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主要特徵
線索一、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活動
(1)軍事方面
1、全面進攻:1937、7---1938、10
①全面進攻開始:「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②攻佔城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太原;徐州;廣州、武漢。
③南京大屠殺:
2、相持階段;1938、10---1945、8
改變侵華方針:
正面戰場:佔領宜昌;打通浙贛線;打通大陸交通線:
對根據地大「掃盪」:
3、戰敗投降:1945、8、15宣布無條件投降,9、2簽訂投降書。
(2)政治方面
相持階段到來後,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
建立偽政權,以華制華:
在淪陷區實行殘暴的法西斯統治,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對抗日愛國人士實行恐怖政策。
(3)經濟方面:統制政策;
採用各種方式,大肆掠奪淪陷區的工礦業,將淪陷區變為日本工業原料的基地,用以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並獲得巨額利潤。
強占淪陷區的耕地,對糧食實行「統制」。
在淪陷區到處抓丁拉佚,掠奪勞動力。
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開設銀行,濫發紙幣,增加苛捐雜稅,加緊對人民的搜刮。
(4)文化方面:
在學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在社會教育方面,宣揚封建道德,進行反共宜傳,禁止人民閱讀進步書刊。
線索二:中國人民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其內部斗爭
建立:
•從「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一系列宜言,並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經過「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等重大事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七七事變後,中共發表通電,提交國共合作宜言;「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宜言;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到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宜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斗爭:
由於階級利益的根本不同,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始終都存在著國共兩黨的矛盾和斗爭:抗戰初期,國民黨內親日派散布「亡國論」,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這些都不利於抗日戰爭的發展。為此,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指出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取得最後勝利的根本途徑;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後,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侵華戰略方針,國民黨內親日派公開投敵,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不斷掀起反共高潮。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口號,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維持國共合作,鞏固並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中共領導抗日軍民堅決予以回擊,以斗爭求團結,以斗爭求合作;由於中共堅持以斗爭求團結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正確方針,也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國共第二次合作能夠堅持到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有明顯的區別,最主要的是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地位。
(2)兩種不同的抗戰路線
①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鼓吹「亡國論」和「速勝論」;相持階段到來後,實行消極抗日方針。
②中共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提出持久抗戰的方針;相持階段堅持團結、進步、抗戰的方針。
③兩種不同的抗戰思想路線是由國共兩黨不同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3)兩個戰場的抗戰
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a.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抗戰還是比較積極的,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雖未保住上海,但卻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規模較大的會戰還有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就是徐州會戰的一個組成部分。國民黨正面戰場承擔了抗戰初期的主要抗戰任務,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而節節敗退。
b.相持階段到來後,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棗宜會戰、豫湘桂戰役)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
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
a.防禦階段:
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方針,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全面抗戰路線指引下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戰場。
b.相持階段
反擊國民黨反共高潮,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百團大戰,反掃盪),對抗戰勝利具有決定意義。
在抗戰最困難時期,中共在軍事、政權建設、土地政策、減輕人民負擔、經濟建設、思想建設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戰勝了困難,使抗戰形勢好轉。
中共還領導淪陷區人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斗爭。
1944年起,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始局部反攻,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和根據地,成為對日反攻的重要力量和基地。
c.反攻階段:
1945年8月,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毛澤東號召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區發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線索三: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變化
(1)抗戰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始終存在著國共兩黨的矛盾和斗爭。
(2)抗戰初期,國民黨內親日派散布「亡國論」,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這些都不利於抗日戰爭的發展。為此,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指出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3)相持階段到來以後,日本改變了戰略方針, 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敵,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國民黨五 屆五中全會後不斷掀起反共高潮,製造皖南事變。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 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口號,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維持國共合作,鞏固並擴大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中共領導抗日軍民堅決予以回擊。
(4)由於中共堅持以斗爭求團結和有理、有利、 有節的正確方針,也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國共第二次合作能夠堅持到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 合作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有著明顯的區別,最主要是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地位。
線索四: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軍事:反共高潮:第一次(1939-1940),皖南事變(1941)
2、政治:反共反人民的立場;一黨專政、特務統治、保甲制度。
3、經濟:統制政策,官僚資本膨脹:
4、文化:文化高壓政策
線索五:經濟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的顯著特徵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呈現這些特徵?
階段特徵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徵。具體特徵是:
國共兩黨以合作為基礎,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形式進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中華民族與日本的民族矛盾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同時也穿插著其他各種矛盾。
這一時期的歷史具體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其間出現過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局部抗戰時期;第二個時期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止的全國性抗戰時期。兩個時期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局部抗戰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2年「—•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亦是第一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的興起。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略中國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第二階段,從1932年4月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以《塘沽協定》為分界線,1932年4月至1933年5月為前期;1933年6月進入後期。第三階段,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掀起第二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二個時期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和實現吞並中國與獨霸東亞的野心,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國民黨為維護其統治,被迫抗戰,先後組織四次大會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狂妄計劃,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總的趨勢是節節敗退,華北、華東一些較大城市相繼淪陷。而在這一階段,中共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嚴重威脅敵人後方。
2.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改變侵華的戰略方針,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導致國民黨內部分化,汪精衛公開投敵。同時,重點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使抗日根據地遇到極大困難,國民黨在日本誘降下,蔣介石集團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方針,掀起反共高潮,在軍事上採取「消極防禦」方針,出現大潰敗。中共提出「三堅持、三反對」口號,一方面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抗日根據地採取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措施,鞏固了根據地,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4年,敵後戰場對日軍發動了局部反攻。
3.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
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日本法西斯孤立無援,敗局已定,在中國抗日軍民、蘇軍和美軍的共同打擊下,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知識結構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戰略防禦階段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中共發表抗日通電,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2.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3.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1.三次會戰:淞滬、太原、徐州
2.結果:喪師失地,一潰千里(片面抗戰路線)
中共開辟敵後戰場 1.1937年秋召開洛川會議,確定全面抗戰路線
2.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
3.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相持階段 日本 日本改變侵華方針
對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推行奴化教育
對根據地實行大掃盪,實行"三光"政策
發動豫湘桂戰役,打通大陸交通線
扶植傀儡,策劃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
國民黨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國民黨政策由抗日轉向反共
1941年製造"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
正面戰場繼續喪師失地 棗宜會戰,張自忠犧牲
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大潰敗
在國統區的獨裁統治 政治:一黨專政、特務統治、保甲制度相結合
經濟:實行統制政策,大肆進行經濟掠奪
共產黨 建立和擴大根據地,開展廣泛的敵後游擊戰
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實行"三三"制原則;精兵簡政
實行減租減肥息,開展大生產運動
開展整風運動
反攻階段 1944年起,解放區開始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召開"七大",爭取抗戰的勝利
1945年8月8日,大反攻全面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結束。
本節用到的政治原理
運用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必然性。
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擴大的斗爭,並加深認識理解共產黨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運用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❷ 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國情
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抄中國社會襲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基本國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給中國革命和建設帶來了巨大影響,制約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道路。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
革命不是人為製造的,革命的發生與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近代中國革命是民族危機深重和社會矛盾尖銳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現象。
❸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有兩大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3)抗日戰爭的基本情況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
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
1941—1942年,侵華的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
❹ 抗日戰爭的過程
我們一般說的抗日戰爭,是特指八年抗戰,即1937年7月7日,到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戰略防禦階段;即戰略防禦階段;戰略反功階段。
毛澤東同志早在抗戰之初准確地把握了事變的各方面,如日本侵略野心與戰爭力之間的矛盾;國民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兩面性;以及共產黨內部兩條路線斗爭等,他深入剖析了敵我雙方的基本矛盾,和各方面情況,提出了統一戰線,持久戰的方針,游擊戰的戰略問題等。
1、戰略防禦階段(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至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在這一時期,國共兩黨的合作,兩黨軍隊作戰行動的協調都是比較好。在此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先後進行了平津、南口、涿州、忻口、娘子關、上海、南京、晉南、魯南、武漢10次較大戰役。
2、相持階段(從武漢失守後1938年11月到1943年);國民黨戰場先後進行了14次大戰役,所有這些戰役中,喪軍失地,國軍戰力空前降低,在此時期國民黨有50多個將領及50萬部隊投降日本,國民黨上層的動搖、蔣介石的投降活動,使中國抗戰一度出現嚴重危機。此外,國民黨民動了三次反共高潮。解放區戰場,武漢失守後,1939年9月日本為鞏固其佔領區的安全,戰略重心有所調整,當時侵華兵力達38個師團,各解放區抗擊日軍26個師團,占其總兵力的70%,1939年10以後日軍的總兵力為36個師團,八路軍抗擊16個,佔45%。大量地牽制了日軍的兵力。
3、戰略反功階段(1943年9月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大本營提出絕對國防圈的設想,也即防禦作戰的戰略構想,安是日本軍轉入戰略防禦的歷史標記,也是我軍戰略反攻的開始。
❺ 抗日時期的概述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日軍在南京總統府插上太陽旗。實際上,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地區沖突,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的江橋抗戰,在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馬佔山指揮下雖然失敗了,但是中國人民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戰役,因此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日本先後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熱河、察哈爾兩省。至1937年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對於最早失陷的東北三省來說,抗日是從1931年到1945年,長達14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以兩國宣戰日算起,中國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戰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❻ 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戰爭背景 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蒙,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軟弱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❼ 中國抗日戰爭的大事記錄,時間,具體內容要詳細一點啊,謝謝!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
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4、台兒庄大捷(1938年3月16日——1938年34月15日)
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5、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1941年1月24日)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❽ 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
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紀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全面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版大陸。
問題范圍太廣權 這里只給個概念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日本又相繼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軍事事變,中國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了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隨即全面爆發。在戰爭的最初幾年,中國得到了蘇聯的援助。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
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加入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據估計,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中國有3500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不久,中國再次陷入國共內戰。
❾ 抗日戰爭發展的簡要過程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1、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
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2、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3、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
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9)抗日戰爭的基本情況擴展閱讀: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❿ 抗日戰爭 資料
九一八事變
戰爭簡介 中國抗日戰爭(Anti-Japanese War),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指在 日本投降的媒體報道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 非法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日本投降、中國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因為依據當時中國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前公開宣戰,只能面對國際武器禁運,無法彌補戰爭損失。如果這樣,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日本敗退,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編輯本段戰爭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1、全國共同抗戰。2、國共兩黨在民族大義面前,開始第二次合作。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日軍海陸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