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出現過內戰嗎
中原大戰前國民黨內斗:蔣介石派何應欽扮土匪暗殺馮玉祥
1930年的中原大戰是在北伐之後,以蔣介石在北平湯山召開編遣會議,裁撤各地軍閥部隊為契機,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為一方,挑戰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央政府而進行的一次內戰。在大戰之前,蔣介石進行了許多陰謀、收買甚至是暗殺行動。蔣介石派何應欽到山西太原准備向馮玉祥動手,就是這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1929年9月15日,何應欽之父何明倫在興義逝世。消息傳到南京,何應欽「立即向最高當局呈辭本兼各職,准備回籍奔喪。」但當時蔣介石正在調動力量,准備與閻錫山、馮玉祥公開進行武力較量,不可能讓何借故抽身。於是蔣介石親自到何的住處慰問,並退還何的辭呈。「勖以移孝作忠」,給假守制,在南京設奠。「以盡孝思即可,不必拘丁憂舊制,使黨國蒙受影響」。何應欽沒有辦法離開,只好打消回原籍奔喪的念頭。何應欽唯恐因此而人子孝親之理而被譏於時,特派專人往訪戴季陶、胡漢民。此時戴不在南京,只找到了胡漢民。胡以元老加長輩的身份建議何應欽,中華民國的正式禮制尚未頒布,因此守制之喪服亦無規定,不若斟酌情勢,擇一簡朴而能表示哀悼之形式進行。何應欽頗重視「忠孝兩全」,不願大操大辦喪事引起非議,因而依古訓,在南京守制行禮,既合傳統,也符禮制,更隨蔣意。
蔣介石一方面利用唐生智與馮玉祥的矛盾,要唐部進攻馮部。另一方面,又不顧何應欽已經請假守制,令其往開封前線指揮作戰。何應欽只能戴孝圖功,親赴開封行營,指揮整編為13個師的原第一集團軍及收編的桂系和地方武裝,約12個步兵師抵抗閻馮聯軍的進攻。10月26日、27日是預定在南京設奠公祭何明倫的日子,何應欽於事前趕回南京。他此番奪情是為了蔣,蔣也大受感動。蔣介石親率譚延闓、胡漢民、戴季陶、林森、古應芬、於右任等人組織治喪委員會,「開吊之日,素車白馬,哀榮一時稱最。」各軍政要人的輓聯和像贊布滿靈堂。蔣介石為何明倫題寫的像贊有「興學造士,團練衛州。革命軍起,命子相投,曰勿內顧,黨國是憂。子唯而出,十葛十裘,功垂竹帛,伊呂與侔。遺像清高,光動牛斗」等贊詞,既贊死者,也贊了何應欽。
於是在1929年冬,年僅40歲的何應欽,奉蔣之命帶領一個營的中央軍來到了山西太原,在傅公祠住了一月有餘。當時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在山西。據閻錫山部負責接待重要人物的炮兵司令周玳所撰寫的文史資料稱,1929年「馮玉祥入晉後,蔣介石怕閻、馮結盟倒蔣,於是今天派張群、吳鐵城等要員攜帶巨資入晉拉閻,明天封閻當什麼『海陸空軍副司令』,想讓閻把馮驅出山西,使互有猜忌的閻馮徹底決裂,但閻總是不為所動。一天蔣忽派何應欽帶一營官兵和兩台無線電來到太原,何在閻的高級賓館傅公祠住定,早去介休青龍山打獵,晚請閻的炮兵司令周玳共品野味,絕口不談正事。偶忽會閻,亦為扯淡,緘口不談正事,閻對何的言行舉止十分納悶,六七天後,已忍無可忍,不由得問周玳:『敬之究竟此來做甚?』周如實稟報不知,閻遂囑咐道:『今晚吃飯時順便問問他的來意!』」
當晚周玳奉命行事,何應欽毫不掩飾道:「委員長讓我和你們老總商量,把馮玉祥就地解決……」次日,何應欽親自見了閻錫山,閻錫山對何的態度不置可否,問他:「你打算怎麼辦?」何回答:「讓我帶來的官兵換上便衣,冒充土匪,把他斃掉。」閻錫山連連搖頭說:「不行!誰都知道山西沒有土匪,這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了。假借土匪,我交待不了天人的耳目。」這次談話沒有結果。兩天後,何又找到閻錫山說:「假借土匪你不同意,那我就帶隊伍穿著軍衣公開把他幹掉。你就宣布是中央的隊伍乾的好了。」閻錫山仍然搖頭說:「這也是不行的,你們在中央這樣干倒使得,在山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勾來你們乾的。」
戰爭始末
中原大戰
1930年(民國十九年)3月至11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軍同國民黨西北軍馮玉祥部、晉軍閻錫山部等在山東、安徽、河南、湖北境內進行的戰爭。 蔣為建立專制獨裁統治,繼1929年全國編遣會議後,又利用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排斥異己,擴充嫡系,引起閻、馮、李等人的不滿。1月,蔣介石在消滅唐生智部以後,又將以閻錫山為首的晉軍勢力排擠出河南,造成蔣閻矛盾的尖銳化。從2月上旬起,蔣閻雙方電報頻繁,互相指責,閻通電要蔣下野,其「黨人治黨,國人治國」、建立「統一的黨,整個的國」的主張,在地方實力派中引起廣泛響應,因此,很快同西北軍首領馮玉祥、桂軍首領李宗仁等結成反蔣聯盟,要同蔣介石決一高低。3月15日,原第2、第3、第4集團軍50餘名將領聯名通電討蔣,並推舉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李和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劉驥為總參謀長。4月1日,閻錫山經原第2、第3、第4集團軍將領57人提名,宣布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就任副總司令,張學良則保持沉默。隨後,成立於中華民國軍總司令部,閻、馮、李、石(友三)、樊(鍾秀)等部共約60萬人組成5個方面軍,將桂軍編為第1方面軍,西北軍180多個團、近30萬人編成第2方面軍,晉軍120多個團、約20萬人編成第3的建國豫軍編為第8方面軍。各方面軍按劃分的路線,分別集結於許昌、鄭州、新鄉、順德(今河北邢台)、衡水、歸德(今河南商丘)、全縣(今廣西全州)等地,企圖在河南境內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沿線取攻勢防禦,在津浦鐵路(天津-浦口)沿線和湖南取攻勢,得手後與蔣軍決戰,徹底消滅蔣軍,推翻南京政府。蔣介石看到戰爭不可避免,早在2月16日就制定了「討逆軍作戰計劃」,先後調集約70萬人組成4個軍團和4個路軍,分別集結於禹城、徐州、碭山、宿縣(今宿州)、漯河、武漢、萍鄉、衡陽、廣州等地,企圖以一部兵力於津浦鐵路沿線先取守勢,集中主力於隴海、平漢鐵路沿線,先發制人,奪取聯系各戰場的交通戰略要地歸德、許昌,與閻、馮軍主力決戰;以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指揮的部隊圍殲李軍。為調整部署和肅清後方的異己部隊,於3月初開始了作戰行動。首先在安徽靈璧將移防途中的第49師兩個旅包圍繳械,師長任應歧率師部和1個旅突出包圍,向河南轉移。中旬,為掩護駐開封的第3路軍韓復榘部向山東移防,第2路軍劉峙部向駐守商邱、寧陵的閻錫山第3方面軍第5路孫殿英部發動進攻,孫部頑強抵抗後,於24日退守亳縣。4月1日,蔣介石正式頒布了以韓復榘為總指揮的第1軍團8個多師、以劉峙為總指揮的第2軍團12個多師、以何成浚為總指揮的第3軍團17個多師、以陳調元為總指揮的總預備軍團的戰斗序列,並將部隊沿山東禹城、濟寧、菏澤,安徽碭山、河南永城、安徽渦陽、太和,河南漯河、內鄉,湖北襄陽之線部署。4月初,蔣軍又將親閻錫山的高桂滋部由山東莒縣、諸城驅趕到了益都。在蔣軍行動的同時,閻錫山為奪取德州、濟南間的戰略要地,於3月30日以部分兵力由德州向平原進攻,蔣軍第55師稍事抵抗,即退到禹城。在豫西南和鄂西北,馮部第2方面軍第6路張維璽部以一部兵力出紫荊關占淅川、均縣,佯攻襄陽,主力攻佔內鄉。蔣軍第17、第51、第53師企圖合圍張部於內鄉以東,但張部行動迅速,在蔣軍未形成合圍以前,於4月11日到達魯山、葉縣的預定地區。至此,馮、閻聯軍沿平原、濮陽、蘭封(今蘭考)、許昌、葉縣、魯山之線部署完畢。5月11日,蔣軍由平漢、隴海路沿線同時發動進攻,第3軍團何成浚部雖一度佔領臨潁、強攻許昌,但到6月上旬就被反蔣的第2、第8方面軍擊潰,退到漯河以南;第2軍團劉峙部沿隴海路向西進攻,逼迫晉軍退守民權及其以南,但6月下旬遭馮、閻聯軍反擊,被迫退守寧陵南北之線,雙方展開拉鋸戰;第軍團所屬的第15路軍和第26軍攻佔東明和考城(今蘭考北部),不久也在第4方面軍石友三部反攻下大敗。5月21日,閻錫山乘蔣軍主力被吸引在平漢、隴海線之機,指揮第2、第4路由魯西北發起進攻,到6月下旬,把蔣軍趕到高密以東、兗州以南。7月,蔣介石為扭轉不利局面,決定改變作戰方針,採取穩定平漢線,固守隴海線,集中兵力於津浦線的策略,首先擊敗晉軍。8月上、中旬,蔣軍重兵沿津浦線向北進攻,晉軍由於兵力分散,無力抵擋,於8月14日全部退到黃河以北。下旬,蔣軍全部集中於隴海、平漢線,並於9月初發動進攻,馮、閻兩軍節節敗退。20日,東北軍首領張學良奉蔣介石的命令率部入關,黃河以北的晉軍全部向西潰退,隴海、平漢線的馮、閻部隊更是一敗不可收拾,許多部隊倒戈投蔣。馮玉祥眼看敗局已定,於10月23日通電下野,閻錫山也於11月4日宣布辭職,部隊聽候蔣介石編遣。點評:此戰,歷時半年有餘,反蔣軍各派由於各懷異志,保存實力,缺乏統一組織指揮而被擊敗。混戰使雙方官兵共傷亡30餘萬人,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2. 河南老百姓抗戰時到底有沒有繳國軍的槍械
這種說法並非毫無來由。
1944年4~6月間的豫中會戰(也稱中原會戰),因重慶最高決策層(具體來說就是蔣介石)對日軍的戰略判斷失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敗退途中,確實發生了國軍被「地方民眾武裝」搶劫繳械的現象(「帶著日軍」這種情節,筆者未見到史料依據,其說法出自作家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
有這么幾份史料為證:
一、湯恩伯的《檢討》
豫中會戰結束後,湯恩伯提交了一份《第一戰區中原會戰之檢討》。其中有這么兩段:
「此次會戰期間,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現象,即豫西山地民眾到處截擊軍隊,無論槍枝彈葯,在所必取,雖高射炮、無線電台等,亦均於截留。甚至圍擊我部隊,槍殺我官兵,亦時有所聞。尤以軍隊到處,保、甲、鄉長逃避一空,同時,並將倉庫存糧搶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數日不得一餐者。一方面固由於絕對少數不肖士兵不守紀律,擾及閭閻,而行政缺乏基礎,未能配合軍事,實為主因。其結果各部隊於轉進時,所受民眾截擊之損失,殆較重於作戰之損失,言之殊為痛心。
「又敵在行政下級幹部階層及各鄉鎮,各警所,多已隱伏漢奸分子,淆惑民眾,阻擾國軍,無不用其極。敵自龍門突破後,即竄大屯,開偽保甲長會議,當時民眾竟爾持旗歡迎。當時宜陽縣地方團隊奉令破壞洛宜段新洛潼公路,洛陽民眾竟以不敢觸怒倭軍為辭,持械抵抗,入夜又潛將破壞處修復。以上不過舉其一例,政治如此,更安所望於軍民配合之原則耶?」
湯恩伯在檢討里,將國軍被「豫西山地民眾」搶劫繳械一事的主因,歸結為「行政缺乏基礎,未能配合軍事」,其具體針對的,乃是時任河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的李培基。
在另一封直接給蔣介石的電報里,湯恩伯也有很微妙的表述:
「中原會戰未能達成任務,有負鈞座,有負黨國。中心惶恐,愧仄交集。失機原因,固有多端,而職德薄能鮮,處置未善,要為主因。現職部各軍正在努力整備實力,不久當可恢復,目前處境雖極艱困,而幹部團結無間,士氣振奮,准備繼續殺敵。惟此間環境復雜,矛盾多端,黨政問題似較軍事尤為復雜,似宜調整,庶可集中力量挽救頹勢。」(《湯恩伯呈蔣中正自我檢討中原會戰失利並努力整補部隊》,台灣「國史館」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75-011,1944/06/06。)
「河南戰事開始發生的時候,我們所得的情報,敵人不過是由華北華中各戰場抽調他幾個步兵師團,並沒有發現他機械化師及裝甲部隊。以我們第一戰區的兵力,是足夠應戰的。所以我們當時只照敵人過去步炮空連合作戰的戰術,來部署准備。不料敵人到了鄭州之後,發現他還有大量的機械化部隊,參加作戰。我們當時的布置,以許昌、洛陽為河南會戰的兩大據點,許昌的工事,建築得相當的堅固,照敵人平時攻擊的方法與力量,是必可久守無虞的。但是敵人攻擊了幾天無效之後,他就用戰車來攻城,我們部隊事先並未有此訓練、各種工事,亦未注意及此。所以不到兩天,許昌就被他攻破,呂公良師長也就在許昌城殉職了。我們到這個時候,對於河南戰事,不僅要防禦敵人的步炮空軍,而且要防禦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因此我們不能不改變戰略,除堅守洛陽,牽制敵人的兵力之外,凡臨汝以東,平原地帶的部隊,一律撤退到嵩山山脈,另定部署,再與敵軍作戰。因為我們如果在平原地帶,以步兵來抵抗敵人的機械化部隊,決無幸勝的希望。統帥部按照這個計劃,乃命令洛陽守軍,必須堅守兩周,預計兩周之後,我們撤退到嵩山山脈的部隊,就可以集中完畢,從新部署向洛陽增援反攻了。……不料我們臨汝以東的部隊一撤退,敵人不先攻洛陽而以戰車跟蹤追擊我們撤退的部隊,機械化部隊與步兵行進的速率,當然不能相比,因此我們撤退的部隊來不及集中,就被敵人沖破,然後他再用全力來圍攻洛陽。」
3. 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發生在山東的歷史故事
徂徠山位於泰安城東側,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東省委於1938年1月領導徂徠山起義,這里成為山東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
6月22日,采訪團來到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前,該碑1988年立,用573塊泰山花崗岩石精砌而成。紀念碑正面鐫刻徐向前元帥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當年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的老戰士、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書的769字碑
文。仰望碑文,當年起義時英雄們的英勇壯舉猶在眼前……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平津、綏遠等地淪陷後,日本侵略軍又沿津浦、平漢、平綏鐵路入侵,華北危急!在這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廣泛深入敵後游擊戰爭的方針,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號召:「每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10月3日,日軍攻佔德州,繼而平原、禹城相繼失陷,戰火燒到山東境內。國民黨各級官員和地方豪富紛紛攜眷南逃,山東局勢日益緊張。上旬,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再次討論了如何領導抗日游擊戰爭的問題。為了取得經驗,指導全省的抗日斗爭,省委決定在泰安徂徠山直接領導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
據岱嶽區良庄鎮文化站站長張純嶺介紹,當時選擇徂徠山作為起義地點,是因為其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徂徠山位於泰安縣東南端,它北靠泰山,南接蒙山山脈,東接蓮花山,四周群山環抱,成為天然的屏障。占據徂徠山,可以控制西面津浦鐵路和南、北面幾條公路等交通命脈。另外,徂徠山地處山東的腹地,在此建立根據地,便於和全省其它根據地進行聯系。
1938年1月1日,省委率領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及愛國志士約200人,集聚徂徠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不久,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抗日武裝在我黨的領導下,紛紛攜帶長矛、大刀、火槍、土炮,會師於徂徠山光華寺,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舉起了山東敵後武裝抗日的大旗。
第四支隊經過短期訓練,立即投入戰斗。1月中旬,起義部隊在保安庄活捉了漢奸國民黨新泰縣長朱奎聲等6人。1月26日,寺嶺伏擊,首戰告捷,斃傷日軍10人,擊毀日軍汽車1輛。2月18日,再戰四槐樹,炸毀日軍汽車兩輛,殲敵40餘人,內有日軍大佐一名。
抗日烽火在徂徠山越燒越旺,抗日民眾在齊魯大地英勇抵抗日軍,振奮了山東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震驚了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
4. 抗日戰爭烈士名單
禹城市抗日英雄劉潤明被日本鬼子殺害以後把頭顱砍下來掛在禹城北來鳳街的大楊樹上,他是在山東泰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被黨組織秘密派往河南開封參加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會議,他領導的是魯西北抗日大隊第十小隊。
5. 八年抗戰中究竟抓了多少日軍俘虜,最多的是這場會戰
八年抗戰中究竟抓了多少日軍俘虜,最多的是這場會戰
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9日)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稱之為日中戰爭、支那事変、日華事変。是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
從1931年開始,日本通過一系列局部事變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爭終於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與美國、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中國戰場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9日,蘇聯也加入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在八年抗戰中,俘虜日軍6213人、日軍投誠746人。
另一起規模很大的敵後戰場對日軍受降,是由頗具傳奇色彩的鐵道游擊隊完成的沙溝受降。1945年9月,盤踞在沙溝的1000多日軍,面對我新四軍十九旅強攻仍拒絕投降。當時,鐵道游擊隊根據我魯南軍區的命令,炸毀津浦鐵路上的韓庄站大鐵橋,使該部日軍走投無路,然後由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劉金山四進敵營,與敵人進行談判。在我軍強大的思想和軍事攻勢下,敵人被迫同意繳出全部武器後撤往華北。1000多日軍正規部隊向只有100多人的游擊隊投降,當年在魯南轟動一時。
當時中國國力與日本的國力相差懸殊,中國自清末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給日本後,國勢大衰。民國建立之後又是軍閥混戰,發展緩慢。至抗戰軍興以前,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弱國。而日本自從在甲午戰爭中大勝中國,得到了清廷巨額賠款以後,國勢大增。至1937年,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國。抗戰前夕,中日兩國國力根本就不是在一個數量級上。
其實中國經歷了「14年抗戰」,即由1931年9月18日起,中國人民已掀起規模浩大的抗戰活動,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前後共14年減去35天。所謂「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國共合作,全面抗戰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皇裕仁宣布投降為止,正好是八年又四十天。
望採納
6. 山東德州的歷史
德州在夏、商時為有鬲氏(鬲國)、有窮氏,系侯國。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後置鬲縣,至北齊廢鬲縣。漢置安德縣,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國時期,又先後設置廣川、長河、將陵、陵州、陵縣、德縣。自秦2200餘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時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時隸屬兗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秦分屬齊郡、鉅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樂陵國、樂安國、濟南郡。
南北朝時期分屬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郡。隋代分屬兗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齊郡。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貝州、棣州、齊州。北宋分屬河北東路、右京東東路。金時分屬山東西路、東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
元屬燕南河北道、中書省河間路、濟南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東昌府、京師河間府。清分屬山東濟南府、武定府、直隸天津府、河間府。民國初期分屬山東省濟南道、東臨道、武定道、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各縣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河北區一、二、三專區,津浦鐵路以西各縣先後屬冀南、運東六專區及滄南專區,齊(齊河)、禹(禹城)部分屬冀魯豫一、四專區。解放戰爭時期至1949年分屬渤海區二專區、濼北、滄南專區和冀南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州專區(德州專員公署),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並而成。當時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市17個縣(市)。
1964年12月,原屬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雲縣劃德州專區管轄。1967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德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德州市、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13縣(市)。
1989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新建地級德州市行政區劃與原德州地區行政區劃相同。1998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2006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4年7月2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禹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當年12月正式掛牌。201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陵縣建製成立德州市陵城區,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臨齊街道辦事處中興路155號。
7. 抗戰時,日軍俘虜都是怎麼對待
國內如果共產黨捕獲,一般都是進行中國式教育,當然暗箱殺掉也不得知。不過在緬甸戰場由於是國民黨- 中國遠征軍,那邊的正面戰場上日軍基本都被殺掉了,國民黨當時最高指揮官都很有血性的。
8. 膠東抗日故事
天福山素有膠東「井岡山」之稱。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進犯山東,德州、平原、禹城、濟陽相繼失陷,山東告急。當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山東各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會後,省委派林一山、張加洛等一批共產黨員到膠東;被國民黨關押在監獄里的共產黨員理琪、宋澄等出獄後,也被省委派到膠東,宣傳中共抗日主張,組織抗日武裝力量。
1937年12月15日,理琪從濟南來到天福山腳下的溝於家村,秘密組織會議,傳達了中共山東省委關於發動群眾舉行武裝起義,在膠東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指示。經過研究,決定於12月24日在天福山舉行起義。
12月24日深夜,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與呂志恆、林一山等人帶領昆嵛山紅色游擊隊,拿起長槍、土炮、大刀和紅纓槍,來到天福山玉皇廟內舉行了威震膠東的武裝起義,從此,抗戰的烽火在膠東大地熊熊燃燒。據史料記載,在天福山起義中,起義軍以簡陋的裝備,曾英勇抗擊百餘名日寇8個小時持續不斷的進攻,斃傷日軍50餘人,擊毀敵機一架、汽車兩部,打破了日寇宣揚的「不可戰勝」的神話。
9. 曹福林的抗戰經歷
1937年10月,55軍奉命在魯北對敵反擊,與日軍在鳳凰店地區激戰兩晝夜。11月,該軍29師據守臨邑與日軍對峙激戰。13日,29師主力發起反擊,與敵展開白刃戰,戰至午時,日軍倚仗優勢炮火攻入臨邑,86旅與敵展開慘烈巷戰,黃昏時分臨邑失守。不久29師又在禹城與日軍發生激戰,部隊傷亡近半。
1938年初,手槍旅脫離55軍建制,改編為獨立第28旅,另以第74師編入該軍,該軍在嘉祥與日軍激戰,一度收復嘉祥。
徐州會戰開始後,55軍奉命參戰。2月,該軍奉第五戰區令反攻濟寧,但軍部僅以29師171團、74師439團各一部渡河作戰,未以主力出擊,不久無功而返。同月,許文耀升任副軍長。3月,該軍分散滲入兗州以北敵占區進行游擊作戰,炸毀大汶口鐵路多處,斷敵交通。會戰結束後55軍退駐河南,直隸第一戰區。5月,國民政府為阻敵,不得已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以水代兵,民眾遭受慘重犧牲,因災死亡90餘萬,日軍一部亦為水所困。55軍趁勢攻擊,斃敵近千。
同年6月,曹福林升任第3集團軍副總司令兼55軍軍長,29師師長職由副軍長許文耀兼任,該軍開始參加武漢會戰,在浠水一線防守,阻擊日軍。9月,日軍攻至浠水,55軍此時因輾轉參戰,病員已近三分之一,但仍在廣濟、方界嶺地區頑強抗擊,與敵激戰,與日軍在廣濟城展開反復爭奪和白刃戰、巷戰,29師86旅旅長陳德馨於此役龍頂岩山之戰中殉國。11月,軍部參謀處長杜德五亦在轉戰中殉國。
1939年,該軍轉隸第33集團軍。同年冬,55軍奉命參加第五戰區的冬季攻勢,但未取得顯著戰果。1940年4月,李益智升任74師師長,55軍隸屬右翼兵團參加棗宜會戰,74師隨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襄河東岸與敵拚死血戰,傷亡殆盡,張自忠將軍於此役壯烈殉國。
1941年1月,55軍改隸第2集團軍,參加豫南會戰,與敵在豫南平原反復周旋苦戰,終將日軍擊退。3月,許文耀調任27師(西北軍孫連仲系)師長,原143師(西北軍劉汝明系)師長李曾志接任29師師長。6月,榮光興升任副軍長。9月,該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5月,理明亞接任副軍長,榮光興以副軍長職兼任第29師師長,10月,王志遠亦任副軍長。1943年,55軍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
1944年4月,55軍參加豫中會戰,協助第1戰區作戰。是年秋,同屬韓復榘系統的12軍番號撤銷,12軍下轄的22師、81師撥歸55軍建制,55軍成為四師制的加強軍。
1945年3月,日軍進攻南陽、老河口,豫西鄂北會戰開始。55軍位於戰斗第一線,在進行了頑強抗擊之後,退守南陽地區作持久抵抗。戰至月底,第五戰區各部開始全面反擊,日軍被迫撤退。55軍進駐湖北均縣。
抗戰勝利後,22師奉命裁撤,81師改隸68軍,原屬69軍的181師改隸55軍,原69軍軍長米文和改任55軍副軍長兼181師師長。
10. 齊會戰爭簡要概括
第一節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形勢和各縣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形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悍然於夜間向當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發起進攻,並炮擊宛平城。二十九軍官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奮起抵抗。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華北增兵,迅速佔領了北平、天津,又分三路進攻華北,並大舉進攻上海,妄圖速戰速決侵吞整個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作戰方針,除台兒庄戰役取得勝利外,其他戰場則嚴重潰敗,大片國土淪陷。
面臨中華民族亡國的嚴重危險,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國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才是抵禦日軍的侵略、挽救中國危亡的出路。中國共產黨誓為抗日民族的解放流盡最後一滴血。中共中央發表宣言,主動提出與國民黨合作,團結抗戰。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反對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為此,必須堅持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後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擔負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抗日運動,爭取全國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並提出以減租減息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
面對日本侵略軍的嚴重威脅和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壓力,中國國民黨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呼籲,實行國共合作,團結抗日。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後,又將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9月22日,國共合作宣言發表,宣告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隨後,八路軍各部除一部分留守陝北外,相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戰場。
抗戰爆發後,山東省委及時召開會議,研究山東抗戰,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魯西北地區人民在魯西北特委領導下,抗日救亡活動迅速展開。7月,齊河縣三區進步青年姜虎文接受魯西北特委的指示,組織了齊河縣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隨後,齊河一、二、三、四、五區相繼建立了「民先」中隊或小隊。「民先」隊員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廣泛宣傳抗日救國。8月,平原五鄉師共產黨員、教師馬霄鵬在五鄉師建起「民先」。在禹城,共產黨員王祿清(後改名王克寇)在八區組織青年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青抗先」),並發展共產黨員。共產黨員馬誠齋、趙毅、霍仙洲等,也在辛店一帶進行抗日宣傳,並建立平禹縣抗日游擊隊。9月下旬,北方局根據中央的指示,研究部署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徐運北在濟南接受了省委傳達的北方局會議精神,立即返回魯西北,組織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游擊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
為了加強山東黨的力量,1937年7月,中央先後派彭雪楓、張經武來山東,開展對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的統戰工作。8月,在八路軍華北聯絡局工作的張友漁隨平津流亡學生來到濟南,經過韓復榘的高級參議、愛國進步人士余心清安排與韓復榘會談。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韓復榘的統戰工作,北方局決定成立山東聯絡局,任命張友漁為書記,主要任務是聯絡和團結山東地區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抗日。9月,張友漁與張經武一起同韓復榘談判,達成了統戰協議,答應釋放在押政治犯;成立第三路軍政訓處,同共產黨員和左派人士協助工作;開辦第三路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培訓動員民眾的幹部。訓練班的政治教育完全由共產黨員負責,學員為平津流亡學生和山東省愛國青年,魯西北有楊真、莫循、史輝、閆子稭、馬雲祥、尉景平、郭魯等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參加了訓練班。經短期培訓後,他們陸續回到全省各地,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此後,津浦鐵路西的武城、平原、恩縣、夏津、禹城、齊河等縣,先後在山東省委、冀魯豫邊區省委、魯西區黨委、冀南區黨委、冀魯豫分局和魯西北特委、魯西三地委(衛東地委)及魯西四地委(運東地委)、運東地委、冀南六地委及冀魯豫四地委、一地委的領導下,以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一五師為堅強後盾,發展壯大黨的力量,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展平原游擊戰,創建魯西北衛東、運東抗日根據地,前仆後繼,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二、各縣淪陷與日軍的罪行
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沿平漢、津浦鐵路大舉南侵。日軍侵入山東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率部在魯北地區稍作抵抗後,旋即命令黃河以北所屬部隊和各地專員、縣長向黃河以南撤退。10月3日,日軍佔領德州,繼而沿路長驅南進,14日、15日、16日接連佔領平原、禹城、恩縣、齊河縣城。此時,韓復榘為保存實力,再次命令黃河以北的部隊和地方官員向黃河以南撤退,魯北地區淪入敵手。日軍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9月30日上午,退到德州於庄、後趙庄一帶的國民黨愛國官兵,不顧韓復榘南撤的命令,在一位連長的率領下,奮起反抗,擊斃日軍1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而撤退。中午,日軍侵入於庄、後趙庄,大肆燒殺搶劫,將於庄未來得及逃難的百姓殘酷殺害,又將10名老百姓和後趙庄7名百姓帶到趙庄橋上,慘無人道地全部殺害。日軍攻佔德州後,瘋狂洗劫。10月5日,日軍在德州南許庄以搜查國民黨傷兵為由,將許庄72名老百姓押集起來,嚴刑拷打,全部殺害,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許庄慘案。10月17日,駐平原李家橋據點的日軍20餘人,闖入張吉野村,慘殺手無寸鐵的村民12人。26日上午,駐李家橋的日軍4人到梅家口、官道孫一帶田間,姦汙婦女3名。梅家口的農民目眥俱裂,手持大钁、三齒追殺日軍3人,1人逃脫。第二天,日軍糾集200餘人,分三路對梅家口、官道孫、曲六店3個村莊瘋狂燒殺,野蠻殺害無辜百姓87人,燒毀房屋355間,掠奪雞鴨500餘只,搶去衣物、牲口、農具、車輛萬余件,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慘案。12月21日,日軍出動3架飛機,轟炸馬腰務大集,死亡百姓30餘人。
10月13日下午,日本侵略軍由禹城經趙牛河郭庄橋入侵齊河,國民黨軍某部一連違抗上級南撤的命令,憑借趙牛河有利地勢,頑強抗擊日軍。激戰一夜,打死日軍200餘人,全連官兵除1名戰士負傷轉移外,其餘陣亡。11月,入侵齊河日軍進犯鄭官莊一帶,華集、鄭官莊等幾十個村莊紅槍會員和群眾手持鍘刀、大刀、長矛、鐵杴等武器奮起抵抗,日軍用機槍掃射,當地群眾有41人犧牲,近百人負傷。
10月下旬,日軍侵犯禹城倫鎮,當地紅槍會員赤膊與敵拼殺,日軍以步槍掃射,大炮轟擊,倫鎮被破,敵人野蠻行凶,見人就殺,四街遭屠,死傷百姓140餘人。
1938年5月23日,盤踞禹城的日軍糾集張庄火車站日軍300多人,分乘10輛汽車、4輛摩托車包圍了辛店大集,將趕集的百姓和商販趕到村北的一座院子里,分6批押到梨園內,用步槍和機槍掃射,共殘殺124人,綁走4人。
8月17日,侵入濟南的日軍為報復津浦鐵路被破襲,糾集300多人,於拂曉開動裝甲車包圍了禹城縣東唐庄,把全村群眾集中到場院內,將70多名老百姓捆綁起來,用機槍瘋狂掃射,然後再用刺刀補刺,被害百姓75名,其中有3戶被殺絕。隨後又在村內縱火,30多戶民房被燒毀。
9月,入侵恩縣的日軍騎兵隊30餘人竄入恩縣官莊,殘害百姓7人,燒毀房屋10餘間。
同月,日軍騎兵30餘人,先後攻擊夏津蔣寨、四屯,打死民團隊員5人,並焚燒了民團駐地房屋。
10月,侵入平原的兩個日軍士兵到城郊東北劉池庄侮辱婦女,附近4村群眾聞訊趕來,用三齒將一個日兵打死,另一個日兵逃回城裡。當天下午與次日,城內日軍連續出動40多人,槍殺荊庄、馬庄、鄧庄、劉池庄百姓4人,燒死6人,傷2人,燒毀房屋430間。
10月的一天(農歷九月二十三日)上午,約300名日本騎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包圍舊城,對手無寸鐵的百姓血腥殘殺、強奸,殘害百姓30餘人,毀壞房屋無數。
1938年11月,武漢失守。日軍回師華北,妄圖「先控制平原,後進攻山地」,以鞏固其佔領區。日獨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師團各一部共3700餘人,汽車200餘輛,在偽軍配合下,從邢台、石家莊、邯鄲、德州分四路出動,第二次侵佔冀南、魯西北一些縣城。11月5日,佔領武城、夏津等縣城。11月21日,日本侵略軍百餘人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進攻夏津八里庄、馮庄,兩村群眾緊閉寨門抵抗。日軍炮擊寨門,闖進村內,殺死百姓21人,打傷3人,燒毀民房百餘間。自此,魯北、魯西北長期被日軍所盤踞,搶光殺光燒光,罪行罄竹難書。
三、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沿津浦鐵路猖狂南犯,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南逃。潰兵敗卒所過之處,竄擾搶掠。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要員和封建勢力上層人物如驚弓之鳥,紛紛搜刮資財南逃,其統治勢力土崩瓦解,土匪雜團乘機蜂起,騷擾百姓。加之8月後魯西北連降暴雨,衛河決口,水災橫溢,社會動盪混亂,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時,魯西北共產黨人如中流砥柱,高舉起抗日救亡的旗幟,廣泛宣傳發動民眾,組建抗日武裝,向日本侵略者展開英勇的抵抗斗爭,力挽民族危亡。
1937年9月19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在濟南向中共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徐運北傳達了北方局的指示,要求共產黨員深入敵後,動員群眾,收編散兵散槍,組建游擊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徐運北返回魯西北,隨即同各縣黨的組織或堅持地下斗爭的共產黨員接通聯系,部署發動民眾、組建抗日武裝工作。魯西北人口密集,民團組織及一般地主、富農都有護家的槍支,組建抗日武裝具有良好的重要條件。魯西北共產黨人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投入到組建抗日武裝、抵抗日軍的斗爭中。
10月,平原、禹城縣共產黨員馬誠齋、趙毅、霍仙洲、段爾平等,在辛店一帶進行抗日宣傳。12日,在平禹邊境組織起近百人的平禹游擊隊,霍仙洲任大隊長。
同月,魯西北籍楊真、莫循、史輝、閆子稭、馬雲祥、尉景平、郭魯等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在濟南參加黨領導的第三路軍政訓班後,陸續回到魯西北,壯大了黨領導的抗日斗爭力量,加快了抗日武裝的發展。馬雲祥、尉景平、譚錫三由濟南返回禹城後,立即與共產黨員金谷蘭、馬鳳元、楊中一在禹城安仁鎮召開抗日活動積極分子會議,當月在禹城、高唐一帶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游擊第七大隊,金谷蘭任大隊長,張同海任副大隊長。下旬,游擊第七大隊在高唐馬橋伏擊了日軍。
與此同時,平原共產黨員趙毅同魯西北特委取得聯系,並找到恩縣黨的負責人馬誠齋,商議組建抗日武裝。馬誠齋在恩縣城北張官寺一帶發展抗日積極分子李華珍、白金榮等人入黨。12月,李華珍、白金榮在王杲鋪一帶農村組織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武裝,夜晚破襲鐵路,同日軍展開游擊戰。
1938年1月1日,齊河縣共產黨員王青雲、魏金三、吳力踐,在高家集成立抗日游擊司令部,王青雲任司令。然後兵分三路,王青雲帶一部分向范築先的部隊靠攏;魏金三、崔健率一部到黃河東山區打游擊;吳力踐則回家鄉趙官鎮,動員選送青年參加魏、崔領導的游擊隊。
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愛國民主人士也主動組建抗日游擊隊。1938年初,武城縣沙庄青年學生趙之璞等13人,自發組織抗日喋血團,鋤奸破路,襲擊縣城,割斷敵人的電話線。鐵血團大部分成員成為武城縣建黨的骨幹。
魯西北抗日武裝的組建與發展,抵抗了日軍的侵略,抵制了土匪雜團的騷亂,振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由此黨的抗日主張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使人民群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一、魯西北黨組織團結范築先共同抗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魯西北與國民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要是爭取團結國民黨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范築先共同抗戰。
范築先是山東省館陶人,清末投軍,辛亥革命後歷任北洋軍第四師連、營、團、旅長,後任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三軍少將參贊。「九·一八」事變後,任韓復榘的第三路軍少將贊議。1936年11月,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范築先正直廉潔,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日軍入侵,他憂心忡忡,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強烈不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和行動,給予他很大影響。他認識到,只有同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戰,才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魯西北共產黨人逐步展開了同范築先建立統一戰線的工作。
1938年8月初,馮玉祥出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原西北軍幾個高級將領住在濟南津浦賓館,共產黨員張維翰、王化雲、牛連文等經山東省委同意,邀請范築先到津浦賓館座談抗日形勢,范築先主動請張維翰等在濟南聘請共產黨人到魯西北幫助抗戰。於是,省委派共產黨員姚第鴻到聊城,被范築先委任為專署的秘書。日軍侵佔德州後,山東省委為加強魯西北抗戰,又向范築先部派出12名共產黨員,並從共產黨與韓復榘合辦的第三路軍軍政訓班中挑選了240名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為政訓服務員,分三批到達范築先部,團結協助范築先抗戰。其中有共產黨員張承先、夏津進步青年史輝、閆子稭與平津流亡學生共產黨員楊真、莫循等,他們都成為魯西北抗戰的領導力量。
1937年10月中旬,日軍侵佔德州之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命令地方軍隊政權南撤,范築先一方面留張維翰等駐守聊城,一方面率第六專署人員和保安隊員撤離到齊河官莊渡口觀察形勢。經姚第鴻陳述利害,范築先立決不渡黃河南撤,回師聊城守土抗戰。此時國民黨第四行政督察專員趙仁泉及各縣縣長紛紛卷資攜眷南逃,土匪乘機蜂起,人心恐慌,社會混亂。范築先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改造舊政權、維持抗日秩序的同時,將第四區所屬臨清、夏津、武城、恩縣、德縣、禹城、齊河等10個縣的行政承擔起來,穩定了魯西北的局勢。
10月,在范築先部工作的共產黨員張承先,以范築先秘書的身份,到夏津、武城、恩縣、高唐、禹城一帶開展黨的工作,成為這一帶黨的負責人。此時國民黨宋哲元部的一個連被齊子修滯留魯西北,范築先率保安團一個營到夏津,然後帶警衛員趕到武城,向齊子修曉以民族大義,勸其參加抗戰。齊子修接受了改編,被編為第六區保安第三營,齊子修任營長。他率部到夏津,張承先等共產黨員被派到第三營做政治工作。於是,夏津成為張承先領導高唐、恩縣、武城開展工作抗日活動的中心。
這個時期,鐵路西各縣,在共產黨同范築先團結抗日、穩定魯西北的形勢下,地方黨組織在斗爭中不斷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斗爭也日趨活躍起來。在齊河,1937年12月,中共魯西北特委委員王晉亭在趙官鎮幫助成立了中共河北(黃河北)特別支部,受魯西北特委直接領導,孟若玄任支部書記。支部主要在長清八、九、十區和肥城九區一帶開展抗日活動;在禹城,11月在西南鄉連五高庄小學召開了黨員大會,建立了中共禹城縣委,馬鳳元任書記,尉景平任組織部長,楊中一、王克寇為委員。同時,縣委領導成立了縣青年救國會和縣「民先」總隊部。同月,魯西北抗日游擊大隊在夏津馬橋伏擊日軍時被沖散,大隊長金谷蘭在清平縣金郝庄被害,縣委立即在質金趙庄召開縣委會,決定繼續發展武裝,與民團搞好統戰合作關系,引導他們共同對敵,一致抗日,並提高抗日士兵的覺悟,在士兵積極分子中秘密發展黨員,使之成為抗日武裝的骨幹;在平原、恩縣,馬誠齋、趙毅等,在張官寺一帶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發展共產黨員。新發展的共產黨員李華珍、白金榮,在王杲鋪一帶組織起一支百餘人的抗日武裝,襲擊入侵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驕橫氣焰。
為統一魯西北地區黨組織的領導,1937年11月,中共山東省委派組織部長張霖之到聊城,將中共魯西、魯西北特委合並,新建為中共魯西北特委,趙健民、徐運北先後任書記。統一領導山東第四、六區的聊城、博平、茌平、陽谷、壽張、濮縣、范縣、觀城、朝城、冠縣、莘縣、堂邑、館陶、臨清、高唐、夏津、平原、武城、丘縣、禹城、清平、恩縣和第一區的齊河、東阿等縣黨的工作。張霖之為省委駐魯西北特委的代表。魯西北特委通過同范築先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第六區建立了政訓處作為辦事機關,主任、副主任和各科科長、幹事均由共產黨員擔任,其下還有200多名政訓員,黨的活動由地下轉為公開。
12月,中共魯西北特委以第六區政訓處的名義,同津浦鐵路西各縣的黨組織加強了聯系,調禹城縣委書記馬鳳元到聊城第六區政訓處工作,禹城縣委書記由尉景平接任。不久,又將尉景平調往聊城,王克寇接任縣委書記;第六區政訓處派馬雲祥、楊瑞亭到恩縣,見到了馬誠齋,接通了同恩縣、平原黨的關系;武城、夏津、高唐、禹城西部一帶,張承先領導黨的工作。1938年3月,楊真、史輝等到夏津,建立第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楊真任主任。他們同范築先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魯西北黨的力量得到發展,促進了魯西北的抗日斗爭。
同范築先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後,中共魯西北特委領導各縣創建抗日武裝;幫助范築先將山東第六區保安司令部改為第六區游擊司令部,收編一些民團、綠林武裝,陸續建立了35個支隊,3路民軍,齊河縣第十二支隊即為其一支。
十二支隊為李聚五所建。盧溝橋事變後,原齊河鄉師愛國教師李聚五變賣家產,籌集經費,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取得了范築先的支持。1938年1月,在齊河縣南北庄擴建為第六區抗日游擊司令部第十二支隊。不久,楊漢三、盧志河的抗日隊伍加入十二支隊,盧志河任支隊司令,李聚五任參謀長。十二支隊活動於齊河、濟陽、臨邑、禹城、平原、高唐一帶。歷經生死磨難,李聚五認識到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勝利發展,於是主動到聊城找到張霖之請求幫助,中共魯西北特委和第六區游擊總司令政治部通過范築先,委任共產黨員傅亞平為支隊司令,鄭萬剛為副司令員,李聚五仍任參謀長。總政治部抽調十幾名黨員幹部和政治幹校學員加強了支隊的領導力量,建立支隊黨支部。10月,發展到500餘人。後十二支隊一部加入第六區游擊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隊。
三十一支隊是1938年9月下旬建立的。8月,為牽制日軍進攻武漢,范築先奉命調魯西北10餘個支隊組成東進縱隊,參加收復濟南戰役,前線司令部設在齊河縣潘店、焦廟。第六區政治部(由原政訓處改)為配合濟南戰役和開辟運東,組織了前方政治部,共產黨員姚第鴻、魯西北特委宣傳科科長管大同先後為主任,由第六區政治幹校學員,各縣工農青婦抗日救亡成員共同組成幾十個工作隊,深入戰地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當地群眾的抗日情緒高漲,紛紛要求組織起來進行抗日斗爭。9月,經特委決定,取得范築先的同意,由管大同為首辦起東進縱隊隨營學校,學員由30多人發展到百餘人,齊河河西地區共產黨王信民、吳夢觀等人積極投入其中。9月底,以隨營學校為主,在孫樓建立了第六區游擊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隊,管大同任司令員,吳亞屋為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團。12月,三十一支隊同八路軍兩個連合編為八路軍平原縱隊,管大同任副司令員;在反擊日軍在河西地區的「掃盪」後,於1939年3月過黃河,轉到大峰山區打游擊。
二十八支隊是1938年春季,在齊河、禹城邊沿地區建起一支抗日武裝。支隊有200餘人槍,范築先委任李文遠為支隊司令。11月,支隊在保衛聊城戰役中被打散,余部編入八路軍平原縱隊。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魯西北特委還幫助范築先對第六區國民黨舊政權進行改造,派出政訓員到各縣建立抗日政權;對原第四區國民黨政權逃亡的各縣,也由范築先委任了共產黨員或抗日積極分子為縣長。1938年春,范築先派部下徐占奎率一個連攻擊了地方雜團佔領的武城縣城,徐占奎被委任為武城縣縣長。
同時,范築先還委派傅子傑、張次勛、馬毅民分別任德縣、恩縣、平原縣縣長。馬毅民任平原縣長後,建立起一支200餘人的抗日武裝,後馬毅民被漢奸張自成誘捕,押送給日軍獻媚。馬毅民寧死不屈,被押到德州,慘遭殺害。
在齊河,中共魯西北特委通過范築先委任共產黨員王青雲為齊河縣抗日政府縣長。王青雲帶領40多名工作人員到潘店、焦廟、劉橋一帶張貼布告,組織抗日。後來,王青雲任十三支隊副司令員。
1938年2月,在政訓處政訓員史輝等陪同下,范築先巡視了夏津、臨清、武城、恩縣等地。隨後,魯西北特委以六區政訓處名義,建立了夏津辦事處,楊真任主任,史輝、劉君雅等任政訓員。辦事處以辦小報、貼標語、四處奔波聯絡等方式,宣傳抗日救國,廣泛動員民眾。抗日政權及辦事處的建立,對扭轉魯西北的混亂局面、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奮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二、對地方雜牌武裝的爭取和改造
中共魯西北特委在團結范築先共同抗戰的同時,還加強了對各縣地方雜牌武裝的爭取和改造工作。
抗日戰爭初期,魯西北到處可見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將,土匪司令多如牛毛,而農村富戶則普遍有自己的槍支。爭取、引導、改造這些武裝,不僅可以穩定魯西北的混亂局勢,減少對老百姓的騷擾,而且還是組織抗日武裝的可利用條件。因此,魯西北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不畏艱險,鬥智斗勇,千方百計向他們曉以民族大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努力使保家護院的民團轉為保衛國家民族的力量,使打家劫舍、騷擾一方的土匪雜頑轉為槍口對外,使國民黨的散兵游勇整頓旗鼓抗日,共同挽救民族的危亡。
1937年10月,黨領導的禹城抗日游擊第七大隊成立後,大隊長金谷蘭、副大隊長張同海率隊伍在高唐、禹城邊界的六區質金趙一帶活動,籌備槍支,宣傳抗日。10月12日,日軍侵入魯西北,搶渡馬頰河企圖襲擊高唐城,抗日游擊第七大隊在高唐、夏津邊界馬橋予以伏擊。經過激戰,第七大隊寡不敵眾,隊伍被沖散,又遭地主武裝玄門會的包圍,槍支多被奪去。鑒於這場戰斗的經驗教訓,禹城縣委11月在質金趙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做好地方民團的統戰工作,引導他們共同抗日。隨後縣委通過魯西北特委的公開辦事機關第六區政訓處,派王克寇、楊瑞亭、張祝華、侯福元等共產黨員到李惠民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李惠民本是禹城的一支民團,後編入主要由地方民團的組成第六區第四隊王子范部,為第三營,統屬關系鬆散。王克寇擔任李部政治處主任,肅清軍隊內部的軍閥作風,實行官兵一致和軍民一致,提高抗日戰鬥力。12月下旬,侵華日軍企圖經南鎮偷渡黃河鉗擊濟南,李惠民對是否參加抗擊日軍猶豫不決。王克寇等人力勸李惠民以抗日救國為重,聽從支隊的調動,終於說服其派出部隊參加了范築先將軍指揮的南鎮阻擊戰。兩日激戰,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偷渡黃河鉗擊濟南的計劃破產。
抗戰初期,國民黨六十八軍前敵指揮部(後稱「挺進軍」)司令胡和道部從黃河南經聊城北上,到故城鄭家口駐防。1938年3月,魯西北特委以六區政訓處名義派共產黨員郭魯到胡部做統戰工作,後來郭魯擔任了胡部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創辦了《挺進報》,組織戰地工作團,吸收培養了當地愛國青年,並在他們中間發展「民先」隊員和共產黨員,一度成為抗戰的重要武裝力量。
1938年4月,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主任楊真,受黨組織指派,做爭取夏津縣大團楊英賢的統戰工作。楊英賢是夏津城西二屯的首富,為防土匪騷擾,楊英賢組織起二屯、三屯聯庄會,後擴建為200餘人的夏津縣大團。楊真利用同村老鄉的關系,反復向楊英賢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楊英賢同意將縣大團改建為夏武人民抗戰自衛團。楊真返聊城向六區政訓處匯報,范築先帶了兩個連到二屯檢閱,並任命楊英賢為團長,楊真在自衛團內做政治工作。後來黨組織又派共產黨員陳劍、張伯儒、夏克等到自衛團工作。這個團在裴官屯、小李庄、渡口驛等地多次抗擊了日本侵略軍的進犯。
同年3月,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政訓員、共產黨員史輝,在夏津縣三區做區中隊的統戰工作。這個區中隊是民團性質的武裝,槍主是地主、富農,貧苦農民受雇扛槍。通過史輝的宣傳教育和艱苦工作,三區區中隊於5月1日起義,改建為八路軍游擊隊,徐星吾任隊長,史輝任指導員。7月,這支隊伍加入了魯西北特委在夏津組建的冀魯邊游擊支隊。
紅槍會是魯西北分布較廣的封建武裝組織。1938年初,齊河河北特別支部指示民先隊員齊林山打入齊集一帶紅槍會,先任紅槍會團長,後又當上了十三個紅槍會團的總團長。6月,通過共產黨員王信民、王國賢同聊城六區政訓處聯系,向范築先要了番號,成立了長(清)、齊(河)、禹(城)邊區人民抗日自衛團,齊林山任上校團長,魯西北特委通過范築先委派共產黨員吳克為政治部主任。自衛團擴大到600餘人,長短槍500多支,馬40餘匹,成為長清、齊河、禹城邊區一支共產黨領導的重要的抗日武裝。同年冬,該團編入八路軍平原縱隊。
在平原、恩縣,於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