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哪三大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有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上下五千年的話有太多了
『貳』 中國三大戰役,是哪3大戰役
中國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1、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13餘萬。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中國三大戰爭擴展閱讀:
針對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方針,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
1、在東北戰場上,針對敵人兵力部署在錦州、沈陽、長春三點一線的態勢和撤退東北的企圖,毛澤東制定了「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並把首先奪取錦州切斷北寧線作為「關門」的關鍵。
2、在淮海戰場上,針對敵人在以徐州為中心點的「一點兩線」,企圖以此來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而且萬不得巳時撒到淮南與南線敵人匯合以確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澤東提出了「截斷宿蚌路,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對敵人進行「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
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5日攻佔宿縣切斷了徐蚌路,20日攻佔碾庄全殲黃百韜兵團實現了「中間突破」的預期目標:隨後.又殲滅了黃維、杜聿明集團.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
3、平津戰場上,傅作義集團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鐵路線上擺起了一字長蛇陣,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為了就地殲敵不讓其逃走,毛澤東制定了先切斷敵人東灑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
早在遼沈戰役尚未結束,平津戰役還未打響的1948年11月20日,毛澤東即指示東北野戰軍「先以四個縱隊夜行曉宿秘密人關,執行隔斷平津的任務」,並建議在曲陽的人民解放軍兩個縱隊「配合楊成武、詹大南包圍張家口」,以切斷華北之敵的東、西退路。
26日,毛澤東制定了《東北大軍人關後的作戰計劃》,再次強調了包圍張家口和切斷平、津聯系的戰略意圖。
『叄』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是什麼
縱貫數千年歷史,三大戰役是: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海戰役。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肆』 中國解放戰爭中的三大著名戰役是什麼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
『伍』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戰役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戰役是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沈戰役。
1,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
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
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2,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
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
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3,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
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5)中國三大戰爭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歷時4個月零19天,殲滅敵軍154萬餘人。三大戰役中,從毛澤東、中央軍委到野戰軍指揮部直到團營連等戰斗單位,把「發揮軍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一環。
在戰役每個階段,凡屬重要決策和方針性問題,中央軍委首先要求一線部隊領導提出意見,為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中央軍委同各作戰部隊來往的數百件電報,充分體現了在統一戰略意圖下進行軍事民主協商的精神。集體謀略,是人民解放軍同心協力戰勝強敵、成就奇跡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條件。
『陸』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是哪三大戰役
縱貫數千年歷史,三大戰役是: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海戰役。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柒』 中國戰爭史的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捌』 新中國成立之前三大戰役分別是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六十五日。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杜聿明及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
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中共將領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向被分割於沈陽、長春、錦州等地的中華民國國軍發起進攻,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收編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率領的1個剿匪總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部、旅部團部不計,共47.2萬人,並攻佔了東北全境。東北人民解放軍獲得完全勝利,遼沈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中華民國國軍。
望採納!!
『玖』 中國三大戰役是哪三大詳細說明
三大戰役是指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
1、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13餘萬。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9)中國三大戰爭擴展閱讀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1]。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