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全民族抗戰的表現

抗日戰爭全民族抗戰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1-02-06 12:49:36

㈠ 中國全民族抗戰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從政治、軍事方面闡述

第一,它是極為廣泛而復雜的全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專民族資產階級,屬而且還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
第二,以國共兩黨、兩個政權、兩種武裝力量的合作為主體;
第三,有國際上的廣泛同情和支持;
第四,沒有協商一致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缺乏必要的約束力。

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中華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團結起來,開展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它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旗幟,對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給予中國革命以深遠的影響。

㈡ 全民族抗戰的表現有哪些

抗日民抄族統一戰線有以下主要特點:第一,它是極為廣泛而復雜的全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且還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
第二,以國共兩黨、兩個政權、兩種武裝力量的合作為主體;
第三,有國際上的廣泛同情和支持;
第四,沒有協商一致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缺乏必要的約束力。

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中華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團結起來,開展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它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旗幟,對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給予中國革命以深遠的影響。

㈢ 如何理解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勝利刷新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屈辱歷史,成為中華民族重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輝起點。抗戰勝利的取得,歸根結底在於這是一次全民族的抗戰運動。

1927年7月,日本田中內閣確定了「對華政策綱領」,明確指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日本既定國策的貫徹如期而至,日軍很快佔領了東北全境的主要城市和鐵路線,隨後又挑起了「一二八」事變與華北事變,與東北接壤的內蒙、熱河、察哈爾、河北一部也因日本的蠶食鯨吞而易於敵手。

在「安內」先於「攘外」的政策安排下,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對日本大體採取了「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的外交方針。面對中央政府的步步退讓,社會各階層奮袂而起,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東北淪陷後,先有以部分東北軍戰士為主體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後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前赴後繼奮起抗敵,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給日軍以牽制與打擊;「一二八」事變中,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十九路軍也對日軍的武力侵犯進行了有尊嚴的抵抗;此外,各地青年學生對民族危機反應強烈,發起了以請願示威為主要形式的大規模救亡運動;各在野黨派、國民黨各非主流派別、社會各階層也競相表達抗日救國的立場與主張。

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上系統形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為迎接抗日新高潮作了理論上和政治上的准備。

社會各界的廣泛促動,尤其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推動時局發展的樞紐,原先態度曖昧的國民政府的抗日立場逐漸明朗。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中央致電全會,國共兩黨政策進行調整,以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日寇亡我之心不死,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活動。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全面抗戰爆發。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要求全民族抗戰。17日,蔣介石在廬山表示:「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蔣介石發表談話,公開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使中國進入民族解放戰爭的新時期,給予中國前途以廣大而深刻的影響,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國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共赴國難,投身於民族解放的偉大洪流。廣大軍人大多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壯烈精神,每當危難之時能同仇敵愾,在戰場上抗擊著武器裝備、訓練遠遠超過自己的敵軍。愛國知識分子或大聲疾呼,或投筆從戎,為抗戰大業奔走呼號。解放區和國統區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為抗戰貢獻心力。海外華僑也廣泛動員,積極組織,捐款捐物,有的還不畏艱險返國參戰。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全國各族、各階層人民的最廣泛動員與參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倡導並領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全國軍民的力量,全民族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斗爭中,最終取得偉大勝利。

㈣ 全民族抗戰的具體表現

抗戰期間,中國有4億多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戰爭。在第二回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答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揚抗戰」成為了「民氣」。滿、蒙、回、維、藏、苗、瑤、黎、壯、朝等少數民族同胞積極投身抗日斗爭,在近800萬海外僑胞中,僅回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㈤ 政治上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體現

八一三事變:

1、目的:
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2、經過: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 11月佔領上海,12月攻陷南京。
3、影響:
9月,國民政府發表國共合作宣言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1、背景:日軍佔領平津以後,繼續向華北和華中發動攻擊,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2、抗戰路線:片面抗戰路線
3、戰役:
①淞滬會戰1937.8—1937.11(姚子青、謝晉元)上海失守
②太原會戰太原失守平型關大捷1937.9抗戰首次勝利
③徐州會戰1937.9—1937.11時間最長的會戰台兒庄大捷1938.3
④武漢會戰1937.12—1938.5
4、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①抗戰初期,由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抗戰比較努力,是防禦階段的主戰場,廣大官兵也表現出勇敢頑強的精神;
②由於敵強我弱以及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造成華北、華中、華南大片國土淪陷;
③正面戰場的抗戰,遲滯了日軍進攻,消耗了日軍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的努力: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的關頭,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發表了一系列的抗戰宣言,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揭露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全國人民對日作戰。
①「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對民族危機的加深,國內外形勢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動做出了科學的分析和估量: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率先發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籲。
②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的陝北瓦窯堡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指出在目前的形勢下「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和上層),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與其走狗蔣介石」,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③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1936年5月,毛澤東、朱德發出了國共「停戰協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主動放棄了「反蔣」口號,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表現出中共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西北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了迫使蔣介石改變內戰政策,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史稱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國性抗戰創造了必要前提。
2、國民黨的政策的變化:
①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蔣介石在他所作的對外關系報告中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了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但同時表示,若到了最後關頭,「即當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心。」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國民黨及其政府開始調整對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項條件,改變並最終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
③1937年初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主要討論了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及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中共是此次討論的中心問題,雖然國民黨還堅持「根絕赤禍」,但是政策由「武力剿共」變成「和平剿共」。這標志著國民黨接受了合作抗日的政策,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國共合作最終形成:
①七·七事變後,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實現全民族抗戰。8月22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兩黨開始在軍事上進行合作。
②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申明國共合作,團結禦侮的重要性,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㈥ 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表現和意義

表現: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為打倒日本侵回略者奠定基礎答。
意義:打倒了日本侵略者,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去的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有興到衰的轉折點,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 信心,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註:答題只要回答到這幾個點即可得分。

㈦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體現的哪些精神請你用史實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中國人民為了抵抗侵略,打擊日本鬼子,他們拼棄前嫌,不計個人恩怨,團結一致,共御外侮,不怕犧牲,如,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

㈧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戰,可以表現民族性的表述是

盧溝橋事變以後,中國人民開始反抗日本的侵略,全民族進入抵抗日本侵略時期。

㈨ 全民族抗戰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槍口一致朝外

㈩ 全民族抗戰的表現有哪些(國民黨、共產黨、青年、婦女、工人、華僑、文藝界)

全民族抗戰的表現有哪些,國民黨,共產黨,青年,婦女,工人,還有那種文人多的很,老人也在抗議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全民族抗戰的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