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戰爭什麼時候進入相持階段標志是什麼
1939年武漢會戰之後,日本雖然佔領了武漢和廣州。但是兵力已達極限,已經無力再繼續持續地發動大規模進攻了。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⑵ 抗日戰爭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最後勝利的關鍵,戰略反攻階段是什麼戰略防禦階段是什麼
戰略反攻階段是指: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此時,國共兩黨經過合作及壯大,都有了戰略反攻的能力,此時的戰略以主動發起對日進攻為主。
戰略防禦階段是指: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事發到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的階段,期間日軍攻勢猛烈,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雖有作為,但還是無法阻擋日軍侵華步伐,主要以戰略防禦為主。
抗日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期間中國人民遭受了日本鐵蹄的蹂躪,山河破碎,人民生活慘遭破壞,但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乃至對世界法西斯戰爭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2)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反法西斯作用
第一,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的第一把戰火。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第二,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抗戰,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第三,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軍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中國還是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四,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參與聯合國的創建,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⑶ 抗戰為什麼進入相持階段
外部:此時復日本對美國開制戰以及南亞南太平洋戰爭消耗了日本國力,精銳都打美國人了,在中國的都是渣,還有珍珠港時間爆發美國和國際的援助。
國內:戰爭初期國民黨領導的會戰消耗了日本精銳,注意,雖然會戰都已失敗告終,但是,打光了國民黨所有的精銳,中國最厲害的部隊和裝備都打了,有效打擊了日本甲種師團的精銳部隊,慘烈程度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相當的勇猛,這是抗戰初期國民黨積極抗日的,包括各界都支援了,日本由於國外原因無力再戰,又因為國民黨消極抗日,加之共產黨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打擊日軍,日本不得將重心放在剿匪上。
還有當時中國真的就是弱雞,屬於弱國小國,國力上日本就是大國,完全碾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堅持這么久完全是靠人血拚出來的,當時中國還不足以和日本抗爭。
⑷ 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內次戰役,中國容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⑸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⑹ 抗日戰爭3個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抗日戰爭分3個階段是:1、戰略防禦階段,2、戰略相持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⑺ 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開始和結束於什麼時候
1938年8月的武漢會戰,日軍投入30萬人,國民政府投入110萬,會戰與1938年10月結束,日版軍傷亡8萬人,因病減員權8萬餘人,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抗日戰爭就此進入相持階段。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⑻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到來條件是什麼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時間、標志:1938年秋,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
(2)原內因
A.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容,兵力、財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據地威脅後方。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日軍佔領了中國的主要工業城市和富饒地區。從具體戰役上看,日本是勝利了,但從宏觀或整體戰略上看,日本並沒有勝利。日軍的全面進攻,沒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沒有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沒有實現「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隨著日軍在中國佔領區的擴大和戰爭的消耗,日本作為一個小國,其財力、物力和兵力不足等的弱點已暴露出來,它的困難正日益加劇,它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可結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兵少等弱點的分析)。
B.正面戰場連續失敗,人民抗日力量還需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才能打敗侵略者。
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嚴重地威脅著敵人的後方。但人民抗戰力量尚未達到能夠進行戰略反攻的程度,中國人民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這樣,正如毛澤東所預見的那樣,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⑼ 請問抗戰相持階段是什麼時候
抗戰相持階段:
1.中日武漢會戰後戰略指導變化
從戰爭開始至武漢失守,是中國抗戰戰略防禦階段。日軍雖節節勝利,但不能完全摧毀中國軍隊,擊潰中國政府,加之八路軍、新四軍的成長,迫使日軍將精力轉入淪陷區。1938年8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1月蔣介石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也確認中日相持階段已至。中國沿海、沿江發達地區均被佔領,喪失了91%的關稅,97%的機器製造工業,75%的紡織工業,84%的鐵道線,國民政府退至工業落後的西南、西北地區。11月25日至28日,軍委會在衡山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整頓軍隊,改變戰略指導,重視淪陷區抗戰,准備正面戰場反攻。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已停止大規模進攻。同時扶植傀儡政權,掠奪中國資源,封鎖中國沿海,企圖拖垮中國。
2.南昌、隨棗會戰
1938年12月至次年2月,正面戰場無大規模戰事,但這只是暫時的沉寂。
江西省會南昌,掩護著浙贛線,又是我軍重兵集結地,對日軍威脅極大。早在武漢會戰時,日軍便令第101、106師團進攻南昌,但此日軍在南潯線受挫,勉強佔領德安已是強弩之末。武漢之戰結束,崗村寧次奉命率第11軍20萬人進攻南昌。南昌防禦由羅卓英部第19集團軍擔任。3月17日日軍發動進攻,主攻修水南岸中間陣地,並使用毒氣彈,我軍傷亡慘重。22日,突破正面陣地的日軍急馳南下,南昌一下裸露在日軍的刀鋒之下。27日,日軍三面會攻南昌,同日南昌失守,浙贛線被切斷,我軍補給只能依靠省內公路,處境更為艱難。日軍攻下南昌後撤走不少軍隊,不料我軍新敗之餘很快組織反攻。蔣介石鑒於南昌之戰高級將領遠離前線有誤戰機,特令各軍司令須親臨前線督戰。4月22日,我軍開始反攻南昌。至5月1日已逼近南昌城,主攻部隊正面強攻,損失慘重,第29軍軍長陳安寶中彈殉國,我軍不得已退往撫河東岸。9日,我軍停止進攻,反攻南昌失敗。
為打擊我軍第五戰區主力,解除來自西北對武漢的威脅,日軍開始進攻棗陽一帶,消滅我軍主力,而不考慮佔領城鎮。5月1日,日軍發起全面進攻。一路攻擊漢水沿岸及大洪山西麓陣地,意圖北犯棗陽;一路向隨城南北地區進攻。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率部防禦襄河東岸及大洪山西翼陣地。日軍於5日全線猛攻,張自忠親率第38師截斷日軍補給線,日軍竟不顧側面受攻和後路被斷之險,以主力對付側面中國軍隊,一快速部隊向北猛進,7日,攻下棗陽,控制了襄花公路,切斷我軍後方聯絡。但其他兩路日軍在隨城及其北側地區遭到我軍有力抵抗,未有進展。我軍各部隊雖暫時和戰區司令部失去聯絡,但得以順利撤至外線,未遭日軍包圍。日軍合圍計劃失敗,開始南撤,戰區司令李宗仁下令反攻,14日,收復唐河。16日,克復桐柏。至18日晚,日軍開始全線退卻,19日,我軍克棗陽,23日,占隨縣。日軍退回鍾橡、應山等地據守。隨棗之戰我軍主力雖遭受相當損失,但日軍也死傷13000人,可謂兩敗俱傷。
3.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日本認為英美各國無力顧及中國,於是為加速侵略步伐,成立中國派遣軍,統帥在華陸軍,司令為西尾壽造大將,其建立後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便是第一次長沙會戰。長沙是華中戰略要地,粵漢線之要沖,更是屏蔽西南諸省的門戶,戰略地位突出。日軍調集10萬大軍。於9月13日集結完畢。長沙官員在武漢失守後,認為長沙棄守是必然,准備實行「焦土作戰」,結果日軍尚未進攻便驚慌失措,竟到處放火,釀成駭人聽聞的「長沙大火」,蔣介石震怒之下下令槍斃長沙警備司令,撤了主席張自忠之職,派親信薛岳主持軍政。9月14日,日軍發起進攻,從贛西、鄂南、湘北三面會攻長沙。至22日,新牆河以北地區被佔領,之後日軍強渡新牆河,並施放毒氣,我軍傷亡慘重。24日,我軍主力撤至汨羅江南岸的第二道防線。之後日軍強渡該江,我軍奮力抗敵,日軍未有進展。之後我軍重新在長沙周圍集結,意圖圍殲日軍。日軍雖佔領長沙以北大部地區,但損失頗重,加之正在被我軍包圍,而贛南、鄂北進攻的日軍也受到阻擊,崗村寧次決定停止進攻,撤回原防駐地。我軍開始追擊,但害怕是日軍佯退,所以只是尾隨日軍收復失地。至10月10日,中日各自回到進攻前的態勢,於新牆河對峙。
4.桂南會戰
中國與國際間的聯系主要依靠兩大孔道,一是西北交通線由新疆連接蘇聯,此路十分安全;一是海上交通線。但各港口城市失守後此線被切斷。因此,西南各交通線變日漸重要,主要有三條:滇越公路,滇緬公路,桂越公路。桂南的北海等地成為中國唯一的直接出海口。為切斷廣西與外界聯系,威脅西南大後方,日軍於1939年11月進攻南寧。11月15日,日軍登陸企沙和龍門兩地,之後分三路包圍南寧。24日,日軍強渡邑江,主力進攻南寧,我軍被迫放棄南寧,退守南寧西北及北面高峰隘、昆侖關等地。日軍為確保南寧安全,開始進攻高峰隘、昆侖關天險。12月11日,日軍佔領高峰隘,4日攻下昆侖關,雙方在這兩處相持。為確保大後方及交通線安全,蔣介石命白崇喜率26個師,19萬人反攻南寧。我軍一度克復高峰隘、昆侖關,但日軍在得到增援後反攻,昆侖關再度失守,上林、武鳴也相繼失守,幸及我軍援軍趕至,戰事才轉危為安。日軍因戰線過長,1940年2月9日開始南撤,只據守高峰隘、五塘一帶防衛南寧。之後日軍為節省兵力進攻越南,於9月撤離南寧進入越南。11月24日最後一批日軍撤走,桂南會戰歷時一年,到此全部結束。
5.1939年冬季反攻
抗戰進入1939年,日軍停止了全局性的進攻,軍委會判斷抗戰已到了轉守為攻的階段,加上國際形勢對中國有利,決定乘此機會發動反擊。1939年10月,軍委會召開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決定對日軍發動冬季攻勢,動用全部兵力的46%,約80多個師。11月18日,蔣介石下達攻擊令。12月12日,攻勢全面展開。但在攻勢前夕,日軍突然進攻南寧,第9戰區不得不抽調數數十師南下,影響了其發動攻勢。(南寧戰事見上一章)
12月1日,第1戰區首先進攻,司令官衛立煌率軍奮勇作戰,共斃傷日軍5000餘,一度沖入開封,並破壞了隴海、平漢、道清等鐵路線及公路線,堅決執行了軍委會的作戰任務。
第2戰區任務是肅清晉南部分日軍的任務。主攻為南路軍衛立煌部;東路軍朱德部;西路軍陳長捷部;北路軍趙承綬部。但由於西路軍和北路軍在閻錫山的授意下,發動「12月事變」,圍攻山西新四軍和八路軍,致使第2戰區攻勢無從實施。
第8戰區綏西部隊由傅作義率領,主要攻擊包頭、固陽、安北一帶。此戰役前後達四個月,經過殊死爭奪終於收復五原及綏西地區,多次重創日軍,使日軍此後再無侵犯綏西的行動。
第3戰區於12月16日發起進攻,任務是截斷長江交通,孤立武漢日軍,從而易於第5、9戰區攻擊日第11軍。但其攻勢僅持續三天,19日下午,司令官顧祝同便下令停止進攻,未能完成任務,整個華中地區冬季攻勢受到不利影響,戰後受到重慶方面嚴厲批評。
第5戰區負有攻擊平漢線南段武漢、信陽日軍的任務。12月12日發起進攻。迅速將日第11軍分割為小單位,第11軍被迫拆東補西,極其狼狽。日軍傷亡慘重,但我軍也損失相當大。1940年1月28日,蔣電令第5軍停止進攻,並予以嘉獎。
第9戰區也是於12月12日發起進攻,攻擊贛北、湘北和鄂南的日第11軍,但由於數十師被抽調至桂南戰場,影響了其攻勢。從12月12日至次年1月,第5、9戰區圍攻日第11軍各據點40餘天,直接交戰兵力50多萬,日第11軍傷亡重大。
日第21軍為配合南寧作戰,率先進攻粵北的我軍第4戰區。雙方在粵北戰場戰事極為慘烈,戰事至1940年1月16日,第4戰區完全恢復了被攻擊前的態勢。
從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軍委會發動各戰區發起冬季攻勢,北起綏遠,南至桂南,全線出擊,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中國軍隊在反攻中表現出來的旺盛士氣給日軍以深刻印象,日軍死傷5至6萬人。但此次攻勢未能達到預期扭轉戰局的目的,從這一點說無疑此次進攻是失敗了。
問題補充:抗戰相持不是指停火對峙,而是雙方激烈的交火對峙,拉鋸戰。
⑽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是在什麼時候
是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之後。
武漢會戰,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0)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雖然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中國軍隊英勇卓絕的武漢保衛戰是失敗了。
但是,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日本並沒有能實現其戰略企圖,取得預期的勝利。日本大本營原以為迅速攻佔武漢,就能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結束對中國的戰爭」。
但是,中國政府並未象日本所期望的那樣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投降。
武漢會戰對整個戰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軍在這次戰爭中死、傷、病近10萬人,更重要的是其全面進攻的銳氣大大受挫,經此一戰,日軍速戰速決,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國策實際已經宣告破產,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
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在歷時4個多月的血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換來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武漢會戰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到戰略相持階段的轉折點,同時,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938年的武漢會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使其無法抽調兵力和戰略資源支援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在張鼓峰的戰役,最終使日本不得不放棄武力進攻蘇聯的所謂「北進」計劃,這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武漢會戰,是中華民族對外抗敵史上輝煌的一頁,也是武漢城市史上輝煌的一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