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印度的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藏南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版稱為權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而印度則稱'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名 稱中印戰爭
地 點阿克賽欽、藏南地區
時 間1962年6月至11月
參戰方中國;印度
結 果中國獲勝,軍隊回撤到戰前位置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
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Brij Mohan Kaul
來源:網路
㈡ 新中國與印度戰爭
印控藏南一直是我們的傷心地,不得以的情況下,失去的一塊寶地。六十代初期,中國軍隊在後勤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被迫後撤。說實話中印有爭議的領土面積為三十萬平方公里,中國在國力虛弱的情況下能拿回21萬平方公里就不錯了。還有九萬也不能怪老毛啊!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氂牛運輸。那一仗,支前的氂牛就有三萬多頭。這邊的所有物資,還有傷員烈士,都是靠老鄉背。一○○迫擊炮彈,一人只能背一發。五十人運,幾分鍾就運出去了。家家戶戶都出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支前。當地老鄉十二三歲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東下邊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歲,跟爸爸媽媽一起,他背了四筒罐頭,有八斤重,爸爸牽著他爬山支援我們。沒有老鄉,我們根本沒法打勝仗。從內地四川我們的每運一發迫擊炮彈到西藏最前線的成本是印度的十倍。我們不後撤,到九、十月份大雪封山內地的後勤就到不了藏南前線了,而印度腹地到藏南前線之間沒有青藏高原這樣的地質,其後勤可以很通暢到達最前線。難道我軍不後撤等到印軍組織反攻後再全部戰死? 現在中國力逐漸強大,青藏高原也通鐵路了,公路也比以前更寬暢。可供降落的機場也多了。和台灣問題一樣,藏南問題也不能再拖了,要想辦法收回來。當然現在雖然通鐵路了但中國目前到達藏南前線的後勤運力還不及印度的十分之一,僅有的一條鐵路也不能到達最前線。而且還只有一條。冒然開戰還是很危險。再說現在的軍人有毛時代那樣的精神嗎?現在的野戰軍的下級軍官提乾的目的就是想回老家分個好工作。指望他們能想九十年代以前的軍人那樣用身體去滾地雷?印軍在中印邊界布有先進對地攻擊能力的Su30,還有以色列的預警機,加上幻影2000。只要其攻擊我軍僅有的一條鐵路線的重點橋梁地段,和幾條公路的橋梁或彎道峽谷地段,我軍日常的後勤都保障不了,更別說戰時了。所以說我軍現階段還不能對印開戰。 上世紀,1989年鄧公曾想對印控藏南進行軍事進攻,收復失地(從八十年代中前期,總參就在制定對印作戰方案,並從西方購進黑鷹(SH-70)等一系列山地作戰裝備)。但學生運動發生,對印戰爭被擱置。後來國際風雲變幻,中國被西方制裁和蘇聯關系也未全面恢復。所以拖至現在。幸好89年沒有對印發動戰爭,否則我們是否勝利都很難說。印軍在中印邊境早就構築好了堅固的軍事工事。裝備也比我們好。據說當年鄧公也准備了動用全國人力物力打這一惡仗,使印度徹底老實。 印度的實力、對印度趕超我們或者說中印間的競爭的爭論比較多。一方面是西方先挑起來的,用意是什麼,中國人都知道!一方面也是中印之間各自國民的虛榮心和邊境歷史糾紛引起的,當然最主要還印度國民的虛榮心。說印度基礎設施落後中國,國民待遇落後中國也好;說印度經濟體制(據說沒有金融壞帳),民主體制以及軟體行業發達過中國也好。在我看來,不過都是在爭表面上眼睛看到的東西,沒意思,這是爭不出個結果來的。我到覺得中印之爭實質上就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大國如何能夠強大,怎樣強大的問題!--而中印恰好走的就是兩條道。老實講,他們應當是我們的鏡子而不是笑料,更不是紙老虎!巴比倫的通天塔最終沒有建立起來,是因為上帝搞亂了人類的語言和信仰。但現在印度國內的語言和信仰更多--更不妥的是這些東西自始自終都沒有統一過(不同於中國)--卻有人堅信印度能夠成為強國? 說印度的軍備如何先進,買歐洲、買美國、買俄國或,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所有主力軍備都靠買,我靠,就算靠買,買來一個強國的稱號又怎麼樣呢?當年清軍買來的北洋艦隊還不先進?當年的大清軍在朝鮮的陸軍裝備比日本先進多了,有德國陸軍自己都還沒來得及裝備的克魯伯大炮,有日本人甚至當時西方很多國家都沒見過的機關槍,還有後膛裝彈的來復槍。可清軍的戰鬥力和士氣實在太差,清軍很多主力的士兵當時有兩桿槍,一桿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後膛裝彈來復槍,另一桿是別在腰間的吸鴉片用的老煙槍。清軍有一營士兵在平壤和日軍對峙時,後來沒鴉片吸了,就沒戰鬥力了,就都逃跑。 印度現在就像一個建立在流沙上的華麗宮殿。我們不擔心現在的印度,無論他的經濟體制、軟體、國家發展潛力是否領先於中國,還是他的國民生活,基礎建設如何的朝不保夕。除了邊境糾紛以外,中國對印度一無所求,因為它從來就不是中國皇冠上的寶石。 我最怕印度什麼?我們怕印度專權,怕他建立起一個強大權力的中央集權性質的政府,那樣才對中國不妙呢?不過還好,集權體制一向不是印度的傳統。 好了,現在來說說具體的收復藏南的步驟。 一, 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惜成本在中國軍隊控制的藏南境內修建攔河大壩,一來利用雅魯藏布江的水電為西藏人民造福。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已經答應援建印度在印控藏南區修建亞洲最大的攔河壩,就在雅魯藏布江的下游。據說由於其落差大,發電量要超過中國的三峽大壩。我認為這是好事。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好事情,日本在下游修壩,我們就在上游修壩。他們修好後,就要蓄水發電。由於大氣環流,喜瑪拉雅山南麓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和藏南地區,一年有一次特大的旱季和特大的雨季。一年中,先是旱季,印控藏南的大壩肯定要蓄水發電,和蓄水調節水利灌溉。當它們極需要水的時候,我們在上游的大壩也蓄水,不給他們水。讓他們的大壩發不了電,灌溉不了農田。當雨季來臨的時候印度在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各地都漲水,不光印控藏南,包括整個印度東部每年正常情況下都漲大水。嘿!嘿!這時候中國控制的雅魯藏布江上游大壩蓄滿水後,一旦開戰,中國突然放水,印軍全掉河裡。 二, 「捧殺」印度。讓其虛偽心理極度膨脹!加速其自身滅亡。只要「捧殺」能滿足了印度一時的虛榮!就有必要令這種畸形的發展長期下去,那麼對印度的傷害將是無法估量和刻骨銘心的。給巴適當的增加軍援,在中印邊界適當增加軍隊數量,中國放出話在緬租用港口,在軍備上故意拉印度進行所謂的軍備競賽,讓其不惜血本去購買軍備。這樣一來印度還有錢去投資基礎工業和基礎建設嗎?當印度的畸形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肯定會吃不消。印度要打造所謂的「千艦海軍」。我們就故意吹捧它,再買通西方媒體一並吹捧印度如何「強大」。讓它短期買進大量的昂貴的西方及俄國裝備,短期買進可以,但長期的訓練維護,看它拿什麼來搞後勤維護。這些錢只能擠占其它財政預算了。
㈢ 關於中國和印度戰爭的紀錄片
中國的紀錄片中,對公眾發行的是《共和國戰爭》系列中的第二部
㈣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4)中國印度戰爭完整版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㈤ 中國印度戰爭內幕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視中國軍隊的忍讓為軟弱可欺,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軍隊大肆蠶食中國領土,至9月份,僅在西段中國境內就設立了43個侵略據點。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10月10日,向東段的中國尺冬哨所攻擊。印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在東段,部署了1.6萬餘人兵力;在西段,印軍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餘人。10月20日,印軍向中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面對印度軍隊的猖狂侵略行徑,中國政府、中央軍委決定實施自衛反擊作戰。反擊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
10月20日,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克節朗地區印軍部署前重後輕、翼側暴露的特點,採取兩翼開刀、側後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軍第7旅左右兩翼發起攻擊,迅速攻佔槍等、卡龍、克寧乃、沙則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軍分區協同下,向印軍正面扯果布、邦岡丁攻擊,一部兵力向左側後章多迂迴攻擊;昌都、山南、林芝軍分區各以一部兵力對當面之敵實施反擊;配合主要方向作戰。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山、峽谷、密林等天然障礙,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迅速瓦解了印軍部署,印軍潰不成軍,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進占達旺。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對侵入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印軍據點發起攻擊,邊防部隊在高山缺氧、氣候嚴寒的邊境地區,對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強攻,全殲守敵;爾後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區轉用兵力,戰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國境內的印軍據點37個。
在東段克節朗地區作戰取得勝利的形勢下,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並命令東線反擊作戰部隊停止追擊。印度政府再次拒絕這一和平建議,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進行戰爭動員,調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萬餘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全線反撲。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軍實施反擊作戰。第二階段作戰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結束。
東段瓦弄方向,西藏邊防部隊某部於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於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習慣線;在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後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於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印軍侵略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後撤。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隨後,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㈥ 中國能對印度戰爭
應該不會
1:戰爭的基點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緊缺或匱乏的狀態下。就現在的自然回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尚未達答瓶頸,或許連一半都沒有達到。
2:中國現在經濟體制無法支持大規模戰役,我記得看過,印度的經濟雖然發展緩慢,但是比較厚實,戰爭對印度的沖擊不至於太大,中國的經濟南重北輕,東西失衡,而且由於發展速度過快,其經濟產生中間真空狀態,一旦爆發戰爭,尤其長時間拉鋸戰,中國經濟有可能崩潰。
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印度的軍事實力和中國不在同一檔次,其裝備種類繁多、不易形成有效戰鬥力,且戰斗人員素質偏差,沒有自主的衛星監控系統,就此而言,印度的囂張氣焰實則是歐美在煽風點火。所以中國在不喪失主權和領土的情況下,不會與印度開戰。
㈦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
印度是美國的棋子!!!
㈧ 中國和印度戰爭的電影有不
電影沒有紀錄片我這倒是有(你應該也看過吧!)
6月份就開始了~
對我泱泱大國來說內!打個印容度阿三也叫個事兒!(韓國:牛b的都是我的。印度:我的都是牛B的)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國、印度都沒有勝利,當時爭奪的有兩塊土地:西部的阿克賽欽和東部的藏南。兩地區都被印度侵佔,中國通過戰爭都奪了回來,但後來中國單方面撤軍,只在阿克賽欽駐軍,藏南真空(藏南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平原地帶,易攻難守)。1987年印度將藏南蠶食。在兩塊爭議地區中,中國占據阿克賽欽,印度占據藏南。
㈨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
1962年10月20日開始,具體原因是印度大國主義思想膨脹,不斷侵犯我國領土中國總計動用4個師,殲滅印軍8700餘人,最後中國取得勝利,主動撤出印度領土
㈩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
名義上沒有 名義上是 中國贏了 可是跟輸家一樣把地送給人家了
解放軍內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容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