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改為14年

抗日戰爭改為14年

發布時間:2021-02-06 05:28:00

⑴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抗戰到底多少年

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往往把政府宣戰作為敵我雙方交戰的開始,並以此作為「八年抗戰」的依據。

但這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即當時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的時間不是在七七事變後,而是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1941年12月。作為一場反侵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與兩國兩軍間的普通戰爭有很大不同,這是一場弱國反抗強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

這就決定了抗日戰爭不是一場簡單的政府和軍隊之間對決的戰爭,而是一場由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並發揮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民族團結的戰爭。

人民群眾由戰爭的旁觀者躋身於重要的參與者,人民性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獨特特性。這決定了抗日戰爭的進程不是由軍隊的一兩個大的作戰行動所決定,而是由人民群眾的動員和參與程度來決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時,就不宜單純以政府是否宣戰作為「標准」。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局部抗戰的六年中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極力壓制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甚至調集十幾萬大軍對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進行圍剿破壞民眾抗戰,還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鈞儒、鄒韜奮等救國會領導人,造成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

但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並不能阻止廣大愛國民眾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意願,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前列。

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分別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號召收復失地、抗日救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推動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城鄉蓬勃興起。九一八事變後,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迅速遍布於東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戰爆發後,與國民黨堅持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路線不敢發動人民群眾不同,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把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放在抗戰重要位置。

正是堅持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才能在敵後堅持抗戰並獲得巨大發展,到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從而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十四年抗戰」概念,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意義,理解抗日戰爭在促進中華民族覺醒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抗日戰爭改為14年擴展閱讀:

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

「十四年抗戰」是指,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抗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

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並為全國抗戰准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於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後,無論日本在侵略的具體目標、政策、步驟和手段上如何變化,但其實現先征服「滿蒙」、再侵佔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改變。

其侵華戰爭由局部侵略擴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惡步伐始終沒有停止。從中國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後,無論面臨的形勢多麼復雜,遇到的困難多麼巨大,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斗爭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團結覺醒的潮流從未滯緩過。

因而,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局部抗戰演變為全國抗戰的歷史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抗戰是局部抗戰的延伸和擴大,盡管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卻共同構成一個連續的歷史鏈條。

從這個角度說,「十四年抗戰」不僅對8年全國抗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完整還原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2、有利於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一是民族解放戰爭,二是人民戰爭。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者要求充分地動員和組織民眾,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戰爭。

這既是處於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狀態的中國免遭厄運的客觀要求,也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選擇。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民黨集團,曾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方針,推行對內武力「剿共」、對日妥協甚至「不抵抗」的錯誤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給了日本侵略中國以可乘之機。

在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肩負起民族解放先鋒的歷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變後即通電全國,號召廣大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組織起來,建立反日武裝,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並於1932年4月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名義正式對日宣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領導下,東北地區的愛國軍民沖破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縛,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一度形成抗日斗爭的高潮。

義勇軍斗爭受挫後,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日斗爭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餘人,活動范圍遍及南滿、東滿、吉東、北滿70餘縣的廣大地區。

東北抗日聯軍和此前東北抗日義勇軍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擾亂了日軍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

繼東北愛國軍民開始抗戰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屢掀高潮,上海軍民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一線和察哈爾、綏遠等地的愛國軍民相繼展開了英勇抗戰,從而使局部抗戰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為了匯聚盡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禦侮,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積極倡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早在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即發表了願在停止進攻紅軍、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實現對日作戰。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

此後,為促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斷調整政策,從「抗日反蔣」發展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特別是力促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合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准備了全民族抗戰的前提條件。

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評價說:「自日本侵略中國後,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張,特別是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說抗日戰爭的歷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寫就的,是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寫就的,那麼在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動員和組織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無疑是不可磨滅的。

如果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戰中沒有起主導作用甚至還在一個時期內阻撓抗戰,就否定這6年抗戰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戰爭實際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戰」來敘述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能夠涵蓋盧溝橋事變之前愛國軍民所進行的抗爭,比如東北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以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內容。

而且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並領導廣大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事實,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於興衛:為什麼是「十四年抗戰」

⑵ 中國教科書抗戰八年改為十四年為什麼

這是有歷史支撐的。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其鐵道「守備隊」炸內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容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從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各黨派、社會團體主動或者被動地進行了抵禦日本侵略的斗爭,尤其對於東北民眾,他們的淪陷與抗爭都在1931年發生,十四年抗戰有真實的歷史事實支撐。

修改後,既突出「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又有助於學生理解日本侵華歷史的完整線索。

(2)抗日戰爭改為14年擴展閱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了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⑶ 如何理解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原來說八年抗戰的,是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後民國政府的說法,計算方法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引起全面抗戰算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

現在說十四年抗戰的,是後來學者們的說法及現在中國政府的表示,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

當時在民國政府看來,1931年九一八事變,只是局部地區的抗日活動。而且限於當時的一些涉外條約,對東北地區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一直保持忍辱態度,避免矛盾升級。但1937年的七七事變由華北地區的活動變成全中國同時進行的抗日活動,所以他們從這個時間開始算為全面抗戰開始。

(3)抗日戰爭改為14年擴展閱讀:

2017年1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十四年抗戰」寫進教科書並非偶然,各界專家學者為「十四年抗戰」觀點的確認努力了30多年,而遼寧省政協為求證這一史實更是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幾代遼寧政協人用辛勤的智慧與汗水,對充分發揮政協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社會作用做了最生動的詮釋。

從《義勇軍進行曲》說起,遼寧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顧問(原省政協學習宣傳和文史委員會原副主任)趙傑,在政協從事文史工作3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老政協」「老文史」,更是遼寧省政協探尋「十四年抗戰」始末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抗戰八年還是十四年?看似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實則關系著東北抗戰史能否被世人認知的問題。我們要向『八年抗戰』說法說不,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

趙傑說:「『十四年抗戰』要得到世人的認同,不僅要在思想上、資料上、論證上做好充分的准備,還應該尋找合適的角度、合適的契機,把這些論證的結果推向全國。」

從上世紀60年代起,遼寧省政協文史委在工作中徵集、出版了大量的遼寧義勇軍文史資料。在編輯整理資料過程中,趙傑和他的工作夥伴們得以結識許多當年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見證人。

以盧廣績為代表的老領導、老同志經常談起抗日義勇軍英勇抗日的事跡,也經常談起《義勇軍進行曲》的來歷和背景。

為此,大家有了新想法:說東北抗戰十四年沒有人承認,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人人會唱,以此為歷史背景研究東北抗日義勇軍、再從義勇軍談到十四年抗戰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角度嗎?

⑷ 歷史題為什麼將8年抗戰變為14年抗戰

8年抗戰改為14年的原因
中國教育部10日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內14年抗戰,全面反容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准確體現。
據悉,這一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
在中國抗戰歷史中:
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面抗戰;
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開始的抗戰,包含了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
「用14年抗戰取代8年抗戰的觀點不僅是史學界的共識,也符合歷史的真實。」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教授說,「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⑸ 為什麼8年抗戰改14年抗戰了

以前抗戰起始時間為1937年七七事變,現在改為1931九一八事變。
這是因為雖然當時內1931年到1937年中國沒有正面和日本容開戰,但是在東北同時也有一部分力量在抗戰,如果說是8年抗戰,那麼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當時東北的抗戰。所以改為14年抗戰。

⑹ 為什麼「八年抗戰」要改為「十四年抗戰」說法

官方:
教育部表示,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准確體現。

⑺ 8年抗戰為何改為14年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安排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著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八年抗戰的說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繫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繫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繫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

⑻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現實意義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不僅是一個史學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教材是面向學生的,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能讓學生更全面、真實地認識抗戰歷史,更完整地了解日軍侵略罪行和我國人民為抗戰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從而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讀書、學習。1931年至1937這六年間,中國軍民發起的東北抗聯、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等局部戰爭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犧牲,這段歷史不應忘記,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具有歷史普及的意義,也是對先烈的緬懷和紀念。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並不代表就否認「七七事變」的歷史意義,它還是全面抗戰的開始。所以,在教材修改之後,還需要在日常教學及宣傳中釐清「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的關系:以「七七事變」為開始來標記的「八年抗戰」是「全面抗戰」,而「十四年抗戰」是「全程抗戰」,包含著「八年抗戰」;而之前「九一八事變」就已開始了局部抗戰,整個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

(8)抗日戰爭改為14年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⑼ 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是怎麼回事8年抗戰為什麼要改為14年抗戰

14年抗戰是從日本1931年9月18號入侵中國算起,9.18事件日本入侵中國東北。1937年7月7號盧溝橋七七事變後,中日全面開戰。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改為14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