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起主導作用

抗日戰爭起主導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14 14:16:41

❶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地位,從正面說,急!

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時間上,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開展十四年抗戰的唯一政黨。

從史實來看,九一八事變後,無論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還是其他黨派,都沒能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了這一歷史重任,其領導的東北紅色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貫穿了十四年抗戰的全過程。

2、空間上,中國共產黨承擔了最艱苦的敵後戰場戰略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大膽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深入敵占區打擊敵人,開辟敵後戰場,承擔了最艱苦的戰略任務。

3、效果上,中國共產黨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是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內,通過積極的抗日形勢和政策教育,全黨上下精神振奮、士氣高昂。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提到「抗戰」93次、「抗日」91次,提到「勝利」89次,「抗戰」「抗日」與「勝利」的比例幾乎是1比1。

(1)抗日戰爭起主導作用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

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❷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的是什麼作用

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強脊樑和核心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的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主動履行抗日救國承諾,迅即擔負起號召和領導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歷史責任。
1931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當時主導全國政權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卻置國家民族的危亡於不顧,處境艱難的中國共產黨則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
「九•一八」事變後,抵抗日本侵略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頭等大事。然而,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卻置國家民族的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絕對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誤國政策。與國民黨的態度和立場截然不同的是,此時處境艱難的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了武裝抗日的主張。「九•一八」事變後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即分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革命委員會為滿洲事變宣言》。隨後,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接連發表《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日戰爭宣言》和《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等一系列正式文件,深刻揭露日本企圖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罪惡目的,強烈譴責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不抵抗」的賣國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以求得中華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的政治主張;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國工農紅軍准備與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戰。
為履行武裝抗日政治承諾,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楊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幹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此後,中國共產黨還對「一•二八」淞滬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等局部抗日戰爭給予堅決支持,並派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紅軍為進入抗日前線東征。在上述英勇抗日斗爭中,方誌敏等一批傑出的共產黨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武裝抗日的號召和履行武裝抗日的行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熱烈響應,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斗爭的進程,為全民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奠定了輿論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全力倡導並積極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力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不可分離的。可以說,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就沒有全國抗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捐棄前嫌,倡導和推動國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根據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從屬地位的重大變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並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路線。會後,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地闡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要求黨和紅軍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充當發起人和堅強的台柱子,並且強調黨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領導作用。瓦窯堡會議後,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大力促進全國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一方面積極開展對國民黨上層、各地方實力派和愛國人士等社會各方面的統戰工作。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不斷調整對蔣介石集團政策,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從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成為扭轉中國時局的樞紐。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相忍為國,顧全大局,堅持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根本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僅僅建立是遠遠不夠的,它的維護和鞏固是關系著全民族能否堅持抗戰到底的這個至關重大問題。1938年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勸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逐漸採取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3月間,國民黨先後共動用190萬軍隊,製造反共摩擦約2,500餘次,其中還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嚴重削弱了持久抗戰的力量,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臨著破裂的危險。針對國內出現的妥協、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傾向,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和又聯合又斗爭的總政策。針對國民黨內出現的反共降日逆流,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軍事摩擦和軍事進攻,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緊緊把握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於民族斗爭的原則,妥善處理國共兩黨關系,既粉碎了敵、偽、頑分裂統一戰線的種種陰謀,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又維護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持了國共合作和團結抗戰的局面,從而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
三、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制定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全國抗戰爆發前後,中國共產黨和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為提出符合國情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
中國共產黨科學地提出了實行全國總動員,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一致進行全民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根據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之戰爭非正義性、我之戰爭正義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等基本特點,針對國民黨當局不願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而實行一條單純政府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的情況,及時提出了全國抗戰所應實行的正確路線和所應採取的戰略方針與作戰指導原則。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在向全國的通電中就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又指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為了促使國民政府軍事當局迅速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中共中央於「七•七」事變後不久,就提出《確立全國抗戰之作戰計劃及作戰原則案》,強調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是持久的防禦戰,但在戰役上以速決戰為原則;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運動戰,避免持久的陣地消耗戰;而在戰役的指導上應是外線作戰;在敵之側後廣泛開展游擊戰,配合正面主力殲敵。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分析了中日戰爭敵強我弱的形勢,指出了抗日戰爭的艱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確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以及紅軍的戰略任務和戰略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在作戰指導計劃中,確定了以持久戰為主旨的戰略方針。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現出一幅完整的藍圖,清晰而有說服力地描繪出戰爭發展的全過程,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使全國人民明確了進行抗戰的道路,極大地增強了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938年5~6月,毛澤東在總結抗戰10個月之經驗時,撰寫並發表了《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發展進程的規律和勝利前途,以及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論持久戰》科學預見持久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通過這3個階段,中國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則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指明了奪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日的信心。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是唯一能使弱國打敗強國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總方針。中國抗日戰爭特別是敵後戰場抗戰的實踐,正是按照毛澤東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和游擊戰理論,一步步走向了勝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抗日戰爭的歷史說明,先進的軍事理論,對弱國戰勝強國取得戰爭的徹底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使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果敢地提出了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必須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的正規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游擊戰的軍事戰略轉變。
中國共產黨迅速挺進敵後,擔負起開辟敵後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戰略上配合正面友軍作戰的戰略任務,與正面戰場相配合,構成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抗戰伊始,毛澤東獨具慧眼,充分認識到游擊戰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較早地提出了「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他在總結華北抗戰經驗的基礎上,對八路軍作戰的戰略方針作了科學的概括,第一次公開提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並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全面地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方針的基本要素,真正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考慮和運用。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於抗日戰爭和軍事理論的一個傑出貢獻,是一個偉大創舉。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在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進行,既有統一的戰略目標,又各自獨立對敵作戰,相互依存和配合,這是中華民族在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的偉大創舉。敵後戰場的開辟,鉗制故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敵人手腳,遏制敵人戰略進攻勢頭。這不但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挽救了抗戰危局,促進戰略防禦階段向戰略相持階段轉變,而且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後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構成了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兩個戰場同時存在,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其顧此失彼。正面戰場的堅持,敵後戰場的強大,它們組合在一起使日軍陷人長期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抗戰八年,兩個戰場共進行重大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20萬次,共殲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接受投降日軍128萬人、偽軍146萬人。不難想像,如果只有一個戰場,那麼敵人就可毫無顧忌地集中全力於一線作戰,並且可以充分利用其佔領區的人力、物力資源,不斷增強戰爭力量,實現其「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戰略企圖。果真如此,那麼抗日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可能是另一種情形。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兩個戰場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力量、作用朝相反方向演變,抗戰初期正面戰爭是主戰場,從抗戰中期到抗戰後期,主戰場發生了轉化,敵後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這種轉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主客觀的基本條件和深刻原因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為了確保其佔領區,採取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集中力量對付在敵後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其主力逐步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後戰場。戰爭進到後期,兩個戰場的地位發生了新的變動。就在這時,正面戰場豫湘杜戰役大潰敗,後方區域更加縮小。敵後戰場則正在開展攻勢作戰。敵後游擊戰爭坦負起了抗擊日軍的主要任務,敵後戰場成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據統計,敵後戰場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這5年中,還一直抗擊著全部偽軍。1943年抗擊侵華日軍的58%,偽軍的90%;1944年抗擊侵華日軍的64%,偽軍的95%;1945年則抗擊侵華日軍的69%,偽軍的95%。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地表現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日根據地,具有對整個抗日戰爭局勢起決定意義的戰略地位和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五、中國共產黨的清明政治實踐和英勇抗日行動為全國人民樹立了光輝榜樣,提供了全新的政治選擇,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熱情,喚醒了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戰斗精神。
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的完全勝利,是由於百餘年來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造成的民族覺醒,而集中代表中華民族覺醒的政治力量和中堅、先驅者和凝聚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人民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成為領導民族解放和振興的堅強核心。在八年抗戰中,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從黨的高級幹部、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到普通共產黨員,同人民群眾和廣大戰士團結在一起,戰斗在一起,同生死共命運,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日軍所面對的主要對手,已不是甲午戰爭時的清政府,也不是簽署21條時的袁世凱和「九•一八」事變時坐視東三省淪陷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而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是典型的人民戰爭,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艱苦的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決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人民戰爭和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敵後抗日軍民發揚高度的英勇犧牲精神,以襲擊戰、伏擊戰、交通破襲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和「敵進我進」等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盪」、反「蠶食」、反「清鄉」、反「囚籠政策」、反「治安強化」等斗爭,堅持和發展了敵後抗戰,敵後戰場逐步發展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抗日武裝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
反觀正面戰場,由於其最高當局推行錯誤的抗戰路線、方針、政策,因而愈戰愈弱,由主要戰場變為次要戰場,在八年抗戰中喪失國土達279萬平方公里,使國家民族遭受慘重損失。作為掌握全國政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是難辭其咎的。人民贏得了戰爭,戰爭教育了人民。中國人民從抗戰中認清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本質,把國家、民族的未來希望寄託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身上。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抗戰勝利後由其挑起的內戰中遭到慘敗的種子,早在抗戰中就由他自己埋下了。敵後戰場實行正確的抗戰路線、戰略方針和各項政策,因而,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越戰越強,不僅在奪取全民族抗戰勝利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且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奠定了勝利基礎。
在歷時八年的全國抗戰中,敵後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0餘萬人,解放國土1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建立了遍及華北、華中和華南等19個省區的19塊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等人民武裝的主力部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0餘萬人。同時,敵後抗日軍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部隊傷亡60餘萬人,解放區人民群眾傷亡600餘萬人。歷史公正地說明,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這個決定性貢獻,奠定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基礎。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核心、中堅,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不愧為華夏的脊樑、民族的中堅,在抗日戰爭中的卓越功績和偉大貢獻將永遠彪炳史冊。

❸ 對奪取抗日戰爭勝利起決定性作用是

對奪取抗日戰爭勝利起決定性作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的打擊

❹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國民政府作為當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的承擔有領導抗日之責任,外國和華僑的援助也是由該政府獲得之。抗戰前期國民政府打了幾個大的戰役,損失很重(中共的教科書並沒有隱瞞此點),當然亦消滅了大量敵人。作為一個中央政府,他有義務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 但是,連美國人都對國民政府後期的表現很不滿,1944年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基本失敗,在中國的敵後戰場上也轉入守勢(這一年八路軍獲得大發展),唯獨在對國民政府的大陸交通線戰役上獲得大勝,如果不是衡陽的國軍以血守城,恐怕日本人要在廣州同華南日軍會師,完成戰役目的了。 抗日的主體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而是當時中國人民共同的統一戰線,在這個戰線中,兩黨都做出了貢獻。但我認為,國民黨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他發揮的作用同他的實力相比是不對等的。 二、關於戰略戰術 國民黨主要在正面戰場上,以大的戰役同日軍作戰,因此殲滅的多,自身損失亦重。但我認為,他前期的戰略是成功的,戰術是失敗的。所謂戰略成功,是以堅決之行動,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並吸引日軍主力,使八路軍獲得約一年時間在敵後充分發展,戰術失敗,是因為他們應該可以以更小代價換取更大勝利。而後期則是根本失敗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國軍」投降去打八路,會有湯恩伯的大潰敗。 至於中共為什麼打游擊戰,試問一支總共只有幾萬人,裝備不好的部隊去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作戰,要採用一對一的陣地戰嗎?平型關一戰,殲敵一千,自損六百,中共打得起幾個平型關?我們不是宋襄公,也不可能和日本鬼子講陣地戰的道義。這一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得很清楚。國民黨前期也是認可游擊戰思想的,兩黨還合作開辦了南嶽游擊訓練班,培訓國民黨的敵後作戰幹部。白崇禧還總結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指導思想。 至於後來為什麼共產黨說國民黨「不抵抗」,國民黨說共產黨「游而不擊」,恐怕黨派斗爭的因素更多一些。 就戰略戰術而言,我以為持久戰的方略確實是正確的(也為歷史所證明) 三、關於最後勝利 不可否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對中國的援助大有利於我們的抗日戰爭,但我認為,這個支援是加快而不是決定了我們的勝利。我們以八年抗戰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羅斯福總統為什麼支持中國,他說「假如沒有中國,想想日本人可以有多少個師團派到東南亞來,他們可以一直打到澳洲,打到紐西蘭...」(大意,原文想不起來了)。 在東方戰線上,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消滅了日本海空軍的主力,而日本陸軍的主力,則是在中國戰場上被消滅的。當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時,號稱70萬的關東軍,實際只相當於20幾萬以前的部隊而已,其老兵都在中國戰場和緬甸戰場(也是中國軍隊打的)被消耗掉了。沒有國際援助,我們會打得很艱難,時間會更長,但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已經不是晚清時了。在歐洲,鐵托領導的南共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祖國,我們就沒有這個力量了嗎? 四、國民黨抗日的情況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國民黨前期確實是抗日的,後期確實是消極的。所以到了日本投降時(蔣肯定沒想到日本投降得這么快),居然發電要求各地日軍不得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不承認中共領導的軍隊的抗日地位,將內部矛盾大白於天下,給西方國家和日本人看笑話。

❺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❻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是建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版的。

2、國共權兩黨在抗戰時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國民黨、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下降,而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卻在不斷上升。

(6)抗日戰爭起主導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❼ 如何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❽ 以中共在抗日戰爭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怎樣向反方提問

中共自從聯合抗戰起,不斷在收復失地和拯救淪陷區人民,抵抗半數以上日偽軍。同期國民黨部隊在干什麼?輸送了200萬偽軍、丟失了300萬平方公里國土、1000多座城市,這算主導么?

❾ 抗戰期間紅軍於國軍那個其主導作用

防禦階段國軍起主要作用,在正面戰場消耗日軍,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相持階段紅軍起主要作用,因為蔣介石消極抗戰,積極反共,這階段紅軍擔起了抗日的重任。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起主導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