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與印度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時候
歷史上的第一次中印戰爭發生在公元647年。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內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到容了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
印度新國王收下了贈品後,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唐朝使臣王玄策和一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唐朝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並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近代的中印邊境戰爭發生在1962年6月至11月。這場戰爭,中國稱之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② 中印戰爭印度為何損失那麼慘
1、准備不足。
印度一直認為中國在沒有得到美蘇首肯的情況下不會貿然發動反擊,所以其部隊並未認真備戰。爭議地區絕大多數都是無人區,所以印軍的「蠶食」很多時候就像在做登山運動,以至於遭解放軍反擊時准備不充分。甚至很多部隊連冬裝都准備不足。
2、部隊訓練不足。
印度的部隊雖然算是「精銳」,但是大多都沒有受過山地戰訓練。山地作戰是一種遠遠脫離公路的作戰模式,補給、作戰方式都發生徹底的變化,印軍卻不會如何山地作戰。
而中國邊防軍一直在進行山地戰訓練,解放軍長期也擅長脫離公路作戰。
在補給接近斷了,經驗又不足的情況下,印軍士氣掉得很快。
3、指揮脫離實際。
例如,熟悉瓦弄地區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陌生的區域,無計劃的徵召以及對原有軍隊編制的打亂削弱了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而坐鎮德里的總參謀長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況下向前線下達了佔領扯冬(印度稱之為Dhola)哨所東北1000碼處的一個中國哨所的命令,實際上那裡的中國軍隊處於優勢地位。
第四軍指揮官考爾中將(B。M。Kaul)也是被指責的對象,他奉命率軍將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山脊上趕走,而實際上考爾基本沒有指揮類似行動的經驗。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無視軍隊的指揮系統,官方歷史指責他越級直接與陸軍總參謀長接觸,有時也越過中級軍官直接向下級軍官發布命令。
4、印度空軍未參戰。
前空軍少將特瓦里(A。K。Tewary)曾在《印度防務評論》上發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軍,潰敗的一方可能會變為中國,他譴責了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穆里克,因為後者認為一旦使用空軍會導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國轟炸機的報復。
以上四點就是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情況,我是聽參加過那場戰爭的前輩口述的。
他說,印度人都是雇傭兵(可能是因為其作戰表現造成的誤傳,在此我僅原話轉述),作戰決心很差。當時印軍向我們山頭發動進攻,火力很猛。他和另外幾個人從山崖爬到印軍後面,槍聲一響,印軍就像炸了鍋一樣,估計以為被包圍了,馬上全跑回去了。
③ 中印戰爭印度為何損失那麼慘
1、准備不足。
印度一直認為中國在沒有得到美蘇首肯的情況下不會貿然發動反擊,所以其部隊並未認真備戰。爭議地區絕大多數都是無人區,所以印軍的「蠶食」很多時候就像在做登山運動,以至於遭解放軍反擊時准備不充分。甚至很多部隊連冬裝都准備不足。
2、部隊訓練不足。
印度的部隊雖然算是「精銳」,但是大多都沒有受過山地戰訓練。山地作戰是一種遠遠脫離公路的作戰模式,補給、作戰方式都發生徹底的變化,印軍卻不會如何山地作戰。
而中國邊防軍一直在進行山地戰訓練,解放軍長期也擅長脫離公路作戰。
在補給接近斷了,經驗又不足的情況下,印軍士氣掉得很快。
3、指揮脫離實際。
例如,熟悉瓦弄地區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陌生的區域,無計劃的徵召以及對原有軍隊編制的打亂削弱了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而坐鎮德里的總參謀長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況下向前線下達了佔領扯冬(印度稱之為Dhola)哨所東北1000碼處的一個中國哨所的命令,實際上那裡的中國軍隊處於優勢地位。
第四軍指揮官考爾中將(B。M。Kaul)也是被指責的對象,他奉命率軍將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山脊上趕走,而實際上考爾基本沒有指揮類似行動的經驗。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無視軍隊的指揮系統,官方歷史指責他越級直接與陸軍總參謀長接觸,有時也越過中級軍官直接向下級軍官發布命令。
4、印度空軍未參戰。
前空軍少將特瓦里(A。K。Tewary)曾在《印度防務評論》上發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軍,潰敗的一方可能會變為中國,他譴責了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穆里克,因為後者認為一旦使用空軍會導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國轟炸機的報復。
以上四點就是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情況,我是聽參加過那場戰爭的前輩口述的。
他說,印度人都是雇傭兵(可能是因為其作戰表現造成的誤傳,在此我僅原話轉述),作戰決心很差。當時印軍向我們山頭發動進攻,火力很猛。他和另外幾個人從山崖爬到印軍後面,槍聲一響,印軍就像炸了鍋一樣,估計以為被包圍了,馬上全跑回去了。
④ 中國象棋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⑤ 中國和印度的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藏南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版稱為權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而印度則稱'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名 稱中印戰爭
地 點阿克賽欽、藏南地區
時 間1962年6月至11月
參戰方中國;印度
結 果中國獲勝,軍隊回撤到戰前位置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
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Brij Mohan Kaul
來源:網路
⑥ 印度人看 中國什麼印刷,免費復印3d列印
轉:印度情報部門稱:「中國戰爭願望空前高漲,每一個城市幾乎每一條街道都明目張膽回的貼著標語——列印、激答光列印、快速列印、雙面列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雙面列印,可能和巴基斯坦有關。………」特碼的3D列印算大規模殺傷武器么?
⑦ 中國印度戰爭 為什麼不佔領印度
沒有那個能力。
本國可以打敗印度,但不可能全部佔領印度。中印戰爭里專本國軍隊屬只是殲滅了印度軍隊三個旅幾萬人,但印度是一個大國,還有上百萬軍隊,本國當時還是在建設階段,根本沒有力量和印度打一場全面戰爭。否則,就算全面戰爭打贏了,也不過是給蘇聯或美國做了嫁衣而已。
即使是中印戰爭,也是很艱苦的打贏的,當時沒有青藏鐵路,本國軍隊的補給要翻越喜馬拉雅山,只能靠人背,前線部隊每拿到一斤糧食或一份彈葯都要在路上消耗十倍以上的補給,根本不足以支持長期作戰。所以本國軍隊在殲滅印度軍隊之後馬上撤回原地,完全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再打下去部隊就沒有食品和彈葯了,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