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路軍」屬於國民黨軍的什麼編制
路最早出現在宋朝,它是一種行政區兼軍區性質的單位。每路都有若干軍隊,由指揮使(節度使)掌握。後來二次北伐時,當時的軍令部以宋朝的路為依據,創建了世界上一種獨有的軍隊編制和番號——路軍。
不同的是它已不是行政區兼軍區性質,而是駐扎在某一地區的軍隊番號。一般情況下,一個路軍設有總指揮、副總指揮各一名,軍銜為上將。下轄一般為三個師,各有中將師長一名。全稱應為討逆軍第?路軍。
付各路
第一路軍 總指揮 陳調元 (該路軍原為直軍齊燮元的蘇軍、皖軍所部)
第二路軍 總指揮 劉峙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顧祝同部)
第三路軍 總指揮 韓復榘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1929年降蔣)
第四路軍 總指揮 何建上將(該路軍原為唐生智湘軍,1929年降蔣)
第六路軍 總指揮 朱紹良上將
第七路軍1 總指揮 劉湘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七路軍2 總指揮 毛維壽上將(原十九路軍分化)
第八路軍1 總指揮 唐生智上將(原第四路軍分化)
第八路軍2 總指揮 陳濟棠上將(該路軍為廣東地方軍閥部隊,原李濟深舊部)
第八路軍3 總指揮 朱德上將 副總指揮 彭德懷上將(中共領導的原中國工農紅軍)
第九路軍 總指揮 魯滌平上將(該路軍為湖南部隊,原譚延闓舊部)
第十路軍 總指揮 龍雲上將(該路軍為雲南地方軍閥部隊,原唐繼堯舊部)
第十一路軍 總指揮 劉鎮華上將(該路軍為袁世凱年代鎮嵩軍)
第十二路軍 總指揮 田頌堯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三路軍 總指揮 石友三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1929年降蔣)
第十四路軍1 總指揮 鄧錫侯上將(該路軍為四川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四路軍2 總指揮 顧祝同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軍 總指揮 馬鴻逵上將(該路軍為北洋軍閥時期回族部隊)
第十六路軍 總指揮 徐源泉上將(該路軍原為張宗昌舊部)
第十七路軍 總指揮 楊虎誠上將(該路軍原為陝西部隊,源出靖國軍)
第十八路軍1 總指揮 毛光翔上將(該路軍為貴州地方軍閥部隊)
第十八路軍2 總指揮 陳誠上將(該路軍為蔣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軍 總指揮 蔣光鼐上將(該路軍原為廣東部隊,陳銘樞、李濟深舊部)
第二十路軍 總指揮 張鈁上將(該路軍為收編萬選才、樊鍾秀殘部後組成)
第二十一路軍 總指揮 夏斗寅上將(該路軍為黎元洪時代鄂軍石星川殘部)
第二十二路軍 總指揮 吉鴻昌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五路軍 總指揮 梁冠英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六路軍 總指揮 孫連仲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蔣)
第二十七路軍 總指揮 馮欽哉上將(原十七路軍分化)
第二十九路軍 總指揮 宋哲元上將(該路軍原為西北軍主力,中原大戰後降張學良,間接降蔣)
❷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編制和建制
不管怎麼改都是名義上下轄三個師,但是下轄的部隊就多了,很多部隊都屬於沒有編專制的,那時候國軍屬的是的編制為三種:1、甲種師,二旅六團制,2、乙種師、三旅六團制,3、丙種師、二旅四團制,一般只有嫡系才是甲種師,像八路這種對頭老蔣肯定給的是丙種師,這樣一算也就可以算出八路在編的有多少了?三個師十二個團,只有十二個團的編制,可是後來可是發動了百團大戰的了的那是參戰就有105個團,就算是甲種師也多出了87個團,從這就可以看出八路嚴重的超編了。
❸ 抗日時期八路軍一一五師編制詳況
八路軍第115師,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之一。
1937年8月25日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陝南紅軍第74師改編而成。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周昆任參謀長,羅榮桓任政訓處主任,蕭華任副主任。
轄第343、第344旅和獨立團、騎兵營、炮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共1.55萬人。
第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轄第685團、第686團;第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轄第687團、第688團。
10月,中共中央決定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名稱,聶榮臻任師政治委員,羅榮桓任師政治部主任,蕭華任副主任兼第343旅政治委員,黃克誠任第344旅政治委員。
(3)抗日戰爭八路軍編制擴展閱讀:
1937年8月25日由紅一方面軍改編成第115師,下轄第343旅、第344旅、獨立團、隨營學校。
師長:林彪,副師長兼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參謀處長:王秉璋。
林彪: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第343旅
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第685團
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陳正湘、政訓處主任:鄧華、副主任:吳法憲、參謀長:彭明治。
第686團
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政訓處主任:符竹庭、參謀長:彭雄。
陳光參加湘南起義,歷任紅四軍連長、紅四軍一縱隊大隊長、紅四軍一支隊副大隊長、紅四軍一支隊大隊長、紅四軍一支隊副支隊長。
紅四軍一支隊支隊長、十師三十團團長、十師參謀長、紅四軍十二師師長、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少共國際師師長、紅十五師師長、紅二師師長、紅四師師長、紅一軍團代軍團長。
第344旅
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陳漫遠。
第687團
團長張紹東、副團長田守堯、政訓處主任譚甫仁。
第688團
團長陳錦綉、副團長韓先楚、政訓處主任劉震。
徐海東: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代理排長,參與黃麻起義,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八軍軍長。
獨立團
團長楊成武、政訓處主任羅元發、參謀長熊伯濤。
楊成武:曾任紅四軍秘書、連政委、第三十二團政治委員、紅二師第四團政治委員、紅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第115師隨營學校
校長孫毅
鑒於華北日軍南下進攻徐州,後方空虛,115師立即開始創立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聶榮臻和羅榮桓各領一部兵力分赴華北和山東,前者發展為八路軍除陝甘寧之外最大的一塊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後者發展為山東軍區。
1938年11月,政委羅榮桓與代師長陳光率師機關和第686團組成的東進支隊從晉西出發,於1939年3月進入山東,同八路軍山東縱隊會合。
1943年3月,羅榮桓被中央軍委任命為115師政委、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45年9月向東北挺進。
參考資料:
網路—八路軍115師
❹ 抗日戰爭時八路軍和國民黨的正式編織是怎樣的啊
共產黨八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正規編制下轄有115師、內120師、129師、陝甘寧留守兵團容、總部特務團、總部炮兵團。115師下轄2個旅,343旅(685團、686團)、344旅(687團、688團)、獨立團、115師隨營學校。120師下轄2個旅,358旅(715團、716團)、359旅(717團、718團)、教導團。129師下轄2個旅,385旅(769團、770團)、386旅(771團、772團)、教導團。
國民黨
國民革命軍(正規軍)計有104個整編師(軍)279個旅,198萬人。
❺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旅,團等編制
蔣介石只允許八路軍3個師的編制
導致八路軍不是正規軍的滿員編制,或多或少,對外宣稱三個師,實際上100多個人也可能佔一個團的編制,後期八路軍的一個營可能比一個正規團的人還多。
❻ 八路軍的編制
八路軍--原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抗戰前,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原是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琛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子師:第59師長余漢謀,第62師長香翰屏,第63師長李楊敬,該部番號後被蔣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簡稱八路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地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
紅軍改編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電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彭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賀電「望東指之旌旗,賦同仇而禦侮,殲朔方之倭寇,復失地以奏功」。蔣鼎文賀電「率部抗敵,壁壘新增。行見馬肥苜蓿,壯秋塞之軍容;酒熟葡萄,勵沙場之鬥志。揚我國威,挫彼寇焰,河山還我,指顧可期」
❼ 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的軍隊編制是怎樣的
「國來民革命第八路軍」源,下轄三第一一五師、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
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❽ 抗戰時,國軍編制簡介
1,最高軍事機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是最高軍事統帥 。
2,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共分為十二個大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 潛 ,作戰地區 平漢路方面。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西山, 作戰地區 山西方面。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 蘇浙方面。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 ,作戰地區 兩廣方面。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 津浦路方面。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作戰地區 ,湖北西北方向 。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 ,作戰地區 廣東 。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朱紹良 ,作戰地區 甘寧青方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作戰地區 兩湖方面。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 ,作戰地區安徽 。
第十一戰區 ,司令長官孫連仲 ,作戰地區華北 。
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作戰地區陝西內蒙 。
3,戰區下面是集團軍(軍團)、軍、師 。
4,
就戰略與兵力言,1937年戰區劃分,是以第三戰區為重心,保衛京滬杭,期間也發生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1938年戰區劃分,則以華中地區的第四、第五、第六戰區為主,整編主要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以修正《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方式,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定為戰時政府之實質統治機構,也將統率國軍的委員長取代了國民政府主席成為中國實際領導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臨時首都武漢組織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華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為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戰區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區,中日戰爭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為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
1939年-1943年,隨戰爭型態趨於固定,戰區除了小更動之外,並無太大變化。1944年則因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戰區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將中國戰區涵蓋緬甸與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及第三方面軍。1945年中日戰爭末期,為了反攻及9月之後的勝利受降准備,戰區擴充為十二戰區並維持方面軍設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軍投降及遣返日俘為主的最後一次戰區劃分,因受蘇聯紅軍進軍東北等因素影響,受降區或戰區並未涵蓋長城以北。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❾ 抗戰時八路軍編制詳細是什麼
下轄三第一一五師、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
115師轄344-343旅;120轄358-359旅;129轄385-386旅。團就不說了。
❿ 抗日戰爭,共產黨有三個師的編制,八路軍三縱隊歸屬哪個師
八路軍三個師的編制之外,成立了師級規模的5個縱隊。
第一縱隊:1939年6月,成立了專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屬黃河以北山東、蘇北的八路軍部隊。1940年,第一縱隊番號取消,主力並入山東軍區。
第二縱隊:1940年2月6日,成立八路軍第二縱隊,統一指揮太行山南部地區抗日武裝力量。1942年6月,第二縱隊番號撤銷,所屬部隊統歸冀魯豫軍區指揮。
第三縱隊:1938年4月,成立八路軍第三縱隊,規模一度達到21個團6萬餘人。1943年8月,第三縱隊撤銷番號,主力調晉綏軍區。
第四縱隊:1938年5月,成立八路軍第四縱隊,短短一個月,第四縱隊從5000餘人迅速擴大到7萬餘人。1939年2月,第四縱隊番號撤銷,主力並入冀熱察挺進軍。
八路軍另外還有一支第四縱隊,由八路軍第二縱隊一部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合並而成,「皖南事變」後,這支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第五縱隊:1940年8月,將南下支援新四軍的第二縱隊一部與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會合,成立八路軍第五縱隊,後來,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