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中日兩國的軍力,軍隊素養,武器裝備,雙方傷亡的全面對比
日軍派遣到中國的軍隊56個師團、12個獨立旅團,約167萬人,其中甲級師團有21個,其餘為乙級和丙級師團,到1941年後新建和補充的師團完全無法與前面比較,多採用三聯隊制,兵力和武器及輜重裝備上相差了許多。
甲級師團裡面還有5個甲級甲種特等師團,以關東軍的第二師團、進軍淞滬的第三師團、攻擊山西的第五師團、進攻濟南和南京的第六師團、攻佔河北直下黃河的第十四師團為配置最高師團,人數普遍在2.4萬以上,個別的達到3.1萬,如十四師團(土肥圓),下設27、28兵部旅團、騎兵聯隊、重炮聯隊、重炮大隊、機關槍大隊、裝甲車大隊、工兵聯隊和獨立工兵大隊、迫擊炮大隊、高射炮大隊、架橋大隊、架橋中隊、輜重聯隊、通信中隊,還有獨立陸軍航空大隊。
從這樣高配置的師團上不難看到,小日本當時的戰鬥力確實很厲害。
而我中國軍隊裡面,八路軍和新四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裝備實在無法與小日本對比,所以也只能在屁股後面偷襲和搗亂。
國民黨軍隊相對好點,幾個戰區都是原先的大軍閥,軍力配備都很正規,建制也很標准,武器上差了點,是沒有小日本好,此前只有兩個全德國武器配備的正規師,可惜沒打出任何成績,而且每次都是這樣標準的高於日本裝備的師率先逃跑,老蔣視為心肝寶貝始終沒有責怪,引發了國民黨,嫡系與非嫡系的派別抗爭。
國民黨軍隊也有與中,共軍隊差不多的軍隊,如川軍和西北軍,尤其是川軍,什麼武器都有,連軍裝都無法統一。但1943年以後得到美國幫助,大為改觀,有幾個師的裝備高於小日本,天空上也有了自己的飛機。
海洋上完全被日本控制,不用比較。
抗戰八年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其中陣亡是131萬),殲滅日軍100餘萬,共產黨軍隊傷亡是60萬,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
這是教科書寫的,但鄙人認為這是一群「御用文人」為美化現在的統治階級而昧著良心胡寫的。畢竟成王敗寇。
另據數據:國民革命軍陸軍傷亡、失蹤約310萬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共軍損失30餘萬。日軍整個八年一共在中國關內地區死亡人數是45.6萬人(厚生省統計),至於國共佔多少比例,眾說紛紜,但肯定一點就是共軍是絕對沒有國軍多的。共軍宣傳殲滅「118萬偽軍」(不可信),殲滅包括「斃、傷、俘」。偽軍最多時也就100萬,整個抗戰偽軍總共才200萬左右,很大一部分後來都投誠了。
如果說各有各的數據,無法較好比較,不如比比將領的傷亡,(畢竟將軍不會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抗戰八年國軍犧牲了206位將軍,擊斃了日軍將軍44個,而八路軍沒有死亡將領(就算不以虛級化對待,也不過算的上2個),擊斃日軍將軍5個。
因而從片面上我認為國軍和共軍對抗戰的貢獻是44比5。
附: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政府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
⑵ 求二戰期間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要詳細的
感覺小日本的武器太好了 首先 三八大蓋 也就是38步槍 使用的是6.5的子彈 穿透力強悍 當時的漢陽造和中正式都不如三八大蓋打得准 也沒有三八大蓋打得遠 飛機就不用說了 零式飛天空
坦克方面日本的不如國民黨的德國貨 但是國民黨的數量有限啊
正面阻擊沒有把握能和日軍對抗 直到美國給予國民黨裝備了才有能力面對面的對峙 太平洋戰爭是轉折點 日本的軍隊消耗在太平洋而沒得到補充
中華方面蘇聯對日宣戰 關東軍迫在眉睫
人數上日本開始有很大的優勢 太平洋消耗的士兵不亞於華中戰場
雖然後面的自殺式的對美國艦隊攻擊 對美國的代價很大 但為時已晚 開始就使用自殺式的攻擊的話或許改變了太平洋戰場 華中戰場敗局已定 只能玉碎拼搏太平洋戰場
樓下的 小口徑子彈的穿透力好你不會不知道把 M4的子彈才5.6 還不一樣優秀 AK的殺傷力大我承認 但精準度和後坐力不必上上里大好嗎 同樣是突擊步槍
零式的防禦是不好 但是機動性好啊 那架飛機給他幾槍不出問題的 現在的戰斗機被航炮打中一樣掉下來 太平洋戰爭開始那架零式是被空戰擊落的 就算有也是少數
⑶ 抗日戰爭前中日雙方差距究竟多大
中國抗日來戰爭時任國軍參謀總長之自何應欽在《開戰之前敵我兵力比較》中,對比「七七事變」中日軍力,開戰之初,日本兵員總數為448.1萬人,其中現役兵、後備役兵、預備役兵為戰斗兵,數量199.7萬人,補充兵人數248.2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210萬)。陸軍常備師團17個,海軍艦艇190萬噸位,空軍飛機2,700多架。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之初,國軍陸軍現役兵170多萬,補充兵約50萬;海軍艦艇11萬噸位,不足日本十分之一;空軍僅有戰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共600架;75毫米以上之火炮只有800多門,其中重炮只有48門。中國國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1937年,中國飛機、大口徑火炮、坦克、汽車年產量為零;而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設備能力為年產3萬輛)。
⑷ 抗戰爆發時,中日軍力對比怎樣
這么說吧,10個拿沖鋒槍的日本人
沖進1000個拿磚頭的中國人裡面去了!就是這個道理!再牛逼的沖鋒槍也要換子彈,當換子彈的時候
這強大的10個日本鬼子被飛來的1000快磚頭砸死了,我大中華是無敵的!
⑸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如何
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葯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采購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沒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台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戰炮是戰前從日本軍火商處購買而來,但此時的日軍常設師團、3個單位制師團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戰炮,射程遠遠大於38式。
實力雄厚的日軍
相比之下,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野戰炮兵聯隊,其中常設師團炮兵聯隊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特設師團是36門毫米野戰炮/山炮,3單位師團是24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由中國駐屯軍改編的第27師團,山炮兵第27聯隊第2大隊管轄新式6/8門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並參加過華北作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而日軍在華的軍直屬炮兵(不含關東軍)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戰重炮兵聯隊就有11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2個。
中國軍隊算上炮兵第8團、第17團和其餘地方部隊的150毫米榴彈炮,加上炮兵第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共計69門,數量上遠遠不如日軍。而在炮彈數量方面,日軍更是遠遠多於中國軍隊。
打個比方,中國炮兵第10團每門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彈,打完就沒有了,需要進口補充。而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作戰時,直屬的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48門150毫米榴彈炮就有2萬枚炮彈。雖然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射程遠,但火炮少,炮彈更少。加上日軍還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農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農炮,又有絕對的制空權。
同時國軍重炮少,十分寶貴,對日軍炮擊基本屬於打游擊,無法有效壓制日軍火力,就是把炮團拆開來,每個集團軍、軍都臨時配屬一個連或一個排對日軍進行炮擊,而且每進攻一輪就要換一個炮兵陣地,防止日軍炮兵反擊和航空兵轟炸。
而日軍重炮種類多、數量多,而且炮彈充足,在觀測器材、水平上都高於中國軍隊,更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日軍每次重點進攻一個地方,都會加強炮兵力量,例如淞滬會戰大場鎮戰役、台兒庄戰役、南昌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桂林保衛戰等。
1938年,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幾批軍火援助(包括160門76.2毫米野戰炮、80門115毫米榴彈炮),但隨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作戰消耗,這批軍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驚人,炮彈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對抗上,中國軍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很多軍、師已經沒有山炮或者野戰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擊炮。而有山炮的軍、師數量也不多,炮彈更是極度缺乏。
例如南昌會戰,日軍為了突破中國軍隊在修水沿線的第19集團軍,特意加強了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師團、第106師團自身的野戰炮兵聯隊,日軍進攻修水沿線的共有194門/198門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並裝備了整整10個基數的炮彈(山野炮每門火炮1個基數300枚、榴彈炮100枚、加農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團軍共計13個步兵師10萬多人,共有迫擊炮227門、平射炮13門、75毫米山野炮21門。由此可見,日軍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194門,而國軍只有21門,並且沒有105毫米重炮,這足以反映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絕對差距。
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越來越少,同時炮彈的存量已經見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
按照中國台灣史政編譯局編著的《抗日戰史》(101卷)的記載,在這兩場會戰中,中國軍隊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彈消耗加起來才1000來枚。這與日軍每個師團兩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徑山野榴炮彈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按理說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已經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應該有大批美式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更何況參加湘西會戰的幾個軍更是蔣介石嫡系軍中的嫡系。
但由於之前美式山野榴炮運到國內的比較少,而且絕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隊里,因此湘西會戰的第4方面軍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個第4方面軍只有第73軍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彈數量相較之前的會戰,確實有所上升。而號稱抗戰鐵軍的第74軍僅消耗了蘇76.2毫米山炮彈,數量上1個月僅僅打了1471枚,和日軍比確實少之又少,但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很多了。另兩支嫡系部隊第18軍、第100軍幾乎沒有山野榴炮,可見到了1945年時,中國軍隊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從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這幾個時間段來看,國軍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駐印軍反攻緬北外,其餘戰場上的軍隊從沒有超越日軍,一直屬於絕對劣勢。尤其到了1945年,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軍王牌部隊,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參考http://cul.sohu.com/20150815/n418934037.shtml
⑹ 抗日戰爭(中日戰爭)雙方兵力傷亡率有多大
一般的統計數字是;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
其中中國政府軍隊犧牲專200萬,游擊隊犧牲60萬(包括八路軍,新四軍).
屬手無寸鐵的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老百姓,在2000萬以上.
另外因為戰爭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
侵華日軍的傷亡人數在120萬-150萬左右
其中被擊斃僅53萬人,中華民國確認死亡44萬人,目前該數字還有爭議。
侵華日軍的總數在250-300萬左右.占日軍陸軍的1/3,海軍的1/5
為什麼我們用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的犧牲才僅僅打死53萬日軍.
而且日本根本沒有盡全力同中國作戰.因為它的主要對手還是美國,蘇聯。
⑺ 二十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中日國力、軍力以及文化上的差別對比
抗戰爆發以前,日本已是現代化的軍事強國,有健全的工業,陸海空軍隊所使用的先進武器,幾乎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又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半世紀以上的徵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而中國還是一個落後國家,軍事觀念跟不上發展,各地方派系林立,一支支文盲組成的軍隊,雖從國外買來部分先進武器,但是國家沒有工業化的經濟基礎來支持戰爭,部隊訓練也沒有統一的章法。
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的領土起,中日雙方就處在對立之中,其中也經過幾次局部戰爭,,但是中日雙方一直沒有正式的宣戰,中國在近五年又十個月的折沖與忍讓下,被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一半的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為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事實上取得全部帝國主義宗主國為所欲為的特權,但是日本對於自己能否取得對抗蘇聯及與美國決戰的戰略優勢,仍然不確定,因此對華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終於在盧溝橋事變的沖突中失控,迫使中國全面對日作戰。
中日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又三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斗(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360萬人,日軍傷亡了110萬,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接近六千億美元的財產以及無數的文物遭到日軍的摧毀與劫掠。
以戰爭規模而言,這場決戰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與最為慘烈的戰爭,但是這是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不進取的結果,抗日戰爭和歐洲及太平洋上的戰爭相比,裝備,技術,規模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的想法是,中國人對反法西斯的最大貢獻是百年來的不作為,讓日本人總和一個臭手下棋,把日本人慣壞了!
⑻ 抗日戰爭中日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
抗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武器內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容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體作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作戰的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頭的分裂問題。
⑼ 二戰中中日總兵力對比
二戰前夕,斯大林曾說過:「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她。」這種充滿沙文主義色彩的評判,聽起來相當刺耳,卻是中國人不得不承認的殘酷現實。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軍備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較量中驚人地展現了出來。
無論國家的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先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至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⑽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為何中國可以打贏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專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屬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 國民黨有大批能征慣戰的將軍,在前線的正面戰場浴血殺敵,比如萬古山大捷,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戰役。著名的有薛岳,孫立人,杜聿明,張靈甫,李宗仁,張自忠等等當然少不了敵後戰場中共的支持,百團大戰經典戰例。著名將領有朱德,左權,彭德懷,粟裕等。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