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

發布時間:2021-02-06 07:56:07

①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② 毛澤東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能取得勝利的關鍵的階段

毛委員就是毛

③ 抗戰取得最後勝利階段叫什麼

戰略反攻階段。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論持久戰》指出,中日之間的較量,也並非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而是全球戰略的較量。它威脅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日本吞並中國東北,同時也在大陸方向上對蘇聯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表明上看,日本固然是把中國孤立起來了。

但是,從全球戰略上看,日本本身已經空前孤立,目前,中國只是與日本作戰,而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將不得不與中美蘇同時作戰。相對於中國,日本固然在軍事、現代化程度和國力上都占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表面的。

實質上,日本在政治動員、意志較量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都處於劣勢,正是從政治動員、社會組織能力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看,日本必敗,中國的抗戰必勝。

(3)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8年5月,毛澤東再次把自己關在了窯洞里,他七天七夜沒有出門,除了一天兩頓稀飯和鹹菜外,就是不停地抽著劣質的紙煙,埋頭寫作,以至於連棉鞋被火盆烤著了,他也渾然不覺,警衛員賀清華後來說:「七天七夜不睡覺,就是鐵人也要熬倒了啊,主席當時真是拼了命了。」毛澤東就是在這七天七夜裡寫成了《論持久戰》。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戰爭的正確主張與戰略方針,有力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為動員全民族堅持抗日戰爭,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樹立了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光輝典範。

《論持久戰》中貫穿的整體思維、過程思維、價值思維、辯證思維和主體思維,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謀劃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道路,發揚新時代不懈奮斗精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論持久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④ 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階段

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

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堅持持久抗戰方針,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乃至最後取勝。

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

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4)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五大戰役:

一、中條山戰役

1941年5月7日,日寇集結了10萬餘人的部隊,進攻中條山地區中國第一戰區的20萬軍隊。由於中國軍隊戰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結果日軍以1比20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此次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由於傷亡慘重,因此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二、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也稱「長沙保衛戰「。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日寇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三次會戰,三次會戰都以大獲全勝而結束。長沙會戰是14年抗戰歷程中中日雙方出兵最多、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大會戰。此次大會戰中方傷亡9萬餘人,殲滅日寇11萬餘人。

三、衡陽會戰

1944年,國民黨軍隊和日寇在衡陽市發生一次會戰,此戰歷時47天,由於雙方兵力懸殊,衡陽會戰以中方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而結束。此次會戰中方傷亡1.5萬人,日寇傷亡7萬餘人。

四、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日寇進攻常德,國民黨軍隊集結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21個師約21萬人迎戰。此戰歷時1個多月,中方傷亡6萬餘人,日寇傷亡4千餘人。此戰傷亡慘烈,而此被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五、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1937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中國軍隊將70多萬兵力調往淞滬戰場。

由於日軍不斷增援,中國軍隊逐漸處於劣勢。11月12日,上海淪陷。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⑤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哪3個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戰略防禦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

「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開始,歷經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徐州會戰等大的戰事,國民黨軍敗退重慶,中共開赴山西,堅持游擊戰,開辟敵後戰場;南方新四軍開展正面戰場敵後游擊;

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投降派成立為國民政府為標志,國民黨軍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日軍在正面戰場與國民黨軍戰事基本相持,把主要精力放到消滅敵後抗日武裝和根據地上面;

第三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國際上,美國艦隊基本消滅日本聯合艦隊主力,蘇聯完成西方戰場戰事,出兵東北,中國敵後戰場率先開展反攻,直至全民族的抗日反攻大高潮到來,最終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贏得了自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完全勝利!

(5)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

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

⑥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什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將「反蔣抗日」改變為「逼蔣抗日」至「聯蔣抗日。

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不動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之所以鮮明地提出抗日戰爭中國必勝的論斷,其中一個根本的依據就是當時的中國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

這支軍隊從南昌起步,歷經三灣改編,到古田定型,在排除黨內「左」的和右的錯誤干擾後已經自覺而堅定地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和制度。在這種制度的支撐下,這支軍隊始終如一地貫徹了黨的政治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新形勢下,我軍要實現「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切實把黨領導軍隊的制度體系貫徹落實好,才能為履行好黨賦予的使命任務打下堅實的政治根基。

(6)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論持久戰》內容簡介

著作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

「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著作基本論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論持久戰》作品影響

《論持久戰》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抗日戰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它清楚而又正確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又一時看不清楚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

不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中國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了不少的影響。據程師遠回憶,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

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介石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恩來的同意,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訂本《解放》全文刊載《論持久戰》,也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士的關注。馮玉祥在武漢創辦三戶印刷社時,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書,並向後方蔣管區運送。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中國報導》上及時地用世界語節譯了《論持久戰》。受周恩來委託,宋慶齡找人把《論持久戰》翻譯成英語,在國際友人間和海外廣泛傳播。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毛澤東親自為英譯本寫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論持久戰

⑦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

(B),戰略相持階段,時間最長。

⑧ 毛澤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關鍵性勝利的階段是

毛澤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關鍵性勝利的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

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8)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的影響:

一、《論持久戰》論述了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毛澤東認為,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顯示了強大的凝聚力量。要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就一定要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二、《論持久戰》指出了運動戰和游擊戰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主要的戰略戰術。毛澤東根據中日雙方的基本情況、力量對比及戰爭發展變化,指出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即戰略防禦、相持和反攻階段。同時他提出,在這三個戰略階段過程中,戰爭最主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游擊戰。

三、《論持久戰》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和戰略戰術,從全局上駕馭了抗日戰爭發展趨勢,同時也提出在戰爭進行的各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戰爭形式。可以說,《論持久戰》不僅僅是一部宏偉的軍事著作,更是一部帶有政治、哲學基因,能夠決定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重要戰略著作。

四、《論持久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抗戰實際情況相結合,讓處在水深火熱、迷霧中的人們不再彷徨,有了前進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人民群眾振奮精神,萬眾一心,積極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

⑨ 抗日戰爭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最後勝利的關鍵,戰略反攻階段是什麼戰略防禦階段是什麼

戰略反攻階段是指: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此時,國共兩黨經過合作及壯大,都有了戰略反攻的能力,此時的戰略以主動發起對日進攻為主。

戰略防禦階段是指: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事發到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的階段,期間日軍攻勢猛烈,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雖有作為,但還是無法阻擋日軍侵華步伐,主要以戰略防禦為主。

抗日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期間中國人民遭受了日本鐵蹄的蹂躪,山河破碎,人民生活慘遭破壞,但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乃至對世界法西斯戰爭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9)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反法西斯作用

第一,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的第一把戰火。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第二,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抗戰,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第三,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軍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中國還是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四,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參與聯合國的創建,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⑩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

B、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堅持持久抗戰方針,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乃至最後取勝。

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的長期性將表現於在敵則進攻,相持,退卻;在我則防禦,相持,反攻,這樣三個階段之中……三個階段的主要特點,在於包含一個過渡的中間階段。

這就是說,第一、我之抗戰必須用盡一切努力去停止敵之進攻,假如敵之進攻不能在一定時間與一定地區停止下來,就無所謂性質不同的三個階段。

第二、相持階段出現了時,必須用盡一切努力去准備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條件,設若不然,就不能過渡到反攻階段里去,而只是永遠的相持,也無所謂三階段……」

(10)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擴展閱讀:

1938年,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發表《論持久戰》的著名著作,系統地闡述了中共關於持久戰的戰略思想。

書中指出,要進行主動的、靈活的、有計劃的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要實現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一套系統的以弱勝強的作戰方針,充滿了軍事辯證法的智慧。

持久戰的基礎在於廣大民眾。「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書中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毛澤東還根據中日雙方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考察,預測出中國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事實證明,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見。他對持久戰特別是戰略相持階段的種種特點的論述,對指導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