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
(1)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各族人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致版、浴血奮戰、艱苦奮權斗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或答: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方針和人民戰爭路線,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
(2)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反抗外國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洗血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中華民族為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軍民傷亡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② 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①正義性的反侵來略戰爭:這是自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③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凝聚力。
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中國始終堅持在敵後抗戰第一線。
世界反法西斯的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3)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擴展閱讀:
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
國際友人組織的醫療隊到敵後參加戰時救護工作。不少民族工商業家,努力增加生產、保障戰時供應。許多少數民族直接組織抗日武裝隊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抗爭。
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積極投身抗戰,並積極捐款、認購國債,為抗戰籌集了大量的錢款和物資,許多僑胞甚至直接回國參軍參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逐步形成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共同抗日的戰略局面,廣大愛國將士不怕犧牲、前赴後繼,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卻罔顧抗日大局、民族大義,不僅不積極抗日,反而積極反共,幾乎與此同時,侵華日軍調整戰略,將主力對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軍隊在這雙重壓力下,始終堅持在抗日敵後戰場一線,積極抗日,為抗戰最後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塔密約》,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與盟國一起對日本進行最後的決戰,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④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大而弱,組織起來就可以朝大而強的方向發展,在1937年後到1940年在民族大義下迅速建立起來的各級軍區各級政權,已經具備了同日本軍隊在全國各地作戰的力量,經過1940年到1942年的戰略防禦和發展階段,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鞏固發展了自己,於1943年初中國各軍區相繼向敵人展開了戰略進攻,奪取敵人各要點,向大中城市挺進,在1944年下旬就已經具備了發動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取大中城市的力量,接著要考慮國際局勢開會進行部署,毛澤東寫了《論聯合政府》的書面報告,會前發給各代表,這個報告,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總結抗戰中兩條路線的斗爭,闡述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並指出中國人民爭取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前途。會上,毛澤東做了口頭報告。毛澤東特別強調了農民的重要性,說:「忘記了農民,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他還提出准備進攻奪取大城市的問題。他說:像北平、天津這樣大的三五個中心城市,我們八路軍就要到那裡去。我們一定要在那裡開八大,有人說,這是機會主義;恰恰相反,八大如果還要在延安開,那就近乎機會主義了。」他說:「我們要做好准備,由小麻雀變成大鵬鳥,一個翅膀掃遍全中國,讓日本帝國主義滾蛋。」毛華澤東提出了「講真話」問題,就是「不偷、不裝、不吹」,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講懂得一寸,不講多了。在七大上,大家喊「毛主席萬歲」,毛澤東說,「我52歲」。在1945年5月估計戰爭還有一年半就可以結束了,加緊部署,准備發動進攻。
⑤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1、在中國共產黨倡導下,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專戰線。
2、國民屬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展開了多次會戰,消滅了大量日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3、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一整套正確的作戰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裝抗擊和牽制著大部分侵華日軍和肌膚全部偽軍,成為全民族的中流砥柱,對抗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4、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的支持,蘇聯紅軍,英美聯軍在歐洲,太平洋地區各個戰場痛擊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戰勝利的進程。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⑥ 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2、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4、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5、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50年以後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並增進對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認識。
⑦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是什麼 要有依據
個人覺得,是日本自身的過分貪婪和過度自信致其戰敗,才成就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假如,這只是個假如,假如日本對中國開戰時,就集中其所有的機動軍事力量包括陸、海、空三軍實施「閃電戰」(也許當時還沒流行「閃電戰」這個概念,但至少有「速戰速決」的古老說法),專一地對付中國而不分兵去侵略其他國家,我相信會如其所願「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即使短時間內佔領不了,日本也用不著八年這么快就退場了,而中國最快也要用八十年才能勝利。這並非是我想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也並非要貶損否定我中華民族二戰中對日作戰所作的貢獻。在1931年,早已完全佔領朝鮮半島的日本,製造「九.一八」的事件中,從其所耗的時間及其斬獲的戰果來看,我一點都不懷疑上面的結論,在當時中日雙方國內政局、當局者思想意志、部隊士氣、戰鬥力、戰爭意志及民族整體素質等綜合國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
二、事實,這真的是事實,事實日本貪心自大地將整個亞太地區視為自己的勢范圍囊中物。它在侵略中國的同時,還分兵侵略亞洲其他多個國家,而最大的敗筆,居然還去招惹美蘇(盡管與美軍交手絕非單純地想掌控太平洋,這有讓日本很糾結的苦衷,日本也迫不得已,但無論如何終歸還是交上火了)。孤軍作戰(雖然與德意有協約,但它們也疲於應付歐非戰場難以分身),兵力分散,戰線過長,樹敵眾多。作為一個人力和資源都貧乏的彈丸島國,再強大的綜合國力,都是經不起如此持久廣袤的此消彼長的大手筆消耗戰滴,更何況,當時就單單一個美國,就能平衡它,甚至是平定它了,更不要說這么多國家合一起了。與其說是一個日本挑戰眾諸侯,還不如說是眾諸侯圍歐一個日本。
三、從戰後大概的戰況來看,日軍戰死在中國戰場的只是它二戰投入總兵力四分之一多一點,而且還不是主力,而這四分之一多的,還不知道是否有包括那皇協軍即日偽軍在內,也就是說,這四分之一還有很多水分在裡面。而國共兩軍不知死了多少,反正比正宗的日軍都死得多,加在一起的戰損就更可觀了,作為主場作戰的東道主,仗打成這樣也實在太那個了。而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都戰損在中國戰場以外的地方,單就在太平洋戰場,就被美軍吃了它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有多,而且都是擁有高科技含量的海空精銳主力哦,而美軍在整個二戰各大戰場中合計才折損40多萬兵力,當然這裡面也有因其自私想保存實力降低自身代價有關,但這仍未能掩蓋其強勁戰力。
四、蘇聯出兵東北對日作戰以及美國投給日本吃的兩個「鳥蛋」只是加速日本投降的催化劑而已,只是畫龍點睛作用,因為那時,整個二戰大劇已接近尾聲,像其他協約國一樣,日本的戰敗也已成定局。
綜上所述,與其說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還不如說是日本自身的貪婪自大,招惹外部強大勢力的介入打擊致其戰敗:欲取整個亞太地區,孤軍作戰,兵力分散,戰線過長,樹敵眾多。日本方面認為,自己主要是被美國打敗的而不是中國,如果當時自己不去侵略進犯其他國家,只和你中國單挑,自己是絕不會輸給你中國的。所以至今尚未就二戰侵華道歉。
(不弟不才,不當之處望指正)
⑧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人民抵抗的結果,盟友的幫助
⑨ 抗日戰爭勝利原因及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50年以後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並增進對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認識。
關於抗日戰爭的性質
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壓迫,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這里不去細說。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在中國實現「王道樂土」,也就是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它的附屬國、殖民地。抗戰八年中,大半個中國土地遭到日軍佔領踐踏。中華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續絕的關頭。抗日戰爭就是中國人民用民族戰爭來掙脫日本施加的民族壓迫,收復中國領土主權,恢復自己的民族尊嚴。這是全中國人民的神聖事業。中國屬於反抗侵略的正義的一方,日本屬於施加侵略的非正義的一方。這個性質不僅僅是用種種文字、圖像記錄下來的,也是用中國人民流成河的血記錄下來的。這個性質不僅僅記載在中日雙方的文字、圖像中,也記載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為全世界所普遍承認的《聯合國憲章》中,記載在遵循聯合國大會批準的國際法原則的東京國際法庭材料中。「侵略」這個詞人們可以改成別的什麼,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卻永世也無法改變。
人們也許要問,國際和日本歷史學者怎麼看。抗日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國際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稱為「主流派」的歷史學者的大量著作都是這么寫的。日本少數人宣傳「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皇國史觀」,學術界不認為那是嚴肅的科學性研究。
事實上,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根本不需要那段歷史過去以後才能作出判斷。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戰爭進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員是怎麼說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宮崇仁擔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幕僚,在中國戰地廣泛考察以後,有感於需要對派遣軍總司令部的佐、尉級軍官進行教育所寫的題為《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文中說:「明治維新以來,伴隨歐美文化的輸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權主義的侵略壓榨思想,並與歐美諸國一起,對中國實施此等行徑,如二十一條要求」。「甲午戰爭以後滋長了侮華思想」。「滿洲獨立後,日本又對華北懷有野心」。「中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軍隊的殘暴行為又給中國的抗日宣傳提供了事實根據。如掠奪,強奸,殺害平民,放火等等。」「大東亞戰爭開始以後,把中國看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在中樞決策機構內還有人認為,戰爭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須戰勝,所以日本必須榨取中國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論,而現在的日本是無所不取,掠奪殆盡。這還成什麼事體!」「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顧以前高喊『聖戰』、『正義』雲雲,叫喊的聲音越高,事實越近於相反」。三笠宮至今健在。這份文書當時被沒收,後來偶然發現。他在回答《讀賣新聞》編輯部負責人采訪的提問中,接著又講了許多親眼目睹的駭人聽聞的事實。對於日本從「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以後的所作所為,他的斷語足:「連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構成非法侵佔罪,更何況侵佔他國的領土,這能說不是侵略嗎?」
抗日戰爭50年以後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極力否認中國抗日戰爭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極力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翻案。他們揚言日本侵略中國、侵略亞洲鄰國不但無罪,而是有大功。這個大功是把中國和亞洲國家從英美統治下「解放出來」了,促進了亞洲國家今天的經濟發展。那些人並非不知道聯合國憲章精神、東京審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國際上一切嚴肅歷史學者的看法,不知道《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那類文件上記述的基本事實。但是他們仍然無止無休地顛倒黑白,這表明日本至今仍潛在著一股軍國主義勢力,表明日本社會中至今仍有那麼一批蔑視、輕侮中國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溫「大東亞戰爭」、「皇軍赫赫戰果」的舊夢。6月間,日本國會通過的《戰後50年國會決議》,受到東京各家大報猛烈譴責,認為「可恥,可悲,難以容忍」。這些言論鮮明地反映了廣大知識界、大多數日本人的良知,和他們要求保持民族榮音的情感,是應該受到尊敬的。但《戰後決議》大耍花招,顛倒原則,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為想要復活軍國主義勢力的所謂「法律根據」。中國人民有充分理由對此感到憤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將把2l世紀的日本,把中日關系引向何處去,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參考資料: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b/yb_m/yb_m_076a.htm
⑩ 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全民族的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