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國後中國的戰爭
自1949年新中國來成立後至今,自中國曾先後經歷過六次對外戰爭,即:
1、抗美援朝戰爭;
2、中印邊境反擊戰;
3、抗美援越戰爭;
4、中蘇珍寶島之戰;
5、中越(南越)西沙之戰;
6、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Ⅱ 中國戰爭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
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
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
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Ⅲ 中國近來的戰爭有哪些
1、解放戰爭: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戰爭初期國民黨軍430萬人,我軍120萬人,兵力對比3.5∶1。戰略決戰開始時,敵軍360萬人,我軍280萬人,敵我兵力對比 1.3∶1。
最大規模的淮海、遼沈、平津、渡江戰役,敵我參照兵力分別為:55∶100萬,70∶60萬,60∶100萬,45∶120萬。 國民黨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我軍。我黨領導全國軍民,奮起自衛,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戰爭在四年作戰中,共消滅國民黨軍隊807萬人,我軍發展到500萬人。解放了除台灣省以外的領土。
2、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而進行的戰 爭。 美帝國主義組織聯合國軍入侵朝鮮,越過三八線,企圖消滅北朝鮮,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朝鮮南部和北部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約110多萬人,還有五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
戰爭最高峰時,敵對雙方總兵力300餘萬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1.4抗美援朝戰爭經歷了放和相持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敵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將敵人打回三八線,迫使美帝國主義簽定了停戰協定,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3、抗美援越:越南戰爭與朝鮮戰爭有些類似,一家兩兄弟仗著自己的幫派互相掐。一個為了「三八線」,一個為了「十七度線」,卻有兩個最大的不同點,首先是結果,朝鮮兩兄弟打了等於沒打,越南卻是大吃小,統一了。還有一個,就是中美參戰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或許是在朝鮮戰場上硬碰硬,覺得不合算,於是這次改策略了——當後台老闆。美國人出錢出槍,讓南越出人打北越,中國是錢也出、槍也出、人都出,但是不派參戰的部隊了。
4、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國的第二次衛國戰爭,對手是人口僅次於中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印度,當麥克阿瑟聽說印度挑釁中國時,他說了一句話:「想和中國陸軍打仗,他簡直瘋了。」 後來中國一度攻入印度,幾乎兵臨新德里,後來主動撤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戰勝國主動撤軍的先例。這件事導致了印度傑出領袖尼赫魯的黯然下台。
5、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戰爭,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廣義的中越戰爭,是指從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軍事沖突。包括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中國收復扣林山、法卡山之戰,1984年收復老山、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對越拔點作戰,兩山輪戰,對越堅守防禦作戰等。
Ⅳ 中國戰爭列表
抗美援朝時期戰爭年表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10月至11月5日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防空作戰
1950年11月 雲山戰斗
1950年11月至12月 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 武陵里戰斗
1950年11月 新興里戰斗
1950年11月—12月 三所里戰斗
1950年11月 松骨峰戰斗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 新垡石湖以南地區戰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 高陽以南地區戰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 仙岩里戰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 道城峴石長里戰斗
1951年1月 草鞋洞華岳里戰斗
1951年1月1日 澤川車站戰斗
1951年1月1日至2日 濟寧里戰斗
1951年1月 釜谷里南山戰斗
1950年至1953年 空軍作戰
1951年1月21日 安州一·二一空戰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第四次戰役
1951年2月 536.9高地防禦戰
1951年2月 京安里大橋戰斗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第五次戰役
1951年5月 芝岩里以南地區戰斗
1951年5月 加郎山戰斗
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 反絞殺戰
1951年8月至10月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
1951年10月 文登川之戰
1951年11月 大小和島空戰
1951年11月 肅川一一·一八空戰
1951年11 清川江口一一·二三空戰
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 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1年12月 泰川龜城一二·五空戰
1951年12月 清川江一二·一四空戰
1951年12月 平壤一二·一五空戰
1952年至1953年 冷槍冷炮戰
1952年1月 清川江口一·一一空戰
1952年1月 黃州沙里院一·三一空戰
1952年2月 軍隅里二·一O空戰
1952年2月 三登谷倉二·二二空戰
1952年5月 鎮南浦五·四空戰
1952年5月 平壤五·八空戰
1952年6月 官垈里西無名高地戰斗
1952年7月 鎮南浦7.27空戰
1952年8月 沙院里八·五空戰
1952年9月 沙院裏海州九·一空戰
1952年9月至10月 1952年秋戰術反擊戰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1月 597.9高地之戰
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
1952年12月 永山鐵山龜城一二·二空戰
1953年1月 205高地及以南無名高地戰斗
1953年3月 龜城三·一三空戰
1953年4月 883.7西北無名高地戰斗
1953年4月 大堡四·七空戰
1953年5月至7月 1953年夏季戰役
1953年5月 方形山戰斗
1953年5月 安州空戰
1953年6月 883.7及973高地戰斗
1953年6月 座首洞南山戰斗
1953年7月7月13—27日 金城戰役
1953年7月 二青洞以南戰斗
1953年7月 義州空戰
新中國時期戰爭年表
1950年3月至5月 伊吾保衛戰
1950年5月至8月 萬山群島戰役
1950年9月至12月 川滇黔康邊剿匪
1950年9月至11月 黔東北剿匪
1950年10月至11月 湘西鄂邊剿匪
1950年10月至12月 湘西剿匪
1950年10月 昌都戰役
1950年11月至12月 梵凈山剿匪
1950年11月 斗逢沖戰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 十萬大山剿匪
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 六萬大山剿匪
1951年1月上旬至2月底 瑤山剿匪
1951年4至5月 桂西剿匪
1951年6月至1966年9月 打擊逃緬國民黨軍竄擾的作戰
1952年至1971年 打擊入侵中國領空的美軍飛機作戰
1952年9月 崇明島九·二零空戰
1953年7月 東山島保衛戰
1954年5月 一江山島空戰
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 一江山島戰役
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 炮擊金門
1958年8月 平潭島八·一四空戰
1958年8月 漳州八·二五空戰
1958年10月 金門以南一零·三空戰
1958年10月 龍田一零·一零空戰
1959年3月至1961年底 西藏平叛
1959年5月 恩平五·二九空戰
1959年10月 北京一零·七防空戰
1962年10月至11月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2年10月 克節朗達旺戰斗
1962年11月 西山口邦迪拉戰斗
1963年6月 贛中六·二零空戰
1963年11月 上饒防空戰
1964年3月至1966年底 打擊海狼艇戰斗
1964年11月 雷州半島一一·一五空戰
1965年1月 包頭一·一零防空戰斗
1965年3月 陵水三·三一空戰
1965年8月 八六海戰
1965年至1975年 抗美援越作戰
1965年9月 雷州半島九·二零空戰
1965年10月 隘店一零·五空戰
1965年11月 崇武以東海戰
1967年4月 板興四·二四空戰
1967年6月 陵水六·二六空戰
1967年8月 板興八·二一空戰
1968年2月 萬寧二·一四空戰
1969年3月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9年至1973年 援老抗美防空作戰
1974年1月 西沙自衛反擊戰
1974年1月 西沙海戰
1974年1月 收復甘泉珊瑚金銀三島戰斗
1979年2月至3月 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 高平之戰
1979年2月 東溪穿插戰
1984年4月至5月 收復老山者陰山之戰
Ⅳ 中國戰爭!
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是不願意孩子去打仗的 如果我們被別的國家欺負 當然是先加強防禦 然後組織兵力進行反攻! 下面是我過的兵力分布!
中國人民解放軍由陸軍、海軍、空軍、二炮部隊組成,武警部隊不屬於解放軍,由國務院、中央軍委雙重領導,雖然解放軍四總部、各大軍區也有領導武警部隊的權利,但這支武裝力量並不計入解放軍總兵力,這也是我國基於裁軍後的種種考慮。
我可以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在補充幾點,簡單的說說我國軍隊的大致數量。
你說我軍裁軍之後人數是210萬,這個數字式不準確的,解放軍的總兵力是230萬。
我國2004年在《2004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提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是230萬,這是在我國在又一次裁軍二十萬之後統計的總人數。陸軍現役兵力大約有178萬人左右,占解放軍總人數的73%。海軍現役兵力大約有23萬人左右,占解放軍總人數的10%。其中包括海軍航空兵2.5萬人,海軍岸防部隊2.5萬人,海軍陸戰隊4萬人。剩下的人數為空軍,大約在28萬人左右。
另外武警部隊也屬於現役軍人。我國基於裁軍後的種種考慮,並沒有提到武警部隊的總兵力,而且武警部隊現在列入國務院序列,雖然武警部隊是以軍委領導為主。所以在我國武裝力量的人數的統計中並沒有包括武警部隊。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各種媒體中提到的數字中了解到武警部隊的總兵力是120萬,其中武警內衛部隊,即武警部隊的主力部隊的總兵力是80萬。剩下的包括武警部隊的其他警種,即武警邊防部隊、警衛部隊、消防部隊、黃金部隊、森林部隊、水電部隊、交通部隊的總兵力大約在40萬。我國當過兵的人有4200萬,所以這樣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可以迅速集結編制龐大的武裝力量,而每年不斷新兵入伍、老兵復員,所以這個數據也在不斷的增長。至於民兵預備役的總兵力我國一直是保密的,即使是我國各級政府的武裝部的軍官也是不知道的。除此之外,我國公安幹警的總人數大約在160萬左右。
Ⅵ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過幾戰爭最後一次是哪一場有多久時間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了八場戰爭。它們分別是:
1.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停戰時說的好聽叫打成了平手,但是占據裝備優勢的美國實際上就是輸了這結局;
2. 援越抗法戰爭:1950年初—1954年7月21日。最後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3. 中印邊界戰爭:1962年6月—11月21日。1962年11月22日,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4. 抗美援越戰爭:1965年6月—1973年8月,包含西沙海戰(1973年1月19日);
5. 中蘇珍寶島之戰:1969年3月2日—17日。雙方談判但未和解。2005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確定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6. 鐵列克提之戰:1969年8月13日。8月在新疆鐵列克提發生了一場邊境沖突,這場沖突鮮為人知,卻以我方慘重的傷亡而宣告結束;
7.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990年2月,包含南沙海戰(1988年3月14日)。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8. 建國後對外戰爭的最後一仗:發生在1990年2月13日凌晨,越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對我邊防部隊駐守的陣地實施偷襲。我軍迅速阻止還擊。此戰也是中越戰爭的最後一仗。
(6)中國戰中國戰爭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越南抗法戰爭(英語: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法越戰爭,越南稱東洋戰爭、反法抗戰。是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間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越南抗法戰爭大致可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階段。防禦階段(1946年12月—1947年12月)。抗法戰爭爆發時,法國投入近10萬海陸空兵力,而越南衛國軍的總兵力8.5萬人,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100萬人。武器原始,又無外援。越軍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們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打陣地防禦戰,正面狙擊法軍進攻;另一部分則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消耗法軍有生力量。
1947,越南軍民發揚「決戰決勝」的精神,在誘敵深入之後,展開游擊戰和運動戰,於12月23日粉碎了法軍的進攻,收復了太原、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戰役的勝利。
1948—1949年冬春,越軍在東北、西北、羅江、洮江等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片國土。
1950年邊界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志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Ⅶ 中國戰場與整個戰爭的關系
您指的是哪場戰爭,如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中國戰場是同盟國反法版西斯的主戰場之權一,長時間地牽制、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中國在居於巨大的劣勢下,付出巨大的犧牲,給予了日本法西斯沉重打擊,迫使其最終不得不背著沉重的包袱,開始對美英的戰爭,最終為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輝煌貢獻,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尊重,是中國全面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重要一步。
Ⅷ 中國戰爭
中國和西方很不一樣,中國自古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糾紛對外發內動過戰爭,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容秉承上帝旨意的戰爭。對中國人來說戰爭只有正義與非正義之說。那麼對中國人來說什麼是正義的戰爭,什麼是非正義的呢?主要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看的,比如說反侵略,中國人就認為是正義的戰爭,作為侵略者打著什麼樣美好的旗號,哪怕說是來拯救中國人民的,中國人一樣認為它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一方。再比如說,反分裂中國人也認為是正義的戰爭等等。
Ⅸ 國內戰爭是什麼
國內戰爭簡稱「內戰」,是指國內敵對勢力之間所進行的戰爭。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兩種性質。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抗反動統治階級的戰爭,是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反動統治階級鎮壓國內人民革命運動的戰爭以及反動階級之間的戰爭,是反革命的、非正義的戰爭。
中國近代比較有名的兩次內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簡稱「大革命時期」。
1926~1928年,由中華民國的廣州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各路軍閥,這就是使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的北伐戰爭。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進行北伐誓師,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懸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至此北伐獲得成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是指1927~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
內戰期間,國民黨人大肆殘害中國共產黨人,但共產黨人並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嚇倒,於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之後,共產黨人陸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接著,紅軍又取得了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力。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國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