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5年以後爆發的戰爭
美伊戰爭(
)
原因:老美說老薩有威脅性武器會影響安全,老薩死不承認
結果:老美直接出兵伊拉克把伊拉克給揍得稀巴爛- -前不久都說要撤軍現在還賴在那裡
原因:反對派武裝不滿意總統巴沙爾的政權,要跟巴沙爾對著干
結果:原本美國、以色列和歐盟要出兵敘利亞但因為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在會議投反對票和棄權所以現在還沒出兵(但有提供武器給反對派),
觀察團已經去敘利亞觀察。敘利亞政府已經說在4月10號停止和反對派交火但反對派死也要打結果現在還有小規模槍炮聲。俄羅斯譴責敘反對派故意挑起更大矛盾目的是要阻礙
觀察員。= =尚無勝負(但政府軍勝算在握)
原因:現在普遍認為是由於總統
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 -不過有貼子說有更深刻的原因 - -
結果:先是政府軍和過渡政府交戰時日過長,北約屁股癢坐不住於是出兵利比亞...結果Ka扎菲死球了= =
黎以沖突
雙方:以色列政府和黎巴嫩的真主黨組織
原因:真主黨閑的蛋疼動不動對以色列扔火箭彈和石頭以色列生氣了
結果:以色列把真主黨揍得面腫鼻青,順便還稍微揍了黎巴嫩政府,捏著屁股就回家了..
(美阿戰爭)
原因:以La登為首的
搶了老美飛機撞了老美的
死了幾千人。美國很生氣
結果:出兵阿富汗後把
打進地道接著去年滅掉La登,原本要撤軍到現在依然跟伊拉克一樣賴在那裡。。
俄格沖突
領導的俄羅斯政府和
領導的喬治亞政府
原因:南奧塞梯要不想再跟著喬治亞干,想跟著俄羅斯干,老薩不同意,揍了南奧塞梯,把南奧塞梯的俄羅斯人也順便揍了
結果:俄羅斯很生氣,沖進了喬治亞把人家給狠狠地揍了一頓後走人
斯里蘭卡內戰
雙方:斯里蘭卡政府和泰米爾猛虎組織
原因:泰米爾猛虎組織要單干,政府不同意
印度內戰
等
請採納
Ⅱ 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幾次戰爭,打的最激烈是那一次
四次,抄分別是:
1、朝鮮戰爭(最早,最慘,志願軍面對17國聯軍把人家生生打回去,其中包括當時候5常當中的3個);
2、中印邊境戰爭(印度人牛逼哄哄的攻過來,然後被狠狠的揍回去,差點遷都,當時我們覺得光西藏駐軍應該不夠,結果後續部隊還沒上去,駐軍就把印度人解決了);
3、中蘇邊境珍寶島之戰(其實是小規模沖突,守住了);
4、越戰(最晚,對手最弱,打的並不順,但遠沒有朝戰慘烈)。
Ⅲ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哪幾次戰爭
.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這場戰爭所以被稱為鴉片戰爭,主要是其起因是由於中國實行禁絕鴉片的政策,並委派林則除為欽差大臣去廣東執行禁煙使命。利益受到損害的英國人開始叫囂戰爭,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僅有4000人的遠征軍,後雖兵力不斷增加,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這樣一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在完全沒有後方(盡管當時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況下,想征服一個擁有幾億人口常備軍80萬的國家,幾乎是一種海盜式的投機行為。然而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政府其腐敗程度已不足形容,戰爭開始的時候,朝廷內從皇帝到大臣,幾乎沒人能說清英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當然也就無法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應付這樣一種侵略。面對著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繼而又攻陷寧波,外強中乾的道光皇帝在和戰之間幾經搖擺後,終於選擇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策,自此列強紛至沓來,開始了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戰亂頻扔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自以為尊的心態,在極度的自尊遭打擊後而變為極度的自卑,從而在當時中國人心中談洋色變。
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林則除通過號召和組織民眾,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進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抗英戰斗,給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蘊藏的反抗侵略的無窮力量。
2.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1894年(按中國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進駐牙山,根據《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務省,而意圖吞並朝鮮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並占據了漢城附近的軍事要地。而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黨人達成協議,雙方已休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軍隊撤回國內。清軍准備撤兵的同時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朝鮮,然而心懷鬼胎的日本政府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鮮,並於7月23日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軍隊假借朝鮮政府「授權」,驅逐中國軍隊,開始向中國軍隊進攻。8月1日,中國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電影《甲午風雲》所描繪的海戰是甲午戰爭開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抗,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並不比中國北洋水師具有明顯的優勢,雖重創北洋水師,卻未能實現「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而至二戰時,日本海軍力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與美海軍不相上下。
在經歷了海上陸上的幾場戰役失敗後,清政府中主降派戰據上風,於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場,與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鳥、澎湖列鳥被割讓;戰爭賠款達2億兩白銀;並要求中國政府不得懲治間諜和漢奸……前面所提日本海軍的發展難道不是用這2億兩白銀中的一部分養壯的嗎?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開始了半個世紀中日兩國侵略與反侵略的糾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然而經過明治維新,這個從苦難中發展起來的民族卻把這種苦難轉移給其他國家,尤以朝鮮、中國為甚。由於巨額的戰爭賠款,其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並繼西方列強之後,在進入二十世紀,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1905年在中國東三省,與俄國為強佔中國領土發生戰爭;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上海戰爭;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已使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達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其後的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這其實算不上一次完全意義的戰爭,只是在某個時間某個點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發了歷史的變革,在這之後的不久,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歷史舞台。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溥儀止,無論朝代更替,無論外臣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是封建政體的主要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級軍官發動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卻為推翻帝制吹響了號角。這既是清王朝腐朽沒落到極限,也是孫中山數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結果。這之後雖有人費盡心機恢復帝制,只不過曇花一現,成為歷史的笑柄。
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將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列出,是因為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以後北伐戰爭成為新興軍閥與舊軍閥的一場內戰。蔣介石雖在北伐戰爭後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黨內汪精衛分庭抗禮,國內派系林立,張學良盤踞東北;閻錫山坐鎮山西;西北馮玉祥、桂系李白黃;更小的有粵系、滇系……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卻維系著表面上的統一,也繼續著內戰不斷的傳統。
然而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領導者不是過去的農民或者小資產階級,而是中國共產黨。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兩支起義失敗後的只有數千人的隊伍,22年後奪取政權。這其中的曲折、艱苦、磨難、犧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韌的意志,如何能在這樣的斗爭中堅持下來。
5.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8月)
開始的時間真的沒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從它開始變得強大就始終不忘侵略中國,即使當權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蘊藏於民眾之中的抗日情緒卻愈來愈烈,終成燎原之勢。從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到東北的抗日民主聯軍,從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軍到七七事變的第29軍,從堅持敵後的共產黨八路軍到下面戰場上浴血的國民黨軍隊,中國與日本半個多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終以中國的全勝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宣布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反帝斗爭的全勝。
可以想像1945年8月中旬的那個夜晚,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徹夜狂歡,歌聲、笑聲、哭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渲泄著一種情緒,一種被壓抑了一百年的情緒。
Ⅳ 中國自建國以來共發生過幾次戰爭,分別是那幾次
兩次,抗美援朝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
1、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
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
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4)中國2005的一次戰爭擴展閱讀:
1、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
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2、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響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國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打亂了蘇聯一越南的戰略部署,摧毀了越南北部的工礦業,對於保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越南經過這場戰爭後也變得疲憊不堪。通過十年的輪戰,解放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指揮人才,鍛煉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戰爭中,中國佔領了大部分的邊界騎線點,將清末清政府和法國簽訂的邊界向前推進,控制了中越邊境地區廣大的戰略制高點,並在1999年通過中越陸地邊界條約予以確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美援朝
Ⅳ 2005年發生了哪些轟動全國的大事
一、中國共產黨在全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二、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內展兩岸容關系的四點意見
三、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
四、「十五」計劃主要指標順利實現,中共中央提出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
五、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六、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七、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八、我國人用禽流感疫苗進入臨床研究
九、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結束,2004年我國GDP總量為159878億元
十、我國稅制進行重大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廢止農業稅條例
Ⅵ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過幾戰爭最後一次是哪一場有多久時間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了八場戰爭。它們分別是:
1.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停戰時說的好聽叫打成了平手,但是占據裝備優勢的美國實際上就是輸了這結局;
2. 援越抗法戰爭:1950年初—1954年7月21日。最後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3. 中印邊界戰爭:1962年6月—11月21日。1962年11月22日,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4. 抗美援越戰爭:1965年6月—1973年8月,包含西沙海戰(1973年1月19日);
5. 中蘇珍寶島之戰:1969年3月2日—17日。雙方談判但未和解。2005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確定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6. 鐵列克提之戰:1969年8月13日。8月在新疆鐵列克提發生了一場邊境沖突,這場沖突鮮為人知,卻以我方慘重的傷亡而宣告結束;
7.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990年2月,包含南沙海戰(1988年3月14日)。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8. 建國後對外戰爭的最後一仗:發生在1990年2月13日凌晨,越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對我邊防部隊駐守的陣地實施偷襲。我軍迅速阻止還擊。此戰也是中越戰爭的最後一仗。
(6)中國2005的一次戰爭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越南抗法戰爭(英語: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法越戰爭,越南稱東洋戰爭、反法抗戰。是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間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越南抗法戰爭大致可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階段。防禦階段(1946年12月—1947年12月)。抗法戰爭爆發時,法國投入近10萬海陸空兵力,而越南衛國軍的總兵力8.5萬人,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100萬人。武器原始,又無外援。越軍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們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打陣地防禦戰,正面狙擊法軍進攻;另一部分則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消耗法軍有生力量。
1947,越南軍民發揚「決戰決勝」的精神,在誘敵深入之後,展開游擊戰和運動戰,於12月23日粉碎了法軍的進攻,收復了太原、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戰役的勝利。
1948—1949年冬春,越軍在東北、西北、羅江、洮江等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片國土。
1950年邊界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志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Ⅶ 中國近代史的幾次戰爭
1.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這場戰爭所以被稱為鴉片戰爭,主要是其起因是由於中國實行禁絕鴉片的政策,並委派林則除為欽差大臣去廣東執行禁煙使命。利益受到損害的英國人開始叫囂戰爭,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僅有4000人的遠征軍,後雖兵力不斷增加,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這樣一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在完全沒有後方(盡管當時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況下,想征服一個擁有幾億人口常備軍80萬的國家,幾乎是一種海盜式的投機行為。然而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政府其腐敗程度已不足形容,戰爭開始的時候,朝廷內從皇帝到大臣,幾乎沒人能說清英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當然也就無法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應付這樣一種侵略。面對著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繼而又攻陷寧波,外強中乾的道光皇帝在和戰之間幾經搖擺後,終於選擇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策,自此列強紛至沓來,開始了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戰亂頻扔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自以為尊的心態,在極度的自尊遭打擊後而變為極度的自卑,從而在當時中國人心中談洋色變。
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林則除通過號召和組織民眾,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進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抗英戰斗,給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蘊藏的反抗侵略的無窮力量。
2.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1894年(按中國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進駐牙山,根據《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務省,而意圖吞並朝鮮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並占據了漢城附近的軍事要地。而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黨人達成協議,雙方已休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軍隊撤回國內。清軍准備撤兵的同時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朝鮮,然而心懷鬼胎的日本政府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鮮,並於7月23日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軍隊假借朝鮮政府「授權」,驅逐中國軍隊,開始向中國軍隊進攻。8月1日,中國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電影《甲午風雲》所描繪的海戰是甲午戰爭開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抗,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並不比中國北洋水師具有明顯的優勢,雖重創北洋水師,卻未能實現「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而至二戰時,日本海軍力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與美海軍不相上下。
在經歷了海上陸上的幾場戰役失敗後,清政府中主降派戰據上風,於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場,與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鳥、澎湖列鳥被割讓;戰爭賠款達2億兩白銀;並要求中國政府不得懲治間諜和漢奸……前面所提日本海軍的發展難道不是用這2億兩白銀中的一部分養壯的嗎?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開始了半個世紀中日兩國侵略與反侵略的糾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然而經過明治維新,這個從苦難中發展起來的民族卻把這種苦難轉移給其他國家,尤以朝鮮、中國為甚。由於巨額的戰爭賠款,其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並繼西方列強之後,在進入二十世紀,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1905年在中國東三省,與俄國為強佔中國領土發生戰爭;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上海戰爭;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已使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達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其後的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這其實算不上一次完全意義的戰爭,只是在某個時間某個點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發了歷史的變革,在這之後的不久,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歷史舞台。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溥儀止,無論朝代更替,無論外臣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是封建政體的主要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級軍官發動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卻為推翻帝制吹響了號角。這既是清王朝腐朽沒落到極限,也是孫中山數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結果。這之後雖有人費盡心機恢復帝制,只不過曇花一現,成為歷史的笑柄。
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將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列出,是因為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以後北伐戰爭成為新興軍閥與舊軍閥的一場內戰。蔣介石雖在北伐戰爭後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黨內汪精衛分庭抗禮,國內派系林立,張學良盤踞東北;閻錫山坐鎮山西;西北馮玉祥、桂系李白黃;更小的有粵系、滇系……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卻維系著表面上的統一,也繼續著內戰不斷的傳統。
然而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領導者不是過去的農民或者小資產階級,而是中國共產黨。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兩支起義失敗後的只有數千人的隊伍,22年後奪取政權。這其中的曲折、艱苦、磨難、犧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韌的意志,如何能在這樣的斗爭中堅持下來。
5.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8月)
開始的時間真的沒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從它開始變得強大就始終不忘侵略中國,即使當權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蘊藏於民眾之中的抗日情緒卻愈來愈烈,終成燎原之勢。從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到東北的抗日民主聯軍,從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軍到七七事變的第29軍,從堅持敵後的共產黨八路軍到下面戰場上浴血的國民黨軍隊,中國與日本半個多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終以中國的全勝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宣布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反帝斗爭的全勝。
可以想像1945年8月中旬的那個夜晚,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徹夜狂歡,歌聲、笑聲、哭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渲泄著一種情緒,一種被壓抑了一百年的情緒。
Ⅷ 中國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多少次戰爭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發生了無數次。人類前進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所有文明和進步都是從戰爭開始,在戰爭中被毀滅、再在戰爭中創造,在戰爭結束後發展。但影響中國文明和發展的戰爭有以下:1、神話傳說的眾神之戰,2、上古的皇帝戰蚩尤、 3、夏朝建立後的對非人類之戰(傳說主要是對巨人、鳥人等的戰爭)4、夏商之戰 (人神爭權)5、商周之戰(人神最終一戰,從此神退出人類舞台,從此再無神的存在,這也是到今天人稱迷信的根源,因為從此後一切均是傳說,其實神的存在直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後,神才真正退出人類發展的歷史舞台。)6、秦末農民起義(他造就了漢朝)7、楚漢戰爭(奠定了漢朝統治)8、漢朝對西域和北方匈奴的戰爭(從此中國歷史不再被外族困擾,同時也加快了羅馬帝國滅亡和西方文明的發展。匈奴逃走中,進入西方,滅亡羅馬--這也是被稱黃禍的來源,同時匈奴也是現在的匈牙利、土耳其、奧地利國家的祖先)9、漢末的割據三國戰爭(加快中華民族的融合,也是一個混亂的年代,隨後統一的晉朝(南北晉)因政策造成被滅,北方民族成立的各個國家相互等上舞台,終因能力不能結束混亂)、10、隋朝的統一之戰(結束了中國向西方發展的歷史,若一直延續,中國會像現在的歐洲,有許多國家,完成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同時為唐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11、隋唐之戰 12、五代十國(如同南北晉時,也是最後一次的民族融合,從此也結束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統治的不認可)13、宋的統一(非真正的統一,統一指漢族區,非漢族區的北方和西方沒統一,但這兩方的民族認可中原為正統,都想進入中原成就霸業,最終只有蒙古和滿清人完成)14、宋蒙之戰(第一次是少數民族統一中國,也是第一次讓中國使全世界的國家在中國前顫抖)15、元末的農民起義(建立明朝、恢復漢族統治地位)16、明清之戰(建立滿清王朝,也是中華民族進入百年屈辱)17、武昌起義(恢復漢族統治,建立民國,完成名義的統一,為蔣介石打下基礎)18、抗日戰爭(為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創造機會,)19、解放戰爭(完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20、未來之戰(亞洲的統一之戰和走向宇宙的宇宙殖民戰,將在未來的百年內發生,這是發展的必然,任何發展必須有戰爭)
Ⅸ 2005年發生了什麼戰爭
伊拉克有發生戰爭,我們中國嘛·····呵呵····維持和平主義者·······
Ⅹ 關於1991年到2005年中國發生了哪些戰爭
這期間發生的不叫戰爭,而是邊境武裝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