建立了左聯組織,各種革命文化社團也紛紛出現。在河北大地上,燕趙兒女的抗日斗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旨在滅亡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8月,日軍分三路,沿平漢、津浦、平綏鐵路進攻華北,面對日本強敵的進攻,國民黨愛國官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頓挫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大大鼓舞了河北人民的抗戰熱情,由於敵強我弱和國民黨當局的戰略錯誤及指揮失當。僅三個多月,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大名等地相繼失守,到11月中旬,河北、察哈爾兩省全境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河北人民遭到空前的踐踏和蹂躪。10月8日,日軍攻佔正定縣城,兩三天內就殺害無辜群眾1506人。10月12日,日軍攻佔藁城縣梅花鎮,屠殺群眾1547人,佔全鎮人口的60%。10月11日前後,日軍在成安縣進行了三次大屠殺,慘殺群眾5718人。11月14日,日軍又在廣平縣城附近屠殺群眾2000餘人。日軍製造的慘案暴行一起接一起,燒毀的房屋,搶奪的財產,更是不計其數。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拯救敵後人民,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河北,在中共河北地方黨組織及其武裝配合下,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人民群眾,擴大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軍民團結對敵,不斷給日寇以沉重打擊,使河北成為華北抗戰的主要戰場和全國抗戰的堅強堡壘。
1937年10月,一一五師一部2000人,在聶榮臻率領下到達晉、察、冀三省交界地區,與中共晉察冀省委相配合,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山地游擊戰爭,僅一個多月,就控制了平漢、平綏、正太、同蒲4條鐵路之間的北嶽地區。1938年1月,在河北省阜平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為共產黨、八路軍在敵後開辟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1937年9月,黨中央派紅軍團長孟慶山從延安赴冀中,與地方黨組織一起發動群眾,組建河北游擊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年底,河北游擊軍發展到2.5萬人。共產黨員呂正操也是在這一年的10月,將所率國民黨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晉縣小樵鎮改編為人民自衛軍,並揮師北上,與冀中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相配合,收復失地,隊伍很快發展到5000多人。1938年4月、5月,建立起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冀中軍區,控制了平漢、北寧、津浦鐵路和滏陽河、滄石路之間平原地區,成為在敵後開辟的第一個平原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以後,一二九師分兵多支,陸續開進冀南,與地方黨組織結合,收復失地。 1938年4月,建立冀南軍政委員會、冀南軍區。8月,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創建了北連冀中、南達豫北、東至津浦路、西抵平漢路的又一平原抗日根據地。為了建立以燕山山脈為中心的冀東抗日根據地,河北(敵後)省委、冀熱邊特委與八路軍第四縱隊配合,於1938年7月,發動席捲21縣,一度收復9座縣城的冀東抗日暴動,組建起擁有10萬餘人的抗日武裝。之後,又相繼建立了冀熱察(平西、平北)抗日根據地、太行區(河北部分)抗日根據地、冀魯邊區(河北部分)抗日根據地。
河北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成為對日作戰的前沿陣地,在反「掃盪」、反「蠶食」、反「清剿」的歷次戰斗中,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到處痛擊日軍。河北省的黨組織在創建根據地的過程中也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已成為在群眾中享有威望的政黨,並從地下黨轉變為局部執政的黨。在抗日根據地里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政權,實行了民主政治,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武裝在抗日斗爭中不斷壯大,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三)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一文,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必然勝利,但戰爭又是持久戰,而不能速勝,必須採取人民戰爭的方針才能取勝;並提出取得最後勝利要經過三個階段。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自此,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遂調整侵略方針,對國民黨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對付共產黨和敵後根據地的軍民。日軍迅速增兵華北,因此河北各根據地成為敵人進攻的主要目標之一。河北軍民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英明領導下,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企圖「速戰速決」解決華北問題的侵略計劃。
1938年9月,日軍調兵3萬,分25路對北嶽地區進行「掃盪」,企圖肅清山地,然後「掃盪」平原,以確保佔領地。從9月開始到11月,我北嶽地區軍民經過兩個多月的英勇奮戰,取得了反「掃盪」的勝利。在繼粉碎敵人25路圍攻後,又粉碎了1939年冬日軍的重點大「掃盪」。其中陳庄戰斗殲日軍1200多人。黃土嶺一戰,殲敵900餘人,並擊斃敵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這一勝利震動了全國。
日軍罪惡的魔爪在伸向北嶽區的同時也伸向冀中。從1938年11月開始到1939年4月,半年當中對冀中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掃盪」。1938年11月12日,敵人調動日偽軍6000多名,以北寧路及平、津為基點,分別由天津、廊坊、北平、高碑店、徐水出發,圍攻我大清河以北之主力。我年輕的冀中部隊,為粉碎敵人的圍攻,保證領導機關不受損失,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相機打擊敵人,奮戰20晝夜,與敵作戰29次,斃傷日偽軍600餘名,俘偽軍1000餘名,取得了反「掃盪」的勝利。
為了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賀龍和關向應同志率八路軍一二0師與冀中的第三縱隊並肩作戰。在齊會戰斗中,給日軍「渡佳行聯隊」主力以殲滅性的打擊,斃敵700多名,活捉7名,僅有百餘人逃脫。齊會一戰,給了敵人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從而穩定了群眾情緒,提高了冀中軍民的鬥志和信心,揭穿了敵特捏造的所謂「八路軍主力已退出冀中」的謠言,我軍威信空前提高。群眾稱一二0師是「能征善戰的老八路」。
在敵人對冀中進行「掃盪」的同時,對冀南抗日根據地也進行了「掃盪」。1938年11月14日,日軍以步兵2000人,汽車約200輛,坦克7輛,騎兵600人,從邢台經任縣、堯山、隆平,於17日上午侵佔南宮縣城。我軍曾乘夜攻入城內,襲擾敵人,由於南宮城早已被群眾拆毀,敵人失去了屏障,給敵軍以重大殺傷。民兵和群眾配合部隊作戰,幫助軍隊偵察敵情,擔架運輸,戒嚴鋤奸,並慰勞部隊等。因此,我軍明了敵情,戰斗情緒高漲,與敵人進行了連續作戰。而敵人則耳目閉塞毫無所得,被迫於11月5日突圍。我軍與敵作戰28次,斃傷日寇600多名,毀汽車18輛,斃戰馬100餘匹。
日軍妄想摧毀冀中、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企圖連續失敗之後,趁冀中、冀南各河漲水之際,將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陽河、運河等河扒堤掘口200多處,造成冀中、冀南數十年未有的大水災。受災面積達60多縣,淹沒良田2250萬畝,人口、牲畜的死亡和財物的損失極為嚴重,造成500萬群眾流離失所。但軍民未被洪水的淹沒所嚇倒,反而激起了對敵人無比的憤恨。全體軍民一面開展水上游擊戰;一面積極救災,機關部隊實行嚴格節約,並幫助群眾修堤排水,戰勝水災。
在此期間日軍對我正在創建的冀東、平西、平北抗日游擊根據地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掃盪」。各地區的軍民在冀察熱遼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均取得了反「掃盪」的勝利。
從1941年起,日本侵略者集中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瘋狂進行「掃盪」、「蠶食」,實行滅絕人性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摧毀河北各抗日根據地,敵後抗戰進入空前困難時期。在華北,從1941年初到1942年底,日軍連續 5次實行「治安強化」運動,加上1942年至1943年,河北發生嚴重水、旱、蝗蟲災害,河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困難尤為嚴重。對北嶽區,日軍集中10萬兵力,進行「鐵壁合圍」大「掃盪」,使我根據地縮小70%。對冀南四二九大 「掃盪」,我基層組織50%以上被破壞,區、連以上幹部損失四五千人;對冀中五一大「掃盪」,我區以上幹部犧牲1/3,群眾被抓5萬,冀中、冀南根據地大部變為游擊區。在冀熱邊,日軍發動了3期大規模 「掃盪」,在長城兩側、熱南山區製造了千里「無人區」。一時,河北大地上,「無村不戴孝,處處添新墳」。
但是,日本侵略者的兇殘,沒有徵服和嚇倒河北人民。河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反「掃盪」、反「蠶食」斗爭,進一步完善了主力軍、地方軍和群眾武裝三位一體的人民戰爭軍事體系,特別加強了地方軍和群眾武裝,河北人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 (冀中、冀南各挖地道數萬里)、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村自為戰,人自為戰,使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同時,各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各級黨、政、軍、群機關脫產人員精減一半以上;開展大生產和生產救災運動,部隊、機關達到了基本自給或部分自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便於應付復雜多變的戰爭環境,實行黨的領導「一元化」,加強了黨政軍民工作的集中統一;派出大批武工隊,「敵進我進」,把日偽基層政權改造成了革命的「兩面政權」;開展整風運動,等等。這樣,經過3年艱苦卓絕的反「掃盪」、反「蠶食」斗爭,河北抗日軍民擴大了北嶽根據地,堅持了冀東抗戰陣地,堅持和恢復了冀中、冀南根據地,迎來了敵後抗戰的局部反攻。
(四)
河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黨組織,領導根據地軍民,經過英勇頑強的艱苦鬥爭,勝利地渡過了1941年至1943年的艱苦時期,到1943年底,根據地的局面已開始恢復。1944年5月12日,中共晉察冀分局發出《關於目前形勢與工作方針的指示》。5月28日,晉察冀軍區發出《關於繼續向敵後之敵後開展工作的訓令》,對局部反攻作戰作了部署,並組織各戰略區分別進行春夏季攻勢和秋冬季攻勢。
北嶽區自1944年1月起,即主動出擊,至5月,攻克敵據點358處,新開辟工作的村莊2360個。在護麥斗爭中,又作戰88次,殲敵1500多人。6月,向敵縱深地區攻擊,連續襲擊了保定、望都、完縣、淶源等城,接著軍分區部隊向敵人的封鎖線突破,到 9月底,已掃清敵人第一線點碉,使晉東北與冀西連成一片。同時,察南部隊越過桑乾河,在涿鹿縣深井堡以西建立游擊根據地,開辟了懷安、宣化、陽原、涿鹿部分地區,打開了察南地區的局面。平北部隊向北擴展,開辟了張家口東北崇禮縣大部地區。到年底,北嶽區共作戰1384次,殲敵7267人,攻克據點、碉堡189處。
在冀中區,1944年先後發動了春季「拔碉戰役」、「護麥戰役」,粉碎了敵人在河北搶麥10萬噸的計劃,接著又發動青紗帳戰役和秋冬季攻勢作戰。全年作戰1945次,殲滅日偽軍2.1萬人,攻克縣城25座,碉堡、據點815處,解放村鎮3892個,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370萬。
在冀熱邊區,抗日軍民1至5月粉碎了日偽軍1.5萬人對熱南山區的「掃盪」和對遵化、玉田地區的合擊,先後攻入寧河、唐山馬家溝礦,作戰55次,殲敵2962人。結束了根據地基本區被分割的局面。9月15日,日軍調集6.6萬兵力,對冀熱邊進行大「掃盪」。抗日軍民經過3個月反 「掃盪」作戰,共作戰106次,攻克敵據點58處,殲滅日偽軍3031人。
在冀南區,也積極發動攻勢作戰,開辟了清豐地區,解放了棗南全境。冀魯豫部隊至年底共作戰2700次,收復縣城7座,攻克據點445個;逼敵撤出據點654個,殲敵4.1萬人。渤海區部隊在秋季攻勢中殲敵5000餘人,攻克縣城3座,收復靠近津浦鐵路的南皮縣城。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擴大解放區,縮小敵占區」的指示,中共晉察冀分局和軍區從1945年1月至 7月末共作戰2700多次,殲敵2.8萬餘人、收復縣城15座,拔除據點700多處,解放國土13.5萬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冀察區向根據地邊沿區敵據點攻擊,先後攻入徐水南關、保定北關,襲崇禮縣城。5月12日,發起察南戰役,攻克懷安、淶源縣城,圍困廣靈縣城,襲入宣化南關,直逼張家口市郊。6月份發起平北戰役,收復崇禮縣城。7月份挺進察北,建立萬全、尚義兩縣抗日政權,使冀察、冀晉解放區連成一片。冀晉區部隊1945年春,先後襲入平山、繁峙、山陰縣城,拔除平山、靈壽敵據點24處,解放52個村莊。在冀中區,4、5月間先後進行了任(丘)河(間)戰役、文(安)新 (鎮)戰役、饒(陽)安 (平)戰役,作戰330次、殲敵3700多人,拔除點碉357個,收復8座縣城,解放村鎮527個。6月發起子牙河東戰役,攻克獻縣、大城,拔除子牙河東沿岸全部據點,東進到渤海邊,殲敵3072人,解放272個村鎮、25萬人口。7月,又乘勝進行大清河北戰役,向霸縣、永清、固安、武清地區進攻,至8月上旬殲敵3500多人,進逼平、津市郊,拔除據點70多處,解放國土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75萬。在冀熱遼區,抗日軍民經4個月苦戰,殲敵5035人。爾後,組成3個挺進支隊,於6月份,展開夏季攻勢。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10至1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受降和實行全面反攻等7道命令。自8月9日起,河北軍民同全國人民一道轉入戰略反攻,向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展開大規模進攻。在河北軍民和全國軍民的打擊下,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字。不久,河北全境解放,歷時八年的艱苦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河北各解放區軍民一片歡騰。
(五)
八年抗日戰爭期間,河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抗戰八年,晉察冀所屬之冀中、北嶽、冀熱遼各抗日根據地共與敵作戰3.2萬余次,消滅日偽軍30.6萬人;晉冀魯豫根據地(包括冀南、太行、冀魯豫、太岳)共殲滅日偽軍42萬多人。晉察冀所屬正規部隊,由3000餘人,發展到了30萬餘人,晉冀魯豫所屬正規部隊由9000人發展到30餘萬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燕趙大地上,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譜寫了一曲曲撼人心扉、催人淚下的悲壯之歌。他們當中,有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節振國、馬本齋、狼牙山五壯士等等;有擁軍支前、堅貞不屈的模範人物,如戎冠秀、崔蘭仙、榮林娘等等;有毀家紓難、捨生取義的開明士紳,如劉光錫、邢玉祥等等;有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國際友人,如白求恩、柯棣華等等。這些在河北大地抗戰過的優秀兒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崛起,無私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這里我們將歷史豐碑上的英雄事跡展現給讀者:
幾乎童叟皆知,傳遍河北大地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其中一例。那是1941年8、9月間,日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的「大掃盪」。9月25日,日偽軍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第七連奉命掩護主力部隊和群眾轉移。歷經數次鏖戰,完成掩護任務後,留下六班扼守狼牙山,擔負後衛阻擊。他們是: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德才。就是他們後來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五壯士為了部隊和群眾的安全轉移,將敵人引向了棋盤陀——一座峰頂三面臨淵,僅有方圓幾米地盤的「死亡之路」。憑據彈丸之地,先後擊退了敵人4次沖擊,打死打傷敵軍90多人。到最後,五壯士折斷槍支,從容地走向懸崖,落崖而去。體現了革命戰士崇高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民族氣節。從此,「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名百世流芳。另外,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河北還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如開灤趙各庄礦工人節振國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共產黨員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抗日小英雄王璞、爆破大王李混子等,都為河北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軍民團結一家親。在敵後戰場上,廣大軍民浴血奮戰,不怕流血犧牲,使敵人聞風喪膽。在後方,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魚水深情同樣感天動地。
「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指戰員和撫養傷病員。1943年,有一天敵人進行「掃盪」,戎冠秀同志帶著女兒和兒媳婦跑到村外,看見一個有病的八路軍戰士,因病不能行走。戎冠秀同志便急忙和女兒、兒媳婦架著這個有病的戰士到一個秘密的小石洞去。戎冠秀同志叫女兒放哨,自己蹲在地上叫戰士蹬在肩上,用人搭梯的辦法把這個戰士送上近丈高峭壁進入山洞。然後,又送去棉被和食物。該戰士在洞里住了三天,安然地躲過了敵人的「掃盪」,而回到部隊。像這樣的事跡對於戎冠秀同志來說數不勝數,也正是因為如此,戎冠秀同志贏得了子弟兵的愛戴。另外,還有寧死不屈的婦救會主任崔蘭仙,勞動英雄榮林娘,還有很多很多,連姓名也沒有留下的更是不勝枚舉。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的支持,我們的抗日根據地才像銅牆鐵壁一樣的堅強;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我們的革命事業才無往而不勝。
在共同的民族敵人面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在共產黨統戰政策的感召下,一批開明士紳也深懷民族大義,積極支援抗戰,並以傑出的智慧和勇敢,為我抗日軍民做了大量工作。
劉光錫,河北平山人,他年過不惑之年,毅然棄醫從軍,帶領全家數口參加了八路軍,組建「平山團」後,劉光錫任排長。在接受整訓期間,將自己經營多年的「光天醫院」捐獻出來,創建了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後方醫院。在抗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長期戰斗頻繁的艱苦環境中,劉光錫積勞成疾,但仍堅持戰斗。
邢玉祥,河北安平人,是一個開銀號和葯房的有名士紳。七七事變後,當地政府官員棄城逃跑,為了維持地方治安,邢玉祥和其他人組成維持會,當時邢玉祥雖已白發蒼蒼,古稀之年,但受到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的感召,出任安平縣第一任抗日縣長,領導安平人民進行抗日斗爭,並送兒子和女婿參加革命隊伍。1942年日軍對冀中實行大「掃盪」後,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為了開展城市地下工作,邢玉祥利用自己的關系,在石家莊為冀中軍區建立了一個聯絡站,開展地下工作。他派子女打入敵人內部傳送情報,采購葯品,購買槍支,營救地下黨員,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民族的團結,愛國主義精神的發揚,國際友人的支援,我們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戰爭中,面對外侮不甘受辱,團結奮戰,不怕流血犧牲,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感人篇章,至今還在人們心中回盪......
(六)
八年抗戰中,河北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遭受了嚴重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被日軍殺虐致死的河北民眾約有146.5萬人,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101547人。被燒毀房屋約656.4萬間。對侵華日軍的暴行,河北人民刻骨銘心。
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中華兒女堅強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任何強敵都將被埋葬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60年前的抗日戰爭給後人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科書,將永遠激勵後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民族的獨立自主去奮斗、去拼搏。當前,我們一定要發揚革命前輩在戰爭年代那種義無反顧獻出自己滿腔熱血和寶貴生命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拚命精神,把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為把我國建設成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參考資料:http://dangshi.hebei.com.cn/dsb/dsbc/userobject1ai579.html
2. 老梁觀世界:為什麼說在抗戰中付出最慘重的是川軍
總共350多萬兵員,戰死64萬,記住這個是二戰抗日戰爭四川犧牲的人數,抗美援朝北京軍事博物館回有各省志願軍犧牲烈答士名單還是四川名列前茅。列印度,打越南。四川的又犧牲不少,再說古代歷史四川抗蒙,抗清,抗元。自己去看歷史,四川就沒有慫過,更別說近代四川給新中國做的貢獻。就是拿政治手法也必須贊揚。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3. 第二次牙簽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之間的聯系
坑定有聯系,中國是個紙老虎,但是能唬住人,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內國那是沒有辦法才容打中國,結果這一打,才發現中國是個紙老虎,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如果日本不了解中國的實力,就不會發生抗日戰爭。日本也不會自不量力的來侵華了。
你可以看看老梁故事會的鴉片戰爭,
還有就是解密上的,日本為什麼把主戰場選在中國,而不是俄羅斯,印度。
4. 侵華日軍里竟然有一個怕死的大阪師團 看看老梁怎麼說
第四師團又名大阪師團、「商販師團」,編組地:大阪。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是陸軍的甲種師團。但根據日本軍事歷史學家關幸輔的說法,它的實際作戰能力並不強。
戰爭經歷
佐賀之紊亂
西南之角色
第4師團的前身是大阪鎮台。兵員徵集地域:第8(大阪),第9(京都),第10(和歌山)和第20聯隊。經歷過佐賀之紊亂・秋之紊亂・西南戰爭。西南戰爭期間,商人的比例多的大阪聯隊在和薩摩武士對戰時損失很大,第8聯隊曾獲明治天皇「勇戦劇闘ご嘉賞」的勅語,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榮譽,二戰中的感謝狀都是由軍司令官頒布的,天皇只是口頭表揚一下而已,其榮譽性質遠非可比,至於將來更不可能了。
日清・日俄戰爭
在甲午戰爭中,在遼東半島登陸之後沒經過什麼大仗,之後就擔任當地警備。日俄戰爭中小川又次作為師團長,屬於奧保鞏大將的第2軍,連克金州、南山、得利寺和大石橋等重鎮,之後參加了遼陽、沙河、奉天會戰。
大陸戰線
1937年(昭和12年)2月,師滿洲駐屯,不久盧溝橋事件爆發。正當的4個是是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筱山)。此後轉戰著華北和滿蒙,不過,1940年(昭和15年)7月被派遣華中,參加漢水作戰,豫南會戰,江北作戰。1941年(昭和16年)9月,第1次長沙作戰之後,師團成為大本營直轄,預備下次的南方作戰與部隊的集結進行了重組,編制從4單位制師團向三單位制轉移。筱山的步兵第70聯隊被第25師團收編了)。
太平洋戰線
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參加菲律賓攻佔作戰,第2次巴丹半島攻佔作戰作了。成為此後在本土警備時,1943年(昭和18年)9月,被再次動員,主管蘇門答臘島警備和緬甸方面的第15軍隊的指揮下進入並列移動,在泰國清邁迎接了戰爭結束。 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
軍團評價
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
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販商人組成,是日軍中的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這支部隊下轄四個聯隊,配備了一流的武器裝備,堪稱日軍「精銳」。然而它成立沒多久,「窩囊廢」的名聲就傳遍了整個日軍。尤其是第四師團的核心部隊——第八聯隊,因為在日俄戰爭中屢戰屢敗,獲得了「敗不怕的八聯隊」綽號。
大阪Go-Stop事件
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第四師團再沒上過前線。不過,這並不等於它沒有表現「勇敢」精神的機會。1933年,第四師團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闖紅燈,結果和警察發生沖突,師團長寺內壽一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的尊嚴」,毅然帶兵砸了警察所,史稱「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師團在日本國內的「武勇」可見一斑。
《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
1937年,因駐華日軍兵力吃緊,日軍大本營將第四師團調到中國東北,劃歸關東軍序列。怎樣才能讓這支部隊煥發戰斗精神呢?日軍大本營著實費了一番心思,結論是指揮官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日軍大本營先後調來幾位名將整訓該師團,例如綽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擔任過師團長,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師團沒辦法。
精訓兩年後,第四師團終於有了露臉的機會。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地區發生戰爭,關東軍下令駐扎在偽滿洲國北部的大阪、仙台兩師團緊急動員,增援前線。仙台師團(即第二師團)接到命令後,強行軍4天從海拉爾趕到諾門坎,抵達戰場當天就投入戰斗,但很快就被蘇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與此相反,第四師團的出動命令雖然下達,卻遲遲不動。原因是動員令下達後,師團內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滿營都是因為五花八門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動的日軍聯隊長在狂怒之下,親自坐鎮醫務室參加診斷,這才勉強組織好部隊向前線進發,「聯隊長改行當大夫」的笑話也就此在日軍中流傳開來。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第四師團的士兵們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極怠工。從海拉爾到諾門坎,第二師團走了4天,第四師團卻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員掉隊。湊巧的是,第四師團先遣隊到達前線的當天,蘇日宣布停戰。消息傳來,掉隊的第四師團官兵彷彿吃了大力丸一樣迅速跟了上來,連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帶病」趕赴前線,一邊還在萬分懊喪地抱怨居然沒有機會打上一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時候,齊裝滿員、精神飽滿的第四師團,成了日軍中最威武的部隊,而率先趕到戰場的第二師團卻丟盔卸甲、傷兵滿營。關東軍負責新聞宣傳的軍官實在看不過去,提起筆把日軍報紙呈上審查的《我無敵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新聞標題改了一個字,變成了《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拐彎抹角地嘲諷了這支「軟蛋」部隊。
奇怪的日軍
盡管出盡了洋相,但第四師團運氣卻相當好,因為當時侵略華中地區日軍戰事吃緊,急需增援,日本軍部只好放棄追究第四師團,急調其南下增援。第四師團搖身一變,又成了日軍精銳的第十一軍中的一員。
其實,第四師團的名聲,中國軍隊早有耳聞,早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遇到過一支「奇怪的日軍」。當時,面對日軍合圍,李宗仁指揮四十萬大軍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但中國軍隊突圍後已是人困馬乏,重裝備也丟失了很多,戰鬥力銳減。在過魯蘇皖邊境一條公路的時候,疲憊的中國軍隊忽然發現路上出現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
因為部隊已十分疲憊,中國軍隊發現敵軍後驚惶失措,混亂地離開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區。奇怪的是,過了很久都沒有日軍追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驚奇之餘派人打探,卻見那支日軍絲毫沒有追擊的意思,相反,日軍還在公路兩側堂而皇之地燒起飯來。這支奇怪的日軍部隊正是第四師團的南進支隊。
由於剛剛跳出日軍包圍,形勢仍十分危險,中國軍隊只好橫下一條心,硬著頭皮橫穿公路而走,結果竟一路平安。事後,南進支隊的部隊長卻以「嚴格遵守作戰紀律」為由向上級解釋道:「沒有得到對中國軍隊進行截擊的命令。」
長沙會戰
「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也會打輸」的消息傳到中國軍隊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會打仗」的說法就流行開來。每次戰斗,中國軍隊一聽對手是「大阪師團」,往往士氣大增,搶著和第四師團交戰。剛到前線的第四師團猝不及防,接連吃了幾個窩囊的敗仗,甚至牽連了友軍,以至於友鄰部隊向十一軍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因為敵軍士氣大振,也會打輸……
自此,日軍第十一軍指揮官只好讓第四師團專心在後方「待機」了。曾有一次,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不信邪,派第四師團在長沙會戰中打主攻,結果第四師團一進長沙就被趕了出來,全線潰敗。守長沙的國民黨軍隊是薛岳所部精銳,也只有阿南這種榆木腦袋會用第四師團當主攻。
鑒於長沙會戰中的表現,第四師團成了日軍的「喪門星」,哪個軍都不要它,大本營只好將其改為直轄部隊。這下第四師團的兵有的吹了:「老子當兵就在甲種師團,開戰時屬於關東軍——精銳,仗打起來在十一軍——還是精銳,最後十一軍裝不下我們了,只好改大本營直轄……」
保命第一
「保命第一」為時髦道別語,陰差陽錯建功立業
第四師團雖說窩囊,但畢竟是甲種師團,老兵多。由於日軍作戰損失很大,急需補充老兵,便不時抽調第四師團官兵補充到其他師團。
當時,日軍各部的臨別致詞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師團,戰況較好時就說「武運長久」;情況不妙時就說「九段坂見」(靖國神社在東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師團的官兵告別時,卻常說「御身大切」,翻譯過來,即「保重貴體」、「身體最重要」,或者乾脆就是「保命第一」。
後來,日軍在進攻衡陽和芷江時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戰斗一開始,來自第四師團的老兵又故伎重演,從軍官、士官到老兵紛紛入院,消極但合理地拒絕作戰。當負傷的日軍士兵到醫院的時候,那些「養病」的第四師團「前輩」們還要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玩命啊?」當被問到自己為何不願意參戰時,這些「病號」卻豪氣沖天地說:「聽說這次出擊我們是擔任佯攻的,這很沒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嘍。」
修復橋梁涵洞方面作用極大
伊藤正德《帝國陸軍的最後》中,提到這個聯隊在修復盟軍炸毀的橋梁涵洞方面作用極大,「大阪兵無能只是誤傳,至少以這個聯隊而言,其獻身精神使軍部、師團部的高級軍官都乘夜前去表達感謝和敬佩,其無我奉公精神極其令人欽佩……」有評:看來,這個聯隊的確幹得不壞,不過,說到底,修橋補路這種活兒,和上陣打仗終究還不是一碼事兒。
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的最後攻擊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各部都投入到對盟軍的作戰中,第四師團也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大本營有意將該師團配屬南方軍,但南方軍只是很勉強的將其列入預備隊,仍然駐紮上海。直到1942年4月,第四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師團一起,參加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的最後攻擊。
這一仗,第四師團一反常態地進展順利,圓滿完成任務,最終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軍全部投降。事後才知道這並不是第四師團轉了性,而是菲律賓的美菲軍已經被切斷補給多日,靠「鹽和青菜」勉強挺著已經好幾個月了,一觸即潰一點兒也不新鮮。
然而,這個勝利卻給第四師團帶來了極大的榮耀,在其故鄉大阪更是號外頻飛,一副「幸虧派出了第四師團,才打垮了巴丹敵人」的得意。僅有的遺憾是事後發現大阪的商販們利用這個慶祝勝利的機會大肆倒賣戰時配給物資,乘機大做生意。
愛好和平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第四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與其他不肯接受戰敗命運的日軍部隊不同,第四師團的投降與回國進行得異常快捷順利。當全體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的第四師團官兵出現在日本港口時,本土那些營養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驚。統計下來,第四師團是日軍南方軍中戰死最少、裝備物資保留最完整的部隊。
美軍對這個師團的評價是「愛好和平」。而第四師團回國後,也馬上展現出這一「特點」來,回國後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軍兵營前,整齊地擺開攤位,兜售起戰爭紀念品來。
原因剖析
大阪商販蔑視皇權,不願充當戰爭炮灰
第四師團為什麼在日軍中這樣獨樹一幟、「弱」不禁風呢?對於第四師團的表現,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是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幕府將軍(當時天皇是將軍手中的傀儡)。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系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諸侯鬥智斗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
於是,跟將軍與諸侯一樣,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雖然在二戰中,出身於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效忠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盡量不死。對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於「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制訂了所謂「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斗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的「三不要」原則。
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在《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的最後部分,對第四師團做了一小段總結,說得真是有幾分道理,「如果日本的軍隊都像第四師團這樣,大概中日之間也就不會發生戰爭了吧?要是這樣,也就不會有日本的戰敗了吧……」。
多了一群保命要緊的「窩囊廢」,也就少了一撥滅絕人性的戰爭狂人。在非正義的戰爭里,選擇了正確應對方式保全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少一分殺戮,就多一分和平,遠離戰爭惡行的日軍第四師團,給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5. 誰有借景抒情的範文
<<荔枝蜜>>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
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四圍是山,懷里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比較平坦的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的妙處。偏偏我來的不是時候,滿樹剛開著淺黃色的小花,並不出眾。新發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從化溫泉吃鮮荔枝了。
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滿野嚶嚶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記早晚,有時趁著月色還採花釀蜜。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大。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精神。熱心腸的同志為我也弄到兩瓶。一開瓶子塞兒,就是那麼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卻起了個有趣的名兒,叫「蜜蜂大廈」。正當十分春色,花開得正鬧。一走進「大廈」,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大廈」。叫他老梁,其實是個青年人,舉動很精細。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里隔著一排板,每塊板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著。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別細長,每隻蜜蜂都願意用采來的花精供養它。
老梁嘆息似的輕輕說:「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話。」
我就問道:「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物件,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一點點糖,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我又問道:「這樣好蜜,不怕什麼東西來糟害么?」
老梁說:「怎麼不怕?你得提防蟲子爬進來,還得提防大黃蜂。大黃蜂這賊最惡,常常落在蜜蜂窩洞口,專干壞事。」
我不覺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該怎麼對付大黃蜂呢?」
老梁說:「趕!趕不走就打死它。要讓它待在那兒,會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可是呢,一隻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說:「蜂王可以活三年,一隻工蜂最多能活六個月。」
我說:「原來壽命這樣短。你不是總得往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么?」
老梁搖一搖頭說:「從來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
一九六O年
楊朔(1913-1968),山東蓬萊人。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參加革命並開始文學創作,寫過不少散文與小說。出版散文集《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生命泉》、《茶花賦》、《楊朔散文選》等,中短篇小說集《中國人民的腳步聲》、《大旗》、《楊朔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馬》(上部)。楊朔對當代散文發展有過重大的開拓和貢獻。他寫於建國初期的散文,重在紀實和敘事,接近報告文學的寫法。此後,作者有意識地借鑒詩歌的某些藝術特性和表現手法,把散文的敘事寫景與意境創造結合起來,拿著「當詩一樣寫」。這種散文詩化的寫法,對當時及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6. 老梁故事匯中講什麼難挑人心難測
廣州市海珠區古稱「江南洲」,位於廣州市的中部,是四面環水的天然良壤,由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後航道所環繞,是一個素有廣州「南肺」之稱的綠色島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全區面積90.45平方公里,總人口123.73萬,轄內有18條行政街。 海珠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海珠區是廣州市唯一的島區,四面環水,與荔灣、越秀、東山、天河、黃埔、芳村、番禺各區隔江相鄰,江岸線長達47.3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有大面積的水網果林風景區,呈現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物可考而比較確切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區內遺跡舊址、名人故居和紀念建築眾多,有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兩次設立的大元帥府舊址,有嶺南畫派祖師居廉的居所十香園,有建於明代的雲桂橋、琶洲塔、赤崗塔,有見證海珠島地貌形成歷史的古海岸遺址等,頗具人文歷史底蘊。 此外,在廣州市海珠區石榴崗路的一片不起眼的雜草中,靜卧著一個世界級的遺跡珍寶——七星崗古海遺跡,這是目前世界上深入大陸最遠的古海岸遺址,可惜卻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廣州中軸線上的海珠廣場,原是海珠橋北橋頭地段,自清代至1938年前是廣州城區最繁盛的商業區之一,是城區菜、菜欄的集中地和農副產品交易的商貿重地。在抗日戰爭期間被炸、被拆而成為重災區,被列為廣州三大災區之一。1950年人民政府通過以工代賑,全面清理災區的瓦礫,使北自維新 海珠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物可考而比較確切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區內遺跡舊址、名人故居和和紀念建築眾多,有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兩次設立的大元帥府舊址,有嶺南畫派祖師居廉的居所十香園,有建於明代的雲桂橋、琶洲塔、赤崗塔,有見證海珠島地貌形成歷史的古海岸遺址等,頗具人文歷史底蘊。
7. 老梁探究中國功夫在抗日戰爭中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
手掌拍釘,以喉頂長槍只是走江湖的人賣藝用的,是吃飯的傢伙。肯定比我們普通人強,但沒多少實戰意義。什麼是中國功夫?這誰也說不清。李小龍代表中國功夫,他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武術和外國搏擊技術。現在的世界格鬥強手都是把各種搏擊技術融會貫通的。外國搏擊技術也吸收了中國武術的精華,搏擊的原理是想通的。中國武術的養生功效是很不錯的。高手要有科學的訓練和豐富的實戰,民間最厲害的高手就是退役散打運動員,教練,退役軍警等。他們是打不過現在正在擂台上奮戰的職業選手的。我認為如果我們中國人也用和外國職業選手一樣的訓練和打比賽,我們也不會次於他們的。主要是現在的中國搏擊選手不肯也不敢出去。開放才是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所謂的民間高手能打,什麼淡泊名利,高手一出手就要人命都是托詞。有名有利的人才能淡泊名利。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NDcxOTYw.html老梁說天下:中國功夫只剩下傳說當然,用中國傳統武術去和現代搏擊比是不公平的。世界各國都有傳統武術,他們和中國傳統武術都差不多。所以我們中國人不比外國人高一塊也不比他們差。中國好好發展現代搏擊術,不會比外國差。中國不缺少天才,缺少天才生存的土壤,缺少促進天才發展的制度。中國足球就是一例。
8. 有哪些好的愛國電影
1、《小兵張嘎》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5年,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時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長期被日寇侵佔。鬼不靈村的張嘎,是個機靈勇敢而又頑皮淘氣的小男孩。
他和奶奶救助了八路軍偵察連鍾連長。鬼子進村搜捕時,鍾連長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被捕,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日本鬼子殺害。張嘎為了給奶奶報仇,參加了八路軍。
潘冬子和母親(李雪紅飾)暫時離開柳溪,轉入了深山老林。在當地領導游擊隊和革命群眾進行斗爭的紅軍幹部吳修竹,向他們傳達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增強了潘冬子和母親堅持斗爭的勇氣和力量。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潘冬子的母親壯烈犧牲,潘冬子看到母親的死,變得更加堅強。
在閃閃的紅星照耀下,潘冬子積極參加對敵斗爭,他在戰斗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游擊隊。
他和椿伢子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把敵人的運糧船弄沉了,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劃;他沉著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最終滿懷仇恨地砍死了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事行動。戰斗迎來了勝利。
1938年,在江南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奉黨中央命令,准備開赴抗日前線。上級派潘行義來接吳修竹領導的游擊隊下山。潘冬子和父親終於見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加入了紅軍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9.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單兵作戰能力有多強老梁觀世界
開展初始還是很diao的,訓練精良,後勤充沛,體質優秀,受教育水平高,「覺專悟」高,對付落後屬的中國軍閥們的部隊優勢明顯,裝備水平也就是一戰歐洲國家水準。對付裝備精良、作戰體系完善、後勤保障充足的美軍就傻眼了,45年的關東軍更是被蘇聯紅軍碾壓。
單兵作戰能力根本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產物,特種部隊牛13,敢和正規軍硬杠嗎
10. 抗戰中日軍隊實力相差有多懸殊,聽完老梁講解再也不看
決定傷亡人數差異的主要因素為:
1、武器裝備。
中方武器武器較為落後,國內又缺乏先進的武器製造技術,特別是在重武器方面。日方雖然武器裝備水平較之歐美有差距,但是相對中方來說絕對是先進的。
2、軍隊素質。
日方軍隊受訓嚴格,中方軍隊多為抓壯丁而來,很多並未受過系統的戰術訓練。
3、雙方態度
日方侵略我國,蓄謀已久,有一定的戰略考量。中方倉促應戰,還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另外,內耗嚴重,造成軍隊士氣低落。
4、不勝的歷史經歷
這點不可否認。自從清末以來,我國軍隊從未對列強有過正面戰場的勝利。會有一種恐慌畏戰的情緒,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