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灣戰爭有哪些國家參戰
海灣戰爭共有13個國家參戰。
參戰國家有:科威特 美國 英國 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 卡達 法國回 加拿大 意大答利 澳大利亞 韓國 阿聯酋;伊拉克共和國 。其中以美國為首的11個國家,共同對抗伊拉克。美軍是主要參與方,其他國家主要是以聯合軍隊為主。在聯合軍隊中還有很多13個國家之外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都沒有直接參戰。
(1)海灣戰爭中國參加了嗎擴展閱讀
海灣戰爭的中亞洲的參戰國有6個;美洲參戰國2個;歐洲參戰國3個;大洋洲參戰國1個;非洲參戰國1個。
戰爭背景
1、伊拉克爆發大規模財務危機,科威特成為其重要債務國。
2、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但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3、伊拉克想要同阿拉伯國家建立中間緩沖地帶,企圖佔領科威特。
⑵ 海灣戰爭 中國有沒有參加
沒有參加,原因有二:中國的遠程攻擊能力還不能使中國參加,在國際上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形象來完成一個從大國轉變成強國的形象。
⑶ 海灣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1991年,中國軍官看著美國打敗了伊拉克軍隊,一支比解放軍更有戰斗經驗和更先進技術的部隊。以歷史標准衡量,美國人以微不足道的傷亡獲勝。
第二炮兵將其重點從核威懾轉移到遠程精確打擊,包括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解放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對軍事系統一體化的現代認識也強調了聯合作戰,重點是發展指揮、控制和通信程序,以便有效、協調地使用軍事力量。然而,在缺乏戰時經驗的情況下,很難評估這類規劃的成功與否。
⑷ 中國二次海灣戰爭事件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同時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軍費最多的一場戰爭。
海灣戰爭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對美國的影響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海灣戰爭後,美國制定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新的地區防務戰略,柯林頓上台後更加快了獨霸全球的步伐。
海灣戰爭是冷戰後首場大規模的現代化的局部戰爭。此戰的輕松取勝使美國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戰綜合症」,增強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助長其獨霸世界的野心。海灣戰爭後美國對全球和地區事務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對波黑、索馬里、海地等地區事務的干涉,以及實施北約東擴、制裁和武力打擊伊拉克、發動科索沃戰爭等等,都是其推行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具體步驟,不僅給地區安全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也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對伊拉克影響
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二千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三百噸的貧鈾炸彈,導致這一地區患白血病 、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三點六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十倍多。
對世界影響
蘇聯解體
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海灣戰爭顯示出高技術武器的巨大威力,標志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世界軍事舞台。由於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以強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未來新型戰爭的熱潮,從而引發了一場以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為基本特徵的世界性軍事革命!
⑸ 海灣戰爭中國有沒有出兵
沒有出兵。保持中立。
不過,海灣戰爭雖然沒有炸彈落到中國,但陸海空天磁版五位一體化權作戰模式卻驚醒了中國人,從那之後,中國奮發圖強,走到今天,進步很快。與美國的差距雖然還有,但並不是隔代之差,甚至隔好幾代之差。
現在,中國不僅各型裝備趕上了世界先進,而且繼美帝之後第二個擁有自己研發的三軍綜合數據鏈,當初遠在中國軍工水平之上的歐美日,至今只剩下美帝還被中國作為比肩的目標,暮然回首,歐洲和日本已被完爆···
⑹ 海灣戰爭以後中國是什麼心態
可以說,海灣戰爭在某個程度上打醒了中國高層,第1次向世界展示了「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化戰爭」。
我本以為(我相信,大多數人甚至很多軍事專家都會有和我一樣的認為)伊拉克能抵抗一陣,然後,象中國當年的抗日戰爭或者說象越戰一樣,把美國拖入泥潭,畢竟,伊拉克表面看起來的軍事實力並不弱。
當M1坦克開進的時候,伊拉克地面火力已經幾乎沒有60MM以上的火炮了,美國以幾乎是以摧枯拉朽的速度,迅速取得戰爭的壓倒性優勢,甚至伊拉克並沒有組織起象樣的反抗。
然並卵,中國和伊拉克是完全不同的國家。
拋開雙方的核武器不談,甚至拋開中國的海軍不談(其實中國當年的海軍也確實弱),美國想像伊拉克一樣進攻中國那是不可能的。
精確制導炸彈根本不能摧毀中國絕大部分的防衛,如果連續的空襲--至少要比伊拉克的空襲強50倍甚至更加高,美國大兵才敢投入地面部隊,而中國擁有完整的遠中近防空武器,美國就算傾國之力,也根本不足以摧毀中國的防空以及重武器。
中國有分散的眾多基地,各種雷達組成可靠的防空體系,各種遠中近程對空導彈,美國的空襲將付出巨大代價才能摧毀部分這些設施。
以J8-2,J7各種改型的上千架戰斗機對抗幾百架F16/FA18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看過視頻,美國轟炸機飛得很低投擲炸彈,這如果是中美對抗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民兵配屬的高炮,也足以使美國戰斗機和轟炸機不敢降到5000米高度以內。
說來說去,還是國家實力以及戰略縱深的影響,伊拉克軍隊再強3倍,也抵抗不了美國當年的空襲,而中國,美國即使投入再多的兵力,代價也根本不是美國可以承受的。
一旦進入地面戰爭,那就更加是美國大兵的悲劇了,這個就不需要我解釋了。
在能用腳走到的地方,解放軍是天下無敵的。
結論:假設伊拉克是中國,美國空襲不會成功,地面戰爭的話,美國至少要花在伊拉克的上萬倍代價還不能取得勝利。
當然,中國也將付出慘重代價,所以,海灣戰爭,改變了中國高層對現代軍事的看法,也造就了現在的現代化的解放軍。
抗日戰爭那樣的戰爭,將永遠都不會再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
⑺ 海灣戰爭是聯合國授權的為什麼中國和俄羅斯沒有參戰
海灣戰爭,中俄都投了贊成票。
⑻ 為什麼說海灣戰爭給當時中國和很多國家上了一課
這場戰爭充分展示了美軍先進的作戰理論和高科技武器裝備,美軍在戰爭中運用了F-117隱形戰斗轟炸機、F-111戰斗轟炸機、B-52C戰略轟炸機、E-3D空中預警機、EF-111A電子干擾機、TR-19戰略偵察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M1A1坦克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空中和陸上作戰平台。
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了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使得伊拉克軍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終只能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這一場海灣戰爭真正呈現了一幅高科技戰爭的壯麗畫面,在幾乎未見聯軍部隊的情況下,伊軍的各型地面目標便被戰斧式巡航導彈摧毀殆盡,升空攔截美軍戰斗機的米格-29更是在飛行員還未發現敵機的情況下便被空空導彈鎖定擊落。
(8)海灣戰爭中國參加了嗎擴展閱讀:
作戰模式: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其最大特點為,這是一次高科技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普遍使用各種先進技術:
1、電子戰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
2、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由於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准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
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⑼ 海灣戰爭參與了41個國家分別是哪些.
只有39個國家參與海灣戰爭。
西方國: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比利時、澳大利亞、丹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德國和荷蘭;
阿拉伯9國:沙特、科威特、阿曼、卡達、阿聯酋、巴林、埃及、敘利亞和摩洛哥;
東歐3國: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其它12國: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塞內加爾、尼日、獅子山、阿根廷、宏都拉斯、紐西蘭、韓國、新加坡。
(9)海灣戰爭中國參加了嗎擴展閱讀:
1、海灣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 。
2、海灣戰爭的結果: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3、海灣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
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⑽ 第一次海灣戰爭有哪些國家參加
參加反伊聯盟並為解放科威特做出貢獻的34個國家有 :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韓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66萬人軍隊中美軍佔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