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月13日~11月11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
5.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1)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㈡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官方口徑
(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同近代以來歷次反侵略戰爭最大的區別。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闡明了抗日戰爭的規律和進程,制定了正確的戰
略和策略,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抗戰的綱領主張、團結禦侮的先鋒作用、人民戰爭的組織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國人民的抗日積極性。在抗日戰爭中,軍隊和老百姓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前方斗爭和後方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相結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國民黨的愛國
官兵也為反對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貢獻。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蘇聯、美國、法國、英國等向中國提供了經濟和軍事援助。許多國家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鮮血和生命。
㈢ 什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1937~1945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始,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敗投降止,歷時八年,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這場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中華民族史上,也因一舉洗雪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抗禦外敵入侵屢敗的屈辱史而永遠彪炳史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蘆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此,戰火在中華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國人民積極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救國斗爭之中。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絕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以滅亡中國為首要目標,進而吞並亞洲的「大陸政策」的結果,也是日本為擺脫當時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爭奪世界市場和東亞霸權所採取的新的侵略步驟。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國內矛盾激化,連續發生經濟危機。為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和實現奪取中國東北的戰略計劃,日本於1931年蓄謀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局部戰爭。隨後,日本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華北,侵佔熱河,進逼北平、天津,策動「華北事變」,並加強了全面侵華的戰爭准備。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接著,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同盟。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政府認為只要對中國「加以一擊」,就能使其完全屈服,從而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企圖在3個月內結束對華戰爭。然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打破了帝國主義的美夢。
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初期對日軍做了較為積極的抵抗,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給日軍以殺傷和消耗。特別是台兒庄一戰,更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國民黨的數百萬大軍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蘇、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區相繼落入日軍手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不斷打擊日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等重大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的鬥志和信心。日本在佔領廣州和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特別是遭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沉重打擊,便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而轉移其主力於解放區戰場。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對國民黨改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而逐漸轉移其主要兵力來打擊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以鞏固其佔領區。從1938年底開始,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為粉碎日軍的企圖,八路軍總部決定大舉破壞正太路,進行「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至12月歷時近4個月,消滅敵偽軍2.5萬人,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反掃盪斗爭,堅持敵後抗戰,牽制了大量敵人,破壞了日軍北上侵蘇的計劃。日軍經過幾年對我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作戰,開始認識到剿共僅靠武力進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實行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進行頻繁的「大掃盪」,敵後抗戰處於嚴重困難時期。同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並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軍和解放區禁受了鍛煉,積累了經驗,渡過了困難時期。
從1943年開始,戰爭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43年2月,前蘇聯紅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在中國人民特別是敵後戰場軍民的有力打擊下,部隊士氣低落,戰鬥力明顯下降。同時,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也加劇了日本的國內矛盾,人民反戰情緒激增。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的不利態勢,日本急欲結束對華戰爭,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為此,日本企圖大力扶植和加強汪精衛偽政權的政治力量,並對蔣介石施加一定的壓力,促成蔣、汪合流,以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在作戰指導上,日軍強調確保其佔領區,保證重要資源開發地區、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並以部分偽軍接替部分日軍守備任務,以便抽出日軍用於太平洋戰場和在中國佔領區執行機動作戰任務。而在國際形勢日益有利於中國抗戰的情況下,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仍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敵後抗日軍民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嚴重困難,堅持了敵後抗戰,並從1943年起開始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掃盪」和「清鄉」,而且制止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最後勝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侵略者還在繼續頑抗。1945年上半年,中國敵後解放區軍民,繼1944年春、夏、秋季攻勢作戰後,又發起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日偽軍,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線、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擲下兩顆原子彈,給日本以巨大打擊。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同時宣布參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餘萬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進攻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同一天,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各解放區軍民立即展開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國土。在中國、前蘇聯、亞洲各國以及美、英等盟國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軍迅即崩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至此,歷經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打亂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計劃,迫使其不得不放棄「北進」前蘇聯的企圖。持久的抗日戰爭,也拖延了日本法西斯「南進」時間,打破了它變中國佔領區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的計劃,使其南取澳洲、西取印度和在中東與德國法西斯會師的企圖成為泡影。而且對支援太平洋戰場美、英盟軍作戰,加速太平洋戰場反攻起了重要作用,並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起了決定性作用。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一洗百餘年來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的歷史。它拯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喚起了人民的覺醒,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此外,在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思想,對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爭也起了重大作用。
㈣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正面戰場:幾次大會戰——淞滬大會戰;徐州大會戰;武漢大會戰;川鄂邊大會戰等。另外遠征軍在雲南、印度等地的戰役。
我軍:平型關戰役,陽明堡大捷,百團大戰等
㈤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㈥ 參加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服刑罪犯有哪些人
這個問題只能問司法部的監獄管理局了。
時下,抗日戰爭已經70年,解放戰內爭也65年多了,參加過容這兩個戰爭的人,不論在那個時段犯了罪,至少也是8、90歲了老人。
把他們赦免了,放出來多社會的危害也不大,國家顧念他們當年的功勞,在盛世赦免,體現人本情懷、法外人情。
㈦ 目前我國有多少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國民黨老兵在世
國民黨抗戰老兵是指在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於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1]中的參與到抗日戰爭里的士兵,包括作戰於國內正面戰場的士兵和赴緬遠征軍等。由於政治原因,這些老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改革開放後,雖然沒有受到政治壓力,但是其抗戰功績仍然未得到官方的公開嘉獎;且大多數老兵由於年老體邁,生活十分困苦。目錄1國民黨抗戰老兵簡介2轉折——老兵納入社保國民黨抗戰老兵簡介編輯國民黨抗戰老兵國民黨抗戰老兵是指在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於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中的參與到抗日戰爭里的士兵,包括作戰於國內正面戰場的士兵和赴緬遠征軍等。由於政治原因,這些老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改革開放後,雖然沒有受到政治壓力,但是其抗戰功績仍然未得到官方的公開嘉獎;且大多數老兵由於年老體邁,生活十分困苦。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給每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頒發紀念章,由於缺乏檔案資料,有一部分國民黨遺留老兵沒有得到紀念章。因此,「關愛抗戰老兵」組織自製的抗戰英雄紀念章授予老人,以填補他們失落的心靈。「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大多生活困難,受病患困擾,他們為抵抗日寇侵略作出過貢獻,他們渴望被認可。」在山西尋訪到9名老兵的志願者王慧景感觸頗深。「畢竟,某種意義上,在抗戰年代,他們是國之英雄。」[3]轉折——老兵納入社保編輯2013年6月4日,民政部發布紅頭文件,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3張)國民黨抗戰老兵列入優撫對象,享有與退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同等的社會養老保障待遇。此文件出台的幕後推動者,深圳市龍越慈善會理事長孫春龍接受了記者訪問,他認為國家優撫國民黨老兵是突破性做法,民間努力終於有了重大進展。他們尋找到的1500多名抗戰老兵將因此獲益。深圳市龍越慈善會致力於尋找、關愛抗戰老兵,並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提供提案素材,希望國家能夠重視抗戰老兵問題。孫春龍表示,多年的奔走呼籲終於得到了好消息,尋找到的1500多人將很快享受到國家優撫計劃,這些老兵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國家的認可。[4]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根據中央要求,民政部、財政部2015年8月份下發通知,向部分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具體發放對象包括:1.抗日戰爭時期的在鄉復員軍人和殘疾軍人;2.移交政府安置的抗日戰爭時期軍隊離休幹部、無軍籍職工;3.抗日戰爭時期在國民黨軍隊服役,後在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編入解放軍序列的在鄉復員軍人;4.參加過抗日戰爭,後回鄉務農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發放標准為每人5000元。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財政部門要密切配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盡快組織實施向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工作,確保9月份前將一次性生活補助金發放到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手中。民政部門要按照規定的發放范圍認真審核發放對象,嚴格規范發放程序,精心組織發放工作;財政部門要及時下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確保資金足額及時到位。同時,要加強對一次性生活補助金發放工作的監督管理,做到資金發放公正、公開、透明。望採納
㈧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國民黨參加嗎
這個不好說。但理論上是參加的。
在西安事變後全民族抗日戰線建立起來,蔣介石積極抗戰;雖然到後來蔣介石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是抗戰的勝利根本原因就是國共兩黨的合作。
㈨ 論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來反法西斯自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