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曾經失敗的戰爭
加上中法戰爭
『貳』 越南戰爭中國死了多少人,哪場戰役中國慘敗
從建國到現在幾乎每一場戰爭都沒有發生在中國本土,而且都是勝利。但是,要論慘敗,只有台海之戰了,快一百年,寸毫未進,中共顏面盡失,統一台灣遙遙無期。
『叄』 越南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越南戰爭是美國慘復敗吧。制
『肆』 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自1840年6月開始,到1842年8月結束,歷時兩年零兩個月。這次戰爭,英國先後出動軍艦二十八艘(裝備火炮約八百門),各種船隻約八十艘,兵員總數約一萬五千餘人。以這樣規模的一支軍隊,竟把擁有四億人口和近九十萬常備軍的中國打敗了。清王朝雖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動用了可能動用的各種武器裝備,卻未打過一次大的勝仗,也未守住或克復過一個重要城鎮,最後不得不與英方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這就告訴人們,經濟、政治、軍事落後的國家,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的。 從作戰雙方條件的對比來看,各有短長。英國當時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生產和科學文化發達,國家富強。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機器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政治反動腐敗,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與英國相比,擁有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勢。軍事方面,英國軍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為它提供了優良的武器裝備,軍事制度有了較大的改革,海軍已稱霸世界,陸軍也屬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資產階級軍隊之一。清軍在數量上大大超過英軍,但裝備陳舊,軍制落後,是一支戰鬥力相當有限的封建軍隊。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一手策劃和挑起來的,中國是被侵略的一方,真理和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容易激發官兵的抗戰熱情,並取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加上本土作戰,補給方便,情況熟悉,有利條件是不少的。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加之勞師遠征,兵力有限,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異國作戰,人地生疏,不利條件很多。英軍在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等方面的優勢,往往因受不利條件的制約而削弱;而清軍的不利條件,可以由兵力上的優勢以及有利的地理與人民條件予以彌補。所以,清政府如能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是有可能爭取戰爭勝利的。但戰爭的結局卻是清軍遭到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由於最高統治當局昏憒無能,窮奢極欲,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但使整個國家機器(包括軍隊在內)彌漫著腐敗氣息,而且由於實行殘酷的封建經濟剝削和民族壓迫,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生產力不斷遭到破壞,經濟狀況極端落後,從而大大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在戰爭過程中,清廷又動搖妥協,仇視人民,打擊主戰派,重用投降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破壞了團結對敵的政治基礎。這些,乃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閉關鎖國,不明敵情 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自守,以「天朝」大國自詡,視外國為「蠻夷」,對國外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往往當作「邪說」、「淫技」而拒絕傳入。清政府不僅沒有研究外國的專門機構,而且反對任何人這樣做,因而對西歐資本主義列強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軍隊狀況等方面的了解甚微。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決定調集軍隊,發動侵華戰爭,清廷竟毫無察覺,及至英軍封鎖珠江口,侵佔定海,兵臨大沽,對其侵略意圖仍茫然無知。 在戰爭過程中,清廷對敵情仍不注意偵察和研究,往往根據各省督撫大臣的片面奏報,作出錯誤的判斷。1840年秋,英軍因季節和疫病等原因返棹南下,清廷卻認為「夷情恭順」,趕緊下令沿海各省裁撤防兵。時過不久,英軍就進犯珠江,只好被迫宣戰。1841年夏,廣州反攻未成,卻輕信謊報,復令酌撤沿海防兵。未幾,英軍又陷廈門、定海。1842年夏,英軍侵入長江下游,也是出乎清廷意料之外的。反之,英軍則隨時注意對清軍情況的偵察與研究,常能及時獲得清軍的情報,採取先發制人或防範措施。 清朝統治者既不了解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真正目的,也不了解英軍的戰略意圖,一再地作出錯誤的決策,焉能不導致抗英戰爭於失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戰守無策,指導無能 以道光帝為首的清朝最高統治當局昏庸無能,平時既不講求治兵之道,也不深研戰守之策。國防布局,因循防內重於防外的舊章,沿海兵寡力弱,又無戰略機動部隊。往往抽兵數千,牽動數省;且千里赴援,遠水近火。戰火臨頭,既不知敵,又不知己,倉卒應戰,自然無法實施正確的戰爭指導。戰爭過程中,清廷先則輕敵如蟻,繼則畏敵如虎;對於戰守大計,只能籠統地提出什麼「先威後德」、「大張撻伐,聚而殲旃」、「沿海一體嚴密防範」之類的陳詞濫調,提不出任何切合實際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可是,軍政大權卻又高度集中,和戰大事操於皇帝一人之手。前線作戰,事無巨細,都決策於北京,而當時通信不便,上下情況隔膜,前方將帥無權根據具體情況機斷行事,即使朝廷作出的決策明顯落後於形勢,也不得不遵照執行。道光帝顢頇無能,主觀隨意,時而言戰,時而乞和,時而增兵,時而裁撤,弄得下面無所適從,嚴重地束縛了前方將帥的手腳。加之清廷對全國的戰事又缺乏統一及時的指揮,以致各戰區常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使英軍有機可乘。 四、將領保守,戰術笨拙 清軍將領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呆板,指揮笨拙,只知消極防禦,不善於靈活擊敵。英軍雖有「船堅炮利」之長,但孤軍遠征,不耐久戰,更不利於深入內河內陸。當時有識之士有鑒於此,曾提出過引敵深入內河內陸,伺機予以奇襲、火攻等戰法。無奈前線大吏和將領多數只知株守炮壘,待敵進攻,不知巧布險勢,出奇致勝;只會一線設防,不知縱深機動。英軍沿海沿江登陸進攻,多是利用清軍設防的弱點,以艦炮正面轟擊,以登陸兵側翼上陸,行包圍攻擊。清軍前敵將領不知認真研究敵人的登陸戰法,改進自己的抗登陸戰術,以致屢蹈覆轍。倘能以炮壘為中堅,設奇兵於側後,待敵迂迴接近時,出其不意地伏擊或反擊之,則不難收破敵或挫敵之效。英軍深入廣州和浙江慈谿等地時,兵單勢孤,清軍有過不少殲敵良機,卻非但未能乘機殲敵,反為英軍所敗。前線將領指揮如此笨拙,豈有不敗之理?! 五、軍隊腐朽,軍民對立 受清王朝腐敗政治的影響,加上承平日久,清軍不僅武器落後,而且軍紀廢弛。將弁多同文官一樣,養尊處優,耽於安樂,不理營務。他們或坐吃空名,冒領軍餉,或勾結煙販,走私販私。軍中酗酒吸毒、聚賭挾妓者比比皆是。遇有軍事行動,公開勒索地方,強拉夫役,苛征暴斂,甚至強取豪奪,殺害良民。加以清朝統治者一向重八旗而輕綠營,造成軍內矛盾,而駐守各省的軍隊調往有事省區時,又出現「主軍」(本地軍隊)與「客軍」(外省軍隊)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發展成尖銳對立,遇戰互不救援,見利競相搶奪,彼此爭功諉過,甚至自相廝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此外,清軍不但平時欺壓人民,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依然與人民群眾站在對立的地位。英軍每入侵一個地方,當地的人民群眾便紛紛起而自衛,打擊敵人,表現出極大的抗戰積極性。可是,清廷和各地統兵大員,除林則徐等極少數有識之士外,一般都仇視人民。他們動輒誣蔑沿海地區「到處漢奸充斥」,聲稱「患不在外而在內」,甚至濫殺無辜。由於無視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對於象臧紆青所建議的軍民結合、游擊戰與正規戰結合的「散戰」之法,自然不可能付諸實施。更有甚者,每遇征戰,軍隊便借機向人民群眾敲榨勒索。在浙東反攻作戰前,有的旗兵竟「沿途擄丁壯,掠板扉,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軍隊紀律如此敗壞,不僅很難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與配合,其戰鬥力也勢難維持。 總之,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閉關自守,不明敵情,戰守無策,指導無能,將領保守,戰術笨拙,軍隊腐朽,軍民對立,所有這一切,正是它腐朽沒落的反映,也是招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伍』 中國有哪些失敗的戰爭
看來樓主年幼無知,涉世未深,把甲午戰爭看成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鬧出諸多笑話引得以上諸君回答的驢唇不對馬嘴,甚是可悲。
甲午戰爭是1894年由於朝鮮發生內亂請求清政府出兵平亂,日本也趁亂派兵朝鮮,平息朝鮮內亂後,日本突襲清朝軍隊所引發的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歷時一年,其間有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連戰役等大型戰役,最後結局以簽訂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而結束。直接造成所謂同光中興的破滅,洋務運動的徹底終結。中國由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購買戰爭武器,開始向學習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理念和創建自己的工業體系轉變。這場戰爭日本並非想滅亡中國,僅僅想取得朝鮮的統治權,與中國通商以及領土等方面的利益。
而抗日戰爭是1937-1945年中日兩國之間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日本的目的是滅亡中國,但最後是以中國的勝利,日本的全面失敗而告結束。從此中國廢除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贏得了民族獨立發展的機會。
因此,抗日戰爭和甲午戰爭是兩個概念上互相對等的戰爭,發生的時間相差半個世紀,結局完全相反。
抗日戰爭歷時8年,開始時中國屢戰屢敗,武漢會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戰役相繼以失敗告終,戰爭快結束時,日本因為海上運輸線遭受美軍的攻擊而被切斷,又發動豫湘桂戰役打通了大陸運輸線,此戰役又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希望樓主加強學習,通過我的這篇小文章了解多些中國的近代歷史,也希望各位賢達不要半吊子水就胡亂作答,教壞小孩子。
『陸』 越南戰爭中國慘敗
戰爭並沒有真正的贏家。所謂的勝利只不過是達到了預期的戰略目的而已,所謂的慘敗也就是付出的代價太過慘重了。
『柒』 甲午戰爭中國為何會慘敗呢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必然失敗。兵者不祥,兵者詭道。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一點優勢也不佔。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展開了錯誤的戰爭,不知己也不知彼,焉能不敗?教訓深刻!
另一方面,日本沒有拖住清軍在朝鮮摩擦等於一拳用勁兒過猛,打在了棉花上,一定會被自己的全力而反傷了自己,它調動國內的資源所做的一切將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而朝鮮也成了它想吃卻吃不下的肥肉,先不說朝鮮本身就不會屈從,就是沙俄也不會善罷甘休,還有清朝也在虎視眈眈。另外日本挑起的朝鮮事件本來就是一點理也不佔的,如果清朝退軍,那麼就只能剩下日軍尷尬在朝鮮的寒風中,佔佔不住,退又不甘心,勞民傷財,丟人現眼。
『捌』 抗日戰爭中有什麼戰役是中國戰敗的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回損失後,最終被迫匆答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革命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玖』 中國過去慘敗的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為來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源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拾』 近代五次侵華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中國,一個古老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傳承了5000年的神秘國度,他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他是我們的祖國,對每一個華夏子孫來說,這一切都足以令我們自豪,令我們驕傲。可是,我們不能忘卻那一段屈辱的歷史,那一段被外族踐踏的歷史。我們現在的一切是我們的先輩們拼著血與淚,一點一點重建起來的。其中的探索過程尤為驚心,我們的先輩更是從一次一次的失敗中站起來,為我們撐起了這片天。而近代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也是令人深省,值得令我們去了解去銘記。
近代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前者則是根本原因。因為正是由於社會制度的腐敗,才使得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反侵略戰爭的失敗更可以說是外國侵略者的優越的社會制度戰勝了中國。1840年以後,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許多官員貪污腐敗,剋扣軍餉。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他們大多害怕擁有堅船利炮的外國侵略者,甚至為了自身的權利,不惜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以後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所以,他們不僅不敢放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且常常壓制與破壞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以道光帝為首的一夥腐朽封建統治者完全浸沉於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之中,對世界大勢毫無了解。當英國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華決定之時,他們竟然還一無所知。敵人打起來後,道光帝的無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軍事指揮才能弄得前方將帥不知所措。而清軍指揮人員因為其文化素質和軍事素質低下,根本無法適應近代戰爭。沒有正確的戰術思想,又對敵人缺乏了解,他們只能混亂指揮,御敵不堅決,最終只能失敗。中法戰爭中,中國陸路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和諒山大捷,但清政府當權者卻力主避戰求和,並以此為和談資本,加緊妥協求和活動,接受法國條件,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最後「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北洋海軍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對戰爭缺乏預見性,戰前缺乏准備。掌握北洋海軍指揮權的李鴻章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避戰求和,消極防禦,忽視和放棄制海權。甲午戰爭最後只能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八國聯軍之戰中清政府依然存在這些政治腐敗的問題。在這樣腐敗的政府領導和指揮下的戰爭,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清政府的腐敗和軟弱無能暴露無遺,同時也證明不能它繼續存在的理由。可是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人民想推翻國內外的反動勢力的鎮壓,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但由於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較深,太平天國領導者們的政治思想覺悟不夠,缺乏堅定正確的組織領導和明確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綱領,想再次建立封建的帝王統治制度,最終導致這一次的反抗運動失敗。可見思想的覺悟對人民是如何的重要。
第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國家綜合實力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最直接導致武器的落後。同時戰術戰略的落後,在與裝備先進和訓練有素的英軍作戰下也只有被摧毀的機會。鴉片戰爭是這樣,其它反侵略戰爭大都有類似的情況,中國科學技術不如列強,綜合國力低下。這其中主要還是人的問題,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爭,不能有效地發動和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其失敗是必然的。
歷史已經過去,而我們應該記住的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從這些反侵略戰爭中,我們得到教訓有:第一,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帝國主義侵略是造成中國人民巨大災難的根源,與此同時,腐敗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勝利的能力和資格。而清政府之所以喪失了這種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第二,落後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奮起直追,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但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就沒有進行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難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