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6 09:50:54

㈠ 什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1937~1945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始,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敗投降止,歷時八年,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這場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中華民族史上,也因一舉洗雪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抗禦外敵入侵屢敗的屈辱史而永遠彪炳史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蘆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此,戰火在中華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國人民積極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救國斗爭之中。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絕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以滅亡中國為首要目標,進而吞並亞洲的「大陸政策」的結果,也是日本為擺脫當時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爭奪世界市場和東亞霸權所採取的新的侵略步驟。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國內矛盾激化,連續發生經濟危機。為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和實現奪取中國東北的戰略計劃,日本於1931年蓄謀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局部戰爭。隨後,日本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華北,侵佔熱河,進逼北平、天津,策動「華北事變」,並加強了全面侵華的戰爭准備。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接著,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同盟。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政府認為只要對中國「加以一擊」,就能使其完全屈服,從而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企圖在3個月內結束對華戰爭。然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打破了帝國主義的美夢。

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初期對日軍做了較為積極的抵抗,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給日軍以殺傷和消耗。特別是台兒庄一戰,更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國民黨的數百萬大軍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蘇、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區相繼落入日軍手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不斷打擊日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等重大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的鬥志和信心。日本在佔領廣州和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特別是遭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沉重打擊,便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而轉移其主力於解放區戰場。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對國民黨改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而逐漸轉移其主要兵力來打擊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以鞏固其佔領區。從1938年底開始,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為粉碎日軍的企圖,八路軍總部決定大舉破壞正太路,進行「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至12月歷時近4個月,消滅敵偽軍2.5萬人,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反掃盪斗爭,堅持敵後抗戰,牽制了大量敵人,破壞了日軍北上侵蘇的計劃。日軍經過幾年對我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作戰,開始認識到剿共僅靠武力進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實行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進行頻繁的「大掃盪」,敵後抗戰處於嚴重困難時期。同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並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軍和解放區禁受了鍛煉,積累了經驗,渡過了困難時期。

從1943年開始,戰爭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43年2月,前蘇聯紅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在中國人民特別是敵後戰場軍民的有力打擊下,部隊士氣低落,戰鬥力明顯下降。同時,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也加劇了日本的國內矛盾,人民反戰情緒激增。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的不利態勢,日本急欲結束對華戰爭,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為此,日本企圖大力扶植和加強汪精衛偽政權的政治力量,並對蔣介石施加一定的壓力,促成蔣、汪合流,以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在作戰指導上,日軍強調確保其佔領區,保證重要資源開發地區、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並以部分偽軍接替部分日軍守備任務,以便抽出日軍用於太平洋戰場和在中國佔領區執行機動作戰任務。而在國際形勢日益有利於中國抗戰的情況下,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仍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敵後抗日軍民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嚴重困難,堅持了敵後抗戰,並從1943年起開始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掃盪」和「清鄉」,而且制止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最後勝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侵略者還在繼續頑抗。1945年上半年,中國敵後解放區軍民,繼1944年春、夏、秋季攻勢作戰後,又發起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日偽軍,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線、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擲下兩顆原子彈,給日本以巨大打擊。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同時宣布參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餘萬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進攻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同一天,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各解放區軍民立即展開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國土。在中國、前蘇聯、亞洲各國以及美、英等盟國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軍迅即崩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至此,歷經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打亂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計劃,迫使其不得不放棄「北進」前蘇聯的企圖。持久的抗日戰爭,也拖延了日本法西斯「南進」時間,打破了它變中國佔領區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的計劃,使其南取澳洲、西取印度和在中東與德國法西斯會師的企圖成為泡影。而且對支援太平洋戰場美、英盟軍作戰,加速太平洋戰場反攻起了重要作用,並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起了決定性作用。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一洗百餘年來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的歷史。它拯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喚起了人民的覺醒,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此外,在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思想,對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爭也起了重大作用。

㈡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共打了()。

中國經過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把小日本趕回了老家,而且我們中國身為戰勝的國家沒有為難他們小日本,更是顯示出了我們的偉大和不平凡,所以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應該感到自豪,我們更應該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強大!

㈢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止時間是什麼

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3)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時間為1931年9月18日,涉及事件:九一八事件。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結束時間為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終戰詔書》是指日本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簽署表示接受美、英、中、蘇四國在波茨坦會議上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無條件投降的詔書。這被看作是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的預兆。《終戰詔書》對外發布時間也是抗日結束的時間。

㈣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易;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奔赴太平洋戰場,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軍事力量,為美軍的太平洋戰爭創造先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復雜來說是: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㈤ 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20]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5)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㈦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的。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結束時間為1945年8月15日。

(7)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中的5個著名戰役:

一、淞滬會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即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

二、中條山戰役

1941年5月7日,日寇集結了10萬餘人的部隊,進攻中條山地區中國第一戰區的20萬軍隊。由於中國軍隊戰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結果日軍以1比20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此次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由於傷亡慘重,因此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三、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也稱「長沙保衛戰「。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日寇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三次會戰,三次會戰都以大獲全勝而結束。長沙會戰是14年抗戰歷程中中日雙方出兵最多、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大會戰。此次大會戰中方傷亡9萬餘人,殲滅日寇11萬餘人。

四、仁安羌之戰

1942年4月17日,中國遠征軍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斗,中國軍隊收復仁安羌,解救了7000多名英軍。此次戰役中方傷亡522人,日寇傷亡1千餘人。此戰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五、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此戰歷時3個半月,進行三個階段,最終以中國軍隊勝出。此次戰役中方傷亡1.7萬人,日寇傷亡2萬餘人。

㈧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版宛平縣城搜查權,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2014年7月7日上午10時,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將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