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瑞金抗日戰爭

瑞金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2-06 04:16:57

㈠ 抗日戰爭中都有哪些省份被侵略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那些城市沒被日軍佔領

一、 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二、 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 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
2.山西省(98.2%淪陷)
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
3.安徵省(81.9%淪陷)
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 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
4.浙江省(7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
5.綏遠省(71%淪陷)
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 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縣、五華縣、 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縣、大埔縣、信宜縣、化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
7.湖北省(69.3%淪陷)
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 峰縣。
8.廣西省(6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 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 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
9.湖南省(68.4%淪陷)
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 縣、靖縣、綏寧縣、合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10.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 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11.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 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12.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 縣。
13.雲南省(3.3%淪陷)
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三、直轄市(6個直轄市淪陷5個)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四、未淪陷的省份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總的說來
外蒙古(那時候外蒙古還是中國的國土),福建(只有廈門一帶被占),四川,貴州(只有很少的地方),甘肅,新疆,西藏,西康(國名黨統治時的一個地區),青海,寧夏。基本上就是這些,在當時還沒有被日本侵略殆盡。以省來說 新疆、陝西、青海、甘肅、寧夏、西康、西藏、四川

雲南怒江以西淪陷,貴州方面日軍攻到獨山,另外海南島和桂林也被佔領。

㈡ 當年毛澤東在瑞金,被國民黨打得長征,跑到陝北;現在在延安,又被國民黨打得被迫長征了 這句話對嗎

前一句沒錯,但後面的不對吧,到達延安的時候是36年年底了,第二年就爆發抗日戰爭,這時候國民黨也發動過進攻,但始終沒有把共產黨打到再次長征

㈢ 紅軍從瑞金出發長征是在() 年

紅軍從瑞金出發長征是在(1934年7月6日)

紅軍長征時間和里程
1、紅七軍團(即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於1934年7月6日,由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出發。
2、紅六軍團於1934年8月7日,由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橫石出發。
3、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21日,由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長征。雩都出發。
4、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羅山何家沖出發。
5、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3月28日,由川陝革命根據地蒼溪出發。
6、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初正式稱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桑植劉家坪出發。

http://..com/question/7853426.html?si=2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連同後方機關人員8.6萬餘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長征。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759139.html?si=7

㈣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那些城市沒被日軍佔領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的城市沒有被日軍佔領。

㈤ 抗戰時期的瑞金革命到底是在哪個省市

瑞金是江西省轄市 ,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

㈥ 紅軍長征的路線紅軍長征從瑞金出發,都走過哪些地方

主要路線:瑞金→遵義→膠平渡→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毛兒蓋→靜寧→吳起鎮→會寧.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點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最終到達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六軍團長征從1934年8月到10月,起點是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段,最終到達鄂西與紅3軍會師,3軍恢復二軍團番號,共同創建湘鄂川黔蘇區.七軍團長征從1934年9月到11月,起點是中央蘇區,終點是閩浙贛蘇區.十軍團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點是贛東北,至皖南伏擊國民黨軍王耀武部,遭到白軍猛烈反擊,傷亡慘重;隨後在皖南懷玉山遭到白軍圍殲,除參謀長粟裕率先頭部隊突圍外,余部全軍覆滅.25軍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點是大別山,經湖北、河南、隴東,終點是陝北,與當地紅26軍、27軍合編為15軍團.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點是川陝蘇區嘉陵江畔,經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終點是陝甘蘇區;其中9軍、30軍和由中央紅軍五軍團改編的5軍組成西路軍,在到達陝甘蘇區前的寧夏戰役中西渡黃河,經寧夏、甘肅、青海,在消滅了總數超過自己的馬家軍部隊的同時,先後於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馬家軍的殲滅性打擊,殘部於1937年4月到達新疆,是最後一支結束長征的紅軍部隊.
具體
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余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余里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歷時三百六十七天,縱橫贛、閩、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十一個省,翻過了五嶺山脈,涉過了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擊潰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多次圍追堵截,行程兩萬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勝利地到達陝西北部的革命根據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㈦ 為什麼革命隊伍離開首都瑞金,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徐占權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國民黨蔣介石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如果繼續採取毛澤東為紅軍制訂的戰略戰術原則,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大規模『圍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權解釋說,一方面,蔣介石雖然調集了50萬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但同時也面臨著財政拮據、抗日反蔣運動日益興起、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在華利益不同與蔣的沖突不斷加劇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的人民群眾經過多次反「圍剿」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蘇區得到鞏固和擴大,經濟迅速發展,紅軍和地方武裝迅速壯大,為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然而,「左」傾冒險主義斷送了這樣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

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徐占權認為,這種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反對實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主張「御敵於國門之外」。博古、李德等人無視敵強我弱的現實,照搬外國經驗,反對人民戰爭,主張純粹依靠主力兵團的所謂「正規」戰爭。黎川戰斗中,紅軍防守兵力薄弱,毛澤東認為應放棄黎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要部隊死守黎川、不能喪失蘇區的一寸土地,命令紅軍主力在敵軍主力和堡壘之間連續尋戰近兩個月,結果不但未能收復黎川,反而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

第二,反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主張實行「左」傾關門主義。正當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陷入被動之時,國民黨第19路軍將領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反蔣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拒絕了毛澤東向敵人後方進攻的建議,並堅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絕支援19路軍。

第三,反對運動戰,主張實行陣地戰。李德提出的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理論,限制了紅軍的機動性,使得紅軍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敵人出碉堡而實行「短促突擊」。在歷時18天的廣昌保衛戰中,紅軍斃傷俘敵2000餘人,自身卻傷亡5000餘人,約占參戰人數的五分之一。彭德懷曾批評說:「這種主觀主義,是圖上作業的戰術家。」

第四,沒有適時舉行戰略轉移,而是繼續主張同強敵拼消耗。廣昌保衛戰失敗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雖然討論過戰略轉移問題,但由於意見不一致,特別是共產國際模稜兩可的表態,致使軍委未能果斷作出決策,紅軍奉命展開分兵作戰、全線抵禦,結果為敵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第五,倉促舉行戰略轉移,致使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在中央蘇區難以繼續支撐紅軍抗敵的情況下,「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才被迫放棄在蘇區內抵禦敵人的原計劃,決定於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紅6軍團前進的路線實行戰略轉移,准備到湘西北與紅3軍和紅6軍團會合,而後從外部實行反攻、恢復中央蘇區。然而,在敵人於9月底向蘇區中心區發起總攻時,他們既沒有膽略利用敵人暫時不敢長驅直入的間隙讓紅軍進行休整和補充,也沒有採納毛澤東讓紅軍主力牽制敵軍至湖南的建議,而是被敵人的氣勢嚇倒,倉促決定放棄中央蘇區,提前一個月實行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從瑞金出發,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兩個軍委縱隊共8.6萬餘人,開始戰略轉移。至此,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中央紅軍長征開始。之後,紅25軍,紅四方面軍,紅2、紅6軍團,也相繼撤出鄂豫皖、川陝、湘鄂川黔蘇區,踏上了長征之路。

http://..com/link?url=jGXnd--wYgReloUC__CTkVVR20MX_kk4Buahwdj_

㈧ 抗戰時期瑞金指揮部最高四位負擔人是誰

抗戰時期,瑞金指揮部最高的四位負責人士陳毅,羅瑞卿,許光達,王樹生

閱讀全文

與瑞金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