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轉折點

發布時間:2021-02-06 09:52:54

❶ 中國抗戰勝利的轉折點

電影沒錯。那個說的日軍攻打河南時也是河南鬧災的時期。1942年。
中國抗戰轉折點沒真的沒具體那次戰役讓中國抗戰起到全面轉折點。但是在抗日時期。中國是持久戰慢慢耗掉日軍150萬兵力和牽制日軍300萬軍隊不能增兵太平洋。讓美國緩過氣反攻日本。讓日本抽不出兵力和實力對抗。而失敗。要說二戰亞洲反法西斯勝利的轉折點就是太平洋戰的轉折點。而太平洋戰役的轉折點是中途島戰役。中途島海戰 (太平洋戰場轉折點)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是北美和亞洲之間的海上和空中交通要沖由周長24公里的環礁組成陸地面積約5.2平方公里。1867年被美國佔領後成為美國的重要海軍基地及夏威夷群島的西北屏障。
1942年4月18日美軍杜利特爾航空隊空襲東京後日本認為威脅來自中途島遂決心實施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日軍企奪取中途島迫使美軍退守夏威夷及美國西海岸;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保障日本本土的安全。戰役的主突方向是中途島阿留申群島為次要方向。5月5日日軍本營下令攻佔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島嶼。日本聯合艦隊為實施這次戰役動用艦艇包括運輸艦、輔助艦在內共20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8艘(艦載機400多架)、戰列艦11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56艘、潛艇24艘。其主力編隊轄中途島進攻編隊和第1機動編隊;北方編隊轄第2機動編隊和阿留申進攻編隊;另外還編有先遣(潛艇)部隊和岸基航空部隊由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統一指揮。26~29日各編隊先後由本土啟航預定於6月4日對中途島發起進攻。
5月中旬,美軍破譯日本海軍電報掌握了日本進攻中途島的企。以至山本於5日下令停止中途島作戰率聯合艦隊西撤。美軍乘勢追於6日派艦載機3次出又沉日軍重巡洋艦1艘傷巡洋艦、驅逐艦數艘。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重型航空母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並損失大量飛行員。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

為什麼最後中國軍隊後面打日軍的戰役逐漸開始贏了?

第一,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佔領中國一些城市和區域時。很少進攻而是駐守所佔領的區域。(因為中國戰略縱深太長太寬太深。日軍越打越吃力。)時間久就讓日本士兵大量的放鬆不保持戰斗狀態,
第二,中國正面國軍消耗日軍兵力。日軍佔領的後方共產黨慢慢消耗日軍駐守的兵力。加上開辟太平洋戰場。日軍兵力大量流失。戰鬥力下降。日軍兵力的補充都是短期訓練的新兵。
第三,日軍戰斗都是排連戰斗方式。駐守的士兵都是三四個皇軍加十幾偽軍。天天讓偽軍做事。他自己休息。戰斗意識和戰斗狀態都放鬆了。而共產黨打過幾次戰役深刻檢討。苦練刺殺技術以及單兵作戰能力和排連戰意識。讓日軍和後來的國軍成了共產黨學習戰術和改進吸收的練手。讓不會排連戰斗和大規模野戰集團軍作戰的共產黨學會了也學精了。就逐漸成長起來了。以至於國軍不是他們對手了。
第四,敵弱我漲讓日軍戰鬥力下降。中國的在日本太平洋失利後。蘇聯進攻80萬關東軍。在這些情況下中國開始反攻。

❷ 請問抗日戰爭的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是武漢會戰。從抗戰全局和持久戰角度講,中國抗戰最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後日軍已沒有實力再發動全局性攻勢,從此日軍也陷入中國戰場這個大泥潭。這是和日本戰爭初期「速戰速勝的」戰略思想相違背的,也註定了日軍必然失敗的命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2)中國抗日戰爭轉折點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由於國軍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❸ 亞洲中國戰場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通常認為,反法西斯 中國戰場 ,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決定性的轉折之戰,這或許屬實。但又想到—個同日本法西斯殊死搏鬥長達14年之久、作戰地域遍布幾百萬平方公里國土、軍民傷亡人數數以千萬計的國家,怎麼會連一場或幾場具備重大轉折意義的戰役/戰斗也沒有呢?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難以准確定位並形成共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能突破舊有思維的框框。這一方面是由於 中國戰場 長期的相持階段(將近7年),使人們對抗日局勢的微妙變化產生了迷茫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國內外的某些過度宣傳,導致我們把反法西斯戰爭的注意力放到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 實際上看來,所謂「 轉折點 」不僅有時間(或曰階段)和所屬戰區的限定,更有數量上的差別。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盡管法西斯德國及其仆從軍被殲滅總計在200萬人以上,但這並不是說從此「蘇聯已牢牢掌握了蘇德戰場主動權」,因為緊接著在庫爾斯克地區,恢復了部分元氣的德軍便集中其裝甲部隊主力發動了一場旨在扭轉敗局的戰略性進攻,結果又遭慘敗。自此蘇德戰場的敵我態勢才算完全改觀。至於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的 轉折點 ,那就更不具備說服力了。盡管當時反法西斯陣營已經形成,世界各反法西斯主要戰場在客觀上起到了互相呼應和支持的作用,但若粗略的以東西方兩大作戰地域論,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並沒有從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中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鼓舞軍民士氣是另一回事),僅此一點便可充分說明「轉折之戰」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又如中途島海戰,有人認為它是整個亞太戰場的 轉折點 (或是之一),但其實這種說法更是站不住腳。眾所周知,雖然在二戰中海空力量已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重要因素,但起關鍵性、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陸軍老大哥。若沒有地面部隊的大規模殲滅戰與實地佔領,是不可能徹底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的。同樣道理,有資格說是自己最終將日本法西斯送上絞刑架的,唯有長期牽制7成以上日本陸軍主力的中國軍民;另外,當時的侵華日軍和太平洋戰場上的守島部隊情形大不相同,前者自始至終都很少為缺乏彈葯糧秣發過愁(補給線短,較少依賴海運,可以就地籌措等),而後者卻常常陷入困守孤島的窘境,乃至一再的出現瀕臨絕地的日軍「爭食人肉」和「全體玉碎」的慘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中途島海戰取得了多麼大的戰果,具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其歷史作用可能還敢不上中國華北戰場的一次較大規模反掃盪作戰(至少可以打破日寇三光政策,打擊敵人的掠奪行動)。 綜上所述,在軍情復雜、地域遼闊的 中國戰場 ,其 轉折點 也不可能只有一個,因此如果我們根據時間跨度來區分的話,大致有以下幾場戰役(或戰斗)可入選: 一、局部抗戰時期(1931.9.18-1937.7.7) 1、1933年7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九一八事變後,著名抗日將領馮玉祥激憤於政府的無能和懦弱,毅然決定與中共合作,1933年5月在察省正式組建了兵力達十餘萬之眾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並很快開始獨立對日作戰。同盟軍在力克察東四縣後乘勝追擊,又經連續五晝夜的浴血奮戰,終於將察北軍事重鎮多倫收復,至此察省失地全部光復。盡管後來在國民政府及日寇的政治分化和軍事打壓下,同盟軍被迫解散,但他們的抗日壯舉極大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延緩了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間,而且察哈爾抗戰還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為以後的國共正式合作開創了有益的先例。以上種種,即足以令多倫大捷成為中國局部抗戰時期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戰役。 2、1936年11月傅作義綏遠抗戰,取得紅格爾圖和百靈廟大捷,肅清了綏遠全境敵寇(多數為蒙漢偽軍)。尤其是百靈廟大捷,殲敵近萬名,斃日本特務、顧問近百人,使日軍在綏遠下的賭本頃刻間輸得精光。綏遠抗戰之所以能夠位居「轉折之戰」行列,就在於其是局部抗戰時期,惟一一次既打擊了侵略者,又收復了失地,同時還沒簽訂任何賣國條約的完全勝利。 3、1936年12月12日華清池戰斗。其實就是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經過中共調停,最終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以團結抗日為基礎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此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戰斗規模很小,意義卻極其深遠,一方面它牽動了整個東亞局勢,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全國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因此這小小的華清池戰斗,也堪稱是局部抗戰階段的轉折之戰。 除了上述三個戰例,1932.1.28-3.3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又稱「一二八」事變),似也應當列入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戰斗。但小兵考慮到此役最後以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告終,故未將其列入。類似的情況還有長城抗戰。 二、全面抗戰之敵戰略進攻階段(1937.7.7-1938.10.27) 1、淞滬會戰(1937.8.9-11.12)。其入選的道理很簡單,即徹底打破了日寇「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瘋狂圖謀。國人神為之往,氣為之壯,血為之凝。 2、武漢會戰(1938年夏秋)。當時中日兩國的焦點都集中在武漢會戰上。一旦武漢失守,國民政府的威望與執政基礎將被進一步嚴重損害,同時給予蔣政權內部的對日投降妥協派以當漢奸的借口,而日寇則可將這座華中最大的城市變成其對中國腹地繼續作戰的跳板與後勤基地。不幸的是,最終這一切都發生了。隨著1938年10月27日武漢三鎮陷落,中國的抗日戰爭從此進入了八年抗戰最艱苦最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而武漢失守還不到兩個月(12月18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即投敵叛國。武漢會戰之轉折意義,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戰爭階段分水嶺以外,還標志著自此始,中國抗戰的主戰場開始由國民黨「正面戰場」轉向中共領導下的敵後戰場,抗日救國的主力軍也由國民黨軍隊變為人民武裝。 這一階段還有諸如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但其歷史地位和意義均遜於以上二者,故未入選。至於平型關戰斗,盡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作為隸屬於太原會戰一部分的局部戰斗,過分擴大其作用沒有必要。 三、全面抗戰之敵我相持階段(1938.11-1943年秋) 1940年底,為配合準備南進和所謂「長期作戰體制」的需要,整個侵華日軍的部署和作戰重心,開始向華北、華中地區的「治安戰」轉移——很顯然,日寇的主攻矛頭直指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 百團大戰(1940.8-12)。百團大戰之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首先,將日寇的「火力」都吸引到了人民軍隊一邊,極大的緩解了國統區壓力;其二,既打亂了日寇的誘降蔣政權陰謀,也部分打消了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心理;其三,振奮了全國民眾因國民黨部隊會戰連續失利,而陷入低迷狀態的抗戰士氣;其四,至少使日軍的「南進」計劃推遲了5個月,為美國政府贏得了極為寶貴的備戰時間。百團大戰的特殊性在於:這次戰役是在日寇自認為「穩固」的後方發起的;百團大戰是人民軍隊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的一次規模空前的集中性展示,三個半月時間向敵頻繁攻擊達1824次,攻堅、破襲、伏擊,多種戰術靈活運用,令敵防不勝防。就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百團大戰一度使「華北局勢惡化」;此役,人民軍隊互相支援,勇挑重擔,體現了高度的革命覺悟;百團大戰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強的群眾自發性,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一階段,日軍在國統區也發起過為數不少的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予敵以沉重打擊,但敵我雙方基本上處於拉鋸相持狀態,國民政府方面除了國土比前期丟的少了一點外,基本上偏安西南一隅,而也隨著正面戰場壓力的減輕,其反共行動有所回潮,兄弟鬩牆的悲劇一次又一次在華夏大地上演。 四、全面抗戰之我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秋-1945.8.26) 1、蘇聯紅軍出兵東北(1945.8.9-8.26)。此役全殲侵華日軍兵力最雄厚的關東軍集群,僅此一點即足可使其成為戰略反攻階段最重要轉折之戰。而1945年8月26日結束的虎頭要塞攻堅戰,則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結束。 2、全面反攻和殲滅拒降之敵作戰。1945年8月9日毛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短期內我人民武裝即殲滅(斃傷俘)日偽軍40萬人,繳獲步槍24萬支,輕重機槍5000多挺,各種炮1300門,攻克縣以上城市250餘座,殘余日偽軍的主要屯集點包括北平、天津、太原,均已陷入我人民武裝重重包圍之中。如果不是日寇很快宣布投降,拿下這些城市均指日可待。 ——別人博客上的 我很認同就復制下來了

❹ 抗日戰爭的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他戰場的情況不同。通常所說的戰爭的轉折點,是指直接導致戰爭的主動權完全由戰爭的一方手中轉移至另一方手中的戰役。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等。從這個角度看,就整個中日戰場而言,可以說抗日戰爭沒有轉折點。因為在中日戰場上,自戰爭開始直至戰爭結束,戰爭的主動權幾乎都掌握在日軍手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但在此之前四個多月的1945年4月,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仍在正面戰場向當時的中國政府軍發動帶戰略性質的進攻戰役(不是為奪回戰爭主動權而發動進攻戰役,更不是反攻作戰)。
換一個角度看,1938年,毛澤東在他的著名戰略著作《論持久戰》中提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即防禦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從以後的戰爭進程看,防禦階段到相持階段的劃分點是1938年11月武漢會戰結束的時候。武漢會戰是以中國軍隊的失敗結束的,更談不上戰爭的主動權易手。所以,把武漢會戰叫做抗戰的「轉折點」顯然不合適。我以為,叫做抗戰中前兩個階段的轉折點都有點牽強,叫做「劃分點」更貼切些。而全面地反攻階段則是1945年8月9日蘇軍進攻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前後了,這時離戰爭的結束已經近在咫尺。
還可以再換一個角度看,大家都知道,在1937年11月8日太原會戰結束後,配合保衛太原的中共的八路軍沒有隨國民黨軍隊和行政機構南撤,而是留在日軍後方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從此,抗日戰爭分為國民黨政府軍為主的正面戰場和中共軍隊為主的敵後戰場。1940年底,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自此爆發。美國的參戰使中國人看到了微微露出的勝利曙光。但此時及以後很長時間,中國戰場的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在惡化。1941年至1942年,日軍對中共的敵後根據地加強圍攻和掃盪,迫使其不斷縮小。而自1943年起,這種形勢開始改變,中共軍隊逐漸在日軍後方取得主動,控制地域重新擴大,直至日軍投降。部分原因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使日軍不得不減少在中國的軍隊。另外,中共軍隊的頑強使其終於挺過難關,迎來敵後戰場的轉折點。

❺ 抗日戰爭有轉折點嗎

與其他戰場不同,由於中日兩國國力軍力的巨大差別,中國抗日戰爭在戰略防禦階段和回戰略反答攻階段之間還有一個戰略相持階段。
所以中國抗日戰爭有兩個轉折點,而不像其他戰爭一樣只有一個。
第一個轉折點是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後,日本無力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改為重點地區進攻和武力威攝,此時中國也無力反擊日本,雙方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日本開始招降中國,中國投降派言論開始抬頭,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相持。
第二個轉折點是朱毛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前期,由於國際戰場形式發生變化,盟軍屢戰屢勝,日本在中國的軍事力量日趨薄弱,解放區局部反攻也取得巨大成果,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到來,朱毛向所屬武裝力量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電文,自此,中國武裝力量開始全面出擊,進入戰略反攻階段,6天後,日本宣布投降,1個月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

❻ 中國戰場的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抗日戰爭在中國戰場的轉折點有兩次: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在武漢會戰之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6)中國抗日戰爭轉折點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

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為此還規定「集中國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國的戰爭」。

但是,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而結束。

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聲明說:「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表示將「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

而在日軍已經佔領的後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收復。用日軍自己的話說,日軍佔領的「所謂治安恢復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里地區之內」。

因而可以這樣說: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

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❼ 抗日戰爭的轉折點是哪場戰役

與其他戰場不同,由於中日兩國國力軍力的巨大差別,中國抗日戰爭在戰略防禦階段和戰略反攻階段之間還有一個戰略相持階段。
所以中國抗日戰爭有兩個轉折點,而不像其他戰爭一樣只有一個。
第一個轉折點是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後,日本無力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改為重點地區進攻和武力威攝,此時中國也無力反擊日本,雙方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日本開始招降中國,中國投降派言論開始抬頭,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相持。
第二個轉折點是朱毛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前期,由於國際戰場形式發生變化,盟軍屢戰屢勝,日本在中國的軍事力量日趨薄弱,解放區局部反攻也取得巨大成果,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到來,朱毛向所屬武裝力量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電文,自此,中國武裝力量開始全面出擊,進入戰略反攻階段,6天後,日本宣布投降,1個月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
樓上幾個比較有迷惑性的答案我再說一下
一樓,日軍部分地區的軍事進攻,並不能說明保持進攻態勢,戰術和戰略有根本上的區別,平型關戰役就是八路軍主動設伏伏擊日軍,但不能因此證明八路軍對日軍保持進攻態勢,當時仍是配合國軍正面戰場的防禦戰。
三樓,確實是沒有明顯轉入反攻的轉折點,但轉入相持的轉折點非常明顯。中國戰場的特殊情況造就了這種情況。

❽ 抗日戰爭關鍵的轉折在哪裡

轉折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yuan zi彈,中國得到俄美英等國的幫助,日本無力再戰,最後投降…

❾ 中國抗日戰爭的轉折性戰役是哪一戰

戰爭初期,日本人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也許咱們覺得可笑,但是日本人提出這個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日本人認為中國不團結,只要給予中國一定的打擊中國就會投降,或許可以鼓動地方軍閥反對中央政府,就像清滅明一樣。但是1937的中國已經不是1900的中國,中國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日本的侵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團結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就在於此,他喚醒了中國的民族意識。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轉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