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6 21:56:29

❶ 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都有哪些

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中俄珍寶島事件、中印邊境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

❷ 近代中國進行反侵略戰爭有什麼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1、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版了帝國主義侵華的權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2、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3、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在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鑄成了中華民魂。

(2)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近現代史的本質:

1、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2、中國近現代史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❸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對中國實行了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屠殺中國人民,侵佔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奪財富,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製造輿論企圖侵略中國。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

早在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三元里的的暴行就引起了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這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敢於斗爭的偉大英雄氣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近代中國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社會殘破,民不聊生,國家瀕臨滅亡的邊緣。巨大的屈辱和災難,給中華民族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強烈的愛國精神的鼓舞下,中國人民開始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艱難而執著的探索。

鴉片戰爭中,禁煙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則徐等被革職查辦,而主張對敵妥協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清政府急於妥協不惜割地、賠款。此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和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

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戰斗,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和滅亡中國的陰謀。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甲午戰爭中,雖然中國人民英勇斗爭,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他們消極避戰,積極求和,導致中國最後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以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守舊派雖然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與列強討價還價及排除異己,實際上卻一直在背後牽制,破壞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官兵與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他們卻逃跑了,清政府的無能與中國人民的頑強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迅速瓜分中國的迷夢,在當時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肩負起了抗擊外來侵略的任務。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斗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也為後來的反侵略斗爭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組織人翻譯西方書刊,並編成《四洲志》一書。魏源又在此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風。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

這些都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

在一次次的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意識到了想要改變中國目前的現狀,首先就要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其次,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最後,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發展自己。

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民族解放和獨立。

❹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有哪幾次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3,中法戰爭
4,甲午中日戰爭
5,太平天國運動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7.義和團運動
8,抗日戰爭

❺ 近代中國有哪些反侵略戰爭

近代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的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結束,所以反侵略戰爭有: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反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法戰爭,一戰時候反抗日本的侵華戰爭

❻ 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有何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1、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2、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3、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在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鑄成了中華民魂。

(6)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❼ 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1年5月 廣州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

1856年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互相殘殺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2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 平型關大捷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抗日戰爭結束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戰役開始

1950年 解放戰爭結束

相關介紹:

(1)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3)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5)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拓展資料:

反對外來軍事佔領,武裝挑釁,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的戰爭.目的在於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安全和維護民族的利益.反侵略戰爭是正義戰爭,本國人民擁護,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支持,如果戰爭指導正確,能夠取得勝利.它相對於侵略戰爭而存在,是由侵略者的入侵引起被侵略被奴役國家和民族的反抗戰爭。

在階級社會中,侵略者對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在政治上的壓迫奴役、經濟上的掠奪剝削,必然激起被侵略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反抗侵略者的衛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等國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戰爭,都是捍衛國家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反對侵略者的掠奪和奴役的反侵略戰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而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既是支援友好鄰邦,維護和平,又是保衛中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戰爭。反侵略戰爭關系著被侵略國家的生存,關系著民族的存亡,關系著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夠動員全國人民,實行全民族抗戰,能得到世界正義力量的支持,有利於戰爭的最後勝利。

反侵略戰爭多為弱國對強國或小國對大國的反抗戰爭。要求進行反侵略戰爭的國家政治上進步,有動員全民族抗戰的政治號召力和組織力;軍事上有一支訓練有素,且具抗戰熱忱的軍隊,有一個能制定和正確運用戰略戰術的統帥部;經濟上有足以維持戰爭的實力;國內團結一致,爭取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經過持久作戰,最後打敗侵略者,贏得勝利。

❽ 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具有什麼意義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夢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閱讀全文

與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