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戰中,東北軍有哪些部隊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在東北已經有了多支抗日隊伍,如「東北工農抗日游擊大內隊」(對外稱東北抗日救容國軍第一補充團)、「抗日救國游擊總隊」、「抗日救國游擊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等。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這些抗日隊伍聯合在一起,形成東北抗日聯軍。
2. 抗日戰爭結束後,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哪裡
1931年九一八後,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撤入關內,赴陝西剿共。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扣留,留在西北的東北軍20多萬人陷於群龍無首境地,何去何從,出現了嚴重的內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反指使部分軍隊發動兵變,殺死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處處長徐方等人,釀成「二二」血案。駐西安的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多方奔走,制止了東北軍的相互殘殺。
1937年3月東北軍高級將領接受了蔣要東北軍調駐安徽的方案,東北軍遂東調,分住豫南、皖北、蘇北地區,各部均直接歸南京軍政部管轄,仍然是「群龍無首」。4月—6月,南京政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化大為小,化強為弱,由甲種軍變為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二二乙種軍編制,並由中央派政訓主任進行監視。盧溝橋事變後,東北軍被分割,使用於各戰場,不相統屬,東北軍全被肢解。八年抗戰,東北軍有10萬將士犧牲疆場。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軍有一部分在抗戰中脫離了舊陣營,參加了八路軍,如53軍691團在呂正操帶領下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後來正式編為八路軍系列;蘇魯戰區的部分東北軍,在常恩多、萬毅率領下舉行起義,參加了八路軍。這兩支隊伍在1945年8月挺進東北,實現了打回老家的願望。後來,他們在三大戰役和抗美援朝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而相反的,以萬福麟、沈鴻烈為首的部分東北軍則追隨蔣,於1949年在全國大陸解放前夕,逃亡台灣。
3. 抗日戰爭期間,民國黨軍隊都在哪裡抗日有沒有到過東北
國民黨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四次會戰,可見都在華北長江中下游地區抗戰。可能有小部軍隊到東北,但主力均沒有到過東北
4.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軍是誰管
抗日戰爭的時間分復割現在有制了新的定義,原來是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史稱八年抗戰。但現在新的定義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入東三省開始算起。1931年日本侵入東北,張學良奉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丟掉了東北全境,帶兵退入關內,後部分東北軍被安置在西安周邊,用以剿滅長征後到達陝北的紅軍。但之後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兵諫老蔣,促成了國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但張學良送老蔣回南京後就被軟禁,東北軍失去首領,被打亂編制,逐步被中央軍收納。
5. 張學良的東北軍最後哪去了
全面抗戰以後,東北軍的結局
第67軍
軍長吳克仁。全面抗戰爆發後,第67軍參加淞滬會戰.吳克仁軍長陣亡,官兵傷亡慘重而老蔣卻給吳將軍扣上個臨陣脫逃的帽子,將67軍番號撤消。余部編人蔣的嫡系。67軍被老蔣徹底消滅。老蔣的這一卑劣作法,令吳將軍沉冤40餘載。後來國民黨軍隊里仍然用67軍的番號,但與東北軍已經無任何關系了。
第五十七軍
軍長繆瀓流.全面抗戰打響後,該軍江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41年初繆被免軍長職,該軍番號撤銷.所轄第111師、第112師改隸魯蘇戰區,後又改編為暫編第8軍、暫編第9軍,再後來又改為第12軍,霍守義任軍長。其中第111師起義,大部分參加了八路軍。到抗戰勝利時,該軍已經被老蔣改造完畢。該軍在解放戰爭中於山東戰場被我軍殲滅。
第五十三軍
軍長萬福麟(1938年12月21日萬辭軍長職.周福成繼任 ),53軍東北軍中壽命最長的一支。唯其長是因為他沒有被老蔣改造過。
1937年7月抗戰開始後53軍即在河北參加抗戰,後參加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第一、第二次長沙會戰和鄂西及緬北滇西作戰.抗戰勝利後,53軍一度駐防越南.,1946年被調往華北,再後來開往東北,沈陽解放時,該軍一部分起義,大部分投誠,周福成拒絕起義被生俘。
第五十一軍
軍長於學忠,轄第113師、第114師。該軍於1937年秋隸屬第三集團軍參加了津浦路北段作戰。1938年又相繼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1939年牟中珩接任軍長,1942年牟中珩他調,周毓英接任軍長.1944年3月魯蘇戰區撤銷後,該軍直屬軍事委員會、第五戰區.1945年隸屬第十五集團軍,該軍曾參加豫中會戰。到抗戰勝利時,該軍已經徹底蔣化。該軍在我軍解放上海時被殲。
第四十九軍
軍長劉多荃,後為王鐵漢.抗戰期間參加過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和浙贛會戰.到抗戰勝利時,該部被徹底改造為蔣家軍, 1946年整編為第四十九師, ,軍長王鐵漢改任師長。同年在蘇中被殲大部,重建後調往東北,並恢復第四十九軍番號。在遼沈戰役中全軍覆沒
騎兵第二軍
軍長何柱國。1941年5月何升任副總司令,徐梁接任軍長 1943年徐梁升任副總司令,廖運澤接任軍長。該軍先後參加過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豫南會戰,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和豫中會戰。這期間該軍一直由何柱國指揮。抗戰勝利後,何柱國被掛了東北保安副司令的虛職,騎兵第2軍被撤消建制。
騎兵第三軍
該軍由騎兵第二軍之一部編成,以郭希鵬為軍長,隸屬陝甘寧邊區。歸傅作義指揮。1945年7月被撤消。
東北挺進軍
1937年7月在大同成立.馬佔山為司令。該部組成有騎兵第六師,反正的偽軍,東北義勇軍流散人員等,抗戰期間隸屬帝戰區,在綏遠抗擊敵軍.1946年被裁撤 。
抗戰勝利後,在南京滯留了有大批東北軍官兵及陣亡將士家屬,等待國民政府撫恤、優待。但老蔣對此不聞不問,直到著名的「哭陵」事件發生後,老蔣迫於輿論壓力才下令這些遣返故里,一共有兩萬多人。
參加八路軍的情況。
抗戰勝利,呂正操率部挺進東北,其中東北籍幹部不超過10人。而萬毅的渤海支隊中東北籍人員只有不到30人了。
東北軍就這樣消失了。
6. 九一八後東北的軍隊都撤退到哪裡了
東北軍主力大部退入關內以後,1933年蔣介石將失地罪責完全轉嫁於張學良,逼張引咎辭職,下野出國。東北軍按照張學良臨行囑托,集結在華北一帶。
1934年1月張學良返國,3月就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
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總」,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表誠意,親送蔣介石回金陵,卻遭蔣毀約而囚禁,東北軍近20萬士卒群龍無首,並在主戰主和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最後發展到內部殘殺。
1937年2月2日,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殺死了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處處長徐方、副處長宋學禮和交通處長蔣斌等人。血案發生後,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為了替王以哲報仇,將部隊開進西安搜捕少壯派軍官,誘殺了旅長高福源,東北軍內部殘殺的悲劇愈演愈烈。經過中共代表周恩來多方做工作,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1937年3月東北軍高級將領接受了蔣介石提出的東北軍東調的方案,分駐豫南、皖北、蘇北地區。4月到6月,南京政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各部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浴血奮戰,犧牲慘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北軍被蔣介石分割使用於各個戰場,逐步被削弱、肢解、消滅,也有一部分在戰場上起義,走向了新生。
7. 抗戰中,東北軍有哪些部隊
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駐沈陽;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
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
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
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
公安總隊(由原第20師改編)黃顯聲部,駐沈陽;
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均駐沈陽;
吉林駐軍:
獨立第21旅趙芷香(後張治邦接任)部,駐寧安;
獨立第22旅蘇德臣部,駐雙城;
獨立第23旅李桂林部,駐長春;
獨立第24旅李杜部,駐依蘭;
獨立第25旅張作舟部,駐吉林;
獨立第26旅邢占清部,駐哈爾濱;
獨立第28旅丁超部,駐哈爾濱;
騎兵第4旅常堯臣部,駐農安;
省防第1旅孫鶴喜部,駐方正;
省防第2旅王紹南部,駐蛟河;
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駐長春;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馮占海部,駐吉林;
哈爾濱特區公安大隊王之佑部,駐吉林;
山林警備隊趙維祥部,駐延壽;
黑龍江駐軍:
省防步兵第1旅張殿九部,駐扎蘭屯;
省防步兵第2旅蘇炳文部,駐海拉爾;
省防騎兵第1旅王南屏部,駐綏化;
省防騎兵第2旅吳松林部,駐克山、拜泉;
獨立騎兵第2旅程志遠部,駐滿洲里;
獨立炮兵第9團朴炳珊部,駐泰安鎮;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徐寶珍部,駐齊齊哈爾;
興安屯墾軍苑崇谷部,駐索倫; 保安大隊竇聯芳部,駐齊齊哈爾。
陸軍方面
經過張學良的精兵簡政,東北軍還有40萬左右的主力,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裝備方面無法統計(因為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太高了,在東亞都可以排的上號的,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步槍型號為六五、七九,迫擊炮是16年式。關於東北軍當時的坦克數量不祥,有記載的是張蔣大戰時張作霖曾派出1隊坦克,數量應該很有限,在加上張氏父子對大炮情有獨鍾,坦克在日本接收東北兵工廠以前好像還不能獨立製造。
空軍方面:
東北軍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250-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東北兵工廠也沒有製造飛機的技術,飛機全為購買和列強贈送,或者是戰場上繳獲的。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估計還有200架左右,其中戰斗機150架。東北軍的飛機主要從法國和捷克兩國購買,其中1929年因為中東路事件東北空軍損失慘重,因此張學良剛從法國進口大量新式飛機,9.18前東北空軍有100餘架飛機,基本是新式的。
海軍方面:
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只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主力艦「海圻」號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其餘還有「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戰艦。
「9.18」時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軍力對比為北大營8000人vs關東軍3000人,奉天省內軍力對比大約為東北軍6-9萬vs關東軍1萬人(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兵力10500人,系日本陸軍第2師團
),裝備方面中國軍隊占優,東北軍占據局部兵力優勢,且直隸、熱河以及山海關一帶有東北軍主力25萬也可迅速馳援,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起大規模持久戰,而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必能占據上風,東北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裝備上亦有相當的優勢。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幾乎不能得逞的。
8. 抗戰後的東北軍的去向
東北軍原是張作霖的私人軍隊,後來在張學良的率領下,改旗易幟,成為國民政府軍隊的一部分。駐防東北邊疆。1931年九一八後,執行不抵抗政策,撤入關內,赴陝西剿共。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扣留,留在西北的東北軍20多萬人陷於群龍無首境地,何去何從,出現了嚴重的內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東北軍少壯派應德田、苗劍秋、孫鳴九等人反指使部分軍隊發動兵變,殺死東北軍元老派67軍軍長王以哲、西北總部參謀處處長徐方等人,釀成「二二」血案。駐西安的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多方奔走,制止了東北軍的相互殘殺。1937年3月東北軍高級將領接受了蔣要東北軍調駐安徽的方案,東北軍遂東調,分住豫南、皖北、蘇北地區,各部均直接歸南京軍政部管轄,仍然是「群龍無首」。4月—6月,南京政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化大為小,化強為弱,由甲種軍變為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二二乙種軍編制,並由中央派政訓主任進行監視。盧溝橋事變後,東北軍被分割,使用於各戰場,不相統屬,東北軍全被肢解。八年抗戰,東北軍有10萬將士犧牲疆場。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軍有一部分在抗戰中脫離了舊陣營,參加了八路軍,如53軍691團在呂正操帶領下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後來正式編為八路軍系列;蘇魯戰區的部分東北軍,在常恩多、萬毅率領下舉行起義,參加了八路軍。這兩支隊伍在1945年8月挺進東北,實現了打回老家的願望。後來,他們在三大戰役和抗美援朝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而相反的,以萬福麟、沈鴻烈為首的部分東北軍則追隨蔣,於1949年在全國大陸解放前夕,逃亡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